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布鲁斯效应是一种由非配偶雄性的化学信号所诱发的雌性妊娠终止现象,曾被认为是雌性对抗雄性杀婴行为的一种进化策略。布鲁斯效应最初在实验小鼠中发现。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多种啮齿类动物中存在布鲁斯效应。布鲁斯效应是否为实验室啮齿类动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目前尚无定论。本实验首先探讨了布鲁斯效应在金色中仓鼠中是否存在。在交配之后给予实验组雌鼠陌生雄鼠的非直接接触刺激,对照组雌鼠接受配偶雄鼠的非直接接触刺激。同时还测定了雌鼠的体重、胚胎质量以及生理器官(肾上腺、脾脏、卵巢和子宫)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雌鼠的流产率、体重、胚胎质量、生理器官(肾上腺、脾脏、卵巢、子宫)质量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陌生雄鼠的化学信号对雌性金色中仓鼠的怀孕状态没有影响,实验室条件下的金色中仓鼠不存在布鲁斯效应。  相似文献   

2.
成年布氏田鼠对个体气味信号的识别与记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林琳  张立 《兽类学报》2005,25(1):52-56
将配对饲养的成年雌雄布氏田鼠分离, 通过分开单独饲养12 h , 1 d、2 d、3 d、5 d 和7 d 后雌、雄鼠对原配偶异性和陌生异性气味信号的选择实验, 探讨布氏田鼠对气味信号的识别和记忆。实验表明: 在分离12 h 和1 d 后, 雄鼠对陌生雌性气味的选择和探究行为显著多于对熟悉雌鼠气味, 而雌鼠对两种气味并未表现显著的探究差异; 布氏田鼠对气味信号的记忆维持的强度和时间随个体不同而产生差异, 雄鼠在分离后12 h、1d、2 d 中对陌生雌鼠气味均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探究行为, 而后, 各项探究行为的差异均不明显。雌鼠探究行为变化比较缓慢。据此推测雄鼠对气味的记忆维持在2 d 左右。  相似文献   

3.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配偶的识别记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d、14d、21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d、14d、21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嗅闻及友善行为显著高于陌生雄鼠(P〈0.05)。处于哺乳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攻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整个哺乳期,雌鼠能够识别配偶,对配偶的记忆不因分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而且对陌生鼠的攻击水平不会因哺乳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维持高水平的攻击可能与其较强的母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雄性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对配偶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辨别实验发现:(1)雌鼠动情状况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溴闻和舔舐的持续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嗅闻和舔舐时间,而其他行为没有明显判别当配偶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雄鼠对动情的和非动情的陌生雌鼠的气味行为反应都没有明显判别当陌生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时间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的嗅闻时间,而其他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当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雌鼠巢垫物的嗅闻时间,挖掘频次,舔舐频次和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而且雄鼠在动情配偶气味周围搔扒体侧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也多于在非动情配偶气味周围的搔扒行为;(2)熟悉性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和陌生雌鼠都处于动情期或都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气味的探究行为(嗅问、挖掘和舔噬)和搔扒体侧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雌鼠气味的探究;雄鼠访问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在其中的停留时间也都多于访问配偶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停留时间;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而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配偶气味的嗅闻,挖掘和自身修饰行为明显多于对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进入配偶气味源箱中的访问频次也多于进入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访问频次。