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刊有李颖、张和岑、马虹新三同志的“植物的中柱类型”一文,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的中柱类型及其演化趋势,并且用我国的植物材料作为实例。我们阅读学习之后,获得不少教益,感觉到这一类的文章在植物学教学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地方值得考虑和  相似文献   

2.
3属3种毛茛科植物幼苗形态结构及其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彦  汪矛  郭洁  周树敏  王丽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7):1357-1363
以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金莲花属植物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和飞燕草属植物飞燕草(Consolida ajacis)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对3种植物幼苗形态特征及初生维管系统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升麻子叶脉序为较简单的离基不完全顶聚脉,短瓣金莲花为环结曲行羽状脉,飞燕草为较复杂的基出完全顶聚脉。升麻属幼苗子叶节区下部的维管柱为中始式二原型长方形单中柱,金莲花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半弧形单中柱,飞燕草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双扇形单中柱。分析上述子叶脉序特征和维管柱类型,认为3属中升麻属最原始,金莲花属次之,飞燕草属进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在明场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对其幼苗期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属植物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存在的单中柱类型各异:罂粟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白屈菜属为外始式二原型近圆形单中柱,紫堇属为外始式二原型“S”形单中柱。3属植物的子叶脉序也存在区别:虞美人和东方罂粟具单一叶脉,无叶隙;白屈菜为环结曲行羽状脉;地丁草为基出完全顶聚脉。根据上述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认为3属中罂粟属较为原始,白屈菜属较为进化,紫堇属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4.
梁彦  汪矛  孙小五  王丽  郭洁 《植物研究》2008,28(2):168-174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在明场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对其幼苗期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属植物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存在的单中柱类型各异:罂粟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白屈菜属为外始式二原型近圆形单中柱,紫堇属为外始式二原型“S”形单中柱。3属植物的子叶脉序也存在区别:虞美人和东方罂粟具单一叶脉,无叶隙;白屈菜为环结曲行羽状脉;地丁草为基出完全顶聚脉。根据上述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认为3属中罂粟属较为原始,白屈菜属较为进化,紫堇属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凤尾蕨属5种植物孢子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讨该属植物的形态和亲缘关系,为凤尾蕨属的系统分类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结果显示,该属5种植物的基本气孔类型为腋下细胞型和极细胞型;叶脉类型为无网眼的羽状分离型;副叶脉呈一回分叉平行分布;5种植物的维管束木质部多为单柱型管状中柱,也有部分双柱型网状中柱,管状分子中均有导管分子存在,仅在蜈蚣蕨和银脉凤尾蕨中发现管胞,其中井栏边草无纹孔膜残余.研究表明,蜈蚣蕨和银脉凤尾蕨较为原始,井栏边草、溪边凤尾蕨、紫轴凤尾蕨关系更近,也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6.
中柱这个概念的提出,目的是用来分析不同植物类群轴向结构的同源和演化,意指一个中心柱,指植物的中心轴(根茎),包括维管系统和所有的束间区域、隙、髓(如果存在)以及一些维管系统周围的基本组织——中柱鞘。这在植物根的解剖中被印证。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  相似文献   

7.
蔷薇亚科4属4种植物幼苗形态结构及其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洁  汪矛  王丽  梁彦  周树敏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562-1568
通过对蔷薇亚科蛇莓属的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ews)Focke]、委陵菜属的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Bunge)、水杨梅属的水杨梅(Geum aleppicumJacq.)和地榆属的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4种植物幼苗形态特征以及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研究表明:蛇莓、翻白草子叶脉序中主脉与两侧二级脉呈原始的二叉分支状,蛇莓脉序中无二级间脉,翻白草中为简单型的二级间脉;水杨梅、地榆的主脉与两侧二级脉呈进化的对生分支状,二者的二级间脉为复合型.蛇莓属幼苗子叶节区下部的中柱为原始的中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委陵菜属为较进化的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水杨梅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双钩型的单中柱,而地榆属的外始式二原型双扇型的单中柱则最为进化,并且地榆的后生木质部发达,也是进化的表现.综合叶脉数量和级数以及子叶节区下部的中柱类型分析,认为4属的演化趋势为:蛇莓属最原始,其次为委陵菜属和水杨梅属,地榆属最为进化.  相似文献   

