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祝英  胡云南 《蛇志》2003,15(3):47-48
人类脑血管疾病中约有 2 5 %是脑梗死 ,而脑梗死更是老年人常见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老年期 ( >60岁 )是老年前期 ( 4 5~ 5 9岁 )的 3.5倍。由于脑梗死的发病会不同程度地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甚至因此而致残 ,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造成老年人脑梗死的高发病率的危险因素很多 ,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血液粘度增高等。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群体中 ,发生脑梗死的病人与非脑梗死的病人 ,在血脂、血糖与血尿酸的生化结果上有无差异 ,及其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及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经DSA造影观察脑血管动脉造影脉狭窄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562例脑卒中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69例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中度狭窄301例,血管重度狭窄168例;颅内段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段(P0.05);高龄(OR=1.434,P0.05)、高血压(OR=2.084,P0.05)、糖尿病(OR=2.235,P0.05)及吸烟(OR=2.734,P0.05)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DSA显示老年人脑卒中患者多存在脑血管动脉狭窄的发生,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中导致老年人眩晕发作的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以眩晕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患者的眩晕发病年龄以60~70岁多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在106例眩晕患者中,周围性眩晕33例,中枢性眩晕58例,非系统性眩晕15例.引起老年眩晕症的病因以中枢性眩晕为主,心脑血管病是主要病因,其中最常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论:老年眩晕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确定病因,全面检查,多科联合诊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44例对照组人群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酒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进行收集。结果:研究组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42.0%)高于对照组(13.9%)(P0.05),颅内动脉狭窄分布为MCA 41.3%、TICA 31.7%、VA 14.3%、ACA 9.5%、BA 6.3%、PCA4.8%。血脂异常、长期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胆红素、尿酸以及C反应蛋白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结论:关注颅内动脉狭窄及其危险因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常重要,控制危险因素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内及肺外源性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老年ARDS患者,对其中的肺内及肺外源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肺内源性ARDS病因以误吸和肺炎为主,而肺外源性ARDS则以脓毒血症、大手术后等为主;在死亡上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呼吸衰竭为主要因素,且两组死亡率接近。结论: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肺外源性在器官功能衰竭和氧合指数上重于肺内源性,但是在其他因素和死亡结局上均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内微出血(CMB)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分析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CMB组(80例)及无CMB组(170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CMB的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WMC)的严重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既往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与C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及WMC分值为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MB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及WMC分值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蓝海  李金荣  谢丽乾  王芸芸  陆胜严 《蛇志》2010,22(3):252-252,313
目的探讨社区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心理因素特点,为更合理的防治社区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肥胖、饮酒、吸烟为主要发病因素。106例脑梗死患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为焦虑及抑郁,且与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住院患者在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的同时,应根据抑郁和焦虑程度,有针对性加强其心理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人群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922名,收集整理上述人群的基本临床资料。通过检测其清晨尿样,分析UACR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和其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问卷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所有老年人中,有68名为健康人群,有724名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人群。78.52%的老年人存在至少1个或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众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2)UACR检测结果:健康人群中,男性UACR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人群的UACR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与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检测患者的UACR,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其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患病情况、置入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情况进行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200例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患者5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超过65岁、吸烟与否、疾病类型、麻醉方式、有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脑梗死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吸烟、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为全麻、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更易发生脑梗死,对有上述特点患者应密切注意预后情况,给予精细的护理措施,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入院的5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全部5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有79人,占15.0%。分析显示,高龄、吸烟史、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低蛋白血症等原因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从这些感染者的痰液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8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易并发医院肺部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吸烟史、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低蛋白血症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11月因喉癌而在我院行喉切除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7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83例患者中,12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14.4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临床III期以上、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全喉切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临床分期、术前气管是否切开、手术时间及手术切除方式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术后感染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及切除方式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可减少术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应用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评价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454例T2DM患者,根据CONUT评分分为营养不良组68例和营养正常组386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454例T2DM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4.98%(68/45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病程、淋巴细胞计数、吸烟、血红蛋白、白蛋白、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降低、年龄≥60岁、血红蛋白降低、BMI降低、HDL-C降低、病程延长、吸烟、CRP升高为T2DM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2DM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年龄、BMI、病程、吸烟、白蛋白、血红蛋白、HDL-C、CRP为T2DM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CONUT评分能快速筛查T2DM住院患者营养状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究合理的护理对策对患儿疾病恢复的影响。结果:PNS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2(36.4%),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部位18(56.3%)。PNS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组的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ALB水平低于非感染组(P0.05),住院天数、24 h尿蛋白定量非感染组(P0.05)。住院天数和血清白蛋白(ALB)是院内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3.461(1.33~9.01)和2.215(0.87~5.63)。早期、合理的护理措施使PNS患儿疾病恢复良好。结论:住院天数长和血清白蛋白降低是并发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健全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完善护理措施等,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2014年于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80例,其中老年患者(A组)320例,中青年患者(B组)16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疾病类型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A组与B组之间,在性别构成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的单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者发生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总的不良发生率较中B组多,其中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也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的肌酐(C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B组,谷氨酰转肽酶(GGT)、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FIB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较大不同,且Hcy、FIB是影响不同年龄段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治疗方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部队官兵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致病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部队官兵122例患有AR的患者(实验组)和120例同部队健康状况良好的官兵(对照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可能致病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危险因素,再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危险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间歇性AR52例(42.62%),持续性AR70例(57.38%);轻度鼻炎患者45例(36.89%),中重度鼻炎患者77例(64.11%);喷嚏者122例(100.00%),流涕者122例(100.00%),鼻塞者116例(95.08%),鼻痒者102例(83.61%);鼻部症状影响睡眠68例(55.74%),影响日常活动、体育和娱乐56例(45.90%),不能正常日常工作和学习10例(8.20%)。危险因素主要有本人受教育程度、家人或同室战友卫生习惯、疾病了解程度、过敏史及个人卫生习惯。结论:部队官兵AR患者中以中重度患者占多数,个人卫生习惯和过敏史为该病的两大诱因。AR可对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官兵对疾病了解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具有完整资料,同时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病因为乙肝后肝硬化(78例)、酒精性肝硬化(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合并疾病情况,分析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职业、临床表现(黄疸、黑便、呕血、蜘蛛痣、脾脏增大)、肝脏体积缩小、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合并疾病(脂肪肝、糖尿病、胰腺炎、胆结石)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明显较酒精性肝硬化组高(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腹痛、腹胀、呕血、黑便、腹水)、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是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在B、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是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表现(黄疸)、Child-Pugh分级、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为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合并疾病中,影响乙肝后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为Child-Pugh分级在B、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影响酒精性肝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为Child-Pugh分级为C级、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需防治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型糖尿痛DR患病率为35%(169/483),其中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73.4%(124/169),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26.6% (45/169)。DR患者的病程、SBP、合并肾脏病变、合并心脏病变、HbA1c、TC、TG、LDL-c、BUN和Cr均显著高于NDR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SBP、TC、LDL-c、合并心脏病变和/或肾脏病变是DR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DM病程、患病年龄、SBP、HbA1c、TC、LDL-c、合并心脏病变和/或肾脏病变、肾功能是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有胸痛症状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有胸痛症状疑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283例患者,纳入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大致正常的患者,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者与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异常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等,并统计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大致正常者的确定诊断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异常的1192例患者的相比,冠脉造影大致正常组中无危险因素者占20.1%,单一高危因素者占50.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异常组,而多重高危因素者占28.6%,显著低于冠脉造影异常组(P<0.05)。91例疑诊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患者中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分别占45例(49.5%)及12例(13.2%)。结论:临床上很多疑诊为冠心病的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这部分患者与冠状动脉异常的患者相比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更少,胸痛由其他原因引起,所以对这部分患者应强调应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nd Aims

