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迁地保护     
石首天鹅洲保护区自1992年正式成立之后。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在该保护区中已经建立了一个稳步增长的。可以自由交配和繁殖的迁地保护江豚群体。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繁殖群体的建立是世界上第一次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尝试,肩负着物种保护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需要下决心,抓紧建立分散的迁地保护区群,确保长江江豚种群繁衍下来。前要想拯救长江江豚,最现实的办法是建立5~10个迁地保护区,就像天鹅洲故道那样。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湖北石首天鹅洲建立了麋鹿保护区。借助这一优势,再加上当时天鹅洲故道内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干扰,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此建立了白  相似文献   

3.
迁地保护白鱀豚李本亭1995年12月19日下午5时许,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组织捕捞队在长江石首碾子湾江段,捕获一头身长229厘米、胸围54厘米、体重210公斤雌性白豚。晚9时许,将其安全移入长江天鹅洲4万亩水面的自然保护区放养。白豚隶属...  相似文献   

4.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尝试开展野化训练,探究其行为和发声的适应过程,评估其巡游、捕食和发声等行为能否适应较恶劣的环境,为将来规模化的野化,甚至放归自然栖息地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为期1年的野化训练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老湾故道鱼类密度显著低于天鹅洲故道,丰水期鱼体密度分布不均,上游较中下游高。江豚在上游的每日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高于中下游,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鱼群的密度分布有显著相关性。在进入故道的前2月,江豚顺流巡游所需时间逐渐增加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在船舶噪声适应性训练中,江豚的平均呼吸间隔在存在船只干扰时显著降低,随着干扰次数的增加,逐渐恢复至无干扰时的水平。由此认为, 2头江豚对老湾故道的低鱼类资源密度、季节性变化的流速环境及人工施加的船只噪声干扰有良好的适应性,具备放归长江的条件。这是首次实施完全自然环境中江豚的野化训练,将为规模化的野化放归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长江江豚整体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但依然不乏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天鹅洲故道的迂地保护实践。这是我们奋斗多年的成果,只要大家沿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长江江豚保护就有希望。光辉的历程我国对长江豚类开展系统性研究和保护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原地保护不足以拯救长江豚类。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佩薰研究员等首次提出了迁地保  相似文献   

6.
建立长江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豚(Lipotesvexillifer)为我国特有珍稀动物,其种群数量仅200头左右,十分濒危。为了拯救这一物种,针对白豚和长江的特点,作者选择了长江天鹅洲故道作为拟建的白豚半自然保护区,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四年的工作,从水质理化状况、水生生物状况、鱼类资源、水体生产力以及故道周围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天鹅洲故道的环境特征,摸清了该故道的本底,并将故道环境与长江环境进行了比较。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又引5头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入天鹅洲故道进行了二年的试养,并获成功。本底调查和试养江豚的结果表明,长江天鹅洲故道是建立白豚半自然保护区的理想场所。这个保护区的建立是保护白豚的一项有效、可行、必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已处于极度濒危状况,迁地保护被认为是避免其灭绝最有希望的保护措施。本文选用2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2010年10月天鹅洲迁地保护江豚种群进行了亲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以检测该种群的近亲繁殖状况,为种群管理提供参考信息。本研究从18个体中检测到3个父-母-子家庭,以及母子和父子各1对。由于检测到的亲子关系较少,单从亲子鉴定结果不能判断该种群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然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迁地保护江豚种群的平均亲缘系数r为0.118 2,候选亲本间亲缘系数r为0.115 2,均显著高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而且,天鹅洲迁地保护江豚种群中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对达26.14%,高于自然种群6倍以上。此外,该种群的近交系数(Fis)为0.046。基于亲缘系数和近交系数的分析结果均表明,该种群存在较高的近交风险或者可能已经发生近交。本研究建议将种群中亲缘关系最多的雌性F34和雄性M45移出,并以每代(约5年)按雌雄1∶1的比例引进2头可繁殖个体,以降低近亲繁殖风险。此外,建议尽快为该迁地保护江豚种群构建遗传谱系,以便今后开展种群遗传管理。  相似文献   

