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道在我国人群中发现的一例Hb Russ(α51(CE9)Gly→Arg)的化学结构分析结果。先证者为新生儿,汉族,祖籍广东新会县人。家族调查结果显示先证者的父亲、四姑和祖母均携带有相同的异常Hb,这种变异体含量为10.1~15.3%。所有检查对象均有轻度贫血症状和红细胞形态改变,但因Hb A_2、F测定未能成功,故不能排除患者合并地中海贫血。  相似文献   

2.
Hb Stanleyville-II(α78(EF7)Asn→Lys)是一种慢速血红蛋白,已在中非等地发现多例。本文报道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病人中发现的一例Hb Stanleyville-II的化学结构分析结果。先证者为4个月婴儿,男,汉族,祖籍广东南海县。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的祖母和父亲均携带有相同的异常Hb。血液学检查显示所有检查对象均未因有此变异体而影响临床和血液学有不正常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Hb Stanleyville-Ⅱ(α78(EF7)Asn→Lys)是一种慢速血红蛋白,已在中非等地发现多例。本文报道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病人中发现的一例Hb Stanleyville-Ⅱ的化学结构分析结果。先证者为4个月婴儿,男,汉族,祖籍广东南海县。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的祖母和父亲均携带有相同的异常Hb。血液学检查显示所有检查对象均未因有此变异体而影响临床和血液学有不正常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在我国广西隆林壮族中发现一个罕見的HbQ复合α,β地中海贫血家系。先证者女,18岁,贫血面容,肝脾肿大。化学结构分析确证本Hb变异体为HbQ Thailand[α74(EF3)Asp→His]。血红蛋白组成以及α和β珠蛋白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的珠蛋白基因型为-α~Q/-α~T复合β°/β°(IVSI-1G→T/Codon17A→T);先证者父的基因型为-‘α~Q/-复合β~O/β~A(IVSI-1G→T/β~A);先证母的基因型为-α~T/αα复合β~O/β~A(Codon17A→T/β~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血红蛋白A_2(Hb A_2)和红细胞脆性试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中的价值。方法:以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和血清铁蛋白测定作为确诊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分组依据,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广州军区总医院经分子生物学和血清铁蛋白检测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地中海贫血组115例(其中α地中海贫血77例,β地中海贫血37例,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中海贫血1例)和缺铁性贫血组41例;比较患者的MCH、MCV、RDW-CV、Hb A_2和红细胞脆性等血液学指标,采用ROC曲线评价鉴别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血液学指标,试找出最适合鉴别这2种贫血的截断值(cut-off值),以截断值计算上述血液学指标鉴别这2种贫血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与准确率。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MCH、MCV和红细胞脆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H、MCV和红细胞脆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641、0.654、0.778,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3.65 pg、72.8 f L、43.5%;MCH、MCV和红细胞脆性试验在鉴别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中的灵敏度分别为89.84%、83.94%、80.42%。Hb A_2在α地中海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 A_2在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 A_2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最佳截断值为2.93%,鉴别β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灵敏度为92.50%。结论:用MCH、MCV、Hb A_2、红细胞脆性试验最佳截断值对鉴别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价值;Hb A_2在鉴别α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中无意义;Hb A2鉴别β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6.
贫血(anemia)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120 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b<110 g/L、RBC<4.0×1012/L及(或)HCT<0.37就可诊断为贫血.其中以Hb浓度降低最为重要,因为红细胞计数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贫血的存在及贫血的程度.贫血通常是根据红细胞形态或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生贫血的病理生理综合进行分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河南汉族中发现了国内首例稀有的JK(a-b-)红细胞血型。家系调查未发现第二例。先证者父母及同胞均为Jk(a+b-)型,丈夫及儿子均为Jk(a-b+)型。四个月后在广东梅县客家人中又发现一例JK(a-b-)型,先证者为一未婚女子。两位先证者血清中均无抗体。到目前为止,JK(a-b-)型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2/6391(0.03%)Jk基因频率为0.0202。  相似文献   

8.
