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无毛狭叶香茶菜(Isodonangustifoliusvar.glabrescensH.W.Li)中分离得到4个已知二萜化合物;7-乙酰基-鲁山冬凌草甲素,鲁山冬凌草甲素,乙素和紫萼香茶菜甲素,经二维核磁共振波谱(2D-NMR)解析表明,它们的结构分别由先前报道的5、6、7和8应修订为结构1,2,3和4。  相似文献   

2.
前已报道[1]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细锥香茶菜(Rabdosiacoetsa(Buch.Han.exD.Don)Hara)中分离到3个结晶单体,并测定了其中两个单体——细锥香茶菜甲素(1)和乙素的结构。本文通过1H-1HCOSY、13C-1HCOSY和NOESY,修订细锥香茶菜甲素(1)的结构为(2),并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确定了另一结晶单体——微量新成分细锥香茶菜丙素(3)的结构。(2)R1=R2=R4=H,R3=OAc,R5=OCH3(3)R1=R3=R4=H,R2=OAc,R5=OCH…  相似文献   

3.
毛叶香茶菜素的结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安徽省黄山产的大萼香茶菜(Rabdosiamacrocalyx(Dunn)Hara)中分得一结晶,其元素分析和13C-NMR与毛叶香茶菜素[1]完全一致,故推定为毛叶香茶菜素,根据该结晶的元素分析,MS、NMR、COSY和NOESY等光谱数据,其结构应订正为(2)。表1表明:毛叶香茶菜素(2)的分子式由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确定为C24H36O9,毛叶香茶菜素(1)的分子式由元素分析也应确定为C24H36O9。由于赵治清等误将质谱中M+-H2O碎片离子峰m/z450当作分子离子峰(毛叶香茶菜…  相似文献   

4.
细锥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锥香茶菜(Rabdosiacoetsa(Buch.Ham.exD.Don)Hara)的叶中分离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阐明其结构,其中1个为新的二萜酸———7α,12α,14β三羟基15酮对映贝壳杉18羧酸,命名为细锥香茶菜酸(coetsanoicacid)。另外8个化合物分别为二氢昆明香茶菜丙素、昆明香茶菜丙素、白柔毛香茶菜甲素、大萼香茶菜丙素、4羟基Δ8,9(Z)鞘氨醇2′羟基正二十(二十一二十六)碳酸酰胺、乌苏酸、2α,3β二羟基乌苏酸和胡萝卜甙。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冬凌草甲素是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出的对映贝壳杉烯二萜类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将就冬凌草甲素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构效关系及其抗肿瘤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细锥香茶菜甲素和乙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锥香茶菜中分得两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细锥香茶菜甲素和乙素(coetsinA&B)根据其光谱和化学数据,推定其化学结构为[1]和[2]。  相似文献   

7.
大萼香茶菜辛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萼香茶菜(Rabdosiamacrocalyx(Dunn)Hara)系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我们曾报道了它的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7个新二萜成分:大萼香茶菜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和庚素[1—5]。进一步研究又分得3个结晶单体。其中,结晶Ⅰ鉴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萼香茶菜辛素;结晶Ⅱ和Ⅲ鉴定为已知化合物oridonin和enmenol。大萼香茶菜辛素(Ⅰ) C22H34O8,mp230℃,[α]22D-41.8(c0.22,MeOH)。IR不…  相似文献   

8.
白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循  彭树林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1):1073-1077
从白叶香茶菜(Rabdosia leucophylla(Dunn)Har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根据其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白叶香茶菜戊素(1)、白叶香茶菜己素(2)、信阳冬凌草甲素(3)、maslinic acid(4)和胡萝卜甙(5)。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2的结构还通过X-单晶衍射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大萼香茶菜乙素和己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萼香茶菜[Rabdosia m acrocalyx(Dunn) Hara]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又分得两种二萜类成分,经IR、MS、1 H-1H COSY、13C-1 H COSY 和NOE等光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确证其化学结构为新型二萜,分别命名为大萼香茶菜乙素和己素  相似文献   

10.
从旱生香茶菜(lsodon xerophilus)叶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旱生香茶菜素G,H和L0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继续报导中国顶丝藻科新记录6种。柏桉旋体藻Audouinella bonnemaisoniae,网地旋体藻A.dictyotae,德氏旋体藻A.drewii,网状旋体藻A.netrocarpa,太平洋旋体藻A.pacilica,异形旋体藻A.vaga。  相似文献   

12.
中国顶丝藻科新记录6种。密集旋体藻Audouinelledensa,亮管旋体藻A.hyalosiphoniae,小旋体藻A.parvula,羽状旋体藻A.plumosa,顶生旋体藻A.terminalis,图氏旋体藻A.thuretii。  相似文献   