结果说明:雌鼠与被试雄鼠的熟悉程度和雌鼠的动情状况直接影响雄性布氏田鼠的社会探究和气味选择行为,即雄鼠偏好并选择动情雌鼠和陌生雌鼠,雄性布氏田鼠对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也表现出田鼠属动物典型的多配制种类特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随着夜间光照与肥胖现象日趋普遍化,机体内的昼夜节律与生理代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高脂饲料喂养,以及改变光照周期从而对不同性别小鼠体重产生的影响来模拟高脂肪饮食时人类受到夜间光照的性别差异。方法:随机选取C57BL/6小鼠雌鼠、雄鼠各12只,分别按照性别、喂养饲料随机均分成4组,其中随机选取一组雌鼠和一组雄鼠喂养60%高脂饲料作为实验组,另外的一组雌鼠和一组雄鼠喂养普通饲料作为对照组,连续喂养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第1~6周将实验小鼠置于24h/0h光照周期下生活,第6~8周实验小鼠生活的光照周期改为12h/12h。结果:在高脂饲料喂养以及光照周期失调(24h/0h)的条件下,雌、雄鼠体重均有增长(P<0.05),但雄鼠体重增加量是雌鼠的三倍。当光照周期恢复正常(12h/12h)后,雌、雄小鼠体重增长量均下降。不同性别的小鼠食用高脂饲料以及生物节律被打乱时体重均增加,但雄鼠体重增加量明显大于雌鼠,提示同在高脂饲料饮食的条件下,雌鼠受生物节律影响比雄鼠更大。结论:高脂饮食实验小鼠模型中雌鼠受生物节律的影响比雄鼠更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亲子分开后雄性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ylus)对亲本尿气味的记忆持续时间,分别在未分开(20日龄),以及分开10d(30日龄)、20d(40日龄)、30d(50日龄)、40d(60日龄)时,以新鲜尿作为气味源,在行为观察箱中记录雄性柴达木根田鼠对不同气味源的行为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未分开时,雄鼠对父本气味的接近频次显著高于陌生雄鼠气味;分开10d时,雄鼠对父本气味的访问时间显著多于对陌生雄鼠气味的访问时间;分开20d时,雄鼠对陌生雄鼠气味的接近潜伏期极显著短于父本,对陌生雄鼠气味的访问时间极显著长于父本,其遭遇父鼠气味时的自我修饰频次显著少于陌生雄鼠气味.(2)分开30d后,雄鼠对父本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亲子分开20d时,雄鼠仍能识别父本与陌生雄鼠的气味;在分开30d后,雄鼠不再能够识别父本与陌生雄鼠的气味.(3)在未分窝时,雄性柴达木根田鼠幼仔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没有任何差异.(4)在分开10d时,雄性柴达木根田鼠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响应模式;分开20~40d时,雄鼠对母本与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没有任何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亲子分开10d时,雄鼠仍能识别母本与陌生雌鼠的气味;在分开20d后,雄鼠不再能够识别母本与陌生雌鼠的气味.因此,雄鼠对父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20~30d之间;其对母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10d时.  相似文献   

7.
啮齿动物的社会识别包括对化学信号的辨别、学习和记忆。田鼠属动物雌雄成年个体共居一定时间后,可以利用气味信号来识别配偶。本研究将成年雌雄布氏田鼠配对饲养12 h、18 h、24 h,确认发生交配行为形成配对关系后,分开单独饲养6 h,取配偶雄鼠和陌生雄鼠巢垫物作为个体气味,在气味选择箱中观察雌鼠对配偶雄鼠和陌生雄鼠气味信号的探究和选择行为,从而探讨不同共居时间雌性布氏田鼠对配偶气味信号的识别与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居时间影响雌性布氏田鼠对配偶气味的识别与记忆;共居时间越长,雌鼠在气味探究和选择时间上对配偶气味偏好越明显;共居24 h 后,雌性布氏田鼠能够识别出配偶雄鼠的气味信号并形成记忆,这样的记忆维持时间至少是6 h。  相似文献   

8.
雌性布氏田鼠对雄鼠气味的辨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立  房继明 《动物学报》1999,45(3):294-301
通过雌性布氏田导其配偶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辨别实验,以及无交配经历的成年雌鼠对社会等级不同的陌生雄鼠气的辨别实验发现,有生育经历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气味的探究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气味的控究,但雌鼠在配偶雄鼠气味周围的停留时间、自身修饰行为和何处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地陌生雄鼠,没有交配经历的雌鼠对处于从鼠地位的雄性个体气味探究行为多于对优势雄性的控究,而其他行为表现没有明显差异。表明,雌性布氏田鼠可以利用气味  相似文献   

9.
