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7月5日,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头江豚在武汉白鱀豚馆繁殖成功. 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建立一定规模的饲养群体并开展人工繁殖研究是保护长江江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别外一种重要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在长江下游自湖口至长江口都有分布。长江下游白鱀豚的生态观察始自1979年,但并未中断。其后南京至贵池间约250公里的长江段的观察,更有日本琉球大学名誉教授西胁昌治博士和鸟羽水族馆副馆长片罔照男于1981年3月15-21日参加了工作。现作简短报道。 1979年8月20日在太阳洲主航道中见到白鱀豚1头,次日该江段北岸群众两次发现白鱀豚在岸边游过。这一时期的白鱀豚不易跟踪观察,它们出水呼吸几次后,即消灭在远处。观察中也见到江豚(Neophocaena)10余头。1980年2月22日在太阳洲江段见到江豚两头,未发现白鱀豚。当天13:30在土桥附近见2头白鱀豚成体和1头幼体。它们在此活动了40分钟以上。2月24日返经太阳洲时见1头,白暨豚,另有4头江豚0 1981年春,联合考察船于3月15日自南京启航0 16日傍晚在芜湖附近的白茹沙江段见到江豚一群约10-12头,18日在接近土桥时又见到数头。19日上午在太阳洲见江豚一群约10余头。中午到达大通江面,先遇见数头江豚,接着见到一群带有幼体的白暨豚共约8-10头在近北岸处觅食。约40分钟后,此群离去,在附近又见到江豚6头左右。3月19日下午在梅龙和贵池及3月20日上午在梅龙也都见到江豚。据渔民报告,3月19日下午在白茹沙见到白暨豚在江中活动。1981年7月6日的观察中,在新港附近发现白暨豚2头,江豚3头。其中1头江豚背着幼豚。接着又在黑沙洲洲头附近遇见白暨豚3头。次日上午在近土桥外观察到白暨豚4头,江豚2头。  相似文献   

3.
<正>2006年11-12月,在国家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了一次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对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江豚类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12月,在国家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了一次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对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江豚类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5.
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的前身是1978年秋成立的白鱀豚研究组。本学科组致力于白鱀豚、江豚、中华白海豚和扬子鳄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濒危动物致危的内部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武汉白鱀豚馆及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两个豢养长江江豚繁殖群体中出生的6头幼豚的生物学父亲.方法:选择8对江豚物种特异性微卫星引物对两个待鉴定群体的14个DNA样品进行了荧光标记PCR扩增,将纯化后的扩增产物在ABI3130遗传分析仪上进行基因分型,并根据GeneScan Rox 500内标确定不同等位基因的大小,随后对待鉴定对象进行等位基因分析,并计算主要多态性参数.结果:所采用的8个微卫星座位在待鉴定的两个江豚群体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在母本已知的条件下,利用其中6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据,通过排除法成功地鉴定出两个繁殖群体中出生的6头幼豚的生物学父亲.结论: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将6个物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应用于豢养长江江豚的父权鉴定,从而为该物种微卫星亲子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及迁地保护繁殖群体遗传谱系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豚池是豚类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建设符合豚类动物生活,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饲养设施,是豚类饲养成败的关键之一。作者通过12年来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饲养实践的总结,并实地考察了美、英、日、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豚类饲养设施,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白暨豚饲养繁殖系统——新白鱀豚馆,为我国豚类养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3。    相似文献   

8.
<正>特别是在武汉以上的干流尤为明显,许多江段甚至连一条小鱼都没有。在我的印象里,长江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大型水生动物例如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生存。1998年,当我在江西湖口开展研究时,一群长江江豚从身边游过,我可以数出它们多达30头。那时在长江江豚活动水域的上空水鸟翱翔,二者争相捕捉密集的鱼群,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淇淇"死后,长江里再也没有人确认见过白鱀豚。它曾经陪伴了人类23年,却始终孑然一身。2002年7月14日上午8时许,在武汉东湖之滨的白鱀豚馆内,一头名为"淇淇"的白鱀豚永远沉睡。它是全世界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从此之后,人们再也无缘见到它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不能让白鱀豚的悲剧在江豚身上再次上演!1980年从长江获得淇淇的时候,我们刚刚着手白鱀豚研究。从那以后,淇淇和我们生活了多年,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它的离开,我们都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是抢救这个物种的最佳时期,如果各界对此给予足够重视,白鱀豚灭绝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可惜,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人  相似文献   

11.
白鱀豚(Lipotesvexillifer)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长江水体污染(如有毒元素等)被认为可能是白鱀豚种群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Yang,1997)。迄今,有关白鱀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尚很少,只有陆佩洪等(1983)、杨利寿等(1988)曾报道过白鱀豚组织中铁(Fe)、铜(Cu)、锌(Zn)、锰(Mn)、镍(Ni)、铅(Pb)、汞(Hg)和镉(Cd)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积累水平。本文对1头饲养条件下白鱀豚“淇淇”体内的必需元素Cu、Zn、锰(Mn)、钼(Mo)、硒(Se)和有毒或非必需元素砷(As)、Cd、铝(Al)的积累特征进行了报道,以期为白豚的保护提供…  相似文献   

