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舞花姜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岚岚  邹璞  廖景平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385-2392
对舞花姜(Globba racemosa)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解剖学观察分析,以探讨其缺失雄蕊的去向及其唇瓣和腺体结构的属性.结果显示:(1)舞花姜花梗部的维管束分散排列在基本组织内.(2)子房基部的维管束排成2部分,中央区为分散排列的小维管束,外方为一轮大维管束环,且外环维管束发育为子房壁维管束,心皮背束和隔膜束均起源于中心区维管束,二者的分支在延长部形成一个维管束网结;在网结之上,近轴面的两束心皮背束分支分别进入到2枚侧生退化雄蕊中并成为其主束,远轴面心皮背束的内方分支则成为唇瓣中束,三束心皮背束的其余分支均上行入萼片.(3)唯一1枚功能雄蕊接受近轴面隔膜束的内方主支作为其主束,远轴面2枚隔膜束的主支最后进入唇瓣的两侧束,三束隔膜束的外分支均发育为花瓣束.研究认为:舞花姜的唇瓣是一个三重结构,其中央维管束代表1枚外轮雄蕊,两侧维管束则分别代表2枚内轮雄蕊;舞花姜的2枚花瓣状退化雄蕊与唇瓣的中央一起构成外轮雄蕊,唯一1枚可育雄蕊和唇瓣的两侧同属内轮雄蕊.本研究结果支持姜科子房延长部形成的腺体属于子房上部心皮边缘的维管化附属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花梗横切面整体轮廓呈椭圆形,可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维管束在基本组织中呈内、外两部分排列。内部维管束联结成网,形成明显外移的三束心皮背束和内方与心皮背束相间的三束隔膜束。至子房室区,心皮背束继续外移,其中主支进入花萼中脉;小分支内移,与内方一轮维管束联结,后来进入唇瓣中央及2枚侧生附属物。在花萼形成的同时,远轴面的两个隔膜中各形成一个上位腺体;同时两束远轴面隔膜束向外、两侧分别形成3束大分支,外方大分支继续外移成为2枚远轴面花瓣中脉,两侧大分支与原外方内移的子房壁维管束集合成一相连的环状维管束网,后进入唇瓣两侧;近轴面隔膜束形成3枚分支,外方分支成为近轴面花瓣中脉,两侧分支进入可育雄蕊。探讨了侧生附属物和唇瓣的来源,支持子房延长部形成的腺体为隔膜蜜腺的变异结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兰花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兰花蕉花梗的维管束分散排列.子房基部的维管束排成两部分,外方为一轮大维管束环,中央为分散排列的小维管束区。前者的纸管束进入子房壁,后者进入子房的中轴,形成股座纸管束;及至延长都以后,股座维管束逐渐消失.子房壁上的维管束较易识别的有心皮背束、心皮背束伴束和隔膜束.三束心皮背束经延长部最终进入花柱和柱头.心皮背束指心皮背束务与其紧靠的大维管束,三枚心皮背束伴束最终分别进入三枚外轮雄蓝.三枚隔膜束中远轴面的两枚分别进入两校内轮雄蕊,而近轴面的一枚伴随着第六枚雄蓝的缺失最后进入唇瓣中央.子房壁其余的维管束进入延长部后,先向外分出一轮纸管束进入花幕,余下的中央部分排成一轮心形的线管来环.该环远轴面的维管束分为两半分别进入两枚侧生花瓣;近轴面即心形凹陷一侧初为两轮即外轮大的维管束与内轮小的维管束,后排成一轮并与近轴面的隔膜束一同进入唇瓣.兰花蕉的唇瓣既为花瓣成员,又含一枚缺失的雄蓝维管束,与姜目已报道的只来自退化雄蕊的竹芋科的兜状结构和美人蕉科、姜科、闭鞘姜科的唇瓣有明显区别.在旅人蕉科尚未有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作者根据已有资料,对姜目雄蕊维管束系统来源和结构进行比较,初步认为在姜目的系统演化上,兰花蕉科与芭蕉料更近.