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行鸟)形目14种鸟的核型,并发现该目种类间染色体数目变异很大,由石(行鸟)的2n=40至沙锥的2n=98不等。这种变异是由原始的2n=80核型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在(行鸟)小目中,小染色体相互融合而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减少;在鹬小目中,大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而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Hang形目14种鸟的核型,并发现该中类间染色体数目变异很大,由石Hang的2n=40至沙锥的2nm=98不等,这种变异是由原始的2n=80核型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在Hang小目中,小染色体相互融合而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减少,在鹬小目中,大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 而 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濒危植物三棱栎四个居群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濒危植物三棱栎 4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4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均为 2n =14 =10m 2sm 2st 2bs,核型类型均为 2A。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中心型 (complexchromocentertype) ,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为中间型 (interstitialtype)。 4个居群在前期染色体中 ,可观察到2个B染色体 ,但在中期染色体中较少发现。根据核型分析结果 ,4个居群间核型变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苦苣苔科直瓣苣苔属Ancylostemon、筒花苣苔属Briggsiopsis和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中4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形态。凹瓣苣苔A.aureus的染色体数目为n=34,与其近缘种凸瓣苣苔 A.convexus的染色体数目相同。该种的核型公式为2n=20m(1sat)+14sm,核型类型属于2A。间期核 为复杂染色中心型(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为近基型(proximal type) 我国特有单种属筒花苣苔属Briggsiopsis的间期核为简单—复杂染色中心型(simple-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为中间—渐变型(interstitial—gradient type);核型公式为2n=34=25m +6sm+3st,与近缘类群——粗筒苣苔属Briggsia染色体数目2n=34,68相比,无论染色体数目还是核 型均显示比较原始的特征。吊石苣苔属的蒙自吊石苣苔L.carnosus和翅茎吊石苣苔L.serratus D. Don var.pterocaulis的核型公式分别是2n=30=21m+5sm+3st+1t和2n=32=21m+10sm+1t。核 型类型分别属于2A和2B。间期核均为简单—复杂染色中心型(simple-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细胞 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为渐变型(gradient type)。  相似文献   

5.
八种国产葱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国产葱属Allium 8个种的14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染色体基数均为x=8,其中7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6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1个居群为多倍体复合体(2n=4x=32,2n=6x=48,2n=8x=64和2n=9x=72)。并发现随体染色体十分活跃,在多倍体中其数目并不都与其倍性相对应,并有“串状随体”现象出现;在有些类群中其形态变异较大,而随体染色体杂合形式的多态现象也较普遍。本文重点讨论了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在葱属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随体染色体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的出现是葱属中遗传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并对葱属中的染色体基数及种内多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鸡骨常山属(Alstonia)3个种的核形态,其中盆架树(A.rostrata)的核型属首次报道,3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糖胶树(A.scholaris)和鸡骨常山(A.yunna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同前人报道的2n=44不同。盆架树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棒状前染色体型和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42=3M+21m+18sm,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2A型。糖胶树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球状前染色体型和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42=14m+24sm+4st,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3A型。鸡骨常山的间期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复杂染色体中央粒型和中间型,核型公式为2n=42=5m+37sm,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3B型。根据核形态结果,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已有的细胞学资料,初步讨论了该属几个种的系统位置及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heng形目鸟类2科10种的核型。并和已报道过的heng形目6科21种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发现heng形目鸟类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核型,推断它们可能有不同的进化起源。这与Sibley等人(1987)通过对DNA-DNA杂交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栓皮栎核型及体胚发生的细胞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对栓皮栎核型、体胚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4,核型公式K(2n)=2x=24=20m十4sm,属于“2B”型,染色体组总长18.55 μm。继代8个月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相对稳定,其中二倍体细胞占 97.20%,四倍体细胞占1.87%,单倍体细胞占0.93%。未发现有非整倍体细胞和染色体形态结构变异。子叶期体胚胚轴亚表层起源的分生组织团中有些细胞核呈片状或椭圆形。个别成熟体胚中偶见有3核细胞。  相似文献   

9.