性激素对大白鼠胃粘液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逵  刘世强 《动物学报》1994,40(2):149-154
通过雄、雌性大鼠去势,怀孕鼠,以及肌肉注射性激素的方法,观察内,外源性激素对胃粘液分泌的影响,采用Alcian blue与胃液和胃壁粘液中糖蛋白结合的方法进行胃粘液测定,结果表明:雄、雌鼠胃粘液分泌无性别差异,去势夺雄、雌鼠胃粘液分泌无明显影响;怀孕鼠胃粘液分泌增加,丙酶睾酮对去势雄、雌鼠胃粘液分泌无影响,而戊酸雌二醇和孕酮可增加胃粘液分泌,提示:怀孕鼠胃粘液分泌的增加可能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增多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黄毛鼠的婚配制度,通过雌雄黄毛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鼠的选择实验和遭遇实验,分析了熟悉性对两性间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选择实验中雌鼠对陌生雄鼠的关注频次比对熟悉雄鼠的更多;遭遇实验中尽管雌鼠探究和自身修饰行为、雄鼠的活动和攻击行为在遭遇熟悉或陌生异性鼠时有差异,但雌雄鼠的友好行为均无显著差异,暗示黄毛鼠是多配制,但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亲子分开后雌性根田鼠对亲本气味的记忆持续时间,分别在未分开(20日龄)、分开10d(30日龄)、20d(40日龄)、30d(50日龄)、40d(60日龄)时,以新鲜尿作气味源,在行为观察箱中记录雌性根田鼠对不同气味源的行为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未分开时,雌鼠遭遇父本气味时自我修饰的频次极显著高于陌生雄鼠气味,在分开10d时,雌鼠接近父本气味的频次显著多于接近陌生雄鼠气味的频次,其对前者反标记显著少于后者;(2)分开20d后,雌鼠对父本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无明显差异;(3)未分窝时,雌性根田鼠幼仔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无差异;(4)分开10—40d时,雌性根田鼠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响应模式。以上结果表明,在亲子分开10d时,雌鼠仍能识别父本和陌生雄鼠的气味;分开20d后,雌鼠不再能够识别父本和陌生雄鼠的气味;在亲子分开40d时,雌鼠仍能识别母本和陌生雌鼠的气味。因此,雌鼠对父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10—20d之间;而对母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则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40d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亲子分开后雌性根田鼠对亲本气味的记忆持续时间,分别在未分开(20日龄)、分开10 d(30日龄)、20 d(40日龄)、30 d(50日龄)、40 d(60日龄)时,以新鲜尿作气味源,在行为观察箱中记录雌性根田鼠对不同气味源的行为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 未分开时,雌鼠遭遇父本气味时自我修饰的频次极显著高于陌生雄鼠气味,在分开10 d时,雌鼠接近父本气味的频次显著多于接近陌生雄鼠气味的频次,其对前者反标记显著少于后者;(2)分开20 d后,雌鼠对父本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无明显差异;(3) 未分窝时,雌性根田鼠幼仔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无差异;(4)分开10—40 d时,雌性根田鼠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响应模式。以上结果表明,在亲子分开10 d时,雌鼠仍能识别父本和陌生雄鼠的气味;分开20 d后,雌鼠不再能够识别父本和陌生雄鼠的气味;在亲子分开40 d时,雌鼠仍能识别母本和陌生雌鼠的气味。因此,雌鼠对父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10—20 d之间;而对母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则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40 d以上。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对雄性布氏田鼠种内个体气味辨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  房继明  孙儒泳 《兽类学报》2004,24(4):304-310
本文研究了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 LD; 短光照: SD) 的陌生雌鼠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表现。实验发现: 所有被试雄鼠对LD 雄鼠、雌鼠气味比SD 雄鼠、雌鼠气味有更多的社会探究行为。LD 雄鼠比SD 雄鼠对同性或异性陌生个体气味的嗅闻和挖掘行为要多, 而且差异显著。在探究L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雄鼠比SD 雄鼠表现出更多的嗅闻和挖掘行为; 在探究S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和SD 雄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被试雄鼠在L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都显著多于在S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LD 雄鼠在L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显著多于在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 而SD 雄鼠在LD 和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进入频次和停留时间没有明显差别。同时, LD 雄鼠对LD 动情雌鼠的气味在嗅闻频次和嗅闻时间上多于非动情LD 雌鼠, 而对SD 动情和非动情雌鼠的气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SD 雄鼠对LD 和SD 动情雌鼠的嗅闻行为仅在频次上显著多于对非动情雌鼠的嗅闻, 而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表明: 布氏田鼠嗅觉通讯中的个体气味及其对气味进行辨别过程中的行为反应都随着光照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动物的个体气味带有季节性信息, 来源于长光照下的气味比短光照下的气味更具有性吸引; 短光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了雌鼠的动情和雄鼠的性行为反应。其嗅觉通讯行为的适应意义可能在于: 减少秋季短日照环境下的繁殖活动, 提高雄性个体之间的社会容忍性以利于集群越冬。  相似文献   

14.
