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蔷薇藻Rhodella reticulata是属于红藻门的一种海洋单细胞微藻,其生长过程中产生藻胆蛋白、胞外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蔷薇藻经过破碎,通过硫酸铵沉淀和DEAE Sepharose FF柱层析后,可以分离出较纯的藻蓝蛋白。本文从pH、温度、光照、食品添加剂、金属离子等方面对蔷薇藻藻蓝蛋白稳定性作了较全面的研究:藻蓝蛋白在pH为7时最稳定;低温有利于保持藻蓝蛋白的活性;相对于光照,在避光条件下,藻蓝蛋白有较高的稳定性;适当浓度的蔗糖和葡萄糖都有利于藻蓝蛋白的保存;金属离子影响藻蓝蛋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伞藻     
伞藻属(Acetabularia)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海岸的单细胞绿藻,它生长在贝壳、珊瑚碎片或其他藻类之上,植物体钙化,成熟的植物体一般有几厘米高,某些大形种可达10厘米以上,较小的种有几毫米高。欧洲人称伞藻为“美人鱼的酒杯”或“美人鱼的阳伞”。在我国的广东和广西沿海、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等地有伞藻(A.caliculus)、棒形伞藻(A.clavata)等。  相似文献   

3.
菌-藻、藻-藻间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菌-藻、藻-藻间相互抑制作用,寻找抑制藻类水华的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12种细菌均未见对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所试4种丝状真菌中,总状毛霉、黑曲霉对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选取4种藻做单独培养与两两混合培养,观察生长情况以研究彼此间的关系,结果4种藻间,其生长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栅藻>美丽颤藻>螺旋藻>念珠藻,前面的藻均对后面的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普通念藻藻营养物质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成油藻——布朗葡萄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是一种温带普生性种类。主要分布于淡水水体中。藻体是由几十到几百个细胞组成的,大小在30—500μm左右。含有较丰富的油类物质4,一般占藻体干重的25—40%,最高可达85%。葡萄藻可形成水华。    相似文献   