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蝎尾蕉科代表植物金嘴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Ruiz&Pavon)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心皮背束在延长部的基部分裂为内外2分支,内方分支与胎座维管束汇合后进入花柱,远轴面2枚外方分支在延长部的顶部分裂为2~4束进入远轴面2枚外轮雄蕊,而近轴面1枚外方分支则进入退化结构成为其中脉;隔膜束在延长部顶部亦分裂为3~5束,最终分别进入3枚内轮雄蕊;子房壁其它维管束最终进入花被片。本研究认为金嘴蝎尾蕉花部花瓣状退化结构与另外2枚外轮雄蕊具有完全相同的维管束系统来源,应属于雄蕊成员,且支持Kress关于蝎尾蕉科是姜群的姊妹群,区别于芭蕉群其它3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小草蔻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小草蔻花梗的维管束可分成外环和中心区两部分。进入室下区后,外环维管束向外偏移,其数目由约13束增加至约40束;中心区由不规则分布的18束变为三角形排列的12束。延伸至子房室区时,外环基本不变,而原来中心我的维管束则成为3束心皮背束、3束隔膜束及5-7束小的胎座维管束。3束心皮背束外方的主支经延长中最后进入花萼、胎座维管束于延长部基部消失。及至延长部基部,3束隔膜束的内侧横向分支,并最后与部分外环的维管束及心皮背束方的细小分支在此形成一个维管束网结,而外侧的主支直接向上延伸;近轴面的隔膜束主支分裂成4支最后进入仅有的1枚功能雄蕊,无轴面的2束隔膜束主支则各分成2-3束最后进入唇。延长部的维管束网结部分延伸入花瓣、唇瓣和腺体基部,少量进入花柱。首次提出姜科植物的花萼既代表了3枚花萼片,又包含了3枚缺失的外轮雄蕊。支持姜科的唇瓣代表了两枚缺失的内轮雄蕊及两枚腺体是隔膜腺变异结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红蕉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蕉花单性、同株 ,雄花与雌花花梗部的维管束均可分为外环维管束、中环维管束及中央维管束区。雌花外环维管束逐渐外移 ,并分支、变小、数目增多 ,至子房室区中部时几乎贴近表皮 ;中环维管束与外环维管束形态基本相似、稍大 ,至延长部中上部时与外环维管束合成一轮 ,最后进入花被片 ,成为花被维管束系统 ;中央维管束区在花梗部时排列为六组 ,组间有一些小的维管束分布。在室下区 ,近轴面隔膜维管束组消失 ,至子房室区基部时 (室下区 )其它五组逐渐聚集成明显五束 ;而组间的小维管束向中央聚拢 ,于子房室区基部时排列成环形 ,接着进入子房室中轴成为胎座维管束 ,随后束形变小 ,且随子房室的变小而外移 ,经延长部最后进入花柱 ,与心皮背束内方的三枚分支一起成为花柱维管束系统。三束心皮背束延伸至延长部时均分裂为内、外两支 ,三枚外方的分支进入三枚外轮雄蕊。两束远轴面隔膜束进入两枚内轮雄蕊。雄花与雌花的维管束系统基本相似 ,差异主要在雄花无子房室区及中轴的胎座维管束消失。  相似文献   

7.
鸭跖草花梗项部的维管束分布在中央的基本组织内。自花梗顶部至子永恒基部,维管束系统发生复杂的变化。6枚向外偏斜的维管束发生内外或左右分支,其中3枚维管束发生内外分支,其外侧的3个分支进入萼片成为萼片给管束系统,内侧3个分支进入3枚外轮雄蕊而成为外轮雄蕊维管束;另3枚维管束先发生内外分支,接着外侧3分支发生进一步的左右分支,各形成3-5个小分支,最后进入花瓣成为花瓣维管束系统,而内侧的分支则不再细分,最后伸入3枚内轮雄蕊,成为轮雄蕊维管束。另6枚近圆束形的维管束一直在中央向上延伸,进入子房屋区后,其中3格言 进入子房壁,成为3束心皮背束,最后3束心皮背束进入花柱成为花柱维管史,另3枚聚向中央,成为胎座维管束,胎座维管束至子房屋顶部时消失。文中对跖草及其有关类群的花部维管束系统的来源及演变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8.
