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西藏南部羊卓雍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沿湖选择了24个观察点,分别在繁殖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秋季和冬季进行了6次调查。采用核密度分析(Kernel analysis)的方法,对两只卫星跟踪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活动区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记录到水鸟32种31044只,隶属于6目10科。雁鸭类和鸥类分别占水鸟总数73.9%和19.1%,主要是斑头雁、赤嘴潜鸭(Rhodonessa rufin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多样性较高的季节是春秋迁徙季节。羊卓雍错夏季主要的繁殖种群是斑头雁和棕头鸥,也有少量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繁殖个体;冬季主要物种是赤嘴潜鸭,经常聚集在融化的冰面上。春季斑头雁的数量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进入繁殖期后,斑头雁处于孵卵阶段,繁殖种群的数量达到2000余只;繁殖后期,斑头雁换羽结束,成鸟带领幼鸟在鸟岛附近的湖边取食,此时观察到斑头雁的数量又有明显的增加;秋季斑头雁的南迁致使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冬季许多斑头雁从北方如青海湖等地迁来越冬使得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多分布于湖西浪卡子县城附近的沼泽湿地和湖南部的绒波臧布河流的入口处。卫星跟踪结果表明,羊卓雍错是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湖西部沼泽湿地和湖南部的河流入口处是其主要活动区域,而且该湖与雅鲁藏布江河谷之间通过斑头雁的往来移动存在着联系,因而是西藏南部禽流感监测的重要地点。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山包是昭通市辖区西部79km的一个乡,属高原缓丘草甸地貌的贫困农牧业高寒山区,是近二年新发现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分布数量最大的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黑颈鹤主要栖息在跳礅河水库和大海子水库。1990年2月,进行多次分组同步调查结果,计有黑颈鹤181只。其中跳礅河稳定栖息的为141只,种群结构为2只亲鸟带2只幼鹤的家庭2家,2只亲鸟带1只幼鹤的家庭8家,配对的非繁殖成鹤家庭11家,孤成鹤2只,亚成鹤85只。另有11只灰鹤。大海子稳定栖息的为40只,种群结构仅有2只亲鸟带1只幼鹤的1家,余下的37只均为亚成鹤。另计有2只…  相似文献   

4.
黑颈鹤的种群总量有5000~6000只个体,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分布区约22×105km2,占有面积约5400km2。青藏高原北部和西部为其繁殖区,越冬区主要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段、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及云贵高原部分区域,青藏高原东部为其迁徙途径之地。越冬时以家族、同种群及混合群(主要与灰鹤Grusgrus和斑头雁Anserindicus)形式集群活动。繁殖期分化为非繁殖群和繁殖对(Bredingpair)两种类型。繁殖对能否成功地占有领域是繁殖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该物种依IUCN(1994)标准应列为易危级(Vulnerable,VU)  相似文献   

5.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与青海、西藏相邻的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地区。2011年9~11月,对该地区黑颈鹤的分布、种群大小、数量变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乌尊硝尔、铁木里克乡、玉素甫阿勒克、鸭子泉、阿达滩、祁曼塔格乡、吐拉牧场等25个样点,都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重复调查164次,共记录到黑颈鹤158只。其中,在依协克帕提湿地(N37°15'~37°23',E90°11'~90°20',海拔3 903 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在整个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共有黑颈鹤220~260只左右。黑颈鹤家庭成员数量为1~4只,4种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9%、60.3%、29.4%和4.4%。在10月份之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10月中旬,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集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此外,还观察到有少量的灰鹤(G.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与黑颈鹤混居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贵州草海的越冬鹤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天然淡水湖泊,为我国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鹤类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头鹤(Grus monacha)和灰鹤(Grus grus lilfordi)三种。现将有关研究及其数量消长规律概述如下。1灰鹤的研究在草海所见的三种鹤中,以灰鹤的发现最早(彭燕章等,1963)。王有辉(1986)和吴至康、王有辉(1986)对灰鹤的栖息条件、迁徙时间、生活习性、数量分布、食性、天敌、寄生羽虱,分别作了报道。嗣后,李若贤和李凤山1987年冬与1988年春,对草海灰鹤的越冬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灰鹤在白天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例是取食占49.7%,…  相似文献   

