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玉芬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5):1028-1039
1953年, 为帮助菱湖鱼农解决鱼病问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鱼病工作站。自1953年5月成立至1956年3月撤离菱湖的近3年间, 以倪达书为站长的菱湖鱼病工作站科研人员以四大家鱼为主要对象, 在菱湖及周边养鱼区开展了鱼病病原调查、防治试验和门诊, 在病原的分类鉴定和有效杀灭药物的筛选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对十几种流行广、危害大的主要鱼病, 结合群众养鱼经验并通过试验研究, 找到了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防病养鱼措施并向全国推广, 改变了当地鱼农“鱼病不能治”的保守观念, 同时还为浙江省和全国各地鱼区培养了大批鱼病防治干部。菱湖鱼病工作站确立了中国鱼病防治的良好传统, 开创了中国的鱼病学科, 奠定了中国鱼病学基础, 并为国内培养了众多鱼病防治人才, 可谓现代科学改造中国传统养鱼业的序曲。  相似文献   

2.
青、(鱼完)、鳙、鲢、鲮等五种鱼是几千年来被我国劳动人民饲养的鱼品种,通常叫做家鱼。但在饲养过程中,它们往往会生病,轻则影响鱼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引起鱼大批死亡,使鱼农遭受不少的损失。根据几年来在各地养鱼区的调查研究,对于这几种鱼的病害种类和流行情况已基本上明瞭。它们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分为寄生物性和非寄生物性两大类。所谓寄生物性鱼病,包括细菌、霉菌、原生动物、蠕虫以及甲壳动物等;非寄生物性的鱼病,包  相似文献   

3.
石斑鱼(Epinephelus)主要产于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为珍贵的出口水产资源。近年来,由于钓捕过度,资源已日渐枯竭,供不应求。因此,有必要大力开展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石斑鱼。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石斑鱼易患鱼病,即使在出口前的网箱暂养阶段,鱼病也相当严重,因鱼病死亡的一般占总鱼数的10~20%,最高可达90%以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目的就是研究石斑鱼的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过去,白洋淀的鱼病流行是相当严重的,整个鱼池几万尾鱼在两三星期内差不多死去一大半。一般渔民认为鱼的死亡是天意,是运气不好,大家不相信鱼病也能治疗和预防。由于人们对鱼病的注意和重视不够,因此,在生产上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渔民经济上遭到了损失。自1952年以来,白洋淀的养鱼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了,鱼池似群星罗布于大淀,连年获得了全国养鱼丰产的新纪录。对鱼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中国农业害虫防治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害虫防治的任务是艰巨的,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十年来获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成绩更为突出,把我国害虫防治工作推到一个新阶段。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的方针政策,十年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1950—1955年的方针是“防重于治”,初期以人工捉捕为主,后期则人工和药械并重。(2)1956年适值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我们提出的方针是“有虫必治,重点消灾”,及后又提出“全面防治,重点消灭”。贯彻了这个方针,1957年首次出现了大面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对中国对虾(Penaeus oriemalis Kishinouye)“红腿病”进行物治防治的研究,试验中可看到患“红腿病”的试验虾,在药物的作用下,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与蔓延,减少死亡。特别是中草药饵在防治中也有良好的疗效,药饵中加入矫味增效剂后,病虾对所投药饵能主动抱食,促进了药饵的合理利用,提高了防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报道了“海燕”超轻型飞机同其它防治法防治森林害虫的防治教果、每公顷平均防治成本及投入产出比。结果表明,“海燕”超轻型飞机治虫具防治投入低、防治效果稳定良好等优点,有较高的防治实用价值,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合理,经济、有效同时易被基层单位接受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 在昆虫学术语中,近年常出现一些不恰当的简化语,如将“防治效果”简化为“防效”,“防效率”;把“农业昆虫”简化为“农昆”,“普通昆虫”简化为“普昆”等,都是不恰当的。 因为“防”字如单独使用,只能作“预防”解释,“治”才是杀除的意思。预防的效果,不像用药或其他措施把虫杀死了多少那样显著,一般也不好用百分率来表示。而更重要的是普通所谓的“防”或“防效”,都是说的用药剂或用其他方法治虫和治虫的效果,实际是“治”而不是“防”。这方面的实例在有关杂志、书刊上是较多的:例如把用呋喃丹治稻蓟马的死亡率称为“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斑马鱼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实验动物之一,其健康状况关乎实验数据的质量和结果的可信度。2018年以来,中国斑马鱼鱼房内出现危害性极高的新型鱼病“裂头病”,其病原未知,防治困难。确定“裂头病”的病原,并提出鱼房管理健康建议,可帮助研究者防止鱼病带来的损失。方法 对“裂头病”病鱼脑组织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的病原理化特征、16S rDNA同源性进行分析,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病原菌。分析121例鱼病数据,总结中国斑马鱼鱼房各类常见疾病种类及发病因素。结果 确定“裂头病”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2017至2021年国内斑马鱼鱼房数据显示,50.4%的健康问题由非生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致死率最高的问题是气体中毒。在已知病原中细菌性病原最为常见,占比83.46%。结论 “裂头病”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近一半鱼房健康问题是由非生物因素导致。致病率最高的为细菌性病原。因此,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加强设备维护,稳定优良水质,保证卫生管理措施,是防止鱼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1987—1989年池塘对比饲养试验和1988年的扩充试验结果表明,夏末至秋季投放鱼种,将“囤养”在不适环境中密集饲养的鱼种及早稀疏;免除鱼种并塘越冬,坚持在越冬期间投饵,消除人为停食而造成体重锐减的隐患,补充草鱼种越冬期代谢所需的能量,保持其健壮的体质;将常规的“一草养三鲢”调整为草鱼:鲢、鲸鱼=1.5—2.5∶1;采取青、精饲料合理搭配、“均匀递增”的投喂方法,不施肥,缩短饲养周期3年为两年等辅助措施,从“增强鱼体体质、优化鱼类生活环境”着手,建立新的防病技术体系,系统防治传染性鱼病,可使草鱼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0%以上,显著地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家鱼的人工繁殖过程中,经催产后的亲鱼往往容易出现死亡现象,为了降低亲鱼产后死亡率,我们对几个水产养殖场进行了调查,并对几尾催产死亡的亲鱼进行了解剖观察,分析引起产后亲鱼死亡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高浓度乐果药液喷治高梁蚜的效果好”一文谈点看法: 根据我们的防治实践证明,高浓度的乐果药液喷治高粱蚜虫,虽然杀虫率高,但对高梁则有较严重药害。 1974年我们在本所试验地十几亩“191”高粱抽穗初期发生蚜虫时,用40%乐果乳剂400倍液,也是用一般步行速度喷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上,一趟喷四行,每亩喷药液80—100斤,结果蚜虫虽治住了,但高梁却表现出严重的药害现象。因此,我们认为“高浓度乐果药液喷治高粱蚜的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龟鱼混养水质变化对鱼病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龟鱼混养水体水质与养鱼水体水质进行监测,观察龟鱼混养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龟鱼混养可调节水体酸碱度,增加水体透明度,提高水体溶解氧,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总大肠菌群。龟鱼混养改善了水质,有利于减少鱼病的发生,对减轻鱼病防治中化学性药物对水体环境的危害、建立生态养殖之路、降低养殖成本和推进集约化养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1974年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和技术员三结合,认真看书学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在植保战线上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所鼓吹的“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和“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进一步批判了“重洋轻土”、“重治轻防”的修正主义路线,把棉铃虫的防治工作从多年来单纯依靠化学药物防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走上了“杨枝诱蛾、玉米诱卵、药治重点、人工扫残”的综合防治道路。本文仅就我县大面积示范“玉米诱卵”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关键是“综防技术 推广”,我区在开展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作十几年中,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综防配套技术措施,并曾多次培训农民,但以往培训大多数仅限于课堂式知识输灌,成效甚微,农民没有真正掌握了综防技术,  相似文献   

