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区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的变化,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o-27o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因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2)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构成比的水平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纬度的增加递减,后者则随纬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两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3o-29oN之间,并在25o-27oN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8个纬度梯度带的蚤类总体上归为3个主要地域区系类型,反映出纬度、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蚤类区系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区系和物种组成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统一性;(4)蚤类的属、种β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双峰格局,峰值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及分布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规律和格局基本相同,显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对蚤类空间分布格局所产生的类似影响,证实了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格局理应出现近似于它们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与格局的推论;(6)横断山25o-27o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蚤类科、属、种、特有种都具有较高多样性,据此作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我国横断山区多物种保存、分布和分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2.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18个山峰为主体,对海拔高度在1000–5000m之间已知分布的9科43属142种(亚种)蚤类的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蚤类的属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不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都呈现随海拔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中山海拔2500–3800m之间;(2)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基本递减,后者则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增,垂直分布格局反映了它们沿纬度梯度分布的一般规律;(3)聚类分析将横断山9个不同海拔带的蚤类归为6个生态类型,反映出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等重要因素对蚤类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群落的组成、分布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一般规律,表达了蚤类分布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4)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为双峰形分布格局,两高峰值都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和分布在不同气候环境和植被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上的气候和生境的变化程度有关。研究认为,中山地段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大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和山地水湿条件的影响。影响该区域蚤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山地雨量分配特征、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云南部分人间鼠疫流行区蚤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了中国云南13个人间鼠疫流行区的调查资料,对调查疫区的蚤类区系进行了研究。总计捕获12077只小兽,隶此齿目、食虫目及攀目3个目中的9科、29属、47种。从小兽体表共采芪9369只蚤,经分类鉴定,隶属5科、18属、33种。33种蚤及47种小兽突主均按其分类阶元详细列于文末。结果山区蚤及小兽宿主的种数明显多于坝区。坝区农耕地的优势种相对简单,优势种地位突出,黄胸鼠及印鼠客蚤分别是最重要的宿主及蚤  相似文献   

4.
湖北大巴山东部蚤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与沿雪线调查方法,对大巴山东部具代表性的7个不同海拔梯度及6个不同生境类型,连续进行了11年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获得的8科28属51种9 974只蚤类中,有25种隶属于古北界,占49.02%,21种属于东洋界,占41.18%,5种广布,占9.80%; 经个体数量区系处理,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数量(37.97%,50.30%)并不完全与物种区系相吻合,但东洋蚤类区系数量与古北物种区系相当;2)大巴山东部蚤类垂直分布的区系特点是,1 500 m以下东洋成分占绝对优势,1 600~2 300 m古北成分达44.82%~56.41%,但个体区系数量却在33.47%~60.16%之间,物种区系成分与数量区系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一些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仍可分布到这一地带;当海拔上升到2 600 m,古北成分已稳定达55.00%,此地带已不见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的踪迹,当海拔上升到2 800~2 980 m,古北成分和个体数量分别已达65.00%和89.51%;3)在大巴山东部51种蚤类中,有24种在秦岭有分布,占秦岭已知34种的70.58%,两座山系古北成分也相当,分别为49.02%及52.94%。最后按区系、宿主动物、植被带谱和地理状况相近原则,对张金桐等(1989)对秦岭南坡的蚤类海拔高度划线1 000~2 000 m进行修订,并上移至2 600 m左右地带,修订后的划线,其具体位置及走向大体与暗针叶林的下限保持一致。此线以上,无论蚤种或是数量都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低于此线,古北、东洋成分和一些特有指示性质的种类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5.
辽东半岛的蚤类,森川义金(1941)和大野(1942)曾作过一些报道。为弄清这一地区蚤类的区系分布,我们先后在旅顺、大连、庄河、宽甸、风城、岫岩、千山及复县等地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从人体及12种兽类(共11.850只)身上检获蚤类标本2.300多号,经鉴定共有16种,分隶7科13属,其中包括我国新纪录一种,现将各种的分布及其寄主叙述如下: (一)蚤科Pulicidae 1.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1758 分布 大连、旅顺,庄河,宽甸、凤城,岫岩(常见种)。 寄主 家犬、人。 2.猫栉首蚤猫亚种Ctenoe 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e.1835) 分布 大连(常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我国蚤类区系方面的有关问题,作者曾于1980—1982年先后到秦岭山区的有关地段进行采集调查,获得一大批蚤类标本。经研究认为,这批标本中包括了蚤目昆虫的1个新属、7个新种和4个新亚种,分属于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和细蚤科Lcptopsyllidae。本文是这项研究的第一报,记述多毛蚤科的3个新种和新亚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根据云南横断山区具代表性的7个山系共9个样区山地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并参考以往的部分调查资料,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就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和规律,与宿主动物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西北→南→东→北呈递减的趋势。与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是水湿条件,其次是经度的影响。另外还与蚤类的丰富度、地理环境、垂直带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研究认为,形成蚤类与宿主动物间多样性地理分布趋势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其中水湿条件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还发现,横断山蚤类在我国蚤类区系中是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它充分地反映了横断山区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数的重要影响,并说明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面积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区系与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2-1997年,对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进行了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共采获蚤类5科21属39种(亚种)3241头,并对以苍山为主体的山地各主要生态环境蚤类的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环境因素后认为,在苍山所获39种蚤类中有16种(占41.03%)属东洋界种类,21种(占53.84%),属古北界种类,2种属广  相似文献   

