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扩散至我国十余个省、市(区)。由于草地贪夜蛾已报道对多种常用农药及Bt等制剂产生抗性,因此寻求新的生防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昆虫病原线虫具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应用潜力。本文从昆虫病原线虫品系、保护剂、增效药剂、施用技术以及综合防控等方面综述了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开展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原产北美,现已入侵中国许多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杆状病毒是多种昆虫的病原体,对非目标生物无毒无害,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其施用可大大减缓草地贪夜蛾对化学农药抗性产生速度.以往的研究发现,虽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可感染许多种鳞翅目昆虫,但对草地贪夜蛾口服感染能力较差.选择毒力增强的变异体是提高AcMNPV作为病毒杀虫剂应用的一个新方向.在本研究中,使用野生型AcMNPV在草地贪夜蛾2龄末幼虫中连续传代20次,并对亲本和后代分离株的毒力进行了评价.与野生型AcMNPV相比,后代分离株对草地贪夜蛾2龄末幼虫毒力显著提高.由于病毒的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受到草地贪夜蛾选择压力的影响,AcMNPV的基因发生变异.宿主适应性强的毒株在草地贪夜蛾体内的感染增殖能力较强,容易获得生长优势并成为优势毒株.更进一步,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分析了突变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可为生物农药生产提供高毒力毒株,也可在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和持续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评价使用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和喇叭口点施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活性与防效,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喷雾法测定了3种农药原药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采用喷雾和喇叭口点施2种方式田间施用5.7%氟氯氰菊酯乳油、25 g/L溴氰菊酯乳油、5.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调查挂牌标记玉米上草地贪夜蛾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3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LC 50值大小顺序依次为氟氯氰菊酯(29.80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42.39 mg/L)<溴氰菊酯(49.88 mg/L);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54.00 g a.i./ha剂量下均能明显降低草地贪夜蛾田间虫口数量,同等剂量防效氟氯氰菊酯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溴氰菊酯微乳剂。由于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取食部位有差异,喷雾法防治低龄幼虫的效果好,喇叭口点施防治高龄幼虫的效果好。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喇叭口点施方式节省药剂、提高对高龄幼虫的防效,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等害虫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美洲的杂食性农业害虫。据报道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截止2019年6月6日,已在全国18个省份的884个县(市、区)监测到发生为害,发生面积342万亩,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在2019年5月,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儒林村玉米田开展喷雾和喇叭口点施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试验以及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良好的毒力活性;综合考虑在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期,用药量67.5 g.a.i/hm~2、药液量675 L/hm~2常规喷雾效果更佳;在草地贪夜蛾4~6龄幼虫期,用药量22.5 g.a.i/hm~2、药液量225 L/hm~2喇叭口点施效果更佳,且喇叭口点施可以定位定向定量地直接到达草地贪夜蛾为害部位,可减少2/3的农药使用量,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该研究结果为拟定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入侵害虫,自2019年1月份入侵中国以来,迅速席卷国内多个省市,对我国的粮食生产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广东省丰富的作物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等,使其可能成为草地贪夜蛾入侵后种群恢复繁衍的大后方。因此,广东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更为艰巨。草地贪夜蛾入侵我省乃至我国,将出现新的特征,使得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局势变得复杂。本综述系统调研了草地贪夜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在原产地及我国的寄主适应性、种群动态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并在现今组学及新技术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草地贪夜蛾入侵机制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展望,以期对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 (FAW)是一种能取食80多种作物、成虫每晚能迁飞100多公里的多食性、迁飞性害虫,自从2018年底入侵我国以来,在我国快速向北扩散,到目前已经在我国18省市区发生,将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等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及时研发应急防控技术和今后的可持续控制技术已迫在眉睫。根据草地贪夜蛾在美洲原产地的生物学特性及在非洲的控制实践,我们总结了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昆虫(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和线虫)种类、主要天敌类群的生物学、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昆虫病原微生物的规模化生产、淹没释放应用、生态调控及生物防治的情况,并讨论了我国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的可行性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侵染效果。【方法】在室内条件下采用生测试验法,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长尾斯氏线虫X-7、夜蛾斯氏线虫SN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06等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结果】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5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2%和100%。长尾斯氏线虫X-7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5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死亡率为80%;在数量比3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死亡率为100%。夜蛾斯氏线虫SN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40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88%和85%。嗜菌异小杆线虫H06与草地贪夜蛾在400∶1时,36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和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32%和67.5%。【结论】小卷蛾斯氏线虫AⅡ具有较好的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潜质,其次是长尾斯氏线虫X-7。  相似文献   

8.
2020年江苏省邳州市于3月31日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成虫,远早于该地区2019年草地贪夜蛾的始见期6月份。为明确该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性质,利用昆虫轨迹分析方法,模拟分析了2020年江苏省邳州市早期发现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结果表明:邳州市2019年12月-2020年2月温度低,草地贪夜蛾无法在此地越冬存活,2020年3月31日所诱捕的草地贪夜蛾为外地迁入,其虫源来自广西和广东西部的周年繁殖区;虽然邳州市3月份常年盛行北风和西北风,西南风发生概率低导致草地贪夜蛾迁入邳州市概率较小,但2020年3月底850 hPa的强西南气流为草地贪夜蛾从我国华南地区迁入邳州市提供了条件。本研究结果阐明了在极端条件下草地贪夜蛾从华南地区迁入江苏省的可能性,丰富了江苏省草地贪夜蛾春季早期迁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重大入侵性害虫,我国于2019年初发现草地贪夜蛾大面积危害西南地区玉米、高粱、甘蔗等多种作物,随后迅速扩散至主要玉米产区,严重威胁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展了大量关于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的研究,在其种群发生规律监测、迁飞路径研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基本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西南、江南江淮、北方各地区的发生与危害规律,建立了一套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有效阻断了其大面积扩散危害。本文综述了2019—2022年间国内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获得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V-ATP酶(Vacuolar-type proton,ATPase)V1结构域A、B、C和D亚基的cDNA序列,分析其在草地贪夜蛾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情况,为筛选新型农药的靶点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技术获得草地贪夜蛾V-ATP酶V1结构域A、B、C和D亚基基因的ORF区域,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各基因在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A、B、C和D亚基基因均在不同鳞翅目昆虫中高度保守。A-D亚基在草地贪夜蛾各生长阶段均有表达,在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表达量均较高,表明V-ATP酶可能影响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交配繁殖。卵期和蛹期表达量低,这与卵期和蛹期昆虫各项生命活动低有关。各亚基在各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说明V-ATP酶A、B、C和D发挥不同的功能。【结论】从草地贪夜蛾中克隆了V-ATP酶V1结构域A、B、C和D亚基4个基因在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具有差异,推测其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