6.
层理鞭枝藻(Mastigocladus laminosus PCC7603)藻蓝蛋白β-CPC和藻红蓝蛋白β-PEC中均存在2个藻胆色素结合位点(Cys-84和Cys-155),可与藻蓝胆素(简称PCB)发生共价偶联反应,已有研究证实编码基因为alr0617的裂合酶CpcS1是催化Cys-84与PCB共价偶联的裂合酶。在研究Cys-155与PCB共价偶联的过程中,通过BLAST软件同源性对比分析后,筛选出4个基因:cpcT1、cpcT2、cpcS1、cpcS2,其中基因cpcT1和cpcS2,利用分子克隆的技术,根据实验需要转到载体pCDFDuet上,通过DNA电泳和蛋白质电泳挑选出正确的克隆。此4个基因对应的质粒与在大肠杆菌内生成PCB必需的质粒pACYCDuet-ho1-pcyA,以及质粒pET-cpcB(C84S)或pET-pecB(C84A),共同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内,进行体内重组,得到各重组蛋白,经过亲和层析柱提纯并透析,过滤掉金属离子,纯化透析后的蛋白经过活性比较、蛋白质电泳以及锌染色、蛋白质变性等试验以及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等鉴定,通过与相应文献中PCB光谱的比对,确定编码基因为all5339的裂合酶CpcT1能高效地催化Cys-155与PCB共价偶联,而其余3个基因不能起到催化作用。由此,能催化脱辅基蛋白β-CPC和β-PEC的两个位点共价偶联PCB的裂合酶均被发现。实验对于研究藻胆蛋白的生物合成、光合作用捕光机理以及藻胆体的组装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适合大量培养的红球藻藻种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 4个雨生红球藻 (Haematococcuspluvialis)品系在 10℃、15℃、2 0℃、2 5℃和 2 8℃时的生长速率 (μ)、生物量、虾青素含量和产量 ,从中选出适合于大量培养的品系H .pluvialis2 6和H .pluvialisWZ。 2个品系的虾青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达到 2 .4 1%— 3.16 % ,4 6 5 1— 5 4 35mg/L和 2 4 0 %— 2 5 9% ,39 84— 4 0 15mg/L。 2个品系的温度适应具有互补性 :H .pluvalisWZ适应于较低温度 (10℃— 2 0℃ ) ,H .pluvialis2 6适应于较高温度 (2 0℃— 2 8℃ ) ,在低温季节使用H .pluvialisWZ ,在高温季节使用H .pluvialis 2 6进行生产 ,可以延长生产期 ,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鼠尾藻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鼠尾藻(Surgassum thunbergii)培养水的过滤液、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抑制效应,建立了分隔共培养系统并证明了抑制物质的存在,排除了细胞直接接触抑制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共培养实验中,鼠尾藻新鲜组织、干粉末及水溶性抽提液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较高浓度下对两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具有致死效应.在一次性及半连续培养方式下,鼠尾藻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无抑制效应,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一种全球分布的有毒涡鞭毛藻,在中国的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均有分布。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主要的有毒赤潮原因种,而且它能产生可经食物链传递后在贝类、鱼类等生物体内大量蓄积的麻痹性贝毒素,对水域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针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产生、发展以及毒素的特征等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环境、分子鉴定、藻际竞争关系以及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利弊和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鱼腥藻的新记录种——粘质鱼腥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藻是淡水水体的重要组成类群,而鱼腥藻又是水华蓝藻的一个重要种属.但由于该属种类较多,国内文献报导的不到世界分布的四分之一.该文利用染色和显微镜镜检方法对采自广东省高州水库蓝藻水华的样品进行观察,经鉴定,确认一个我国鱼腥藻属的新记录种--粘质鱼腥藻Anabaena mucosa, J. Komarkova-Legnerova & P. Eloranta ,1992 .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提供了相应的形态照片,并对相似种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藻胆体是蓝藻细胞主要的捕光天线色素超分子复合体,主要由核心体和外围的杆两部分组成,核心体主要由别藻蓝蛋白组装而成,参与光能向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传递.该研究通过PCR扩增出集胞藻6803别藻蓝蛋白α亚基(ApcA)编码基因apcA,构建表达质粒pET-32a(+)-apcA,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菌株中;通过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利用组氨酸标签将可溶性目的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后,免疫日本大耳白兔,从而获得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揭示ApcA抗体效价可高达1∶1 025 000;蛋白免疫印迹确定该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表明该研究成功制备了集胞藻6803藻胆体别藻蓝蛋白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藻胆体的核心体在光能传递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生理角色奠定了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中新世——第四纪地层中的变异直链藻、尤氏直链藻和波纹直链藻及其诺尔曼变种的一些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变异直链藻的壳壁由内、外二层。在外层壳壁上有大、小两种不同的孔纹;内层壳壁上只有一种小孔。尤氏直链藻的壳环面上具有稀密不匀呈斜向排列的线纹,壳面有很稀疏的小孔,复大孢子呈长圆柱形。波纹直链藻的壳环面上有二种差异很大的结构:一种为常见的与贯壳轴相平行排列的线纹;另一种只有在高倍率(5000倍以上)下才见到的微细线纹,10微米内高达90条左右。壳体的外围还保留旧壳套。波纹直链藻诺尔曼变种的壳壁有内、外二层,外层壳壁厚度均匀,内层则厚薄不匀。  相似文献   

13.
饶氏藻是我国绿藻门中的特有类群,藻体盘状.表面不平整。文中对中国各地的饶氏藻及泡状饶氏藻进行了广泛采集调查和显微结构观察,并比较了不同地区标本各层细胞的直径。还观察到许多地区的藻体表层细胞的特殊结构——突起,补充了该类群的显微结构特征。同时对河南修武云台山的泡状饶氏藻进行了电镜观察,与北京房山产的泡状饶氏藻比较,二者的超微结构特征十分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种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很特殊,具有纵向排列的“嵴”。  相似文献   

