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故而知新。本文以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学中的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以反映分类学发展的的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的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的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学的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学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学繁荣);分子生物学为分类学注入强大活力。在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学的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的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学,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 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DNA分类学"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的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的说法给予了澄清。  相似文献   

2.
杨亲二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24-23
对洪德元先生最近在《生物多样性》(2016年第24卷第3期)发表的《关于提高物种划分合理性的意见》一文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强调我国植物确实还存在大量种级水平的分类学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在一些重要发展阶段(如系统阶段和物种生物学阶段)上存在明显缺失, 需要弥补。指出分类学发展到今天, 不宜再强调“经典分类学”和“实验分类学”之分, 应采用多学科手段解决分类学问题; 我国应加强植物分类专著水平的研究工作, 注意培养年轻一辈植物分类学专著工作者; 在分类处理中应用居群概念和统计学方法时应特别谨慎; 在系统植物学中接受物种概念的多元性是必要的, 但要向达到广义的生物学种概念努力, 不宜以有所谓的“归并派”和“细分派”之分为借口而完全主观地划分物种。  相似文献   

3.
真菌分子系统学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为手段,以分子水平对真菌进行种属识别,与传统的表型分类系统相比,更为可靠、高效,极大地推动了真菌分类学的发展。因此,真菌分类学正处于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时期,即由表型分类向基因型分类的转变,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种属概念向以分子系统学为基础的种属概念转变。综合论述了分子系统学在真菌分类和命名中的应用,并介绍近年来真菌分类和命名方面的变化和进展,供国内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众多的边缘学科,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同分类学之间的渗透,出现了细胞水平的分类学——细胞分类学。形态-地理学标准是传统分类学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由于实验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分类学曾一度遭到冷落。然而,实验对象必须正确鉴定,实验所得信息需要记录和储存在确切的信息库内;自然界又发现不少兄弟种(sibling species)它们在形态上不能或难以区别,但却有被保护的独立的基因库。因此形态-地理学的物种概念被生物学物种概念所替代。与此同时,实验生物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王发园  刘润进 《菌物学报》2001,20(4):588-593
自从Frank(1885)发现菌根及Thaxter(1922)提出内囊霉科的分类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分类学研究一直停滞不前,分类归属也非常混乱。60年代“纯盆培养法”和“湿筛倾析法”的相继建立,标志着AM真菌分类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最近10年更为迅速。目前已发现AM真菌170多种,比1988年增长了约1/4,并不断有新种报道。同时分类方法、分类概念和分类系统都有了新的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技术在分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介绍AM真菌分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1 AM真菌新科属的建立与分类特征 在Schenck和Perez(…  相似文献   

6.
正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综合多学科的信息,特别侧重于21世纪以来的学科新发展。该书集分类学的经典理论与近年的分子分类学、分支分类学和植物的计算机鉴别等于一体,特别注重植物命名、鉴定、分子分类学和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知识,解释了系统发育、数量分类和分支分类学所涉及的一些复杂概念,从而使读者可以对这些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各研究领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十年中对于植物分类学很有影响的一个方面。就是应用植物细胞形态到植物分类和演化的研究。由于这种影响,从而形成了一门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细胞学结合在一起的边缘科学,称为植物细胞分类学。这一学科后来并与植物细胞遗传学交织在一起,利用杂交等实验手段,更丰富了它的内容。而现在的所谓实验分类学,也很多是在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到了近年更出现了根据细胞内  相似文献   

8.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 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 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 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 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 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 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 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 (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 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 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 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 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 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 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 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 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初论蜘蛛目的种内变异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蜘蛛目中的种内变异,初步探讨蜘蛛的外生殖器结构的变异类型,并提出在蜘蛛分类学中树立种群分类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骧 《昆虫学报》1964,(6):889-889
最近周尧先生发表的“有关昆虫分类学的一些观点”(以下简称周文),对拙作“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以下简称原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这是一篇颇有意义的文章,就其对原文所提的意见来讲,对于开展学术讨论,提高概念认识,肯定是有益的。 周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关于分类单元的客观性,2.关于进化方式与分类阶元。兹就此两点,进行讨论,请同志们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1.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分类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这部著作发表后的一个世纪内,分类学的进展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赫胥黎的《新分类学》发表以后,分类学的面貌才为之一新。新分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以群体代替个体,作为分类单元和分类对象的,种下分类成了当时理论上的争鸣问题,并取得重要进展。五十至七十年代分美学跨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时代。分类学家对理论发生浓  相似文献   

