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安徽珍稀濒危植物短萼黄连的调查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对安徽省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的分布和群落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短萼黄连在安徽省境内仅分布于皖南山区,海拔600~1 600 m;其群落组成成分共计39种,隶属于31科37属,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开垦、修路等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采挖已造成短萼黄连资源的严重破坏,致使现有短萼黄连种群数量少,规模小,至今未得到有效保护,为此,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特有珍稀植物蓑衣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var. pendula)的地理分布、自然生境概况及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并掌握其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及种子散布和萌发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蓑衣油杉在云南省华宁县主要分布于平地和吗哒等山区村寨周边地区;现有蓑衣油杉自然居群均为小种群,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种群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虽然种子的种翅特征利于远距离传播,但可育种子产率极低,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之一;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蓑衣油杉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也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外因。本文还针对蓑衣油杉的濒危机制提出进行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封禁30年前后狼牙刺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荒草坡为对照,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3个生境条件下经30年封禁后的狼牙刺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自然恢复的狼牙刺种群年龄结构均属于进展型,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其中以半阳坡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狼牙刺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Ⅱ型.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型,随年龄增加聚集强度增加.影响狼牙刺群落恢复和种群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因子和光照因子.狼牙刺种群恢复状况良好,说明封禁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湘鄂皖连香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种群数量与规模已非常有限.在全面踏查湖北后河、湖南壶瓶山、湖北木林子和安徽老山共4个连香树分布地的基础上,对选定区域内的连香树进行每木调查,记录株高、胸径等指标,采用高度级和径级代替年龄的方法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对全部连香树植株进行定位,并绘制分布点图,利用Programita软件对各种群进行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群中,后河种群的年龄结构连续且呈明显的纺锤型,种群处于衰退之中,而其它3个种群无完整的年龄结构,已完全衰退.后河种群在16m以下尺度呈随机分布,16m以上各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其它种群在个别尺度下呈集群分布,绝大多数尺度下呈随机分布.分析认为,生境异质性是导致后河种群在大尺度上呈集群分布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条件相似、种子均匀散布等原因造就了后河种群在小尺度上的随机分布.其它3个种群衰退程度加剧,使得连香树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过度,其成因可能是萌发对于环境要求的极端苛刻、有限的林窗、种间竞争以及生境条件的恶化等.最后对连香树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沙木蓼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甘肃省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沙木蓼种群的生境和植被差异,分别选择低山剥蚀残丘覆沙地(生境Ⅰ)和山前倾斜洪积扇沙地,有小型风积沙丘(生境Ⅱ)和无风积沙丘(生境Ⅲ)3种生境类型样地,对其种群的发育状况、年龄结构、静态生命曲线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沙木蓼种群动态规律并评价其在构建荒漠植被方面的价值,为科学合理地管护和持续利用沙木蓼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沙木蓼苗龄级、幼龄级、成熟龄级和老龄级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生境Ⅲ生境Ⅰ生境Ⅱ,而3种生境中同龄级种群在株高、冠幅、新梢生长量方面差异不显著;2)苗龄级种群在3种生境下都占据了较大的优势地位,对沙木蓼种群的更新具有积极作用。生境Ⅰ和Ⅲ的幼龄级和成熟龄级的年龄结构为连续增长型,老龄级为独立的增长型,种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生境Ⅱ的幼龄级和成熟龄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连续的稳定型,老龄级种群为稳定型,种群结构比较稳定。3)种群lx,dx和qx曲线在苗龄级、幼龄级和成熟龄级阶段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苗龄级种群向幼龄级种群转变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幼龄级和成熟级种群发育过程中基本保持平稳,但在老龄级种群阶段3种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性较大,其中生境Ⅰ和Ⅲ种群产生重叠,沙木蓼种群的死亡高峰主要发生在苗龄级和老龄级阶段,具有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一般规律。