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藻类化石所记录的地质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产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淡水藻类与半咸水,咸水藻类相互交替的两个旋回在纵向上分布明显,即:沙四,沙二段为淡水藻类(主要为轮藻)发育期,沙三,沙一段为咸水,半咸水藻类(主要为沟鞭藻)发育期,根据藻类化石的生态分析。认为沙三,沙一段沉积期湖水的咸化事件是由海侵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2019年7月对敖江口进行表层沉积硅藻的采样调查,并研究了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3个站点共检出硅藻114种,隶属于39属。硅藻丰度具有从河口向外海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主要硅藻属种可划分为淡水种组合带和半咸水-咸水种组合带。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河口区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双面曲壳藻、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外海区北部盐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咸水种流水双菱藻;外海区南部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滩涂的沉积物较粗,主要分布优美曲壳藻。此外,河口区和外海区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3.
张子川  杨平  仝川 《生态学报》2015,35(24):8075-8084
海平面上升导致河口区盐水入侵现象日益明显,深刻影响着河口潮汐淡水、微咸水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采集闽江河口区淡水、微咸水短叶茳芏潮汐沼泽湿地表层土样,室内添加盐度为5,10,15,21 g/L的人造海水、Na Cl溶液及盐度为0的去离子水,通过室内泥浆厌氧培养试验,对比研究海水和Na Cl溶液对淡水、微咸水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与对照相比,1—12 d培养期内4个盐度的海水处理均显著抑制河口淡水、微咸水沼泽湿地甲烷产生潜力,抑制率在93%以上,盐度10—21 g/L的3个海水处理对于河口淡水、微咸水沼泽湿地甲烷产生潜力的抑制效应无显著差异。Na Cl溶液只有在盐度达到15和21 g/L才显著抑制淡水、微咸水沼泽湿地甲烷产生潜力,且抑制率最多为80.9%,盐度为5、10 g/L的Na Cl溶液对淡水、微咸水沼泽湿地甲烷产生潜力的抑制作用不显著,抑制率多小于30%。伴随着盐水入侵而发生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及离子胁迫作用对河口淡水、微咸水沼泽湿地甲烷产生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来自福建和深圳红树林下中国首次记录的4种硅藻,即瓜形桥弯藻Cymbella cucumisA.Schmidt、拟优美舟形藻Mzvicula elegantoides Hustedt、侧偏舟形藻N platyventris Meister和柔弱舟形藻N tenera Hustedt,同时描述了每个种类的细胞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特点。作者认为淡水硅藻瓜形桥弯藻C.cucumis在半咸水和海水的环境中也有分布(盐度〉15),应属于淡水和半咸水种。  相似文献   

5.
距今200万年以前,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富含介形类、腹足类等水生生物群的淡水-半咸水湖泊.距今约200万年以来,柴达木盆地马海-大红沟凸起的隆升,阻挡了祁连山水系进入三湖坳陷的北斜坡地区.由于该区湖水急剧咸化,多盐-高盐水介形类肥胖真星介(Eucypris inflata)从柴达木盆地西部向东南舌进200km,替代了该地区原先丰富的淡水-微咸水介形类动物群.然而,肥胖真星介未能进入达布逊湖以东和三湖以南的富含淡水-半咸水介形类高分异度种群区.距今约150万年以来,湖水进一步咸化,介形类动物群无法在高度咸化的水体中生存,肥胖真星介在北斜坡地区绝迹.此时的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石膏晶片和石膏层.论文展示了构造活动控制生物群分布的实例.柴达木盆地生物成因天然气起源于富含淡-半咸水介形类动物群的湖相泥岩--烃源岩.地质勘探家的首要任务是圈定生物成因气源岩区.淡水-半咸水介形类动物群分布范围的圈定对生物成因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淡咸水轮换浇灌抑制互花米草的克隆生长和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典型的盐沼植物,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能否以淡水或淡咸水的轮换浇灌扰乱其耐盐机制,降低其生态入侵性,进而寻求其控制对策是一个重要命题。为此,对互花米草进行了6种浇灌处理:单一的淡水(D)或咸水(X)浇灌;1次浇灌转换,即先淡水后咸水(DX)或先咸水后淡水(XD);2次浇灌转换,即由淡水开始转而咸水,再转而淡水(DXD),或由咸水开始转而淡水,再转而咸水(XDX)。结果显示,D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与其它各处理均差异显著(p<0.05),且是X处理的1.67倍;DXD和XDX处理的总生物量最低,与D和X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两者均约为D处理的50%。浇灌处理对根冠比、茎重比、叶重比和根茎重比的影响不明显,对根重比有较大影响,X处理的根重比最高,与D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但与DX、XD、DXD和XDX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D处理的克隆生长新生总株数(Propagule)最多,与其它处理均差异显著(p<0.05),且是X处理的1.34倍;DXD和XDX处理的新生总株数最少,与D和X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仅为D处理的55%。浇灌处理对分蘖的影响明显,DX和DXD处理的分蘖数分别是D处理的62%和50%;XD和XDX处理的分蘖数分别是X处理的50%和47%。就开花株数而言,X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DXD和XDX处理的开花株数为0。