12.
陈静  蒋万祥  沈琦  谢志才 《生态学报》2015,35(8):2461-2472
线蚓科隶属于环节动物门环带纲,迄今共记录32属650余种,是该纲的第二大科。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海洋、淡水、河口和冰川等。其中,约2/3的线蚓科物种(近500种)为陆生种类,100余种仅分布在海洋中。尽管经历了200多年的探索,线蚓科仍然是认知最少的类群之一。尝试回顾人类对线蚓科环带动物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方面的认知历程和积累的知识体系,描述线蚓科关键的形态学分类特征以及线蚓科分类研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展望了线蚓科分类学未来的研究方向。线蚓科的分类研究尚处于α分类阶段,体现在以物种探索为主和大量的已描述的物种需要验证等。而基于生物学物种概念(生殖隔离)的线蚓科物种探索,虽然有一些合理的逻辑解释,但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线蚓科内多数属为复系,表明已建立的线蚓科分类系统仍然不能很好的反映线蚓科的自然进化历史。线蚓科分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未描述种类亟待发掘、已描述的物种需要验证、属/种的厘定以及现代属级概念的建立、DNA分类在线蚓科的应用和线蚓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亟待开展,以及物种探索的不平衡、经费和研究人才匮乏以及网络分类的缺失等。将分子学数据和系统发育物种概念纳入线蚓科的分类学研究,应该是线蚓科分类的一个方向。通过解读保守基因的信息,可以揭示线蚓科的祖先与它们生活的古环境长期斗争的历史,以及将优良的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和驱动力。而系统发育物种概念认为物种是拥有共同祖先的,物种仅能通过生殖隔离与系统发育重建一起加以验证。基于系统发育物种概念而构建的线蚓科分类系统,必将能真实的反映线蚓科内各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轨迹。而将最新的线蚓科分类学知识传播于分类学知识的终端使用者,是线蚓分类学家的职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线蚓类在生态系统中功能的了解,如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矿化和健康评价以及评估气候变化等。  相似文献   

13.
翘鳞香菇是一种新近开发的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食用茵新品种,但是对翘鳞香菇的分类地位还存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合简并PCR和染色体步行技术克隆获得了翘鳞香菇B交配型位点中的信息素受体编码基因,然后对翘鳞香菇以及其它15种担子菌的信息素受体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翘鳞香菇与香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这个结果与运用ITS序列对包括翘鳞香菇在内的16种担子菌进行的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从系统分类学角度为判断翘鳞香菇的分类地位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林祁 《植物研究》2006,26(1):53-57
孙成仁在2002年《植物分类学报》第40卷第2期“五味子科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对林祁(2000)所做的五味子科分类学修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对此作出解答,认为由于双方在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植物分类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任毅 ,宁夏固原县人 ,生于 195 9年 8月。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 ,同年分配至西北大学任教至今。1984年至 1987年在西北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年至 1996年在西北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任毅教授现为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植物学会分类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陕西省环境学会理事、《植物分类学报》编委。任毅教授任教 2 0年来 ,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植物学实验”、“药用植物分类学实验”、“植物学拉丁语”、“药用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等课程 ;为研究生讲授…  相似文献   

16.
<正> 众所周知,分类学的主要任务是:(1)物种鉴定和新的分类单元的建立;(2)分类系统的建立;(3)物种形成的探讨;(4)地理区系的研究。昆虫分类学文献系指上述内容,并符合分类学出版物标准的刊物和图书。 昆虫分类学文献对其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掌握文献可以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例如建立新的分类单元必须严格遵守优先权的原则,如果文献收集不全,发表新的分类单元与前人重复,便会形成同名或异名,给后人工作增加麻烦。所以分类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和熟悉昆虫分类学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达尔文进化论为生物分类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探讨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30—40年代分类学界首先形成了进化分类学(Evolutionary Taxonomy);50年代初形成了另一分类学理论:数值分类学(NunericalTaxonomy);到了60年代分类学领域中又出现了另一新理论:分支分类学(CladisticTaxonomy),或称系统发育系统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分(?)分类学的出现随即在分类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18.
在放线菌分类学研究中,最初是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放线菌的分类鉴定亦从传统的表型分类进入到各种基因型分类水平。分子分类在放线菌分类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放线菌的分子分类研究主要包括:G Cmol%测定、DNA杂交、核酸结构分析以及DNA指纹图谱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藉<动物分类学报>创刊40周年之际,通过近10年期刊发表论文的变化,对<动物分类学报>近10年来发表论文的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类型论文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动物分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球状绿藻主要指绿藻门中多为单细胞, 形状为球形、近球形, 或由球形衍生出来的其他形状的藻类。球状绿藻分布广泛, 遍布全球, 生活于淡水、海水和亚气生等生境中, 其相似的简单形态下隐藏着复杂的物种多样性。球状绿藻分类学上主要位于绿藻门的两纲四目及其一些独立支系的类群。球状绿藻分类学正由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向基于分子信息的复合分类方法转变。球状绿藻隐性的物种多样性涉及约40属, 其中15属是依据新标本材料而建立的新属, 12个属是依据新证据建立的新组合。本文重点介绍了1998年以后在共球藻纲和绿藻纲中新发现和命名的单细胞球状绿藻, 介绍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分类学迁移及理由, 特别对常见的小球藻属和栅藻属的分类学概念变迁作了详细介绍, 对一些尚没有中文名的拉丁学名给出了中文命名。另外, 本文讨论了基于DNA的分类学方法在球状绿藻分类学中的应用, 目前系统发育位置的不同已经成为球状绿藻分类的主要依据。目前球状绿藻分类面临的问题是大多分类位置未用分子系统发育方法的验证。 未来, 球状绿藻分类学家应用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学研究探索单细胞球状绿藻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