4)沙木蓼苗龄级、幼龄级和成熟级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而老龄级种群为随机分布。以上分析表明,3种生境下沙木蓼种群更新能力旺盛,种群结构趋于合理,生境差异(风沙流活动)只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和幼苗保存具有显著影响,对其它龄级种群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在荒漠植被演变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优越性,因此沙木蓼在荒漠植被恢复和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石松利  王迎春  周健华 《生态学报》2009,29(5):2252-2262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是西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单种属古地中海残遗植物.选择了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低山、台地、丘陵、高平原、倾斜平原5个典型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四合木叶片内源激素(ABA、IAA、GA3、ZT)季节变化和生境间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山、台地、丘陵种群所处生境有利于幼苗更新,其密度和盖度均显著大于高平原和倾斜平原种群;(2)四合木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营养元素(N、P、K)、微量元素(Fe、Mn、Cu、Zn、Mo、B)含量均较低,pH偏高,体现出贫瘠碱性化的荒漠土壤特点.运用数理统计将5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分为两类:低山、台地、丘陵种群为一类(A类),高平原、倾斜平原为一类(B类).方差分析表明:A类样地土壤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全Fe、Mn、Zn、B、Mo与有效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B类,而pH值显著低于B类.(3)5个四合木种群ABA和GA3含量均表现为:8月份>6月份>5月份;IAA的含量和ZT的含量均表现为:6月份>8月份>5月份.方差分析表明:5月份IAA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8月份ABA含量和GA3含量表现为在A类样地>B类样地.(4)四合木分布区存在较大的生境异质性,在其长期适应过程中,生境条件差异导致了种群在生理生态方面的分化.四合木种群密度、盖度、年龄结构以及土壤养分、水分和内源激素在生境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三峡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的回归引种和种群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疏花水柏枝分布于三峡库区原海拔70~155m的消落带,三峡工程修建后它将丧失其全部生境而成为濒危植物。实验结果显示其种子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0%以上时开始萌发,以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况时萌发最好。种子萌发与定居阶段对土壤水分条件的严格要求使得疏花水柏枝分布区十分狭小。回归引种和种群重建是拯救该物种的主要手段。三峡工程修建后库区内新的消落带将形成夏旱冬淹的水节律,完全不同于库区原有消落带所具有的冬旱夏淹的水节律,不适于作为疏花水柏枝种群的迁移地。相比之下库区淹没区以上各支流消落带的生态环境与疏花水柏枝原有生境较为接近,适于作其新的生境。种群遗传多样性、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繁殖与扩展等生物学特性是种群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以此为依据,对疏花水柏枝种群重建与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疏花水柏枝种群恢复与重建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增强被隔离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促进种群的种子扩散与萌发、协调新建种群与当地物种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新建种群定居与生长的生态环境。重建种群的管理应结合疏花水柏枝的生长发育节律和移栽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来开展,要有效地监控种群的生长发育动态,合理地在隔离种群间相互引种,适时地进行水分管理,并对周围植被适度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异质生境条件下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输出规律,揭示芦苇种群的营养繁殖特性,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分别计数各龄级根茎芽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东北草甸草原草甸土和盐碱土两个生境单优群落芦苇种群根茎芽动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生境芦苇种群根茎芽库主要均由6个龄级组成;草甸土生境在6—10月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盐碱土生境6—7月份为衰退型年龄结构,8月份为稳定型年龄结构,9—10月份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芽数量1—4a普遍以草甸土生境高于盐碱土生境,5—6a普遍以盐碱土生境高于草甸土生境,各龄级根茎芽数量与月份之间均符合y=a+bx直线关系(P0.05)。随着龄级的增加,休眠芽比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萌发芽比率则呈逐渐上升趋势,5个生育期的休眠芽比率和萌发芽比率与龄级之间均符合y=a+bx直线关系(P0.01)。各龄级根茎的休眠芽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萌发输出过程,草甸土生境根茎休眠芽按每年11%的比率萌发输出,而盐碱土生境根茎休眠芽按每年7%的比率萌发输出。虽然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年龄谱在异质生境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以不断形成新根茎的芽来维持着种群的营养繁殖更新。  相似文献   

9.