7.
活动区范围反映了动物在个体水平上的空间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对物种保护以及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于2017、2018和2019年共3个越冬季,在云南纳帕海湿地对7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进行了卫星遥测,运用动态布朗桥模型构建了斑头雁越冬期活动区,并结合遥感技术分析了水域面积变化对斑头雁活动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跟踪斑头雁的总活动区域中有54.7%位于保护区范围内,其余活动区域则分布于保护区外围的草地或沼泽中;斑头雁越冬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和核心活动区面积分别为(5.98 ± 0.63)km2和(0.55 ± 0.12)km2(n = 8,2017年越冬季1只个体数据、2018年越冬季6只个体数据和2019年越冬季1只个体数据),核心活动区面积仅占活动区面积的9.2%;最大活动区面积为8.22 km2,最小仅为3.38 km2,最大核心活动区面积为1.21 km2,最小为0.12 km2;斑头雁活动区面积受纳帕海湿地水域面积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水域由南向北退缩,沼泽及草甸增多,斑头雁的活动范围变大,且会向着水域退减的方向移动;2639号斑头雁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越冬季相同时间段的活动区面积和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越冬季活动区的面积(5.98 km2)小于2019年(8.22 km2),核心活动区的面积(0.61 km2)同样也小于2019年(1.21 km2),并且其两年越冬季活动区面积的重叠度指数IO仅为0.31。鉴于斑头雁是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携带者和传播者,建议保护区增加保护区管理范围,对与斑头雁活动区重合较大的村庄,包括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开松、纳公和打日觉等重点管理,避免家猪与斑头雁混群觅食,倡导在冬季时对家猪进行圈养,防止可能引起的禽流感交叉传播。  相似文献   

8.
2014—2016年每年5—6月鸟类繁殖季,对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鸟类进行调查。保护区是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斑头雁Anser indicus等珍稀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大天鹅正式成立的保护区。经过连续3年的调查,共发现繁殖鸟类61种,隶属于11目24科47属,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黑鹳Ciconia nigra,最多一次在2个地点记录到4只,其中2只为亚成体,证明该保护区有黑鹳的稳定繁殖种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分别为大天鹅、黑鸢Milvus migrans、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燕隼Falco subbuteo、灰鹤、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保护区鸟类主要分为2类:1)繁殖水鸟如大天鹅、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红脚鹬Tringa totanus等;2)荒漠草原鸟类如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沙Oenanthe isabellina和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等。  相似文献   

9.
若尔盖沼泽夏季涉禽游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5月22日-6月19日,笔者在若尔盖沼泽观察到涉禽、游禽26种,隶属6目8科,其中:白翅浮鸥等13种属若尔盖沼泽夏季新记录;黑颈鹤等12种为繁殖鸟,绿头鸭等5种为若尔盖沼泽繁殖新记录;赤麻鸭、红脚鹬、普通燕鸥、黑颈鹤、灰雁等7种为优势种。调查区内共观察到黑颈鹤239只,估计整个若尔盖沼泽有黑颈鹤610只。建议在此建立面积23.9万公顷的湿地保护管理区。  相似文献   

10.
由云南省林业厅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云贵高原黑颈鹤的现状及保护研讨会》于2004年3月13~14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国际鹤类基金会、安徽大学、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云贵高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保护区和黑颈鹤越冬地的当地县林业主管部门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2.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迁徙路线的卫星跟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900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Because their breeding and wintering areas are in remote locat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logy of Black-necked Cranes ( Grus nigricollis ), including their migratory behavior. Using satellite telemetry, we monitored the migration of Black-necked Cranes ( N = 6) in China to determine migration routes and the location of stopover sites. From 2005 to 2007, four cranes were tracked during two spring migrations and one fall migration, one was tracked during one spring and one fall migration, and one was tracked during one spring migration. On average, the cranes made seven flights over a 5-d period to migrate 651 km to breeding areas in the spring. In the fall, birds averaged six flights in 5 d to migrate 694 km. The routes traveled by cranes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migration were similar. Both the migration distances and duration of migration are the shortest reported for any crane species to date. Most stopover sites were in areas along rivers and close to wetlands in the Daliang Mountains and the Ruoergai Plateau.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needed to reduce habitat loss (wetland and pasture) in the Daliang Mountains and establish a reserve for stopover sites in the Ruoergai marshes, such as Longriba and Bai River in Hongyuan County.  相似文献   

