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7年和2018年在处于湘桂走廊的广西兴安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单、双季稻混栽稻田中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早稻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基本为迁入型,中稻上为迁入+本地繁殖型或迁出型,晚稻上为迁出型。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在5月底至6月下旬为全年高峰,集中在早稻拔节期至孕穗期;这导致早稻田6月下旬至7月初卷叶发生严重。鉴定到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11种,其中幼虫寄生主要发生在早稻和中稻前期。稻飞虱种群数量在早稻和中稻田较高,早中稻上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为主,晚稻上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主。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水稻生育期的中后期较高,前期较低;晚稻田的蛛虱比高达1.4-6.3。这些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栽时,早稻和中稻上"两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晚稻上较轻;这与水稻生产季节前期迁入的"两迁"害虫数量高有关,也与生产季节中后期天敌的控害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从1972年开始,我们对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三年来在大田共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共12种(寄生蜂10种,寄生蝇2种)。已知学名的五种:①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爪哇沟姬蜂Isotimajavensis;②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三化螟茧蜂Tropo-bracon schoenobii;③寄生于三化螟卵的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④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⑤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广大腿蜂 Brachymeria obscurata。  相似文献   

3.
稻螟蛉是常见的水稻害虫,国内稻区都有分布。解放以来,由于稻田用药防治害虫,稻螟蛉得到了兼治,一般未见成灾。近几年来,农药用量虽未减少,而稻螟蛉暴发情况却时有所闻,如1970年浙江省宁波地区发生量空前增加,据宁波地区农科所诱虫灯内蛾量统计,从4月16日至10月25日稻螟蛉蛾数竟达134,408只,分别为1961—1969年(点灯时期大致相同)各年诱蛾总数的3.95—38.24倍。究其原因,与天敌的明显减少有很大关系,有些最常见的天敌现在也少见了。 稻螟蛉天敌很多,以寄生蜂最普遍且作用最大。稻螟蛉的寄生蜂,不少种类也是稻田中稻螟、粘虫、禾灰翅夜蛾、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重要害虫的寄生蜂。由此看来,在一般年份,田间有一点稻螟蛉,吃一点稻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害虫天敌被抑制,所以稻螟蛉危害有上升的趋势。如1973年、1975年对三熟田中早稻和早插双晚的危害加剧。鉴于稻螟蛉是几种绒茧蜂的良好寄主,为了抑制其危害又保护天敌,1975年7月,我们作了稻螟蛉性引诱剂的土法提取及应用试验,现将方法及效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蜘蛛是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在稻田、棉田、果园、茶园、森林及室内均有分布。农田蜘蛛常守在水稻、棉株的上中下部,以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等十多种害虫为食,它不为害水稻,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即早、晚稻全生育期,蜘蛛都能捕食害虫。据调查,在稻田中蜘蛛与害虫的效应指标达1∶4时,蜘蛛就能控制害虫的发生与发展。根据省农田蜘蛛治虫科研协作网(湘阴、湖南师范学院、酃县等三十四个单位)试验证明,利用农田蜘蛛治虫,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人畜健康;能解决农药暂时的不足,节约成本,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是植保工作中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阳惠霖 《昆虫学报》1958,(2):189-190
稻虫寄生蝇Zenillia roseanae B.B.能寄生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湘西花垣县调查该蝇寄生的主要害虫有稻苞虫、稻螟蛉、稻大螟、玉米螟等。1956年由于笔者研究稻苞虫 Parnaraguttata,Brem.的发生规律,鉴于该蝇寄生稻苞虫幼虫的寄生率很高,因此进行了该蝇生活史观察,后在饲养中偶尔发现该蝇也能在牛肉上产卵,故在1957年又作了培养基繁殖试验,企图得出大量繁殖的方法,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界中,蜘蛛是各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稻、棉田中有40种以上。我县稻、棉田的优势种有拟环纹狼蛛、水狼蛛、草间小黑蛛、管巢蛛、沟渠豹蛛等,它们常守于水稻、棉花的上中下部,捕食量大,每天能捕食数只到十多只害虫,常捕食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螟铃等十多种害虫。它吃活虫,不为害水稻。每年从四月上旬到十月下旬均能捕虫,即在早稻、晚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利用蜘蛛治虫。我们对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转基因水稻释放后对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本研究在浙江大学实验农场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监测了转Bt基因水稻对田间稻飞虱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克螟稻1、克螟稻2和秀水11)上的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和卵被寄生率的趋势基本一致, 而且田间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量的高峰期均持续2周左右; 但是两年2个调查地点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卵死亡率则没有一致的趋势。此外, 总体上3个水稻品系上稻飞虱平均每分蘖着卵量、卵孵化率、卵被捕食率、卵被寄生率和卵死亡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 稻田中转Bt基因水稻对稻飞虱卵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们先前的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品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3者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水稻品种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影响稻虱缨小蜂的寄生作用,其中以影响褐飞虱卵垂直分布型、稻虱缨小蜂的迁入时间、未成熟期历期和怀印量等的水稻品种特性起主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还表明中等抗性的水稻品种,配以增强稻虱缨小蜂寄生作用的品种特性,就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文中还就协调水稻品种抗性与天敌协同控制褐飞虱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在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的系统调查、采集和室内标本鉴定,获知稻田中有67种寄生蜂,隶属16科;毗邻杂草地中有96种寄生蜂,隶属19科。稻田生境中的寄生蜂物种数占稻田天敌总物种数的45.89%,杂草生境中的寄生蜂物种数占杂草地天敌总物种数的46.60%。