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肤纹参数在52个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根据11项肤纹参数对28个民族的52个群体进行分析表明:指纹W频率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是女性不显著多于男性或少于男性,指纹L″频率都是男性不显著多于女性或少于女性;在L_2距离的系统树上可以看到南方群、北方群、混合群,混合群中又各包括了南、北方民族的小聚类群;L_2距离与地理位置有平行关系,南、北群间以长江或北纬30°—33°为界带。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群肤纹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 ,我国学者多将中国人群分为南、北两大类群。作者对我国 5 9个人群的肤纹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肤纹特征 ,可将中国人分为 6个族群 ,除北方族群、南方族群外 ,存在着新疆族群与西藏族群。新疆族群与北方族群相比 ,斗型率低 ,尺箕、桡箕率高 ,小鱼际区与指间区Ⅱ、Ⅲ真实花纹率高。西藏族群斗型率高、尺箕率低。北方族群与南方族群相比 ,指纹嵴线总数、小鱼际区与指间区Ⅲ真实花纹率高。此外 ,还存在南北族群间的过渡族群与南北混合族群。 8个汉族人群未能聚集 ,分散于各族群中。这表明 ,汉族与少数民族间、南北方民族间存在着肤纹基因的交流。将中华民族分为南北两大类群的观点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与整理海峡两岸汉民族与南岛民族的肤纹数据,来比较与探讨目前他们的肤纹形态上的异同。研究群体包含台湾的汉人与原住民族群,以及大陆的汉族与海南的回辉人。研究结果显示两岸非官话(亦作北方方言)区汉族虽然在肤纹参数上有些许不同,但皆属于北方群。而南岛民族的回辉人和台湾原住民则分属南方和北方群,并且在肤纹参数上有非常显著的不同。这是第一个两岸南岛民族的肤纹比较研究,也是第一个非官话区汉人群体的肤纹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内蒙地区蒙古,汉,回,朝鲜族肤纹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内蒙地区3237例蒙、汉、回、朝鲜族人手肤纹特征,选用22项肤纹参数进行民族间和同一民族不同性别间比较,并与我国其他8个民族的部分肤纹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地区这4个民族同属我国北方群,其肤纹既有各民族自身的特点,又具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详细报道了巴藏门巴族正常人群的肤纹参数,样本包括101名男性和116名女性。本样本和中国其他14个民族肤纹参数作了比较,并绘制了聚类图。本样本与白色人种作对比,见到人种间肤纹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西藏珞巴族的肤纹参数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珞巴族正常人群的12项肤纹参数,样本包括了142名男性和190名女性,参数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作了比较,用聚类分析法算出各民族间的距离,并绘制了聚类图。结果提示民族间的肤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珞巴族正常人群的12项肤纹参数.样本包括了142名男性和190名女性.参数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作了比较,用聚类分析法算出各民族间的距离,并绘制了聚类图.结果提示民族间的肤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七个少数民族的肤纹参数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海国  丁明 《遗传学报》1989,16(1):74-80
本文报告了云南省白族、布朗族、彝族、回族、傈僳族、怒族、基诺族共七个少数民族的肤纹参数。差异显著性测定及聚类分析表明这几个民族间的肤纹参数有很大差异,基诺族与他们的差异最大。各民族同名指(区)的对称组合格局有同型亲和性,左右对称呈非随机组合。  相似文献   

9.