幼小鼠对种内几种化学信息的识别和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志勤  盖寒炎 《生态学报》1989,9(4):290-296
50年代以来,国际上相继开展了一些关于化学信息在小家鼠繁殖中作用的研究,并在实验室中揭示了一些反应:如集群雌鼠气味使雌鼠性周期延长的Lee-Boot效应,雌鼠气味能解除集群雌鼠对性周期的抑制、并促使它们同期发情的Whitten效应,以及陌生雄鼠气味中断妊娠的Bruce效应等等。但是,在成鼠间起作用的几种化学信息,是否能被幼鼠感受,对幼鼠的发育和性成熟是否产生影响,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影响小鼠发育的因素很多,除环境因子外,近来还出现了有关社群因素中外激素对小鼠性成熟影响的报道,发现雄鼠或给予雄激素的雌鼠有促进幼雌鼠性成熟的作用,范志勤发现父本气味和陌生雄鼠气味对幼雌鼠性成熟均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种内雌鼠气味、集群雌鼠气味、幼鼠气味影响性成熟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关各种气味对性成熟效应的比较的报道亦少。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方法,阐明种内的几种化学信息,诸如父本、陌生雄性、雌性、集群雌性、幼雌等几种气味,对幼雌小鼠性成熟的影响,并据此了解幼鼠识别这几种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实验动物是我院动物园饲养的Wistar系6窝同胎大白鼠(Rattus norvegicus albus),共63只,其中作诱癌实验的是34只,对照29只。每窝分4组,两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6窝共计12个实验组和12个对照组。在诱癌实验的34只大白鼠中,16只雌鼠,18只雄鼠;对照组29只中,14只雌鼠,15只雄鼠。实验组每日给药量为1.5毫克/公斤体重,与饲料混合,任动物自由采食。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生活史理论,免疫功能与产热和繁殖等其他生理学功能类似,具有能量代价。然而,关于提高免疫能力的能量学代价的实验例证很少,且此类代价可能受所选择的免疫学参数和实验测定的影响。为探究提高小型哺乳动物免疫能力的能量学代价,以匙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aemocyanin,KLH)作为外源抗原刺激,在注射前(第0天)、注射后第5天和第10天,分别测定非繁殖期雌、雄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体重和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的变化,通过眼眶静脉丛采血技术和ELISA分析,分别测定第5天(抗IgM抗体)和第10天(抗IgG抗体)动物血清抗体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雄鼠的体重高于雌鼠,雌、雄鼠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重均无差异且不随时间而增加;(2)无论雌鼠还是雄鼠,注射KLH组血清中抗IgM和抗IgG抗体的含量均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动物;(3)注射KLH前后,RMR既无性别差异,也无组间差异,同一组动物的RMR均不随取样时间点而变化(KLH注射后第5天和第10天)。结果表明,单一的KLH刺激激活了黑线仓鼠的体液免疫,但在能量不受限的情况下不影响体重和能量收支的变化。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黑线仓鼠增强的体液免疫可能以免疫系统内另一免疫组分活动的降低作为代价,或它对体液免疫应答具有构建能力,温和的免疫刺激不伴随额外的能量学代价。  相似文献   

17.