12.
白暨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长江中白鱀豚的分布状况及种群数量,从1978年至1983年1月止,先后9次在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南通)的干流进行了白鱀豚的生态考察,并到汉江和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查访有无白鱀豚活动的情况,依据考察所得资料,对长江白鱀豚群体的数量作了初步剖析。 通过考察,到1983年初为止,中游最上是在湖北枝城,约距长江口1,613公里的江段和下游最下是江苏太仓浏河口距长江口24公里的江段都有白鱀豚的活动。白鱀豚种群约156头,20个群体,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17个江段里,在安庆一黑砂洲南水道约170公里及嘉鱼—王家渡水道约80公里的两个江段里生活着较多的个体。根据雌、雄自鱀豚体长与年龄关系式的速度变化曲线,白鱀豚的个体发育阶段可分为:幼龄期(胎儿—雄性4龄,雌性5龄),壮年期(雄性5龄—12龄,雌性6龄—13龄),成年期(雄性13龄,雌性14龄至20龄)和老年期(20龄以上雌雄个体)4个龄期。白鱀豚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一个基部较窄,顶部相对宽的锥体,显然是一个生产较差的种群。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江河的开发利用,使得白鱀豚种群的补充能力和再生产能力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分析白鱀豚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食物条件的变化;(2)有害渔具对白鱀豚的杀伤;(3)航运业务对白鱀豚的误伤;(4)群众缺乏保护珍贵动物的知识而  相似文献   

13.
<正>1 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鱀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科学研究。同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也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对白鱀豚"琪琪"的人工饲养成功,白鱀豚逐渐被科学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并且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人们并不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还有那些未曾饲养成功的白鱀豚,为科  相似文献   

14.
白鱀豚饲养池水质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稀珍水生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的中、下游干流之中。关于如何饲养白鱀豚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在没有水净化装置和流水系统的条件下,为了既能节省人力和财力,又能保证豚体的健康,我们对白鱀豚饲养池的理化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4月和2000年4月—2002年4月,分别连续3个月和2年观察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6头长江江豚(3雌3雄,8个不同组合群)个体间发生的3种交互关系,即接近—逃开、接近—接触和接近—尾鳍击打。在累计8,162min的观察时间内,共观察到这些交互关系1,685次。本研究将江豚个体间发生的这3种交互关系作为个体间优势关系的指示,并分别给交互双方赋予不同的分值,采用优势比分矩阵方法定量分析了江豚个体之间的优势关系。结果表明江豚群体内存在优势关系。同性别个体之间,优势关系与年龄和饲养时间有关,年龄大的个体比年龄小的个体具有优势,饲养时间短的个体比饲养时间长的个体具有优势。但是,异性成年个体之间,优势关系通常是可变的。  相似文献   

16.
白鱀豚和江豚眼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淡水豚,日前存在的数量已很少,因此是世界上一种珍贵而稀有的动物。同时,白鱀豚和江豚都是具有回声定位功能的动物,一般说,具有回声定位功能的动物其视觉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了了解白鱀豚的视觉功能,我们曾对其视神经和视网膜进行了研究。而眼的一些光学参数对视觉灵敏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本实验对白鱀豚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白鱀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鱀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鱀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鱀豚,由于不熟悉白鱀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18.
<正>白鱀豚的消失,意味着一段长达两千多万年的独特演化史终结了,哺乳动物中一个完整的分类单元没了,长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顶级捕食者没了,一位在水中得以重生的公主没了,地球上一种最美丽神秘的生灵没了。白鱀豚的消失快得让我们意想不到。过去30多年来,科研人员和保护护作者反复不断地想法子拯救白鱀豚,他们召开研讨会,举办科普宣传,出具官方报告,发表科学论文,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显得不足。纵然许多国际保护组织声称要保护白鱀豚,但这种动物还是毫无声息地陷入了绝境。  相似文献   

19.
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人工饲养条件下白鱀豚的发声、发声信号的类型和信号参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关系。随着生活环境或其他条件的改变,白鱀豚发生信号的类型,发声的多寡等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可根据这些规律判别白鱀豚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所处的状态及性周期的发生等等。为白鱀豚的人工饲养及种群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声呐系统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白鱀豚的肾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头雄性和9头雌性白鱀豚肾脏的结构和各项指标。白鱀豚肾脏是由许多小肾组成。肾脏和小肾的各项指标随着个体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与其他3种淡水豚相比,白鱀豚成体肾脏的小肾数比恒河豚多,比哑河豚少,而与拉河豚相近。白鱀豚幼体的肾脏和小肾的各项指标与恒河豚和亚河豚相近,但成体肾脏和小肾的各项指标比上述2种淡水豚大得多。并证实鲸类动物肾脏的小肾并生群在幼体即已存在,随着个体的长大,小肾化加剧,而并不是次级融合的结果。白鱀豚小肾的髓旁肌肉带的排列并无规律,它并不构成白豚鱀所特有的排列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