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四川省自贡地区3~5岁幼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并探索与感染有关的因素,1985年调查了1167名幼儿,其HBV总感染率为41.13%,HBsAg阳性率12.68%。幼儿的HBV感染与母亲HBsAg阳性密切相关。共检查母亲409例,38例HBsAg阳性,其幼儿HBsAg阳性率为50%(19/38),HBsAg阴性的母亲371例,其幼儿HBsAg阳性率9.97%(37/371),来自HBsAg阳性母亲的阳性子女占33.3%(19/56)。1986年随访HBV易感幼儿448例,HBV年感染率为12.95%(58/448),HBsAg年阳转率3.79%。HBV年感染率与原幼儿班级HBsAg阳性率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河北、黑龙江和四川四省市调查了4 500名子女及其母亲的HBsAg阳性率。结果表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受水平和围产期传播的共同作用,其HBsAg阳性危险性显著高于单纯受水平传播作用的HBsAg阴性母亲的子女。HBsAg阴性母亲的74名HBsAg阳性子女,二年后11人转阴,年龄越大,阴转率呈越高的趋势,而HBsAg阳性母亲的31名阳性子女仅1例转阴,即后者的携带率(96.77%)高于前者(85.13%)。但就人群中HBsAg阳性和携带者的构成而言,仅32.25%的HBsAg的携带者,来源于受双重传播作用的HBsAg阳性母亲。换言之,水平传播的权重明显大于围产期传播,故阻断围产期传播的同时还应预防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3.
1986~1958年,对广东3个城市1~5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做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给新生儿普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1针,1、6个月接种第、3针,每针10μg,共接种1万余名。免疫后抽查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血380人份,HBsAg阴性母亲新生儿血1466人份。同时采集同期出生的未免疫的新生儿血116份作为内对照。以放射免疫法(RIA)检测HBV指在。结果,新生儿免疫后1~5年,标化抗-HBs阳转率为67.3%~79.1%。免疫后1~5年HBsAg阳性率与免前HBsAg阳性率比较,其保护率为65.8%~92.1%;与平行内对照的HBsAg阳性率比较,保护率为58.6%~88.1%。且发现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随免疫年限延长,HBsAg阳性率有降低趋向。  相似文献   

4.
<正> 台湾是HBV传染的高发区,估计有30-50%的HBsAg慢性携带者是由围产期传染的结果。携带HBsAg的母亲所生婴儿,3个月内,大约有三分之一变成HBsAg阳性。如果这些母亲又是HBeAg阳性,其婴儿的感染率增加到90%。一旦婴儿变成HBsAg阳性,在6-9个月期间,阳性率大约是90%,最终大多数将变成慢性携带者。在台湾每年的新生儿有35万到40万,其中7万多是由慢性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传播途径各个国家及地区存在差异.通过对543位慢性HBV感染者的调查分析,家庭中女性慢性HBV感染者其子女在无任何免疫预防干预下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76.0%;男性慢性HBV感染者其子女感染HBV后慢性化的几率达22.5%;夫妻之间HBV感染的结局是以形成保护性抗体为主,调查的543对夫妻中,夫妻双方均为HBsAg阳性的有50对,达9.2%;HBV在夫妻之间的传播的特点是丈夫感染HBV后更容易慢性化:妻子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丈夫被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为13.8%(27/196);而丈夫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庭中,其妻子被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为7.1%(23/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13);除母婴传播外,乙肝病毒在夫妻、父亲和子女、孩子之间以及其他家庭接触性传播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医源、性生活和母婴等途径传播,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多数都可以痊愈,但婴幼儿感染则多数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者.1979年全国乙肝流行病调查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平均携带率为9.76%,儿童4岁时HBsAg携带率就已达或接近高  相似文献   

