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血氨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态锁阳治疗组与纳米锁阳治疗组血浆中血氨、内毒素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明显改变。常态锁阳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氨是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应用中药锁阳从调整微生态失调角度来治疗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纳米中药锁阳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厌氧菌菌群失调简便检查方法,寻找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合剂。方法用冰乙酸诱发大鼠结肠炎模型,用复方树舌中药治疗,在治疗期间分别检测每组大鼠厌氧菌代谢产物、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了解肠厌氧菌群改变,一般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挥发性脂肪酸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pH从第2天起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自然恢复组与各用药组间的炎症评分比较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树舌加丽珠肠乐组组织损伤评分小(P〈0.05)。结论(1)测定厌氧菌的代谢产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即可对肠内厌氧菌菌群失调做出判断。(2)实验证明,复方树舌中药可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及黏膜的修复,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以 Western大白鼠为模型。结果 :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体重、双歧杆菌活菌计数、G+ / G-菌相对数均发生显著性降低 (P>0 .0 1) ,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的恶性改变 ;对照组及预先双歧杆菌灌肠 1周后再行诱导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与常规药物均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双歧杆菌治疗作用疗效好于常规药物疗法 ,说明微生态调节剂是防治该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鱼油对断奶大鼠脏器指数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1±3)d日龄断奶SD大鼠9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喂添加0.5%鱼油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分别于第7、14、21、28天处死各组大鼠12只,分别测定大鼠肝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应用梯度稀释法和培养法测定大鼠4种肠道正常菌群,即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结果实验组第7天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8天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第7、14和21天肠道内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4天大鼠肠道内葡萄球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组大鼠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鱼油可以明显提高断奶大鼠的脏器指数,并且可通过增加断奶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肠道内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数量,进而调节断奶大鼠的肠内菌群,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肺结核病人肠道内的菌群变化。方法 入院后做便厌氧菌培养并计数。结果 肺结核病人肠道内的菌群发生紊乱,微生态平衡失调。初治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治组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初治组与复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提示肺结核病人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调整肠道内的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结核病变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30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用D-半乳糖造模以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降低(P〈0.05),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增加说明模型建立,血内毒素含量也升高(P〈0.05)。用马齿苋治疗后,益生菌数量升高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血内毒素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血内毒素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造成SAP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奥曲肽治疗组、灵芝孢子粉治疗组及灵芝孢子粉奥曲肽联合治疗组;于给药7d后处死大鼠,进行肠道菌群、肝脏及胰腺细菌易位检测。结果SAP时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细菌易位。经治疗后发现,灵芝孢子粉能够扶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杆菌的数量减少,并可控制细菌易位。将灵芝孢子粉与奥曲肽合用作用更佳,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灵芝孢子粉可调整SAP时出现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其与奥曲肽联合应用治疗SAP可降低感染率,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9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分别测定应用肠疗和贝飞达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和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肠疗、常规治疗加肠疗与贝飞达3个治疗组(各30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及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红细胞粘附肿瘤功能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明显下降(P〈0.01);应用微生态调节剂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好于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肠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结肠治疗机治疗联合微生态调节剂贝飞达可以有效改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提高患者红细胞粘附率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mg/粒,每次2粒,2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变化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实验前肠道菌群、TBiL、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TBiL、PT有所下降但不显著,治疗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BiL、PT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以促进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及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泰宁对抗生素诱导的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作用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大鼠灌服抗生素诺氟沙星胶曩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给予阿泰宁治疗,随后进行肠道菌群分析、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等。结果抗生素组肠道菌群失调,NK细胞活性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经阿泰宁治疗后,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在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中,阿泰宁组足跖增厚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抗生素组(P〈0.05),T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组和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阿泰宁能够有效恢复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并能有效提高免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青年对照组,(2)衰老对照组,(3)衰老观察组(衰老+异麦芽低聚糖)。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应用异麦芽低聚糖灌胃,检测各组肠道菌群、血清IgG和肠黏膜sIgA。结果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灌胃异麦芽低聚糖后,衰老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增加(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血清IgG、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机体肠黏膜功能。