Sever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HIV patients not co-infected with HCV/HBV develop liver damage of uncertain origin (LDUO).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DUO in HIV infected patients not co-infected with HCV/HBV.

Methods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that included HIV-infected patients free of previous liver damage and viral hepatitis B or C co-infection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6-monthly intervals. Liver stiffness was measured at each visit. Abnormal liver stiffness (ALS) was defined as a liver stiffness value greater than 7.2 kPa at two consecutive measurements. For patients who developed ALS, a protocol was followed to diagnose the cause of liver damage. Those patients who could not be diagnosed with any specific cause of liver disease were diagnosed as LDUO and liver biopsy was proposed.

Results

210 patients match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 198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After a median (Q1–Q3) follow-up of 18 (IQR 12–26) months, 21 patients (10.6%) developed ALS. Of these, fiftee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DUO. The incidence of LDUO was 7.64 cases/100 patient-years. Histologic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ten (66.6%) patients and all showed liver steatosis. A higher HOMA-IR value and body mass index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DUO.

Conclusion

We found a high incidence of LDUO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risk factors. The leading cause of LDUO in our study wa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手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行冠脉支架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采用SPSS21.0分析冠脉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51例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发生冠脉再狭窄(22.5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吸烟史、糖尿病史、脂蛋白a(Lp(a))水平、空腹血糖、尿素氮(BUN)、总胆红素、术前病变狭窄程度、植入支架支数、长度以及直径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糖尿病史、Lp(a)水平、术前病变狭窄程度、植入支架支数、长度是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261、1.944、3.593、2.798、2.449、3.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支架直径是冠脉再狭窄发生的保护因素,OR为0.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数量,术前病变的狭窄程度、Lp(a)水平、糖尿病以及吸烟是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不断优化支架并根据再狭窄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