7.
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 )的检出率,与HBV复制标志的关系,在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表现不同。在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V感染指标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者,其HBsAg/C3-CI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且随HBeAgS/N值的升高而增加。在由HBV e系统组合成的四种模式中,单纯HBeAg阳性模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模式;在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阳性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PHSAr阴性者。而急性乙型肝炎(AH)的HBsAg/C3-CIC检出率无类似差异。这些结果提示,HBsAg/C3-CIC在HBV感染的急慢性肝病中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3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患者子女、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和3例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观察结果,表明:(1)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SCE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高度显著(P<0.01);(2)患者发病后出生子女的SCE率明显高于发病前出生子女和正常儿童对照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3)在患者发病后出生的子女中,母亲发病后与父亲发病后出生的、母亲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发病出生的,双亲一方发病后出生的双胞胎与非双胞胎,SCE平均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都明显高于患者发病前出生子女的SCE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聊城地区患者的乙型肝炎(hepatitis B,简称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为当地乙肝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2017—2020年36 6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乙肝5项标志物定量检测,对HBsAg阳性、单HBsAb阳性、5项全阴及HBsAb滴度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HBsAg阳性1 406例,HBsAb阳性率最高,为52.05%;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4~14岁组HBsAg阳性率最低,为0.00%;>34~44岁组阳性率最高,为7.44%;0~4岁组单HBsAb阳性率最高,为76.34%;5项阴性率最低,为17.07%;“乙肝小三阳”阳性率最高,为62.67%。HBsAb 0~<10 IU/L滴度的人群占比最高,为46.01%。结论 聊城地区应将男性和>34~44岁人群体作为重点防控人群,并加强对大三阳模式、小三阳模式和全阴模式人群的监测,积极开展对这些人群乙肝疫苗的补种及预防工作,降低乙肝病毒传播和感染。  相似文献   

10.
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按0、1、6程序,分5种不同剂量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双阳性)母亲和仅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井于首针后8~12个月采血,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他们的HBsAg和抗-HBs、抗-HBc,以比较不同剂量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10μg×3组对双阳性和仅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保护率,分别是42.9%和53.5%;20μ×3组为67.4%和69.7%;30μg、10μg、10μg组为75.6%和79.8%,30.20、20μg(含30、30、10μg)组为80.2%和81.5%;30μg×3组为82.3%和83.7%。随疫苗剂量增加保护率逐渐增加,抗-HBs阳转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父系HBeAg阳性的流产胚胎中,乙型肝炎病毒在绒毛中的表达。方法:募集仅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组合,即母HBsAg(-)且父HBsAg(+)流产胚胎。按以下组合将入选对象分为4组:组1为父HBeAg(+)母HBsAb(+);组2为父HBeAg(+)母HBsAb(-);组3为父HBeAg(-)母HBsAb(+);组4为父HBeAg(-)母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胎儿父、母亲血清进行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胚胎绒毛进行HBV DNA检测。结果: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142例胚胎中,仅在父系HBeAg阳性组别(1、2组)84例胚胎中发现3例绒毛HBV-DNA升高,阳性率为3.57%。其中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2例,父HBeAg(+)母HBsAb(+)组合中1例。父系HBeAg均阳性,母系HBsAb阳性与阴性组间子代绒毛HBV-DNA升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eAg阳性父亲可能更容易导致乙肝父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2.
对78名HBsAg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系列血清,用ELISA检测抗-HBc·IgM,有5名出生后48小时血清阳性滴度在1:1,000以上,占6%。有3名母血HBeAg阳性的新生儿,其脐血、出生后48小时足跟血及以后的连续血清标本HBsAg均阳性,且滴度趋于升高。母血抗-HBc·IgM均阴性。认为前者可能为HBV眙内感染,后者为母血通过胎盘溃面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  相似文献   

13.
不同批号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乙型开炎血源疫苗,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及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以及不同年龄的儿童和成人HBV易感者,程序为0、1、6个月。在第一针后9~12个月采血,用RIA法检测抗-HBs,S/N≥10.0为阳性。观察不同批号疫苗兔疫后的抗-HBs阳转率。6个批号的疫苗,以30、10、10μg和30μg×3剂量免疫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210人,抗-HBs阳转率为74.46%~84.09%,7个批号以10μg×3免疫阴性母亲的新主儿1510人,抗-HBs阳转率为80.29%~96.24%;3个批号以10μg×3免疫易感儿童238人,2号批号以10μg×3疫易感成年人127人,抗-HBs阳转率前者为87%~100.0%,后者为90%~96%。如按S/N≥2.1计算,抗-HBs阳转率可全部达到90%以上。提示我国生产的乙肝疫苗对各年龄人群都有较好的免疫反应,个别批号间有些差异,但经统计处理多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204例首次受血(1~2单位)的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随访,以观察输血后HBV的感染和发病。血源来自224例HBsAg阴性(RPHA法检测)的献血员,受血者于受血前及受血后6~7个月各采血1次,连同献血员献血前的血清,用同一批RIA试剂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发现用RPHA筛选的HBsAg阴性献血员,用RIA检测时,仍有2.2%(5/224)HBsAg阳性。70例HBV易感者中,受血后13例发生HBV感染,其中2例输入HBsAg阳性血液者发生急性肝炎(2.86%),1例为黄疸型乙型肝炎,另一例为NANB肝炎;11例发生HBV感染,其中8例为输入HBV-DNA阳性血液。以上结果表明,RPHA筛选献血员仍不能杜绝输血后肝炎,RIA筛选献血员后不能杜绝亚临床感染。部分HBV感染不能排除医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总结西安市2010-2015年 0-5岁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寻找高危人群。通过随访研究获取HBV感染儿童疾病转归及乙肝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乙肝监测系统完善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安市2010-2015年的0-5岁儿童乙肝患者进行三间分布描述分析;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检测母亲及儿童的外周血HBV病毒学情况,获得母亲感染状况和患儿转归。结果:6年间,西安市0-5岁儿童共上报乙肝病例175例,年均HBV感染率为6.05/10万,2013年最高,为9.73/10万,以散发为主;0-1岁为高发年龄段,男童发病多于女童;未央区、雁塔区为高发地区。截止2016年8月,随访HBV感染学龄前儿童139例,仅17例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体检检测,失访率高达87.7%,17例HBV感染儿童中HBsAg慢性化高达88.2%,其中14例(82.3%)母亲为HBsAg阳性者。结论:西安市0-5岁儿童HBV感染的高危人群为HBsAg阳性母亲的儿童,与宫内感染/母婴传播有关。0-5岁HBV感染儿童转归结局不良,建议加强HBV宫内阻断,并对高危新生儿进行乙肝抗体监测。  相似文献   