江宪平  颜中  其梅  蔡险峰 《遗传》1992,14(4):37-41
木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藏汉后代群休的肤纹参数(其中藏父汉母及汉父藏哥各100例)与他们冬自的父母群体样本的有关肤纹参数进行比较,再与1000例藏族及1040例汉族两个大样本的有关肤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藏汉子代的肤纹特征介于藏埃和汉族之间,藏汉子代与其母亲的遗传距离相近。提示肤纹参数的多因子遗传本质和肤纹遗传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猕猴(Macaca mulatta)肤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对62只猕猴(雄性28只,雌性34只)的指(趾)纹、掌纹和跖纹进行了研究。查出有9种不同类型的花纹分布在不同区域。分析结果表明:分布在指(趾)端上的几乎全是原始花纹。在掌面上,半数以上的指间Ⅰ和近侧小鱼际区花纹是箕形纹,半数以下是斗形纹。大鱼际和远侧小鱼际的花纹由箕形纹、斗形纹和开放形花纹三种花纹组成,但各占比例不同。绝大多数指间Ⅱ—Ⅳ区的花纹为斗形纹,少数为箕形纹。为此,根据花纹的复杂程度不一,可把掌面花纹区分为三种功能群。在跖面上,大鱼际和小鱼际区的花纹,多数为箕形纹,少数为开放形花纹。在趾间Ⅰ—Ⅳ区,主要由箕形纹和斗形纹两种花纹组成,其中箕形纹的比例由高到低逐渐减少,而斗形纹的比例则由低到高逐渐增加。 左右侧掌面及跖面花纹的分布和性别之间的花纹分布均无显著差异。 有较高比例的样本左右侧花纹呈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1.
新疆柯尔克孜族肤纹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刚  王燕 《人类学学报》1990,9(1):41-44
本文报道新疆柯尔克孜族肤纹参数的正常值,样本中有男女各500例,本文的研究包括13类,它们是:指纹总嵴数,a-b间嵴数,指纹,指间花纹,大鱼际纹,小鱼际纹,猿线,掌指c三叉缺失,多个t三叉点,(足母)趾球部纹,足小鱼际纹,趾间纹,足跟纹。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玉米纹枯菌融合群类型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14个县市区采集的玉米纹枯病标本上分离获得103个玉米纹枯菌菌株。核荧光染色确定菌丝细胞核的数目,以及利用配对培养法确定不同菌株细胞是否融合。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1-IA、AG-1-IB、AG-1-IC、AG-3、AG-4-HG-I、AG-5和WAG-Z融合群和双核丝核菌的AG-Ba融合群,其中AG-1-IA类型菌株数量占菌株总数的60.19%,为优势融合群。通过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技术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45个ISSR分子标记,其中91.1%的片段具有多态性,表明种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将103个菌株分成6个遗传聚类群,遗传聚类群的菌株组成说明遗传群组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菌株融合群类型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上党地区汉族肤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中国中原山西省上党地区汉族群体肤纹模式样本的参数。样本包括500名男性和500名女性。技术分类用《ADA标准-CDA版本》, 项目参数用《CDA标准》。分析了指纹总嵴线数(TFRC)、指三角a和b间嵴线数(a-bRC)、手掌轴三角t到指三角a和d角度(atd)、轴三角t百分距离(tPD)、指纹、指间纹、手大小鱼际、猿线、指三角等项目的二级模式样本。还分析了同名指指纹对应的情况,非随机组合的现象。山西东南部自古称为"上党", 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广大的中原地带的中心区域,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人类聚集生息, 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是研究中原汉族肤纹参数的较具代表性地域。我们建立中原汉族肤纹的模式样本, 为体质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提供较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西藏1000例藏族肤纹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宪平  张海国 《遗传学报》1991,18(5):385-393
本文报道了西藏1000例藏族14项肤纹参数。藏族与汉族的肤纹参数接近,与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的差异较大;在与12个民族的对比中与哈尼族、汉族的差异较小,与维吾尔族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地区,与四川平武地区的藏族差异较小,与甘肃甘南地区的藏族差异较大。本文提示肤纹参数在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人群间均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15.
肤纹学是研究皮肤纹嵴的科学。皮肤纹嵴主要有指纹、掌纹、趾纹和蹠纹。另外还有近年来才引起人们注意的唇纹。肤纹学研究是在人类学、人类遗传学、医学、生物学、法庭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展开的。肤纹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纹在犯罪现场的提取,以及对提取的指纹与嫌疑人和指纹档案中存档指纹的比对。肤纹学是法庭科学中应用最早的科学方法之一。至今,司法部门在认定罪犯方面,肤纹仍是最可信赖的证据之一。一、指纹破案的由来指纹在破案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个体识别。指纹的这种作用,由于在电影、电视、戏剧、小说等故事情节中的无数次应用,现在已是老少皆知了。指纹用于破  相似文献   

16.