15.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定出重点保护管理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两年共在草海湿地周边农地确定黑颈鹤觅食点216处,其中家庭鹤觅食地99处、集群鹤觅食地117处,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区觅食;2)区域尺度上,家庭鹤与集群鹤的觅食点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集群鹤觅食点聚集程度较家庭鹤更高;觅食地与农耕地在空间聚类上呈正相关关系,并在3.2 km距离尺度下聚类程度最高;3)基于空间关联性,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共确定最适宜的农地觅食地53.74 km2,并划定2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及2处次重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区域尺度上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系,指导保护管理者加强重点区域管理,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缓解人鸟争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2005年及2006年春季在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给8只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放置了卫星发射器,观察结果表明,其中6只黑颈鹤至少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春季或秋季迁徙。黑颈鹤在四川省汉源停歇的乡镇包括:乌斯河镇、河南、坭美、梨园、宜东、三交坪和皇木;在美姑停歇的乡镇包括:柳洪、依果觉、农作、拉木阿觉、炳途、瓦古、峨曲古龙门和尼哈。2005年6月4~8日和2006年6月8~14日实地考察了汉源和美姑两县的黑颈鹤停歇地点。黑颈鹤在两县的停歇地点都在海拔1900m以上且人为活动稀少的区域,或为草甸覆盖的高山浑圆山头,或为高山缓坡的林间空旷草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卫星跟踪黑颈鹤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被IUCN和CITES列为易危和附录Ⅰ物种,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黑颈鹤夏季在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繁殖,冬季除在不丹北部有少量个体外,绝大部分种群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作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鸟类,我国学者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populations of Black-necked Cranes ( Grus nigricollis ), the central population, is declining due to habitat loss and degradati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space use patterns and habitat preferences. We examined the space use and habitat preferences of Black-necked Cranes during the winter of 2007–2008 at the Napahai wetland in northwest Yunnan, China, where approximately 300 Black-necked Cranes (>90% of the total central population) spent the winter. Euclidean distance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habitat preferences of Black-necked Cranes, and a local nearest-neighbor, convex-hull constru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space us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lack-necked Cranes preferred shallow marsh and wet meadow habitats and avoided farmland and dry grassland. Core-use areas (50% isopleths) and total-use areas (100% isopleths) accounted for only 1.2% and 28.2% of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We recommend that habitat protection efforts focus on shallow marsh and wet meadow habitats to maintain preferred foraging sites. Core-use areas, such as the primary foraging areas of Black-necked Cranes, should be designated as part of the core zone of the nature reserve. Monthly shifts in the core-use areas of the crane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e should be large enough to permit changes in space use. In addition to preserving habitat, government officials should also take measures to decrease human activity in areas used by foraging Black-necked Cran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卫星跟踪对出生于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池湾)内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幼鸟在越冬地撞击电线死亡的现象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2018和2019年两年的7和8月在盐池湾内为16只黑颈鹤幼鸟安装卫星跟踪器。之后每日在Tracker Client软件中对黑颈鹤幼鸟的行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行为后随即通知当地志愿者对幼鸟撞击电线进行确认。2019和2020年1至3月在西藏林周县开展实地调查,对发生撞击的电线位置进行记录并留存黑颈鹤残骸的影像资料。采用线性模型分析2013至2020年盐池湾黑颈鹤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出生的黑颈鹤,其撞击死亡率为40.0%;2019年出生的黑颈鹤撞击死亡率为83.3%;撞击电线是该黑颈鹤种群幼鸟在越冬地死亡的主要原因。撞击事件大多集中发生于河谷地带,该处分布有大量农田。撞击发生前幼鸟的活动区域内均有电线分布,幼鸟与电线发生过相互作用。线性模型分析显示,盐池湾黑颈鹤种群除成年个体外,幼鸟和亚成体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幼鸟在越冬地的撞击死亡并未给该种群的数量造成严重影响,但鉴于撞击事件的严重性,仍建议在黑颈鹤越冬地为电线采取防鸟撞措施,同时对燃放爆竹等情况加以适当引导,尽量减少对黑颈鹤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