根田鼠气味识别的性二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孙平  赵亚军  赵新全 《兽类学报》2004,24(4):315-321
以新鲜尿和粪作气味源,在行为选择箱中观察根田鼠的行为识别模式,结果表明:雌鼠对陌生同性尿、粪气味源行为识别的差异不显,雄鼠对陌生同性尿、粪气味源的行为识别在多个指标上存在显差异;根田鼠对陌生异性尿、粪的行为响应模式无明显差异;除嗅舔时间外,雌、雄鼠对粪气味的行为识别在其他指标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比较雌、雄鼠对尿刺激的行为识别发现,雄鼠对尿刺激的访问频次和反标记显大于雌鼠,雌性嗅舔时间显大于雄性,其他方面二之间并无显差异。因此,雌、雄性根田鼠对粪气味的行为识别模式不存在性别差异;对尿气味的行为识别模式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植物源鼠类不育剂雷公藤甲素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本研究采用每千克体重0 mg、0.1 mg、0.2 mg、0.4 mg的雷公藤甲素溶液对雄鼠进行连续7 d灌胃处理,并在停药2周和4周后检测其体重、性腺重、精子密度及配对雌鼠怀孕率与胎仔数。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处理未显著降低雄性布氏田鼠的体重、性腺相对重量、附睾尾精子密度,以及停药4周组配对雌鼠的怀孕率与胚胎数;但停药2周低剂量(0.1 mg)处理组配对雌鼠的怀孕率和胎仔数出现显著降低,怀孕率与对照组(100%)相比下降66.7%,胎仔数与对照组(8.3)相比下降了72.3%。这说明,雷公藤甲素对雄性布氏田鼠繁殖力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受孕阶段,但其不育效果未呈现剂量效应,反而在低浓度表现出更好效果。雷公藤甲素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可能是其不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但是仍需深入研究不同剂量的作用机制,为其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鼠类具有密度依赖的行为-内分泌反馈调节机制:当其种群密度升高时,会产生社会应激,增加紧张焦虑、攻击等行为,同时其神经内分泌也产生相应变化。然而,密度升高引起的社会应激可能涉及到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不同感官,而不同感官对社会应激反应产生的独特作用尚不清楚。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高密度饲养可导致雄性布氏田鼠脑部催产素(OT)表达量降低、后加压素(AVP)表达量升高、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升高,并与攻击行为增加一致,但其中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的作用尚不清楚。嗅觉信号通常用于个体领域标记和社会地位识别,而视觉信号常用于应对竞争者或天敌的群体防御,因此,二者的社会应激效应可能不同。本研究利用巢垫和镜子分别模拟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的行为(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和三箱社交测试)、体重、器官、血清生理指标、脑部神经递质表达等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社会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密度嗅觉刺激下,布氏田鼠脑部OT表达量减少、AVP表达量增加,与密度拥挤效应的影响相同(除雄性OT增加外),说明高密度嗅觉信号是社会应激产生的主要信号通路。高密度视觉刺激下,雄性脑部OT表达量增加,雌性脑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减少,且雌性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下降,焦虑性行为减少,说明高密度视觉信号是减少社会应激反应的主要信号通路。本研究揭示了视觉和嗅觉信号在社会性的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调节中发挥相反的调控作用,可能对于维持合适的种群密度或群体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施不育后高原鼠兔攻击行为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万红  樊乃昌 《兽类学报》1999,19(2):119-131
在高原鼠兔的繁殖盛期选定怀孕雌鼠和发情雄鼠各20只,采用所选雌性不育剂和雄必不育剂的半不育剂量分别对10只雌鼠和10只雄鼠进行处理,通过室内雌雌,雌雄,雄雄配对实验对20只处理个体和20只对照个体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生殖激素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育处理后,雌雄动物的活动性降低,亲昵行为持续时间增加,攻南 及防御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体;(2)在各组内,雌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