对稻田及其毗邻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各种属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草地寄生蜂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优势集中度指数均比稻田高,而均匀性指数值比稻田低。对杂草生境和稻田生境寄生蜂群落的优势种动态比较可知,寄生蜂优势种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是不相同的,在稻田生境中,优势种稻虱缨小蜂(Anagrus sp.)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后期,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出现在水稻生育后期,稻苞虫黑卵蜂(Telenomus sp.)在水稻生育前中期及后期出现。然而在杂草地中,作为优势种,稻虱缨小蜂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等腹黑卵蜂出现在水稻生育前中期和后期,稻苞虫黑卵蜂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出现。两种锤角细蜂(Monelata sp.1和Acropiesta sp.2)是稻田的重要优势种,但不是杂草地的优势种;相反,稻蝽小黑卵蜂(Telenomus gifuensis)是杂草地的重要优势种,但不是稻田的优势种。由此可见,杂草地生境是稻田寄生蜂的种库之一,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重建和种群保存有重要影响,因而适当保留田埂杂草和稻田周围的杂草地,减少对天敌的损害,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水稻害虫持续控制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双带夜蛾生物学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带夜蛾是水稻常见的害虫之一.在湖北省一年发生5代.以第五代幼虫化蛹越冬,每年5至9月为发生为害期.有世代重叠现象.本记述了该虫的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稻田种群数量消长,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及天敌情况,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雨芳  杨荷  阳菲  谢美琦 《昆虫学报》2019,62(7):857-867
【目的】探索生境高异质度对稻田捕食性天敌及水稻害虫的生态调节有效性,了解这种策略是否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成为水稻重要害虫的风险。【方法】2017-2018年连续2年种植单季稻,在稻田边缘种植花生与大豆,构建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high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HHR),调查HHR稻田与简单低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low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LHR)中捕食性天敌与水稻害虫功能团的发生规律与相关性,计算益害比。【结果】2017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40种,1 667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0种,991头。2018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3种,1 384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4种,1 031头。HHR与LHR两类稻田中获得的捕食性天敌群落重要值Pi≥0.01的物种相似度很高,优势种相似。2017年HHR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LHR稻田,这种差异主要由群落重要值Pi<0.01的种类引起。2018年两类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没有差异。单位样方面积内的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HHR中明显高于LHR,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分蘖期与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在2018年的开花期极显著(P<0.01)。2017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22种,637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9种,743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88。2018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1 011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2 014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75;主要害虫物种组成结构相同。水稻害虫数量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在分蘖期,虽然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高于LHR(P<0.05),但此期害虫的数量不多,发生较轻。在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低于LHR稻田,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成熟期与2018年的孕穗期极显著(P<0.01),在2018年的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2017年HHR和LHR中个体数量益害比Npi值分别为2.62和1.33;2018年分别为1.37和0.51。【结论】具有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的稻田,能提高系统对捕食性天敌物种的涵养潜力,显著提高稻田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提高益害比,具有更好的控制害虫的物质基础,促进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生态控制效能,不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演变为水稻重要害虫风险,可为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9—1983年作者探讨了稻纵卷叶螟Canphalocrosis medinalis为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通过大田调查,控虫观察与模拟试验后,肯定剑叶被害后减产9.3—20.3%(秈稻)和10.7—15.6%(杂交稻);全部叶片被害后减产26.5—36.7%(秈稻)和30.2—44.3%(杂交稻)。其减产程度是抽穗期>分蘖期>乳熟期。而防治指标因稻生育期不同:分蘖期为丛平均有三龄幼虫0.75—1.4条;抽穗期为平均0.5—0.7条。在天敌少时采用指标的上限,反之,使用下限。抽穗期是防治关键。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对象。这些指标曾在五万余亩稻田示范后,功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害虫大发生时,需使用化学农药来进行有效控害,但化学农药会对捕食性天敌的生存造成影响。因此,了解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有利于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关系。大部分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有的为促进作用。在农药的干扰下,多数捕食性天敌的信息识别能力会降低,少部分会通过提高雄虫接收性信息素的能力或增加雌虫性信息素的释放来诱导求偶行为、增加交配频率。有的杀虫剂会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捕食行为及捕食功能,部分杀虫剂会直接使其捕食功能模型由Holling-Ⅱ型转变为Holling-Ⅰ型。在农药胁迫下,捕食性天敌会产生抗药性,其解毒酶活性升高、保护酶活性改变及靶标部位敏感性下降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农药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研究在协调害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推进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1994~1996年研究了稻田13种可控因素对水稻病虫害、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以及分期混合施药技术。