番木瓜核型和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番木瓜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表明,番木瓜染色体数目为2n=18,由9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2n=2x=18m。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在终变期和中期Ⅰ观察到9个二价体,未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10.
再生植株具有高频率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有20.61%表现为染色体数量变异,最常见的为2n—1类型,其次为2n—2类型,也有2n 1、2n—3个体以及染色体数嵌合株。再生植株减数分裂各期均有染色体异常行为,可以见到的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二分体延迟、微核,还有粗线期十字型配对等结构变异,以及五分体、六分体和畸型四分体等异常现象。微核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可用作染色体伤害的一个指标。再生植株R_1代存在着许多形态学变异。性状变异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藏狐、虎鼬、艾鼬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的3种食肉目动物的染色体组型。藏狐(♀)2n=36,全部为双臂染色体。虎鼬(♂)2n=38,由33条双臂染色体,5条单臂染色体组成;在第1-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恒定地出现次缢痕。艾鼬(♂)2n=38,由32条双臂染色体,6条单臂染色体组成。其染色体组型与等(1976)报道的艾鼬(♀)(新西伯利亚,诺俄尔比斯克)2n=38较为接近,而与王宗仁等(1984)报道的艾鼬(河北,怀来)2n=36,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广东四个墨兰品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广东四个墨兰品种金嘴墨兰、银边墨兰、企剑黑墨和企剑白墨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企剑黑墨和企剑白墨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为二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40=30m+10sm和2n=2x=40=2M+36m+2st;金嘴墨兰和银边睾兰的染色体数目为2n=41,为非整倍体。4个墨兰品种的染色体结构主要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除银边墨兰为1B型外,其它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13.
四十五种叶蝉的染色体研究(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润刚  张雅林  袁锋 《昆虫学报》2004,47(5):630-638
研究观察了45种中国雄性叶蝉的减数分裂,其中44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变化在2n=12~26之间,性别决定均为XO型。从叶蝉总科的组型图来看,该科染色体数目变化在2n=8~28之间,峰值为2n=18(16+XO),另外几种类型2n=16,20,22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科内染色体数目的进化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2n=22(20+XO)是该科的原始核型,易位导致的不均等互换可能是染色体数目进化的主要机制。从精子发生来看叶蝉总科与角蝉总科的关系较为密切,两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精母细胞体积较大,显著不同于沫蝉和蝉科;②减数分裂行为及精子变态过程相似;③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体积较大;④减数分裂前期具有典型的花束期,没有弥散期,因而不同于蜡蝉。但是由于叶蝉总科的染色体变异范围明显大于角蝉总科,而角蝉总科的核型相对较为保守,从核型上来说角蝉总科是比叶蝉总科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4.
参照植物根尖细胞学研究的方法标准,对香薷属3种(5个居群)植物进行核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1)从染色体数目看,密花香薷2居群染色体数目2n=16;野苏子2居群染色体数目2n=20,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与前人报道的一致;毛穗香薷染色体数目2n=10为首次报道。(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5居群)植物中野苏子和密花香薷亲缘关系较近;结合现有报道数据分析表明,该属植物仅有2种倍性(二倍体和四倍体),且二倍体占主导地位。(3)核型参数分析表明:密花香薷的稻城无名山居群1核型公式为2n=2x=16=14m+2sm,居群2为2n=2x=16=16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9.57和42.32,不对称系数AI值分别为2.75和2.87,核型不对称性都为1A型;毛穗香薷的核型公式为2n=2x=10=10m,着丝粒指数(CI)为41.76,不对称系数AI值为5.25,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野苏子的昆明西山居群核型公式为2n=2x=20=14m+6sm,聂拉木樟木沟居群为2n=2x=20=16m+4sm,着丝粒指数(CI)分别为38.49和40.97,不对称系数AI值为4.20和4.30,核型不对称性为1B型和2B型。  相似文献   

15.