8.
初敬华  何显 《植物研究》1999,19(4):397-400
作者在对单瘤酸模(Rumex crispus var.unicallosus)幼苗维管组织做连续切片的解剖观察时看到,该植物维管组织从根到茎的变化过程中出现4个不同的中柱类型即(1)根-下胚轴的三元型星状中柱;(2)子叶节区下部的单体型原生中柱;(3)子叶节区上部的管状中柱和(4)上胚轴-苗端的真中柱。作者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子叶节区既然具有原始的单一管状类型的中柱,说明这一部位应为与古老 性顺官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亚特有植物黄三七(Souliea vaginata(Maxim.) Franch.)茎的次生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三七茎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端壁上具网状穿孔板(麻黄式穿孔板)、梯状穿孔板、网状-梯状混合穿孔板、网状-梯状-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梯状-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及单穿孔板,同时也观察到了端壁多穿孔板和侧壁穿孔板,并对不同类型穿孔板中纹孔膜的残留也进行了观察。其中,网状穿孔板、各种过渡类型的穿孔板均为毛茛科植物中首次报道。根据观察结果,对导管分子穿孔板的演化及黄三七属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赵丽辉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7,17(4):431-435
大白菜是子叶出土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具木质部中部凹缢的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特称芸苔型。作者在白菜幼苗子叶节区中部也发现了属于管状中柱范畴的疏隙中柱阶段,从而进一步证明管状中柱和疏隙中柱在种子植物体内并非毛莨科某些属所特有,至少在十字花科的芸苔属也存在。  相似文献   

11.
早期植物在地球上的演化和发展,有两个争议的但非常重要和引人兴趣的研究课题。一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单细胞有机体的起源问题,另一个则是陆生植物,特别是陆生维管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和随后的演化问题。后者正是我们要面对的谜。尽管已有的材料和推测会使我们得出截然不同的认识,但无疑这些资料和讨论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事情的本质似乎也略见端倪。  相似文献   