多基因遗传病是多对微效基因协同作用并与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与单基因疾病相比,多基因疾病涉及的易感基因数量多,发病原因也更为复杂。目前常见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为多基因遗传病,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1)先证者的各级亲属发病率均高于群体发病率;(2)家族性聚集倾向;(3)先证者之后出世的同胞发病率比其他亲属为高;(4)与先证者的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5)先证者的父母为近亲婚配的比率稍高于普通群体的近亲婚配率;(6)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高于异卵双生。某一遗传病如基本符合上述特征,而且其实际调查的患病先证者各级亲…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晚期胃肠癌患者化疗后血红蛋白(Hb)水平与其临床疗效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肠癌患者共85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分别对患者化疗前后贫血发生情况、Hb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Hb水平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患者发生贫血的比例(78.82%)明显高于化疗前(4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组和SD组患者化疗前后Hb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PD组患者Hb值显著高于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水平越高,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越长,Hb的水平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晚期胃肠癌患者化疗后贫血发生率增加,化疗后Hb水平的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患者贫血症状,有利于改善晚期胃肠癌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一种新的胎儿血红蛋白变异体。先证者为一健康汉族女性新生儿。变异体含量占全部Hb的7.7%。醋纤薄膜电泳(pH8.6)显示变异体区带稍慢于HbD组,但比HbA_2快。分离的变异体的热变性曲线显示其沉淀速度较HbA和HbF为快,说明它属于不稳定Hb。通过DEAE-纤维素柱层析,去除血红素、CM-纤维素柱层析、TPCK-胰蛋白酶消化、滤纸指纹图谱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和微量顺序测定等手段,变异体被确定为Ar~T25(B7)Gly→Arg,根据发现地,命名为Hb F-新疆。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我室又发现一种新的慢泳异常胎儿血红蛋白(HbF)。先证者为一健康汉族女婴。醋纤膜电泳(pH8.6)示变异体区带位于HbF与Hb A_2之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示正常GγI峰前方出现一异常峰。异常Hb含量为Hb总量的16.8%。理化性质测定该变异体为一轻度不稳定Hb。结构分析证明该变异体为GγI链第119位(GH2)的甘氨酸(Gly)被精氨酸(Arg)取代。γ链GH2位于α_1γ_1接触面,此处的氨基酸置换可导致Hb的不稳定。此变异体被命名为HbF-新晋[~(GγI)119(GH2)Gly→Arg]。  相似文献   

12.
鉴定海南黎族人群中发现的一种α-地中海贫血融合基因,并对其家系进行分析,探讨融合基因形成机制及遗传规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电泳和地贫常见基因型检测,并采用Gap-PCR法结合特异引物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先证者基因型为Fusion gene/-α4.2,且该融合基因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的α2段与Ψα1段序列发生融合所致。家系遗传分析显示,其祖父基因型为Fusion gene/αα,伯父和父亲的基因型均为Fusion gene/-α4.2,母亲基因型为-α4.2/αwsαws,弟弟基因型为-α4.2/αwsαws。海南省黎族人群中存在有α-地贫融合基因,该发现丰富了黎族地贫基因突变数据库,对遗传咨询及地贫基因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一例t(3; 22) (p21; q13)平衡 相互易位的家系。先证者,男性,一岁半,淋巴 细胞及皮肤成纤维细胞G带分析结果:核型均 为46, XY, t(3; 22)(p21;q13)或46, XY,t(3; 22)(3gter” 3p21::22813” 22gter;2 2 pter” 22gl3::3p21” 3 pter );先证者母亲(图1)与 外祖母核型均为46, XX, t(3; 22)(p21; q13) 或46, XX, t(3; 22)(3gter、3p21::22813一 22gter; 22pter~ 22813::3p21一3pter)。经银 染与G带复合显示技术,先证者及母亲的22der 可见清晰的AgNOR区。先证者的父亲与舅父 G带分析核型正常。在此情况下,有生育正常 婴儿的可能,但必须作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妊娠贫血对产科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中、晚期贫血的发生率及其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对951例孕妇产前及产后血红蛋白(Hb)检测结果与产科结局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Hb<100g/L的孕妇为贫血组,Hb≥100g/L的孕妇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孕中期及孕晚期贫血与产科结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孕中期贫血导致孕晚期贫血、产后贫血、早产、过期妊娠、胎盘功能欠佳发生率增加(P<0.05)。孕晚期贫血导致产后贫血、早产、低体重儿的出生、胎盘早剥发生率增加(P<0.05),孕晚期贫血可增加妊高征、死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P>0.05)。双胎妊娠增加妊娠贫血的发生率。结论:妊娠中、晚期贫血对产科结局有不良影响,应加强妊娠期贫血的防治,从妊娠中期常规补铁,降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5.