因此,持续的淡水浇灌可能会促进互花米草的生物量积累,并且采取快速的克隆生长为主的繁殖策略;而在淡水和咸水交替的生境下,互花米草的生物量积累、无性和有性繁殖能力都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地层广泛发育,其中轮藻的地理分布与水体含盐度有密切的关系,并严格受到淡水水域的控制。第四纪至现代轮藻的地理分布,实际上就是当时湖泊咸水与淡水的分区。湖泊的含盐度又取决于盆地周边雪山的分布。这种雪山补给水量的差异,造成了盆地湖泊西咸东淡的地理格局及轮藻、介形类等化石的东西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 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 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淡水生境的锶钙比值<3的低值区, 对应于半咸水生境的3—7高值区和再次为对应于淡水生境<3的低值区。面分布分析结果更直观显示两尾刀鲚个体的耳石从核心到边缘对应于不同盐度生境的锶含量变化图谱, 即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 对应长江口外半咸水生境的黄绿色区域和再次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这种淡水-半咸水-淡水的生境转换显示出了上述个体的典型溯河洄游生活史“履历”。研究显示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400 km的洞庭湖中仍可能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相似文献   

9.
根据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早白垩世地层中孢粉百分含量的纵向变化特征,建立了自下而上各层组的孢粉组合。通过分析孢粉、藻类以及介形类的古环境指示特征,恢复了梨树断陷地层的气温带、古植被、干湿度以及湖水古盐度。沙河子组沉积时期为温暖潮湿的中亚热带气候,古植被为针叶林和灌草丛,湖水为淡水、微咸水;营城组沉积时期为南亚热带气候,古植被为针叶林和灌草丛,湖水同样为淡水、微咸水;到了登娄库组沉积时期,气候变得炎热干旱,为热带气候,古植被为针叶林,湖水则变为半咸水。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指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沉积环境的分析。同时,结合盆地发育讨论了古气候变化的控油意义,古气候的变化控制着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
咸淡水的枝角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枝角类主要分布在淡水,某些种类还能生活于咸淡水。雷麦尼(Remane, A.1971)总结了中欧枝角类在咸淡水的分布,弗斯诺Flssner VD.(1972)论述了德国及其邻近地域枝角类在咸水的分布。迄今国內还没有枝角类在咸淡水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水矿化度(电导率,EC1∶5)分别为0.35、4.61和8.04 d S·m-1(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和咸水);同时,设置4个施氮水平:0、240、360和480 kg N·hm-2。结果表明:细菌数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氮肥可增加细菌数量,但当氮肥用量超过240 kg·hm-2后,细菌数量显著降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显著降低放线菌数量;淡水处理细菌/真菌显著大于微咸水和咸水处理,分别较微咸水和咸水处理高29%和86%,细菌/真菌在240 kg N·hm-2处理下最高;土壤呼吸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淡水处理分别较微咸水和咸水处理高12%和33%,土壤呼吸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360和480 kg N·hm-2处理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8%和51%;AWCD值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淡水处理AWCD值分别较微咸水和咸水处理高3%和13%;灌溉水矿化度对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对Simpson指数影响显著,咸水处理Simpson指数最高,240 kg N·hm-2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因此,咸水灌溉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功能多样性,合理施用氮肥有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柽柳(Tamarix chinensis)光合能力及耗水特征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响应规律, 以黄河三角洲建群种——柽柳3年生植株为研究对象, 在1.2 m的潜水水位下, 模拟设置淡水、微咸水、咸水和盐水4种不同的地下水矿化度, 测定柽柳叶片光合-光响应、蒸腾速率和树干液流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地下水矿化度通过影响土壤盐分可显著影响柽柳光合特性及耗水性能。随地下水矿化度升高, 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先升高后降低, 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持续降低。淡水、微咸水和盐水处理下, 柽柳Pn光响应平均值分别比咸水处理降低44.1%、15.1%和62.6%; 微咸水、咸水和盐水处理下, 柽柳WUE光响应平均值分别比淡水处理降低25.0%、29.2%和41.7%。随地下水矿化度升高, 柽柳叶片光饱和点先升高后降低, 而光补偿点持续升高, 光照生态幅变窄, 光能利用率变低。淡水和盐水处理下, 柽柳Pn下降分别是非气孔限制和气孔限制引起的。柽柳树干液流速率随地下水矿化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咸水处理下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幅最大, 日液流量最高。淡水、微咸水和盐水处理下日液流速率平均值分别比咸水处理降低61.8%、13.1%和41.9%。咸水矿化度下柽柳有较高的光合特性, 在蒸腾耗水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实现高效生理用水, 适宜柽柳较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13.