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口服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及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抗生素组(A)、益生菌干预组(B)及对照组(C),每组10只,A组给予头孢克洛灌胃,B组先给头孢克洛灌胃,2h后再灌长双歧杆菌,C组每天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盲肠内容物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肠组织CD4、CD8的测定。结果A组与B、C组相比,革兰阳性杆菌占肠道总细菌数比例明显下降,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占总细菌数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肠组织中CD4、CD8表达程度受到抑制,与B、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所有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应用会抑制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引起菌群紊乱,进而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布拉氏酵母菌能否通过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环境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20只)、预防组(14只)和治疗组(8只)。预防组在制模同时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治疗组在制模成功后开始给予喂服布拉氏酵母菌制剂,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生理盐水喂服。实验过程中每周称量所有大鼠体重,观察其日常生活习性,实验在1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白蛋白(ALB)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正常组[(0.052±0.005)EU/mL]、预防组[(0.058±0.028)EU/mL]和治疗组[(0.230±0.027)EU/mL]大鼠血浆中的内毒素明显低于模型组[(0.310±0.039)EU/mL](P〈0.05)。预防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发现正常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好于模型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而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改善肝硬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情况,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双叉奶中合生元对改善肠道菌群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对双叉奶中合生元改善肠菌群的功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依卫生部《新增保健功能评价指标及程序的初步方案》,做动物及人体改善肠道菌群试验。结果 1.双叉奶中合生元对小鼠4种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小鼠肠道内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高剂量组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乳酸杆菌数量增加显著,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中剂量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2.双叉奶中合生元对人体5种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与饮用前相比,受试人群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增加显著,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肠梭菌数量降低显著,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受试人群自觉症状观察:所有人无不良反应,可改善便秘、增加食欲、排气。结论 双叉能奶中合生元对小鼠、人体肠道菌群具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旨在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地榆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地榆低、高剂量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UC模型,并予以灌胃给药。记录大鼠DAI疾病评分,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含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地榆可显著降低UC大鼠DAI疾病评分(P0.05),修复其结肠粘膜损伤,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P0.05);改善UC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菌群平衡。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可通过调节UC大鼠肠道菌群,修复结肠粘膜屏障,进而发挥治疗急性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收集溃UC患者粪便标本6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6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细菌的数量。结果UC患者组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与U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IBS—D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凋整饮食、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3次/d.温开水送服,连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前增加,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较前减少(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9%)(χ2=5.29,P〈0.05)。结论双歧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IBS—D疗效较好,作用于其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加味补中益气汤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在小鼠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疾病及新型生物制品和营养疗法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发补中益气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造成小鼠腹泻,肠道菌群功能紊乱,然后通过灌服加味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并与正常组进行结果比较,评价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肠道菌群的调整功能。结果在造模后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经加味补中益气汤和整肠生治疗后的小鼠与正常组肠道益生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具有调节小鼠肠道益生菌的作用,使小鼠肠道益生菌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慢性炎症痛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慢性痛所致心理行为改变的调节规律: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制备佐剂性关节炎(AA,即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于造模第2天各治疗组捆绑固定后给予电针20min,正常组及模型组捆绑束缚20min,隔日一次,共10次。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次、10次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OE%)及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的变化。结果:与造模前比较,电针百会穴组大鼠造模后0E%和0T%明显减少(P〈0.05,P〈0.05),且治疗5次后OT%、治疗10次后0E%与0T%均降低明显(P〈0.01,P〈0.01,P〈0.05),而电针关元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则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造模后0T%、治疗5次后大鼠OE%与OT%、治疗10次后OT%均明显降低(P〈O.01,P〈0.05,P〈0.01,P〈0.05);与造模刚结束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5次、10次后0E%由升高逐步降低,而OT%由低逐渐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模型大鼠0E%和0T%均明显升高(P〈0.05,P〈0.05),电针足三里组模型大鼠治疗10次后OT%升高明显(P〈0.05);与治疗5次后比较,电针百会组大鼠在治疗10次后OE%降低、OT%升高(P〉O.05),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治疗10次后OE%和OT%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P〈0.01)。与电针百会组比较,电针关元组与电针足三里组大鼠在治疗10次时OE%均明显升高(P〈0.01,P〈0.01)结论:电针不同穴位具有一定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可改善慢性炎症痛所致大鼠焦虑、情绪行为的变化;不同穴位效应不同,关元穴与足三里穴具有综合调节、抗焦虑效应,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思连康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四联活菌制剂——思连康。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表现、细胞因子IL-10、IL-18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结肠黏膜炎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IL-10、IL-18的含量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变化,IL-10增加,IL-18降低。结论思连康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变化,进一步影响结肠黏膜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