根据既控制病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评价了可控因素,提出了水稻病虫害系统最优控制为中国91或辐4-2,N150kg/hm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  Zhu Z 《遗传》2011,33(5):414-42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每年高达一千万吨以上。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主要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抗性,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在抗虫转基因水稻田中的害虫密度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可以显著地增加中性昆虫及捕食性天敌数量和种类,显示出稻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向良性发展的趋势。转基因水稻花粉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基因飘流实验表明,随着栽种距离的增大而显著减小,到间隔6.2 m时基因飘流频率已低于0.01%。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应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研制进展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抗虫水稻更好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药剂包衣对苗期大豆蚜防治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传统控制大豆蚜虫仍然以达到防治指标时大量喷洒化学药剂为主,危害人畜和环境安全。只有在大豆蚜发生初期进行有效防控,使其田间种群不能及时顺利的建立,从而实现无公害绿色防控。【方法】对筛选出的3种内吸式杀虫剂按不同浓度拌种包衣进行大田小区试验,调查分析包衣处理对大豆蚜、天敌以及大豆田其他害虫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对包衣处理后的大豆安全性、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估。【结果】药剂拌种包衣处理能够显著压低苗期大豆蚜虫口基数,2014年对照区与处理区蚜量最高峰值比值最大达到448.15;同时对苗期大豆田间的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处理区与对照区的受害株率差异极显著;并且保护了自然天敌种群;药剂拌种包衣处理在显著增产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大豆品质;经权威检测,收获后的籽粒在检出限内无药剂残留。【结论】药剂拌种包衣处理能有效控制苗期大豆蚜,不杀伤天敌,安全、无毒、无残留,而且增产显著,是比较理想的轻简无公害防控手段。  相似文献   

18.
Alternativ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ethods for pest control are in high demand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esticides. Notably, predator-released kairomone is a natural compound released by natural enemies, which mediates non-consumptive effects between natural enemies and prey. However, this novel pest control agent is underutilized relative to pesticides and natural enemies.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spraying predator kairomone on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arthropods in fields and whether this method is environmental-friendly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a predator kairomone, rove beetle (Paederus fuscipes Curtis) abdominal gland secretion (AGS), was sprayed in rice field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GS can suppress pest populations or will affect the fields’ arthropod communities. After AGS spraying, the abundance of arthropods decreased throughout the first 12-d period, including arthropod pests such as hemipterans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and leafhoppers), and lepidopterans (rice leaf fold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The abundance of arthropod predators was not affected, except for predatory spiders, which decreased, and rove beetles (P. fuscipes), which increased. In the terms of arthropod diversity, neither pests nor their natural enemies were changed by AGS application. This work highlights that predator kairomone can temporarily suppress pest populations in fields but has no adverse effects on arthropod diversity; thus, this approach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can be used i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Broadly, pres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redator kairomone may have synergistic or cumulative effects on pest suppression.  相似文献   

19.
氮肥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可能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会提高水稻对害虫的敏感性、改变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到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功能,导致害虫大发生。为了合理、公正地评价施用氮肥对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对害虫自然控制能力的影响,探索性地应用笼罩的方法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农场稻田中研究了害虫天敌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0,100 kg N/hm~2和200 kg N/hm~2)稻田中对褐飞虱的捕食能力及自然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旱季田间的捕食性天敌对褐飞虱若虫的捕食能力和主要天敌对褐飞虱种群的自然控制能力均随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弱。在雨季,虽然天敌对褐飞虱种群的自然控制能力也随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弱,但捕食性天敌对褐飞虱若虫捕食能力的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天敌对褐飞虱自然控制能力的减弱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