张前前  王飞  刘涛  褚贵新 《生态学杂志》2015,26(9):2743-2750
利用微咸水灌溉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通过田间小区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微咸水(0.31、3.0、5.0 g·L-1,NaCl浓度)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土壤碳通量和物料袋法研究了土壤CO2通量和有机碳降解对微咸水滴灌的响应.结果表明: 微咸水(3.0 g·L-1)处理下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比淡水处理降低31.7%~32.4%、29.7%~31.6%、20.8%~24.3%,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灌溉水矿化度提高而显著升高,在膜下微咸水、咸水处理多酚氧化酶较淡水处理提高2.4%、2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均随灌溉水矿化度提高呈降低趋势,而代谢熵则呈升高趋势.不同处理对土壤CO2通量影响表现为淡水>微咸水≥咸水,且膜下CO2通量显著高于膜间(P<0.05),棉花吐絮期(9月20日)膜下淡水处理较咸水和微咸水处理的CO2通量分别升高29.8%、28.2%,微咸水滴灌显著降低了土壤CO2通量.不同矿化度微咸水滴灌对有机物(棉花和苜蓿秸秆)的降解率表现为淡水>微咸水>咸水,膜下有机物降解显著高于膜间.在培养第125天时,咸水、微咸水、淡水处理的膜间棉花秸秆回收率分别为39.7%、36.3%、30.5%,膜间苜蓿秸秆回收率分别为46.5%、36.5%、35.4%.微咸水灌溉明显抑制了北疆滴灌棉田土壤酶活性,造成土壤微生物量和CO2通量下降,土壤有机物降解率降低,使绿洲农田土壤生物性状变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咸水灌溉是解决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通过田间小区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微咸水(0.31、3.0、5.0 g·L-1,NaCl浓度)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土壤碳通量和物料袋法研究了土壤CO2通量和有机碳降解对微咸水滴灌的响应.结果表明: 微咸水(3.0 g·L-1)处理下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比淡水处理降低31.7%~32.4%、29.7%~31.6%、20.8%~24.3%,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灌溉水矿化度提高而显著升高,在膜下微咸水、咸水处理多酚氧化酶较淡水处理提高2.4%、2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均随灌溉水矿化度提高呈降低趋势,而代谢熵则呈升高趋势.不同处理对土壤CO2通量影响表现为淡水>微咸水≥咸水,且膜下CO2通量显著高于膜间(P<0.05),棉花吐絮期(9月20日)膜下淡水处理较咸水和微咸水处理的CO2通量分别升高29.8%、28.2%,微咸水滴灌显著降低了土壤CO2通量.不同矿化度微咸水滴灌对有机物(棉花和苜蓿秸秆)的降解率表现为淡水>微咸水>咸水,膜下有机物降解显著高于膜间.在培养第125天时,咸水、微咸水、淡水处理的膜间棉花秸秆回收率分别为39.7%、36.3%、30.5%,膜间苜蓿秸秆回收率分别为46.5%、36.5%、35.4%.微咸水灌溉明显抑制了北疆滴灌棉田土壤酶活性,造成土壤微生物量和CO2通量下降,土壤有机物降解率降低,使绿洲农田土壤生物性状变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 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 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 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 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 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 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 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 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 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 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 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吉林省延吉盆地下白垩统2个组中沟鞭藻类及其它藻类组合。其中铜佛寺组二段是延吉盆地下白垩统产沟鞭藻最丰富的层位。Vesperopsis cf.zhaodongensis-Vesperopsis tongfosiensis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可能为Hauterivian—Barremian期,代表了淡水-微咸水(偏淡水)的沉积环境,而Filisphaeridium-Sentusidinium组合的时代属于Barremian—Aptian早期,指示的水体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偏微咸水)。文中描述了1新种,对Vesperopsis yanjiensis Mao,Wan et Qiao,1999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分析盐碱土壤与非盐碱土壤微生物资源抗盐碱性差异,本研究利用含有不同浓度Na2CO3、NaHCO3和pH的培养基对盐碱土壤和非盐碱土壤细菌进行培养计数.