16.
龙鱼     
近几年来,热带观赏鱼的种类,增添了新品种——龙鱼。龙鱼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不在于“新”,而在于奇。它那威武奇特的嘴脸,细长的胡须,体色银光粼粼。龙鱼适应性强。生活力更强,水温降到8℃,其他的热带观赏鱼已相继死亡,可是它仍能生存一段时间。而且龙鱼的食性很杂,荤素均可。龙鱼的繁殖方式很怪。其他热带观赏鱼大多产于水草上孵化,可它把卵产出后,吞进口里慢慢孵化。历经一月之久,才将其孵出幼鱼从口中吐出。目前的龙鱼品种有“巴西银龙鱼”,“巴西黑龙鱼”、“马来西亚金龙鱼”、“马来西亚青金龙鱼”“印度尼西亚红龙鱼”、“印度尼西亚红尾金龙鱼”及“澳大利亚神龙鱼”等。  相似文献   

17.
河北棉区棉蚜对内吸磷抗药性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棉区历年来棉蚜为害严重,防治蚜害已成为各地棉花增产的主要措施,1956年开始在各重点棉区推广使用内吸磷等有机药剂治蚜,几年来在防蚜保产上起到了显著作用,深受群众的欢迎。但从1963年起在冀南、冀东老棉区的重点社、队的群众反映内吸磷农药治蚜效果逐渐减退。为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1963—1964年于省内各棉区进行了调查测定,同时结合各地田间治蚜的药效比较,初步得出各地棉蚜对内吸磷反应药效不同的原因,除部分地区在喷治技术上粗放外,主要是由于连续多年使用单一品种防治,使棉蚜对内吸磷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所致,现将调查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报导1972年从患细菌性烂鳃的草鱼和其他鱼的鳃上分离到的病原粘细菌。通过多次人工感染(包括再分离和再感染),证明G4菌株是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草、鳙、鲢、草鳙杂种、团头鲂、鲤等鱼的烂鳃病。对G4菌株的菌体、子实体、小孢子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试验;根据其特征,定名为鱼害粘球菌——新种(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Ko,sp.nov.)。较详细地观察了G4菌株在胰胨液体培养中的群集习性,“柱子”形成、繁殖散发和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认为“柱子”形成是G4菌株,也可能是所有鱼类寄生粘细菌所共有的一种运动、繁殖的表现形式,它是不会转化为真正的子实体的。草鱼细菌性烂鳃病是危害很大的鱼病之一。其病原菌分离的成功,对有效地防治该病,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丰富了研究鱼类寄生粘细菌的学术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1966年5月16日《通知》十周年的光辉日子里,回顾全国植保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个“以菌治虫”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到处蓬勃开展,形势十分喜人。“以菌治虫”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为实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作出了巨大贡献。据1974年25省市区不完全统计,“以菌治虫”的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1975年仅广东、湖北、吉林、黑龙江等13省市,就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这就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我国森林害虫防治工作和许多新兴事业一样,在党的重视和关怀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解放前,由于受反动统治的摧残,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据1934年浙江省乐清县统计,因松毛虫为害,损失达10万银元;同年,湖南省益阳、安化、常德、汉寿等四县竹蝗为害损失达60余万银元。至于滥砍破坏,林内经常堆积残梢废木,造成害虫大量发生,更是到处可见。 解放后,在林业建设中注意保护森林资源工作,与开展护林防火工作的同时,在“防重于治”、“及早治、全面治、彻底治”知“预防为主,土洋结合,大力除治”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