14.
噬藻体     
藻类细胞的溶解现象,无论在自然界或者实验室中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病毒性溶解因子直到1963年才首次在蓝藻中得到证实。十几年来,有关这类病毒的研究报告和综述已近200篇。在这些文献中采用了藻病毒(Phycoviruses),蓝藻病毒(Blue-green viruses,Cyanoviruses)、噬蓝藻体(Cyanophage)、噬藻体(Algophage)等名称。鉴于这类病毒与噬菌体之间若干相似性,同时在红藻、绿藻、褐藻和轮藻中也有类似病毒颗粒的报道,我们认为采用噬藻体为宜,它既反映了病毒本身的特点,也包括了它们宿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红球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红球藻是一种生活于间歇性水体的淡水绿藻,能大量积累类胡萝卜素(可占干重的2%-5%),其中80%以上为虾青素(Astaxanthin)及其酯类1-3.近年来,虾青素在水产养殖中(如虹鳟、鲑等的人工养殖)较广泛地用作饲料添加剂,取得了满意的着色效果4-6.另一方面,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强于β-胡萝卜素7和维生素E8,具有潜在的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珊瑚藻(Corallina afficinalis L.)R-藻红蛋白γ亚基N末端部分氨基酸序列(P83592)设计简并引物,结合RACE方法,扩增获得g亚基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序列全长为2 308 bp(AY209894),5'非编码区长1 203bp,3'非编码区长145 bp,编码区长960 bp,编码32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包含71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和249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蛋白.成熟蛋白序列内部存在重复序列与前人的报道一致.珊瑚藻亚基cDNA序列不同克隆子的测序结果表明,g亚基cDNA序列存在不同的3'末端,说明该基因可能存在多个拷贝或存在转录后加工.此外,扩增获得g亚基DNA序列(AY308999),比较表明编码区内部没有内含子存在.本文是对珊瑚藻R-藻红蛋白g亚基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栅藻属(Scenedesmus)是1829年由Meyen建立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报告有50余种。在鉴定由作者和几位同事所采集的标本时,发现采于宜都县和恩施县的标本应是一个新种,经研究命名为宜都栅藻。  相似文献   

18.
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溶藻过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新  周立红  郑天凌  宁修仁 《生态学报》2007,27(7):2864-2871
海洋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向周围环境分泌多种胞外产物,形成细菌自由生长的藻际环境,藻际细菌对微藻的生长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指数生长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中加入φ为1%的2216E培养基,在加入2216E后16h内藻细胞全部裂解。用数码显微镜记录了藻细胞形态变化,分别用DAPI法和荧光模拟底物法测定了细菌数量、胞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溶藻过程中细菌数量、胞外酶活性在第6小时到第10小时增加了50~100倍。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主要分布在藻细胞表面,其群落结构改变和数量剧增是溶藻的主要原因,细菌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可能在溶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诗炎  陈树谷   《广西植物》1985,(2):101-103+151
<正> 中国星球藻 新种 图版Ⅰ、图1—6;图版Ⅱ、图1—8。 Asterocapsa sinica Chu et S. G. Chen, sp. nov. Massa plantae grumosa, gelatinosa, olivaceo-viridis; cellululae sp(?)aericae veloblongae, aut per compressionem mutam angulatae; singulae, 2—4—8 vel plures in involucreo crasso, vaginato, Iamellato aut non lamellato, non confluente;vagina coloniae crassissima, rigida, lamellae confluentes in involucri margine habens, incolorata aut flava aut punicea, pleuromque adulta fuscescens; superficies vaginae cellularum singularum atque involucri coloniae protectionieus verruciformibus. brevis longisve minutis crassive, perfusa; cellulae 3—4 μ diam., coloniae 300—500 μ diam. cellulae intus homogeneae aut grosse granulatae(pseudovaeuoleae?), olivaceo-viridea, nitide caeruleo-virides aut fusco-virides,in 2—3 plana divisae.  相似文献   

20.
藻胆蛋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扼要介绍了藻胆蛋白的种类、组成和性质,讨论了藻胆蛋白及其超分子聚集体-藻胆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藻胆蛋白的分子生物学近况和合成调控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藻胆体组分的分子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