对小麦及其4种近缘属间禾草进行了长时间 (0.5~5.7年, 个别8.6年) 的愈伤组织培养,在继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在染色体倍性低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2n=2x=14)及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 2n=2x=14) 倾向于数目的增大;染色体倍性高的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2n=6x=42) 趋向于数目的减少;而倍性居中的羊草 (Leymus chinensis, 2n=4x=28) 既有增大也有减小;染色体倍性最高的高冰草 (Agropyron elongatum, 2n=6x=70) 最为稳定,但也有减少的趋向。愈伤组织的胚性主要与二倍体及亚二倍体的总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四川金佛山地区4种黄精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滇黄精:2n=26=6m+12sm(2SAT)+8st(2SAT);距药黄精:2n=26=10m+4sm+12st;垂叶黄精:2n=30=14m(2SAT)+4sm+10st+2t、2n=28=14m+6sm+6st+2t;湖北黄精:2n=30=12m+8sm+10st、2n=28=6m+10sm+10st+2t、2n=22=2m+12sm 8st。通过与其它地区黄精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的比较,发现本地区所有种类的染色体数目普遍偏高,无论在染色体基数或染色体形态上都比较接近喜马拉雅山地区分布的种类。从实验结果进一步看出了黄精属的染色体变异是相当明显的,并主要表现为非整倍性变异;在有些情况下,染色体数目与结构的变异能与某些形态学特征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四川金佛山地区4种黄精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滇黄精:2n=26=6m+12sm(2SAT)+8st(2SAT);距药黄精:2n=26=10m+4sm+12st;垂叶黄精:2n=30=14m(2SAT)+4sm+10st+2t、2n=28=14m+6sm+6st+2t;湖北黄精:2n=30=12m+8sm+10st、2n=28=6m+10sm+10st+2t、2n=22=2m+12sm 8st。通过与其它地区黄精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的比较,发现本地区所有种类的染色体数目普遍偏高,无论在染色体基数或染色体形态上都比较接近喜马拉雅山地区分布的种类。从实验结果进一步看出了黄精属的染色体变异是相当明显的,并主要表现为非整倍性变异;在有些情况下,染色体数目与结构的变异能与某些形态学特征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鹳形目和鹤形目8种鸟类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鹳形目鹭科的黄嘴白鹭,紫背苇鸦、黄斑苇鳽和绿鹭4种,鹤形目秧鸡科的黑水鸡,斑胁田鸡和小田鸡3种及三趾鹑科的黄脚三趾鹑的核型。鹭科2种染色体数目为2n=66,另2种为2n=62,秧鸡科3种染色体数目均为2n=78。黄脚三趾鹑的染色体数目为2n=88。  相似文献   

19.
中国桔梗多倍体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中国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A.CD)进行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用含0.1%秋水仙素处理40h后诱导频率可达50%,诱导效果最佳。经秋水仙素诱导后形成的多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比较,在形态上,多倍植株叶片变宽变大,叶色变深,茎变粗且节距长,气孔增大而单位叶面积气孔数目减少。对变异植株进行细胞学研究发现,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4x=36,而原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8,基数x=9,因此,变异植株(2n=4x=36)为四倍体。前者的核型公式为2n=4x=14m+20sm+2st,核型属于2B;后者的核型公式为2n=2x=7m+10sm+1st,核型也属于2B。检测发现有少数个体有非整倍体变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小偃麦异代换系山农0095花粉,对其M1、M2代的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M2代均出现频率不同和染色体数目不等(2n=41、2n=40和2n:39)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在两个世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普遍观察到单价体、多价体、染色体片段、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微核等现象,说明辐射有效地促进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染色体易位重组。利用已建立的山农0095中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特异SSR标记BARC159240对M2代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部分M2单株仍含有该标记位点,说明这些植株仍然具有标记位点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区段:少部分单株虽然保留了该位点.但缺少普通小麦中的条带.这些单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