16.
酵母重组DNA制备乙肝疫苗的标准化和检定规程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引言 疾病: 乙型肝炎至少是引起带有肝脏病变的全身性感染的三种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毒之一。乙型肝炎是所有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它占一些国家中,全部具有临床症状肝炎的一半,死亡率较高,急性病死率约占1%,甚至更严重的是有5%-10%的乙肝病人变成慢性携带者。加之无法与急性临床疾病相联系的慢性肝病、肝硬变和肝细胞癌,目前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血及胃液HBeAg、HBsAg等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母亲外周血标本和新生儿外周血及胃液标本,ELISA检测HBeAg、HBsAg,PCR方法检测HBVDNA;以ABBOTT试剂检测新生儿股静脉血的HBsAg.采用X2检验、精确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33例母亲、新生儿血标本和胃液标本.5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133例新生儿中单纯胃液HBsAg阳,阳性有58例,单纯胃液HBeAg阳性9例,胃液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7例,胃液HBeAg、HBsAg均阴性73例.PCR检测显示.胃液标本HBVDNA均阴性.统计学检验显示新生儿胃液HBs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有关系,而胃液HBe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无关系.结论:新生儿胃液HBsAg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有关,但是由于所有标本HBVDNA均阴性,尚不支持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胃液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核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显示五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平均为1.5%,较免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3%(95%可信区间为76.97%~89.02%),无论母亲HBsAg阳性或阴性,使用不同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肝疫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以中试连续生产的6批乙肝基因重组疫苗(R—Hepavac—B)免疫儿童和成人,每剂10μg,3批苗按0、1、6月,另3批苗按0、1、2月方案接种。每批分别接种8~10岁儿童51~66人,6批共363人,18~20岁成人46~52人,6批共287人。同时用两批血源苗作对照,分别接种儿童共85人,成人84人。又用其中89—10批HBsHg含量为20μg/ml的疫苗,按20μg×3,0、1、6月方案接种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36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19名。结果显示,10μg重组疫苗3针后,无论儿童和成人其抗HBs抗体阳转率均为100%,而对照,儿童成人各有1例未阳转。儿童按0、1、6方案接种者,其抗体GMT为363.8~470.5mIU,按0、1、2方案接种者,为150.8~195.5mIU。前者高于血源苗对照,而后者持平。成人0、1、6方案GMT为189.4~247.2mIU,0、1、2方案为87.9~96.3mIU,均略低于血源苗对照.经复测,此批血源苗含量为15μg/ml,高于基因苗含量,可能是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母婴阻断结果显示,双阳性母亲子女36人,3针免后86.1%(32/36)的婴儿获得保护。单阳性母亲子女19人全部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了人群中血清HBsAg消长趋势。观察了3 096名HBV易感者,其人年总感染率为7.0%;HBsAg人年阳转率为0.68%,两者之比为10.3:1.0。HBsAg阳转者中51.2%发生在0~3岁时期。调查了772例HBsAg携带者,其人年标化阴转率为2.01%,阴转者主要发生在10~29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占总阴转数的66.7%。以人群HBsAg阴转率加上因自然死亡而损失的HBsAg携带率和人群中HBsAg年增长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HBsAg在观察点人群中的消长状况是呈上升趋势,即年增加率为0.370%,年减少率为0.2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