兰花蕉花的形态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兰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的子房室顶部闭合后向上延长成延长部,实心,但有花柱沟和隔膜蜜腺管通过,隔膜蜜腺管,可分为中央蜜腺管和三条侧蜜腺管;中央蜜腺管位于三个心皮连接处,自子房室区下部产生,向上于延长部的部顶端终止;三条侧管分别位于两个心皮连接处,于子房室区近中部产生,开口于花柱基部。兰花蕉子房室区与延长部均具6枚雄蕊的维管束系统,即3枚心皮背束的伴束与3枚隔膜束,近轴面1枚事膜向上进入唇瓣的维管束系统,位于唇瓣的中央,致使兰花蕉仅具5枚功能雄蕊,唇瓣具双重结构,本文还讨论了兰花蕉科的系统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9.
大鹤望兰花部维管束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鹤望兰梗横切面近三角形,花梗的维管束分散公布在基本组织内。室下区的维管束大致排列三两部分,外方为一到两环维管束组成的外维管束环,中央为分散排列的中央维管束区。前者的维管束进入子房避讳,后者的维管束进入子房的中轴,形成从维管束。至延长部后,胎座维管束逐渐消失。子房壁上的维管束较易识别的有心皮背束、心成背束伴束和隔膜束。3束心皮背束经处长部最终进入花柱。3枚心皮背束伴束最终分别进入一枚12上轮雄蕊。  相似文献   

10.
圆瓣姜花花部维管束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 Diels)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探讨了同源异形的各轮花器官维管束来源和属性.结果表明,圆瓣姜花的2枚花瓣状结构为外轮雄蕊成员;唇瓣是三重结构,其中脉源十1枚外轮雄蕊维管束系统,两侧脉源于2枚内轮雄蕊维管束系统;上位腺体为隔膜蜜腺.本研究支持Thompson和Gregory关于姜科唇瓣是三重结构的观点;与其他姜科植物一样,圆瓣姜花子房延长部形成的上位腺体属于隔膜蜜腺而不是雄蕊成员.与已研究过的姜花属植物比较,姜花属花器官维管束系统的来源与走向是一致的,同源异形现象在姜花属植物花的进化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为解释花器官属性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毛舞花姜花器官的发生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毛舞花姜(Globba barthei Gagne p.)的花序及花器官的发生与发育。3枚萼片原基首先于花顶连续发生,随后花顶的中心凹陷形成环状原基,环状原基进一步分化形成三枚花瓣—雄蕊共同原基,并在花顶的中心形成花杯。共同原基分化形成花瓣和三枚内轮雄蕊,紧接着外轮雄蕊在花杯的顶点发生。远轴的两枚内轮雄蕊延伸生长并相互融合形成了唇瓣,近轴的一枚形成了可育雄蕊;近轴的两枚外轮雄蕊发育形成了成熟花结构中的侧生退化雄蕊,而远轴的一枚缺失。近轴的两枚外轮雄蕊原基起始的同时,3枚心皮原基也在中心花杯的内侧发生而后与外轮雄蕊相间排列。对毛舞花姜花序的发生和发育的观察发现,在花序轴的头几片初级苞片中产生的是珠芽原基而非蝎尾状小花序原基,其形态特征类似于早期的蝎尾状小花序原基,由此推测珠芽很可能是蝎尾状小花序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商陆科的系统位置提供花器官发生和发育的证据,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多雄蕊商陆P. polyandra和垂序商陆P. americana的花器官发生.结果表明: 商陆属植物花被的发生均为2/5型螺旋发生.在同一个种不同的花蕾中,花被的发生有两种顺序: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远轴侧非正中位的1枚先发生.雄蕊发生于环状分生组织.在单轮雄蕊的种中8-10枚雄蕊为近同时发生;两轮雄蕊的种8枚内轮雄蕊先发生,6-8枚外轮雄蕊随后发生,内轮雄蕊为同时发生,外轮雄蕊发生次序不规则.心皮原基也发生于环状分生组织,8-10枚心皮原基为同时发生.在后来的发育过程中,商陆的心皮发育成近离生心皮雌蕊;其他2种心皮侧壁联合发育成合生心皮雌蕊.