甄江红  刘果厚 《生态学报》2008,28(4):1829-1841
对天然分布区及不同生境内四合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静态生命表描述了四合木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应用Clark-Evans的 R值法计算出四合木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指标.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径级、龄级与高度级结构均基本呈正态分布,冠幅级结构呈现出近乎指数型的衰减趋势;但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因所处微环境各异,在径级、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上表现出一定差异.四合木种群的存活率随龄级的增大而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而升高,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Ⅰ型,表明该种群为下降种群.不同生境的四合木种群个体分布均不均匀,其空间分布为随机型.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研究了缙云山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种群的生殖年龄、生殖年龄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头茶种群的Armin、Armax、和Apc值分别为10a、88a、34a和78a,但随群落结构复杂性程度的增加其生殖年龄逐渐递增。缙云山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年龄结构和兴文地区的相似,均为增长型,但前者生殖年龄结构较后者复杂,且前者之生殖年龄结构在不同生境(甚至同一群落的不同海拔样地)中呈现不同类型。影响大头茶种群生殖年龄和生殖年龄结构的主要因子是群落生境类型、幼株积累生物总量的能力、群落透光度、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和坡向等。  相似文献   

11.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利用Programita软件对皖南山区霞乡村和仙寓山的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霞乡村南方红豆杉种群各尺度下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仙寓山南方红豆杉种群在2~25 m的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2 m尺度上为集群分布;仙寓山种群Ⅰ龄级在<5 m尺度上呈集群分布,而高龄级个体在较多尺度上有偏离随机分布的倾向.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南方红豆杉幼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空间负关联逐渐显现,而相邻龄级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独立,关联性很小.南方红豆杉种群的这种空间关系有利于其对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随着个体的生长,南方红豆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一个从聚集到随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片断化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 var. pubipetiolata)现存于浙江和安徽的4个片断化居群中的89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木本濒危植物相比,毛柄小勾儿茶具有与它们相当的遗传多样性,8对选择扩增引物共扩增出122条清晰的条带,居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Pp=26.4%,其中马家河居群最高(29.5%)而湍口居群最低(23.8%),居群的平均基因多样度为Hep=0.162 8(0.140 5~0.172 4);而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Ps=36.9%, Hes=0.202 4。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193 9,表明居群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进一步利用AMOVA软件对遗传变异进行等级剖分发现:24.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地理宗间(浙江地理宗和安徽地理宗),14.7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0.42%存在于居群内。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片断化和居群减小导致了毛柄小勾儿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和遗传分化,并对毛柄小勾儿茶的生存造成潜在威胁。该文还就保育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M.Roem.)自然居群5个典型生境(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的物种组成和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最小生成树(MST)分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SPPA)分别研究水仙自然居群物种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仙与其伴生种的种间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5个生境共有植物28种,其中,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分别有16、13、9、8和8种.5个生境中水仙的重要值均最高.弃耕地和乔木林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灌木林地和林缘其次,荒坡最低.5个生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弃耕地和乔木林地聚为一组,其他3个生境聚为另一组.CCA排序结果显示:水仙的分布与坡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和温度以及坡向和海拔呈正相关,说明水仙适宜生长于坡度平缓以及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适中的生境.MST分析结果显示:水仙与其伴生种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DC.)