结果显示:非盐碱土壤出菌数量随Na2CO3、pH和NaHCO3浓度升高而下降,盐碱土壤细菌出菌数量随着Na2CO3、pH和NaHCO3浓度升高先是升高然后下降,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0 mmol/L NaHCO3、50 mmol/L Na2CO3和pH 9.0的分离平板上.此外,高Na2CO3、pH和NaHCO3浓度的平板中盐碱土壤出菌数量远高于非盐碱土壤;以上结果可见,耐盐碱细菌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盐碱土壤中,在非盐碱土壤中虽有分布,但是仅占有很少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高水位地区作物生长关键期采用微咸水或咸水灌溉被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增产正效应,但同时却存在着土体盐分积累及其对下茬或次年种植影响的生态负效应.为探讨消除或抑制微咸水或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积累的生态负效应,保证作物种植增产的正效应,本文在河北近滨海高水位盐碱区开展了为期2年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旱季微咸水或咸水灌溉带来的盐分异位积累与离子分布变化特征,分析了雨季关键期暗管适时排盐对土壤盐分的立体调控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旱季咸水灌溉后土壤经历“积盐-脱盐-二次积盐”3个阶段;灌溉初期,1 g·L-1咸水灌溉处理下0~50 cm土体脱盐,土壤含盐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HCO3-含量增加,其他离子含量降低;6与13 g·L-1咸水灌溉处理下0~50 cm土体积盐,土壤含盐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HCO3-含量降低,其他离子含量增加;雨季暗管适时立体调控脱盐效果显著,土壤脱盐率达16.0%~45.7%,同降雨量下,降水分布越集中,脱盐效果越好;周年时间尺度上,咸水灌溉小区土壤积盐量小于对照区;咸水灌溉处理小区冬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 g·L-1 处理高于6与13 g·L-1处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温室模拟控制实验,研究了咸淡交替灌溉处理对外来克隆植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形态性状、克隆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的影响。实验共设6种浇灌处理:单一淡水灌溉(D)、单一咸水浇灌(X)、淡咸交替灌溉(DX)、咸淡交替灌溉(XD)、淡咸淡交替灌溉(DXD)和咸淡咸交替灌溉(XDX)。结果表明:DX处理条件下,大米草株高、叶片数及根长均达到最高;克隆数最多,且显著高于X、DXD和XDX处理;芽数及根状茎总长均显著大于XDX处理;在DX和D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这表明作为滨海盐沼植物,大米草种群比较适应淡咸水交替环境,单一的咸水,以及过度的咸淡转换均不利于大米草的生长繁殖与生物量积累,而淡咸水交替过程的失序可能是引起我国大米草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讨论了长臂虾总科在中国分布的3个科,即拟贝隐虾科、叶颚虾科和长臂虾科的属、种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及区系特点。拟贝隐虾科和叶颚虾科种类较少,分布于热带海域,我国分别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发现1属1种和3属3种,均为广布的常见种。长臂虾科是本总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十分常见的科,包括2亚科102属,世界性分布,海洋、淡水均有,我国大量分布。其起源中心应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一部分浅海沿岸种经河口进入淡水水域, 大量发展,很少种可分布至温带区边缘;另一部分在热带珊瑚礁环境大量发展,并与许多动物类群共栖或共生。长臂虾亚科基本上是浅海-淡水自由生活类群,我国已记录9属61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多数为东洋界热带和亚热带种,分别属东洋界(淡水)和印度-西太平洋区(海水、半咸水);而极少数种分布至北方,温带性的淡水种有2种白虾,1种小长臂虾和仅见于东北部的条纹长臂虾,属于古北界区系(淡水),海水种有黄、东海的敖氏长臂虾及细指长臂虾,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海水、半咸水)。隐虾亚科全部为海洋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以珊瑚礁为主要栖息地,大部分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80%以上的种类或多或少与其他海洋生物共栖,自由生活的种很少。根据推论,隐虾类的起源中心应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环境, 并在这一水域得到了充分的分化与发展,分别适应与腔肠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海绵动物、棘皮动物和海鞘类被囊动物共栖生活;而热带美洲的类群则是在隐虾类演化到可与石珊瑚类共栖时由印度-西太平洋水域扩散过去的, 共栖宿主仅涉及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我国南海水域已发现31属96种,极少数种也分布到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珊瑚礁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