8.
1995年12月19日17时在湖北省水产局、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和湖北省石首市渔民的密切配合下,一头长2.29米,重150公斤的雌性白暨豚在长江石首江段北门口被艰难地捕捉,并安全运抵长江天鹅洲故道水域,这标志着白暨豚“迁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9.
天鹅洲迁地保护江豚群体的遗传评估与发展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8年春季遭受严重雪灾的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江豚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特异性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通过软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008年春季雪灾并未导致该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严重损失,灾后群体依然表现出中等水平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18个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780,平均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48和0.674);但模拟结果显示,该迁地保护江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100年后仅能保留约79%的等位基因和约84%的遗传杂合度。此外,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群体数量和调整群体性比可有效减缓该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下降速度。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快速下降的现状,作者提出天鹅洲迁地保护江豚群体当前最重要的保护策略应该是尽早补充一定数量的、合适的野生个体,在加强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使其群体数量快速增长并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有效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10.
天鹅洲故道水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 湖北长江天鹅洲故道水质良好, 鱼类资源丰富, 被认为是建立长江豚类半自然保护区和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生态库的理想场所, 而对之开展了水生态研究, 之后由于成功实现了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从水质和沉积物等环境因素,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等生物因素, 水体初级生产力、渔产潜力和鱼类等资源因素多角度开展了天鹅洲故道水生态研究。天鹅洲故道水质呈恶化趋势。浮游植物数量增加了2个数量级, 且从单细胞个体转变为多细胞群体, 同时带有胶被的蓝藻在种类和密度上占有绝对优势; 浮游动物优势种呈小型化趋势; 底栖动物密度有所下降; 高等水生植物呈逐渐衰退趋势。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势。根据水质化学和生物学评价结果, 结合天鹅洲故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指出故道与长江阻隔、渔业活动和环境污染是天鹅洲故道水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通过水质、饵料和栖息地等方面影响长江江豚的可持续性生存。同时, 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 实施通江工程, 恢复故道水文特征, 提高故道理化环境异质性; 其次, 控制外源和内源营养负荷, 提高故道水体水质; 然后, 持续监测水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状况, 建立故道水生态数据库; 再次,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 最后, 规范渔业活动, 优化故道渔业资源, 为保护天鹅洲故道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 维持江豚可持续生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的集群规模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 3种观察方式 ,对长江天鹅洲故道内约 2 0头江豚的集群状况进行了一个周年的监测 ,共观察到江豚集群 5 88次。结果表明 :天鹅洲故道内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移和活动 ,集群规模从 2— 2 0头不等 ,一般分成 2个 9— 11头规模的亚群体 ,2个亚群体活动范围相对独立 ,其活动主要为D区和H区。每个亚群体又常分成规模较小的核心群体 ,其中 3头集群最多。一年中春、秋和冬季江豚集群状况基本相同 ,而夏季有所差别。天鹅洲故道江豚集群在白天期间有 3个高峰期 ,主要发生在9:0 0— 11:30 ;12 :30— 16 :15和 17:15— 18:0 0 ;正午时间 ,江豚的集群活动处于相对低谷。江豚集群相对集中在天鹅洲故道D、E、F、G和H区域 ,占 70 % ,江豚在上下区域集群相对较少。根据江豚集群规模在天鹅洲故道的时空分布规律 ,作者对长江天鹅洲保护区江豚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用微卫星指纹识别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江豚个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夏军红  郑劲松  王丁 《动物学报》2005,51(1):142-148
DNA指纹个体识别技术是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为了准确地识别天鹅洲保护区中的每一头长江江豚以开展保护遗传学及其它相关研究 ,并实施有效的种群管理 ,本研究应用 4个微卫星座位初步构建了该群体的DNA指纹图谱 ,并利用此图谱成功地对不同时期在保护区捕获的江豚进行了个体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微卫星指纹技术是一种适用于长江江豚个体识别研究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5日,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头江豚在武汉白鱀豚馆繁殖成功. 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建立一定规模的饲养群体并开展人工繁殖研究是保护长江江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别外一种重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2005年7月5日.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头江豚在武汉白鱀豚馆繁殖成功。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建立一定规模的饲养群体并开展人工繁殖研究是保护长江江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另外一种重要保护策略。自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先后从长江石首、嘉鱼和城陵矶江段引入3头江豚(2雌1雄)并取得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天鹅洲故道江豚的活动与行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对湖北天鹅洲故道中捕自长江的6头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Cuvier)之活动及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描述和分析了江豚的群体家域、活动能力、活动在各研究区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豚活动相关的一些环境因素和豚的一些行为。不但为保护和管理这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为在此故道建设的白豚(LipotesvexilliferMiller)自然保护区作了进一步的生态评价,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张先锋  王克雄 《生态学报》1999,19(4):529-533
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种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运用漩涡模型(VORTEX7.3)分析了长江江豚的种群生存力,预测了未来100a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比较了在假设环境条件下以及采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长江江豚种群的濒危程度,并模拟了江豚饲养群体的动态,主要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未来100a内灭绝的概率为0.01平均灭绝时间为100a,如长江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针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17.
白ji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ji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ji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ji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ji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ji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惟一生活于淡水环境中的江豚种群,且已处于濒危状况.为了开发适用于长江江豚保护遗传学研究的MHC遗传标记,首次采用北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的一对DRB基因引物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进行扩增,从5个个体中成功扩增并测序得到5条MHC DRB基因第二外显子188 bp的核苷酸序列.BLAST结果表明这5条DRB特异序列与Gen-Bank中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的DRB2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从而证实得到了预期扩增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条序列在4个核苷酸位点上产生替代,翻译后氨基酸序列在3个位点上发生替代;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且核苷酸的非同义替代率远远高于同义替代率;此外,从同一个体分离到两种以上不同DRB核苷酸序列,暗示着长江江豚在DRB座位上可能存在基因重复现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DRB基因具有核苷酸多态性和氨基酸多态性及潜在功能性,并经受着强烈的自然选择.因此,该DRB座位可以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进一步用于长江江豚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适应能力评估等保护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白鲃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鲃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鲃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鲃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鲃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鲃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东流河道整治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濒危水生哺乳动物,通常活动在江心洲和浅水缓滩附近。航道整治改变了鱼类栖息活动的水文环境,也给豚类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长江东流河道整治施工前和施工后各3 次野外考察资料,分析了3 种流态中江豚的数量与群结构。结果表明,该工程实施前江豚主要栖息活动在边滩的分离区,其次在洲头的分流区。工程实施后,整治江段的江豚种群数量年下降率达8. 9% 。江豚在分流区活动已消失,在分离区集群规模较小,且在流态之间移动增大。本文研究结果也提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江干流中把长江江豚迁入故道中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