对商陆属植物花器官发生的类型及发育形态学做了分析,结果支持商陆科在石竹目系统发育中处于原始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发育时期的长角凤仙花Impatiens longicornuta Y.L.Chen(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其花器官的分化及其发育过程。长角凤仙花为两侧对称花,具2枚侧生萼片,唇瓣囊状,旗瓣具鸡冠状突起,雄蕊5枚,子房上位,5心皮5室。其花器官分化顺序为向心式,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原基。2枚侧生萼片先发生,然后近轴萼片(即唇瓣)原基和2枚前外侧萼片原基近同时发生;但是这3枚萼片原基的发育不同步,远轴的2枚前外侧萼片原基的发育渐渐滞后,然后停止发育,最后渐渐为周围组织所吸收,直至消失不见。花瓣原基中,旗瓣原基最先发生,4个侧生花瓣原基相继成对发生,且之后在基部成对愈合形成翼瓣;5枚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5个心皮原基轮状同时发生。本文结果支持凤仙花属植物为5基数的花,并进一步证实了唇瓣的萼片来源;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花器官早期发育资料对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掌叶木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掌叶木的花器官发生过程。观察结果表明: 花序原基最先发生, 然后形成两个大小不一的花原基; 萼片原基的发生不同步, 螺旋状向心发生; 4-5枚花瓣原基以接近轮状方式近同时发生; 不存在花瓣-雄蕊复合原基; 7-8枚雄蕊原基为近同时发生, 其生长较花瓣原基快; 心皮原基最后发生, 3枚心皮原基为同时发生。花为单性花。在雌花中, 子房膨大而雄蕊退化。在雄花中, 雄蕊正常发育, 子房退化。讨论了掌叶木花器官发生和发育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商陆科的系统位置提供花器官发生和发育的证据,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多雄蕊商陆P. polyandra和垂序商陆P. americana的花器官发生。结果表明: 商陆属植物花被的发生均为2/5型螺旋发生。在同一个种不同的花蕾中,花被的发生有两种顺序: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远轴侧非正中位的1枚先发生。雄蕊发生于环状分生组织。在单轮雄蕊的种中8-10枚雄蕊为近同时发生;两轮雄蕊的种8枚内轮雄蕊先发生,6-8枚外轮雄蕊随后发生,内轮雄蕊为同时发生,外轮雄蕊发生次序不规则。心皮原基也发生于环状分生组织,8-10枚心皮原基为同时发生。在后来的发育过程中,商陆的心皮发育成近离生心皮雌蕊;其他2种心皮侧壁联合发育成合生心皮雌蕊。对商陆属植物花器官发生的类型及发育形态学做了分析,结果支持商陆科在石竹目系统发育中处于原始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大戟科麻疯树属三种植物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麻疯树J. curcas L.、佛肚树J. podagrica Hook.和棉叶麻疯树J. gossypifolia L.花器官发生。结果表明: 麻疯树、佛肚树和棉叶麻疯树花萼原基均为2/5型螺旋发生。在同一个种不同的花蕾中, 花萼的发生有两种顺序: 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远轴面非正中位的1枚先发生。5枚花瓣原基几乎同时发生。雄花中雄蕊两轮, 外轮对瓣, 内轮对萼。研究的3种麻疯树属植物雄蕊发生方式有两种类型: 麻疯树亚属麻疯树的5枚外轮雄蕊先同时发生, 5枚内轮雄蕊后同时发生, 佛肚树亚属佛肚树和棉叶麻疯树雄蕊8-9枚, 排成两轮, 内外轮雄蕊同时发生。雌花的3枚心皮原基为同时发生。麻疯树属单性花, 雌花的子房膨大而雄蕊退化, 雄花的雄蕊正常发育, 子房缺失。根据雄蕊发生方式, 支持将麻疯树属分为麻疯树亚属subgen. Jatropha和佛肚树亚属subgen. Curcas。  相似文献   

17.