的种间关系最近,这3个伴生种应作为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生物治理的重点防控对象.SPPA分析结果显示:荒坡中水仙群丛分布数量相对较多,集中分布于东北角,西部和南部较少;在0.0~0.1 m尺度时,水仙群丛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于0.1 m尺度时,表现为集中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坡的弃耕地,海岛生境异质性与自身繁殖特性是影响南麂列岛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建议对水仙群落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和相关研究,并结合岛屿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山西省东南部为其自然分布最北界.本文调查了南方红豆杉在山西省的野生分布,对其进行了群落划分、物种多样性、结构特征和竞争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山西省南方红豆杉主要形成南方红豆杉+鹅耳枥群落、南方红豆杉-荆条群落、南方红豆杉-海州常山群落和南方红豆杉+栓皮栎群落,集中分布于陵川县磨河和阳城县蟒河自然保护区,其他地区均为散生;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南方红豆杉已进入主林层,混交林林冠层高8~10 m,纯林高5~6 m;群落间的总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南方红豆杉植株矮小,平均高5.16 m,乔木层、演替层分别占43.4%和56.6%,更新层缺乏;胸径<16 cm的个体占67.6%,胸径32~40 cm的个体占4.0%,幼苗稀少,仅发现4株幼苗;大量的小径级个体虽可保证南方红豆杉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的种群结构,但幼苗缺失必将引起未来种群的衰退.山西省野生南方红豆杉分布相对集中,多数是小径级个体,导致其种内竞争激烈,种内竞争强度占61.8%;鹅耳枥和栓皮栎是研究地区的主要组成树种,对南方红豆杉造成的种间竞争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结缕草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亚  佟海英 《广西植物》2004,24(4):345-349,366
中华结缕草 (ZoysiasinicaHance.)在我国是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受威胁禾草 ,形态上还有一个分布在海边的变种 ,长花中华结缕草 (Z .sinicavar.nipponicaOhwri)。采用 1 0条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 7个居群的 1 0 5个个体进行了RAPD扩增 ,对结果的AMOVA分析表明 ,中华结缕草组间遗传分化不显著 ,遗传变异只占总变异的 4.84% ,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 2 4.71 % ,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 ,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 ,占总变异的 70 .44%。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都支持哈迪 -温伯格平衡的假设。其中宁国汪溪居群和射阳海边居群变异最大 ,歙县新安江居群遗传变异最小。考虑到中华结缕草遗传结构和变异的这些特性 ,在取样策略、保护和育种方法上 ,都应该以群居为主 ,同时兼顾主要的异地居群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贵州特有植物长柱红山茶(Camellia mairei var.lapiden)的资源现状,采用样方法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柱红山茶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以中龄树>老年树>幼龄树;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幼龄树和中龄树均呈显著集群分布,老年树接近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种群的3个发育阶段之空间关系不密切,均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长柱红山茶由于其繁殖生物学特性和受其群落之种内、种间竞争及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而趋于濒危和灭绝。因此,建立长柱红山茶就地保护区和开展引种栽培,扩大其栽培种植范围以增加种群数量是保护长柱红山茶种质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安徽九华山药用资源及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野外调查、民间访问和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整理出安徽九华山药用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以及矿物);初步建立了以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6项指标在内的定量评析珍稀药材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九华山有药用植物约810种(包括种级以下单位)、药用动物约90种、药用矿物5种。根据所拟订的定量评析指标体系,银杏、金钱松、杜仲、短萼黄连、明党参、金刚大、霍山石斛为急需保护的物种,凹叶厚朴、天麻为需要保护物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两块不同海拔的1 hm2样地在2002年和2008年的两次调查数据和资料, 采用相对邻体密度指数Ωr, 来衡量物种的空间格局和聚集程度。具体分析了现存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和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 tchekiangensis)两种古老孑遗植物在猫儿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更新状况。对其更新状况和径级结构分析后得知, 水青冈在2002年和2008年径级结构基本一致, 呈现反J型(类似于“L”形状)分布。南方铁杉在2002年和2008年个体的径级都主要集中在20-36 cm范围内, 呈现类正态分布。两物种6年间均未有新增个体产生, 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更新困难。通过相对邻体密度点格局分析发现: 两物种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格局不同, 水青冈在取样尺度小于11 m时, 表现为显著聚集分布, 而南方铁杉在取样尺度2-20 m之间表现为显著聚集分布。空间分布点图显示: 水青冈在样地中分布面积较广, 而南方铁杉的分布仅集中在猫儿山八角田样地的西南角。针对现状, 要解决两孑遗物种的存活和发展问题, 应该及时采取就地保护、人工辅助更新和迁地保护等综合措施增加种群多度和扩大种群分布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