肤纹研究中的技术标准和项目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国 《人类学学报》2012,31(4):424-432
中国肤纹学研究协作组规定的《ADA标准-CDA版本》和《CDA标准》, 对肤纹研究做了分析技术和项目的规范。"CDA版本"和《CDA标准》是了继承《ADA标准》系统, 并对其做了补充和完善。本文的指纹三个系统的分析法、嵴线追踪等内容, 是谓"CDA版本"。"CDA版本"和"ADA标准"融合, 形成《ADA标准-CDA版》, 贯穿在我国民族肤纹研究过程之中。对《CDA标准》中的模式样本的概念, 采样规定, 3级模式样本的具体项目, 都做了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150个站位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四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60种,隶属7个门,246属,此外,另有54类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是最优势类群,有193种,占41.96%;端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有51种,占11.09%;水螅水母为第三优势类群,有34种,占7.39%。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其特征为:夏季(317种)秋季(309种)春季(230种)冬季(138种)。中华哲水蚤和百陶带箭虫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四季优势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广温广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文和水化学数据,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肤纹研究 Ⅰ.汉族10项肤纹参数正常值的测定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我们的祖先对指纹早有观察,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雷云纹即由指纹脱胎而来。在近代科学中,Galton(1892)首先提出指纹的系统分类。尔后Cummins等修订了肤纹分析方法。肤纹分析在医学上的应用首推Cummins,他最早描述了先天愚型患儿的肤纹特征。迄今大量的材料表明,异常肤纹组合可作为某些遗传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对我国人群的肤纹参数正常值,1933年Takeya曾有报道,近年来董悌忱、李崇高和王京美等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尚缺乏比较全面的肤纹参数正常值。本文报道1,040例汉族人10项肤纹参数正常值,为医学肤纹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遗传分化研究是认识蜜蜂形态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环节,是确定蜜蜂资源管理单位和保护单位的前提,有助于保护蜜蜂的遗传资源。本研究通过分析形态分化,研究中国东方蜜蜂Apiscerana在中国地理环境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资源分布。【方法】从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102个采样点共采集6 147头东方蜜蜂工蜂,每一采样点10~20群中取60头工蜂进行解剖,测定与翅、个体大小、后足和体色相关的33个形态特征,进行多变量形态统计分析,划分形态类群。同时对分出的不同东方蜜蜂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我国东方蜜蜂分为14个形态类群。有5个类群具有较小的个体大小。海南类群个体最小,其次为滇南类群,台湾类群,南方类群和北方类群。这5个类群之间在吻长、前翅长、前翅第3亚缘室结构、体色和蜡镜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长白类群具有最大的肘脉指数、蜡镜和第5背板绒毛带宽。而西藏波密类群具有全国最小的第五背板绒毛带宽。西北类群具有最长的后足。川西高原的5个形态类群具有个体大、体色黑等特点。其中,巴塘类群肘脉指数(3.0169)全国最小,个体大小全国最大。阿坝类群具有仅次于长白类群的肘脉指数,且翅长和第七腹板最大。德荣类群体色最黑。雅江类群具有独特的翅脉角 (A4, N23, E9和J10最小,B4最大)。川滇类群在川西高原个体最小。【结论】本研究在全面收集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样本,尤其是西藏波密、台湾省和川西高原的珍贵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东方蜜蜂形态测量学分析。在我国共发现东方蜜蜂14个形态类群:海南类群、滇南类群、长白类群、台湾类群、波密类群、阿坝类群、巴塘类群、德荣类群、雅江类群、川滇类群、川贵类群、西北类群、南方类群以及北方类群。研究结果为中国东方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040例中国汉族学生的总指纹嵴数和a—b纹嵴数正常值。在分析总指纹嵴数时,按性别、手别和指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指纹嵴数在男性为148.80±42.53,女性为138.46±41.59,平均143.63±42.36,两性别间有显著差别(P<0.001)。斗型纹FRC值的计数侧别,与此斗的偏向密切相关(P<0.001)。a—b纹嵴数在男性为38.05±4.63,女性为38.05±4.54,平均38.05±4.58,两性间无显著差别(P>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