赵祥  苏雪  吴海燕  张辉  孙坤 《植物研究》2020,40(6):813-819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突脉金丝桃(Hypericum przewalskii)(金丝桃科)的花部器官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突脉金丝桃2枚苞片原基首先发生,花原基在苞片原基的包裹中完成发育。在苞片原基发生后,5枚萼片原基沿2/5圆周依次发生。萼片原基发生近完成时,5枚雄蕊—花瓣共同原基在萼片原基之间的角隅处近同时发生,此后,雄蕊—花瓣共同原基下部向外伸展形成花瓣原基,上部向上凸起形成与花瓣原基相对的雄蕊原基,之后雄蕊原基由内向外依次分化发育产生次生雄蕊原基,随着次生雄蕊原基的发育和数目的增多,形成了5束雄蕊。次生雄蕊原基发生的同时,5枚心皮原基近同时发生。突脉金丝桃雄蕊束的发生方式表明,金丝桃属的雄蕊束可能起源于5基数的单轮雄蕊。金丝桃科与藤黄科植物花瓣及雄蕊原基发生方式的显著不同,支持了APG Ⅲ系统将金丝桃亚科从藤黄科中独立为金丝桃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对大钟花属和黄秦艽属进行了花部解剖学研究,并以此讨论了它们的系统演化关系。大钟花属和黄秦艽属的雌花部分花萼维管束与花冠维管束来源于同一维管束迹,而雄蕊维管束来源于雄蕊迹,每心皮具1条背维管束2条腹维管束,因此,花被维管束为融合型;黄秦艽属的雄花每个花萼、花瓣和雄蕊的维管束均来源于单个维管束迹,每心皮具1条背维管束2条腹维管束,属于基本型。从花部解剖结构看出,大钟花属与假龙胆演化支关系较近;黄秦艽属较獐牙菜属进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石蜡制片技术,对繁缕(Stellaria media)和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的花维管束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为其系统分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维管系统有以下特征:(1)花梗部维管束以3束不封闭成环形式分布在中央区。(2)花梗顶部维管束形成一个封闭的分生组织环。(3)分生组织环最先呈辐射状分离出的外层10束,每相隔一个束的那个束向外分裂出2束。其中15束是通往花萼的维管束,5束是通往花瓣的维管束。通往花瓣的5束维管束又一分为二,变成10束花瓣维管束。(4)分生组织环再呈辐射状分裂出10束,形成雄蕊维管束。(5)在子房室区分生组织环再呈辐射状分裂出4子房隔膜束,每束分裂出3束,形成胎座维管束,其数目为12束,每一束均与一个胚珠相连,从而使子房壁维管束数目增加到16束。鉴于繁缕和鹅肠菜花维管束系统的高度一致,将鹅肠菜置于繁缕属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20.
泽苔草的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泽苔草的花器官发生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花萼以螺旋状方式向心发生,花瓣以接近轮状方式近同时发生,不存在花瓣雄蕊复合原基。雄蕊和心皮均以轮状向心方式发生,6枚雄蕊分两轮分别在对萼和对瓣的位置先后发生,至发育的后期排成一轮,但仍分别处于对萼和对瓣的位置;随后发生的第一轮3个心皮原基与3枚萼片相对,第二、三轮心皮原基分别为1~3个,与前一轮心皮相间排列向心发生。本文首次揭示了泽苔草花被的外轮3个萼片螺旋状发生方式,这种螺旋状方式很可能是泽泻科植物的花部结构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而保留下来的一种较原始的叶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