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大小林窗(200m^2、140m^2、60m^2)内的温度、相对温度和光强分布状况及温度垂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各林窗内温度、温度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其中以大林窗最为明显,且最小林窗内的温湿度变化最为缓慢;林窗内的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大林窗中央地表温度及冠层0.5m处气温、相对湿度日较差比最小林窗分别高15.8℃、3  相似文献   

2.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不同季节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存在“突跃现象”,中午前后各辐射量值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却小于旷地;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比较可见,在干热季、雨季和雨季后期,林窗中央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北侧林冠下,但雾凉季时受浓雾和太阳高度以及方位的影响,各辐射要素总量值较北侧林冠下低;林窗中央的总辐射日总量在雨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高,雨季后期和干热季其次,雾凉季时最小;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与旷地和林内相比,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介于旷地和林内之间.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林窗可见光分配率的季节变化都大于红外辐射;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育增加红外辐射、减少可见光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5):477
人工林目前存在结构单一、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的主要人工林树种。研究采伐林窗对植物物种组成和更新的影响, 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的改造, 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采伐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形成的7种不同大小的林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季节林窗内的植物生活型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 1)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以高位芽植物居多, 其次是地面、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较少而缺少地上芽植物。在林窗形成初期, 林窗的高位芽植物比例明显低于林下, 大林窗的高位芽植物比例稍高于小林窗, 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的比例低于小林窗。2)林下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大林窗。不同林窗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3)夏季林窗下植物多样性最高, 其次是秋季, 春季多样性最低。1225-1600 m2的大林窗能够促进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植被更新。  相似文献   

4.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2.55 hm2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具有坑和丘微立地的3个代表性林隙,并以空旷地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7-9月测定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不同大小林隙在典型天气条件下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月均PAR和月均气温排序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月均相对湿度排序是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同一林隙中,丘顶部月均PAR和月均气温大于林隙中心,月均相对湿度为林隙中心>丘顶部;不同大小林隙和对照月均总辐射与月均气温均为7月>8月>9月,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月均相对湿度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分与各林隙以及与空旷地之间的月均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7-9月总降水量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无论晴天与阴天,丘顶部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林隙中心,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无论丘顶部还是林隙中心,晴天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阴天,日均相对湿度则为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样带上光照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林窗的发生导致光照明显增加,从林内到林窗中央,光强呈明显增大趋势,上午雾末消退时,相对光照强度水平梯度变化曲线峰值出现于林窗中央,午后雾消退后,林窗边缘为相对光强梯度变化最甚的地段,峰值由林窗中央向林窗北缘移进。林窗边缘,林窗中央及林内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型,但峰值出现和振幅不同。在太阳高度角  相似文献   

6.
宁世江  黄惠坤  侯正生   《广西植物》1991,11(1):90-93
本文报道对8年生乌柏人工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初步观测的结果:在夏目林内行间的相对照度为52.3%,株间的相对照度为22.7%;日平均气温林内比林外降低0.2—0.4℃,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3.3—6.1%。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对8年生乌柏人工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初步观测的结果:在夏目林内行间的相对照度为52.3%,株间的相对照度为22.7%;日平均气温林内比林外降低0.2—0.4℃,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3.3—6.1%。  相似文献   

8.
三种乡土树种在二种林分改造模式下的生理生态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丘陵荒山先锋树种马占相思林的林窗和均匀间伐50%(简称林冠层下)的2种林分改造模式下,研究了降真香、红椎和火力楠3种乡土树种生长初期的生理生态。结果表明,不管是在冬季或夏季,林窗中比林冠层下有更高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相对湿度(RH),并且有较低的气温(Tair),林窗与林内最主要的差异是PAR的变化。生长在林窗里的植株比林冠层下的叶片小而厚,叶片单位面积干重增加,林窗里的植株叶片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冬天,降真香和红椎在林窗里和林冠层下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都为单峰型,而火力楠在林窗下为双峰型,林冠层下为单峰型。3种树种在林窗里和林冠层下植株的蒸腾速率(Tr)有较相似的日进程,都为单峰型。2种林分改造模式下3种树种叶片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也较相似,与PAR的变化趋势相似,而与RH变化呈相反趋势。冬季。降真香和红椎在林窗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比林冠层下稍高,而火力楠在林冠层下则比林窗高.但它们都无显著差异。夏天,3种树种在林窗和林冠层下的Pn与冬天有相似的结果。夏季红椎和降真香在林窗的Tr比林冠层下高,而火力楠在林冠层下的Tr比林窗高。Gs的变化趋势也与PAR相似,与RH变化趋势相反。夏季,降真香和火力楠的WUE在林窗比林冠层下高,但红椎却比林冠层下的低。3个树种中火力楠的WUE最高。3种树种在林窗和林冠层下的wUE都是冬季比夏季高。综合植物各项生理生态指标的分析结果可知,降真香和红椎较适宜种植在林窗里,而火力楠较能适应有一定郁闭度的林冠层下。  相似文献   