12.
蕨类植物孢子表面的纹饰形态复杂多样, 在分类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探索祖先性状演化常用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结合的方法。本文选取一回羽叶铁线蕨类植物为材料,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孢子形态, 用5个叶绿体基因序列构建系统树, 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来分析孢子性状的演化。结果表明: 一回羽叶铁线蕨类的孢子纹饰有5种类型, 即光滑、粗糙、颗粒、疣状及瘤状; 这一类群的祖先孢子纹饰有很大的可能是瘤状纹饰; 疣状纹饰可能是由瘤状纹饰演化而来; 孢子纹饰由简单向复杂演化, 越进化的物种其孢子纹饰越复杂。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当前植物形态学中与维管植物的形态演化和起源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顶枝学说,中柱学说与子叶节区学说进行了全面研究。并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著名的植物系统学家的维管植物分类系统,反复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对其中认为不妥之处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具体反映在文后的“维管植物系统的系统发育图”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原始莲座蕨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指出本属与莲座蕨属的不同之点是:在外部形态上,整个形体较小,较简化;根状茎横走,呈背腹型;叶二列状排列;叶柄中部有一个(有时多至五个)肉质膝状膨大,下部被宽披针形、边缘疏具不规则粗齿牙的薄鳞片;叶片通常为一回羽状,有羽片2—6对;子囊群长线形至短线形,一般由20—260个孢子囊组成,生于中肋与叶边之间,下面有节状分枝的夹丝密生;每一孢子囊产1800—1900个孢子;孢子外壁具短刺状雕纹。在内部结构上。本属植物茎内的中柱系统为单环式的网状中柱,有背腹之分;叶迹为单叶迹,由网状中柱的背面伸出;根迹由腹面发生;叶柄和茎内的原生木质部均为内始式。但通过比较和分析表明,原始莲座蕨属与莲座蕨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从现有材料看,本属大致由莲座蕨属经一回羽叶的莲座蕨到越南原始莲座蕨这样一条演化路线直接发展起来的,并且前者比后者为进步。其次,对本属叶柄中部以下存在的肉质膝状膨大的观察,认为这一结构是与本属植物终年生活于阴湿的生境条件下有密切联系的。它们可能作为帮助叶面随时校正对光照关系的一种机制。另外,对原始莲座蕨属与莲座蕨属的幼年植株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的一致性这个问题,作者以幼态成熟的现象来说明。最后,应当指出,Chris和Giesenbagen在1899年建立原始莲座蕨属时,认为这是代表莲座蕨目的原始类型的蕨类植物。现在,从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的观点,证明这种说法是完全缺乏根据的。作者认为原始莲座蕨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均较莲座蕨属为简单,但这种简化可能是幼态成熟的结果,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又获得了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的进步特征。因而不是原始性的表现。秦仁昌根据本属植物的分类-地理的研究,曾提出原始莲座蕨属在历史演化的阶段上并不比莲座蕨属为原始,相反地,它应该被认为是后出的和派生的一支的观点,作者观察分析的结果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亚特有植物黄三七( Souliea vaginata (Maxim. ) Franch. ) 茎的次生木质部
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黄三七茎次生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端壁上具网状穿孔板( 麻黄式穿孔
板) 、梯状穿孔板、网状- 梯状混合穿孔板、网状- 梯状- 单穿孔混合型穿孔板、梯状- 单穿孔混合型穿
孔板及单穿孔板, 同时也观察到了端壁多穿孔板和侧壁穿孔板, 并对不同类型穿孔板中纹孔膜的残留也进
行了观察。其中, 网状穿孔板、各种过渡类型的穿孔板均为毛茛科植物中首次报道。根据观察结果, 对导
管分子穿孔板的演化及黄三七属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泽泻科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泽泻科11属27种代表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系统描述了该科及各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将泽泻科植物的花粉划分为3种类型,即少果泽苔草型、慈菇型和泽泻型。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并依据泽泻科植物祖先类群的花粉具有船形、具单沟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明显的刺状纹饰、覆盖层完整无通道等特征,作者认为泽泻科植物花粉形态的如下演化趋势是明显的:由船形演化为卵球形、球形和多面体球形;由单沟萌发孔经过一无孔的中间类型演化为散孔类型;孔膜由光滑演化为具颗粒和小刺;萌发孔不内陷进化到内陷;花粉粒外壁的刺状纹饰逐渐过渡为颗粒状纹饰或者消失,以及覆盖层由无通道到具细通道和通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缕梅科叶表皮毛的变异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金缕梅科13属25种植物为代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其表皮毛的微形态和类型。参 照Theobald的方案,将该科的表皮毛分为四种类型。这些类型在不同亚科和属间的分布呈现出系统演化意义。作者从表皮毛类型的角度讨论了该科的系统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天南星科植物具有特殊的佛焰苞花序及多样化的传粉策略, 是研究被子植物花的分化与动植物之间进化生态学联系的理想材料。本文简述了天南星科不同类型的花序结构及其传粉适应意义, 总结了天南星科传粉策略的基本类型与演化历史。天南星科的苞片结构主要包括原始型、外展平面型、直立宽佛焰苞型和直立狭佛焰苞4种类型, 呈现出从简单的片状与外展平面状结构向复杂的立体包裹状的佛焰苞结构演化的趋势。肉穗花序可分为两性花花序、单性花雌雄同序和单性花雌雄异序3种类型, 演化路线为两性花花序→单性花雌雄同序→单性花雌雄异序。天南星科的传粉者主要有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昆虫, 表现出5种主要传粉策略: 食物报酬型互利传粉、气味吸引型欺骗性传粉、交配场所型互利传粉、产卵场所型互利传粉和致死陷阱型欺骗性传粉。天南星科植物通过花序的形状、颜色、产热以及花部挥发物来吸引传粉者, 其中最主要的挥发物有二甲基硫化物、甲基吲哚化合物、萜类和苯类化合物, 模拟食物或产卵场所信号吸引鞘翅目甲虫和双翅目昆虫为其传粉。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苞被认为是促进该科物种分化的一个重要结构, 但该性状的演化历史及其与传粉系统分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模型模拟等手段, 结合生理生态学方法深入探究传粉事件与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多样性以及物种分化之间的联系, 有望提升关于植物-传粉者互作与植物的花多样性分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并丰富对被子植物多样性演化相关研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与被子植物的中柱演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谷安根  汪矛 《植物研究》1991,11(4):107-113
经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确认,被子植物的真中柱,既非来自管状中柱,也非来自原生中柱,而系来自子叶节区保留的单中柱。本文在新发表的同科5个属及其代表种的子叶节区研究的基础上,还公布了一张被子植物中柱演化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形态学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植物学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植物形态解剖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2日至6日在杭州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约120名。大会安排了十一个综述报告:(功植物解剖学的研究新进展,(2)中国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发展概况,(3)从顶枝学说、中柱学说、子叶节区学说看维管植物的形态演化和起源,(4)植物生态解剖学的研究进展,(,)被子植物种子形态解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