13.
近年,作者在安徽淮南大居山陆续发现了数量很多的上新五褶兔化石,其中包括保存较完整的数十个头骨及上百个下颌骨,均产自新洞、无名洞及铁四局洞穴、裂隙堆积,分别记述为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dajushanensis sp.nov.和安徽上新五褶兔Pl.anhuiensis sp.nov.两新种。淮南地区的晚新生代洞穴和裂隙堆积十分发育,其中常含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区内洞穴和裂隙堆积垂直分布至少有6个水平层,最高的第6层海拔高度为160 m(如大居山老洞),第5层(如大居山新洞、无名洞)及第4层(如大居山铁四局洞穴)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30 m和90 m,属于新近纪,常含有丰富的上新五褶兔化石;第3层为第四纪早期(如大居山西裂隙),未见上新五褶兔,代之出现丝绸兔(Sericolagus sp.),第2层为中更新世(如大顶山西裂隙),出现野兔(Lepus sp.)。迄今为止,安徽淮南地区共发现了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即淮南上新五褶兔Pl.huainanensis (金昌柱,2004)、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dajushanensis sp.nov.及安徽上新五褶兔Pl. anhuiensis sp.nov.,至少涉及了3个不同地质时期的动物群:一为Pl.huainanensis,Kowalskia neimengensis,Adcrocuta eximia等代表的老洞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Pl.dajushanensis sp.nov.和Promimomys asiaticus等代表的新洞早上新世动物群,三为Pl.anhuiensis sp.nov.和Kowalskia yinanensis所代表的晚上新世动物群。淮南地区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地史分布较连续,演化特征明显,它们构成上新五褶兔连续的进化系列。从晚中新世至晚上新世,淮南大居山上新五褶兔体型从小变大;p3较原始的釉岛状后内褶沟逐渐向舌侧开放(晚中新世种Pl. huainanensis的后内褶沟均为釉岛状,早上新世种Pl.dajushanensis为83.9%,晚上新世种Pl. anhuiensis为33.3%);p4-m2的前外褶沟逐渐退化,其下跟座舌侧的釉质层越来越变细。依性状分析,安徽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与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 furnessi)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从日本奄美黑兔的p4-m2完全缺失前外褶沟、颊齿褶沟釉质层的褶曲异常复杂等衍生性状看,上新五褶兔和奄美黑兔的系统演化关系较为复杂,尚有待发现更多早更新世的材料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蔡峻  赵敬钊 《蛛形学报》1998,7(1):48-53
实验室恒温条件下,研究了园蛛属3种园蛛——角园蛛(Araneus cornutus),叶斑园蛛(A.sta),大腹园蛛(A.ventricosus)的各龄幼蛛。描述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指出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5.
白菜种传黑斑病菌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来自国内外的20株白菜黑斑病菌及近源种为研究材料,进行了5.8SrDNA及其侧翼ITS区的克隆、测序、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黑斑病菌及其近源种真菌核糖体5.8SrDNA及其侧翼ITS区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不同种菌株ITS1比ITS2在碱基构成上有更大变异,而且ITS1的序列长度变异比ITS2的大;而种内虽然各菌株的寄主和地理来源不同,但ITS1和ITS2在长度上均没有变异,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对该区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白菜黑斑病菌3个种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甘蓝链格孢A.brassicicola和萝卜链格孢A.japonica虽然地理来源和寄主不同,但种内的不同菌株均在一个独立的聚类组中,种之间以及其和链格孢属内其它种在聚类关系上能明显分开,可基于该区进行黑斑病菌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6.
六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1)。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肝脏 (P <0 0 1) ,胃中的脂肪酶活性与肝脏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不同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明显高于胃、肝脏 (P <0 0 1)。幼鲟在第一阶段 ,肝脏中没有淀粉酶活性 ,其活性出现在第二阶段 ,且在此生长阶段 ,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达到胃中的水平 (P >0 0 5 )。对 6种鲟鱼而言 ,除个别存在较大差异外 ,3种消化酶活性大体上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RG108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RASSF1A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RG108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增殖、凋亡以及对RASSF1A(Ras as-sociation domain proteinfamily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表达的影响。方法用20μmol/L的RG108对A549细胞进行化学干预72h,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以及凋亡情况;RT-PCR观察RASSF1A基因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ASSF1A蛋白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的改变。结果经RG108干预72h后,A549细胞的抑制率为17.2±0.43%,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引起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干预组细胞中分别出现RASSF1A基因的DNA条带(329bp)和蛋白质条带(39kD),而对照组中无相应条带出现。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由甲基化状态转变为非甲基化状态。结论RG108可使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去甲基化,并通过该机制诱导RASSF1A基因在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表达。  相似文献   

18.
焦永真  陈美征 《病毒学报》1990,6(4):312-315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有关天然Bei醌化合物产生菌的化学成分分析,Bei醌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菌寄生菌的生物合成,菌寄生菌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Bei醌化合物光敏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张渝华 《植物研究》1994,14(2):144-146
本文描述四川南芥属一新种,命名为康定南芥Arabis kangdingensis Y.H.Zhang,并首次报告该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28),附染色体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