9.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2.55 hm2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具有坑和丘微立地的3个代表性林隙,并以空旷地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7-9月测定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不同大小林隙在典型天气条件下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月均PAR和月均气温排序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月均相对湿度排序是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同一林隙中,丘顶部月均PAR和月均气温大于林隙中心,月均相对湿度为林隙中心>丘顶部;不同大小林隙和对照月均总辐射与月均气温均为7月>8月>9月,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月均相对湿度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分与各林隙以及与空旷地之间的月均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7-9月总降水量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无论晴天与阴天,丘顶部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林隙中心,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无论丘顶部还是林隙中心,晴天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阴天,日均相对湿度则为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10.
辽东山区次生林不同大小林窗光照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3种不同大小林窗(G1,670 m2;G2,290 m2和G3,90 m2)为对象,通过对林窗内光强进行连续观测,比较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3种林窗的PPFD日变化均呈现北高南低,且面积越大,PPFD高值区范围越广,异质性越明显;3种林窗的PPFD月变化规律为:林窗内各方位PPFD最大值集中在生长季初期(4—5月),最小值出现的月份则有所差异;3种林窗东部和西部的PPFD出现极值的时间基本一致,且春季光强均明显高于夏、秋季(P<0.05);G1、G2、G3中心点的月平均PPFD分别占全光照的66.59%、49.05%和30.37%,在生长旺盛期,中心点光强分别是林内的37.8倍、27.9倍和10.3倍.受林窗面积不同,以及地形、边缘木高度(林窗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大小林窗接收的光强及其分布格局不同,这是导致林窗内更新格局、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雾露首先形成于最上林冠层,林下露水的形成迟于林上3~4h,林下雾是由上层雾变浓、下沉而来。夜间,雾形成前,气温高于叶表温;雾形成后,气温则低于叶表温,且气温及叶表温均有回升。雾露的形成不仅凝结了水汽进入森林,同时也对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这对热带雨林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文标  王晶  李岩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561-2566
利用HOBO自动气象站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的小气候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与对照样地的光照、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林隙和对照样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早晨和傍晚较高,正午较低,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生长季内呈单峰型曲线,其中郁闭林分相对湿度最大,其次为小、中、大3个林隙,空旷地最小.林隙和对照样地降水量及降雨次数随林冠层郁闭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大林隙降雨量约为小林隙的1.4倍.在生长季内,空旷地、大、中和小林隙以及郁闭林分最大风速分别为3.34、2.97、2.87、2.41和1.84 m·s-1.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次生林林窗的小气候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区域树表温、气温、水汽压及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不仅具有显著的热力效应,同样具有明显的水汽效应。并由此构成了林窗区域立体空间的环境异质性,其结果对深入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水汽传输,小气候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和更新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片断化望天树林气候边缘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片断望天林树(Shorea chinensis)林林缘小气候的季节、水平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对比分析了4个个不小雨林斑块(30hm^2,25hm^2,20hm^2,3hm^2)的小气候边缘效应。结果表明:各雨林斑块林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其中在干季晴天最为明显,且在上较小斑块林缘出现最高气温及气日较差高于林外的现象;干季,部分林缘小气候要素(最高气温、总辐射、净辐射、最小相对湿度)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均是高于或大于雨季的相应值,而地表最高温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则是雨季强于干季,各斑块相比,小气候边缘效应波及林内的深度在最大斑块达至最浅(25m),而在最小斑块达到最深(35m)呈现出小气候边缘效应及其影响深度随片继雨林斑块面积减小而增强及向林内进一步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林草复合系统环境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江苏东台海岸带防护林内设置5个林分密度小区,记录各小区不同生长季节的光照、地面温度和地面相对湿度及其日变化,测定牧草的蒸腾作用、营养价值及其生物量的变化,分析林草复合系统的环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对光照强度变化的影响可分为3个阶段,低郁闭度时,郁闭度的变化对光照影响较小,中等郁闭度时影响最大,高郁闭度时影响又会减弱。生长季盛期,试区平均温度最高,为23.09±5.93℃,分别比初期和末期高24.3%和62.4%;此时平均相对湿度为91.61%±1.57%,分别高于初期24.4%和末期32.9%。生长季盛期苏丹草(Sorghum sudonense)的平均蒸腾强度为3659.82%±489.44g·dm-2·h-1,比末期高1.72%。在IV区茅叶荩草(Arthraxon pricnodes)单位面积的代谢能、饲料单位最高,分别为4.877×103kJ·m-2和3890.64FU·hm-2,比最低的Ⅰ区高77.54%和80.87%。不论是单个生长季的温度,还是几个生长季温度的组合,对于狗尾草(Setaria faberii)和苏丹草干重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相对湿度也是如此。生长季初期的光照(L)对狗尾草生物量(Y)回归是显著的:Y= –724.19+0.063L;生长季末期的光照对苏丹草的生物量是显著的:Y= –1093.30+0.11 L。对于狗尾草,在生长季初期,试区内温度(T)、相对湿度(RH)和光照对其生物量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其关系为:Y=–3859.39+25.35T+23.03RH+0.11L;盛期时,只有相对湿度和光照的作用显著,关系为:Y=1205.16+0.05L–14.84RH末期时,三因子中没有一个因子或因子的组合有显著作用。对于苏丹草,在生长季初期,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作用明显,其回归方程为:Y=6186.48–69.38T–62.64RH;盛期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其关系是:Y=–3777.95+11.61 T+16.36RH+0.15L;而在末期,光照和相对湿度与苏丹草干重呈显著回归:Y=–779.92+0.116L–5.59RH。  相似文献   