9.
于2000~2004年对武陵山东部7个不同样地、3个不同海拔梯度和6个不同生境类型的蚤类,进行了5年调查与研究.结果:1)在获得的7科17属30种4 320只蚤类中,有4种为古北界种类,占13.33%,22种为东洋界种类,占73.34%,4种为广布种,占13.33%;该结果与云南无量山及临沧地区的蚤类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区系渊源,而与一江之隔的大巴山东部地区区系则明显不同,该地区以古北界成分为优势;2)武陵山东部地区蚤类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1 100 m以下主要为东洋界成分,1 200 m以上有少量古北界种类分布,并随海拔升高,古北界成分略有增加;3)在7个不同样地中,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优势种上,多数样地以偏远古蚤为优势,但在优势数量上缺乏明显规律性,并不是随海拔升高而增加;4)在6个不同生境类型中,优势种与优势数量都具明显的规律性,其中以偏远古蚤为主分为两组,山脊侧缘林、小溪山边林和坡地林为一组,人工林和农田山侧灌木林为另一组,前者平均优势数量达80.03%,后者优势数量在31.56%~48.92%之间;5)相似性系数(q值):在整个山体多数样地中,由北向南相似性系数(q值)随海拔降低和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降低,仅绿丛坡与牛庄、绿丛坡与独岭有例外,表明整个山体植被的片断化、或斑块化,一方面加剧或减低了样地与样地之间蚤类群落的相似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受海拔及空间距离的双重影响与制约,即海拔高度和空间距离愈大,蚤类群落的相似性及多样性越低,山体的片断、斑块或破碎化就越明显,这显然与人为过多或过频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锥蚤属一新种记述及对我国该属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卫生防疫站的一批蚤类标本中发现大锥蚤属Macrostylophora Ewing, 1929(角叶蚤科)一个新种,从此比较少见的古北界大锥蚤又增加了一种,它对该属的区系分布和起源问题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兹记述如下: 阿坝州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abazhouensis,新种 鉴别特征 本新种具有下列特有或组合的特征易与我国、印度、锡金和缅甸等邻邦的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细胞壁缺陷细菌生物氧化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和  陈峥宏 《微生物学报》1998,38(5):396-399
The L-forms were induced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 and Bacdtos cereus by β-lactam anhbiohcs and then observahons on the proPenies of oxygen requlrement sugar fermentahon and sensihve tO cyanide of the Lforms were done. The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the Lforms derived from the obligate aerobe or the faCultative anaerobe did not ferment sugars and were highly oxygendePendent and more sensihve tD cyedde than their Parent bacteria The metabolic achvihes which were same as the Parent bacteria of …  相似文献   

20.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