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简便、快速、准确、价廉的脆性X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对6个智能低下家系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以及PCR直接扩增FMR1 5'端(CGG)n<\sub>重复序列、RT-PCR扩增FMR1基因的cDNA序列的分子遗传学检查。A家系先证者脆性X染色体高表达(35/273),分子遗传学检查证实为脆性X综合征全突变患者;B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无脆性X染色体表达,分子遗传学检查证实为非脆性X综合征患者;C家系的男性胎儿脆性X染色体表达(5/93),先证者及其母亲未发现脆性X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查证实男性胎儿为脆性X综合征全突变患者,其母亲为前突变携带者,哥哥为嵌合体患者;D家系先证者脆性X染色体高表达17%,其姐姐脆性X染色体5%,分子遗传学检查证实先证者为脆性X综合征全突变患者,其姐姐为嵌合体患者;E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F家系先证者发现可疑脆性X染色体,分子遗传学检查证实为非脆性X综合征家系。结论: PCR直接扩增FMR1基因(CGG)n<\sub>重复序列联合RT-PCR扩增FMR1基因cDNA 序列简便、快速、价廉。可用于脆性X综合征的筛查、诊断及产前诊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期贫血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22例妊娠期贫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孕检的126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贫血情况,并且对比不同类型贫血患者和健康孕妇的相关血液指标水平。结果:小细胞性贫血孕妇RBC值和健康孕妇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但是MCHC、MCV、Hb以及MCH等各项指标相对于健康孕妇均明显偏低(P0.05),而孕妇的RDW值相对于健康孕妇均明显升高(P0.05)。大细胞性贫血孕妇的MCHC值和健康孕妇并没有明显区别(P0.05),RBC、Hb值相对于健康孕妇均明显偏低(P0.05),而MCH、MCV、RDW等各项指标相对于健康孕妇均明显偏高(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很容易出现贫血症状,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可及早发现、鉴别贫血程度,以防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一CADASIL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同一家系中3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3例患者及先证者之兄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结果:该家系中3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女性患者均有头痛病史,先证者及先证者之姐中年起病,先证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头昏,认知功能检查正常,心理评估示轻度焦虑抑郁状态。先证者之姐主要表现为假性球麻痹及锥体束受损,认知功能检查示重度痴呆。先证者之女自4岁起诊断为癫痫-失神发作,认知功能检查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显示该家系3例患者均有脑白质病变,且随着年龄增大呈进行性发展,WES显示3例患者均存在NOTCH3基因第4外显子区域杂合突变:c.520T>G,导致氨基酸改变p.Cys174Gly。结论:NOTCH3基因c.520T>G所致该家系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且该家系中下一代起病较早,临床表现可与父代具有较大异质性,影像学表现可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并呈现进行加重的趋势。WES显示该家系中NOTCH3基因突变为第4外显子的杂合突变,该位点突变致CADASIL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一例遗传性t(15q;Yq)的家族遗传病。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进行G-显带、C-显带、Q-荧光显带、Ag-NOR、X小体、Y小体等项检查,其染色体除先证者具有正常女性核型外,多余出Y长臂的荧光区部分,核型为46,XX,—15+t(15q;Yq)。家族中的5名主要成员中,3名男性均有一条与先证者相同的衍生染色体,核型为46,XY,—15+t(15q;Yq)为Y长臂部分二体型,其表型正常,并有生育能力。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患有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先证者及其两位直系亲属进行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采用PCR和一代测序技术分别对患者的HMBS基因的外显子及其旁翼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检测出先证者HMBS基因11号外显子的旁翼区发生杂合突变c.651+2AG,为剪切突变;从先证者母亲以及女儿的HMBS基因上检测出同样的突变位点。结论:根据先证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及相关代谢检查结果诊断为血卟啉病;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为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先证者的母亲和女儿存在同样的突变位点,提示先证者母亲及其女儿均患有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广西地区的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的血液学、基因型、临床表现及民族分布进行分析。方法:对门诊病人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及-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收集已确诊为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患者的检测数据及临床资料,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04例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其中71例基因型为--THAI/αα,17例基因型为--THAI/-α3.7,14例基因型为--THAI/αCSα,2例基因型为--THAI/αQSα。统计学分析:--THAI/αα杂合子和--SEA/αα杂合子的血常规结果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泰国型Hb H病(--THAI/-α3.7、--THAI/αCSα、--THAI/αCSα)和东南亚型Hb H病(--SEA/-α3.7、--SEA/αCSα)的血常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民族分布上,有67例为壮族,34例为汉族,其他民族3例。结论:泰国缺失型-地中海贫血1在广西有一定的发生率,在壮族人群多见;和东南亚缺失型Hb H病相比,泰国缺失型Hb H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更早、贫血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