16.
缙云山片断常绿阔叶林小气候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缙云山5个片断常绿阔叶林和1个连续常绿阔叶林林缘附近的小气候要素水平梯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片断阔叶林斑块边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林缘与林内最高和最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最小相对湿度均为干季高于或大于雨季,而地表最高温度则为雨季高于干季;各阔叶林斑块的小气候边缘效应以最大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浅、最小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深.  相似文献   

17.
在半干旱区连续2年监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人工林冠层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6年、2017年日蒸腾量分别为1.58 mm/d和1.71 mm/d,生长季蒸腾总量分别为241.30 mm和260.97 mm。在日尺度下,气温、太阳辐射强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主要环境因子;月尺度下,气温、风速、降水和土壤水分是冠层蒸腾的主要影响因子;冠层蒸腾与降水、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由日尺度下的负相关到月尺度的正相关,相关性增强。总体来看,随时间尺度由小到大,气温、风速、大气相对湿度、降水、土壤水分对冠层蒸腾的影响作用增大,而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的作用减弱;在未来增温增雨趋势下,研究区生长季将延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量可能会加大。  相似文献   

18.
李猛  段文标  陈立新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2853-2860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隙内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连续观测,比较其间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晴天和阴天阔叶红松林林隙的PPFD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1:00—13:00,晴天林隙内各个时段最大值出现位置不同,日最大值出现在林隙北侧林冠边缘处;而阴天各个时段最大值均处于林隙的中心.林隙内月平均PPFD 为6月最高、9月最低,极差7月最大.林隙内晴天气温的峰值出现在9:00—15:00,而阴天气温峰值在15:00—19:00,均位于林隙中心南8 m.5:00—9:00林隙各点阴天的气温都高于晴天,9:00—19:00则相反.月平均气温为6月最高、9月最低.晴天和阴天空气相对湿度的峰值均出现在5:00—9:00,日最大值在林隙西侧林冠边缘处,且阴天的相对湿度始终大于晴天.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月最高、6月最低.晴天PPFD的异质性大于阴天,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异质性则不明显.生长季内不同月份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最大值所处位置不同.PPFD和气温的月均值在林隙中心及附近变化梯度较大,而相对湿度的月均值则在林隙边缘变化梯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