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建伟 《人与生物圈》2012,(4):1-7,82,2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264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体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 5%,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在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质量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自然保护区人"克服了所面临的体制不顺、机制僵化、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队伍不整、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社会经济环境不良等等诸多困难,始终不断地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尤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多少保护区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走出一条有中  相似文献   

2.
管理计划是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在编制或更新自己的管理计划,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重文本轻实用、重专家主导轻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重复制轻创新等,尤其是严重缺乏编制管理计划的能力,包括缺乏针对保护目标与保护特点识别、现状分析、问题分析、对策分析、优先管理对象识别、融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发(逻辑框架)以及特色创新等。为此,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计划编制能力建设,重视关键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社区的参与,在生态系统层面确定保护目标和管理目标,并构建管理计划实施绩效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国家的财政投入产生应有的保护绩效。  相似文献   

3.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五个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是以海洋贝、藻类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建区以来,在各级领导关怀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保护区在自身建设、自然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麂列岛保护区实行的是三级管理:一级保护区即核心区,实行封闭式保护,严格禁止开发活动;二级保护区即缓冲区,实行有效控制的开发;三级保护区即试验区,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通过几年的工作,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已得到较好的恢复,并逐步繁盛;保护区基本建设从无到有,已初具规模;保护区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到充分的发挥;以保护为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淑芬  郭亚胜 《植物研究》1998,18(1):97-106
自然保护是全人为共同关切的问题。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保护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目前在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开发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上,管理工作滞后。为进一步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本文从2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功能研究入手,根据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设。  相似文献   

5.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于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本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的东部,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保护对象是海岸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包括沙丘、沙堤、泻湖、林带、文昌鱼等。保护区以占主导地位的景观、分散的保护对象和较少程度的开发为特征。本保护区建设的总目标是:以系统论和自然生态伦理学为指导思想,通过长时间的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科学管理,把保护区建设为我国重要的海岸和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优良的沙丘海岸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热点,而自然保护区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托。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北京的生态环境及其旅游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保护区内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松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有名的城市里大多保存有原生性的植被,例如,森林、草原、湿地,并建立保护区。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求现代化与自然共存。近年来,世界保护联盟(IUCN)认识到过去城市建立保护区的作用重视不够,导致自然遭到破坏。因而,当前特别强调城市要建保护区,并专门成立了“城市建设保护区专家组”来推动这项工作。可以看出,倡导现代化和自然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存的理念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是由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发起,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其主要内容是系统介绍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的进展,反映我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在科研、保护、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此达到上下沟通、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目的。欢迎广大从事自然保护研究的科学家及献身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工作者、管  相似文献   

9.
业已存在的经济问题及人口增长对阿根廷自然资源的压力,增加了人们对作为保护与开发骨架的生物圈保护区的兴趣。阿根廷的5个生物圈保护区,代表了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土地利用的传统及现有模式,管理结构及土地的有权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保护的观点,对这些保持区的发展,社会与保护区关系,法律及行政管理结构,科学研究与地方发展等各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实现,在表明保护与研究目标方面,进展最快,而在把保护区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的问题上,进展最慢。  相似文献   

10.
海岛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加强海岛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平衡、促进海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中国海岛保护区的发展动态和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类涉及海岛的保护区117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岛保护区体系。文章绘制了中国海岛保护区分布图,分析了海岛保护区的地理分布、类型分布和主管部门状况等。目前中国海岛保护区存在着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不足,经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区类型布局存在空缺、地方级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科研监测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献溥   《广西植物》1985,(4):405-408
现在,全国各省都是一年比一年更加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的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正在积极地进行这项工作,但据过去的经验.保护区的圈划是容易的,但划下来之后保护得好却不容易,更谈不上得到社会上普遍的承认和赞扬。究其原因,主要一是经费不足,因而措施不力;二是消极保护的综合与周围群众的利益相矛盾,导致了反保护。想来想去,看来根本的问题还是方针、方向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如果保护区不讲经济效益,又不与群众相结合,保护区的工作势难成功。自然保护区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应该得到解答了。王献溥同志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议论的,正合时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保护区工作的同志读读此文,并加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十一五"特别是2010年之后,中国保护区增长陷入低潮期,生态保护质量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体制因素是构成各保护区管理不善的根本原因,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与发展失衡,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开采、商业地产开发时有发生;不少地方把一些保护区当作"摇钱树",过度追求门票和其他商业收入。二是行政管理体系混乱,忽视各种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对同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然,过分强调经济收入,无控制地发展旅游,就可能引起不适当的开发或管理不周。导致生态破坏。因此,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要有一个周密的规划,寻找旅游者的享受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各地资源的开发,为了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乡村生态环境损害日益加重,用什么来支撑各地的自然保护,以补偿他们由于减少发展的损失,防止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是当前全球化和本地化矛盾的焦点。人们已意识到保护和发展是不应分割的,消极的保护是行不通的,但过分的开发后果更难以设想。对此,大小会议和传媒议论不少,决议很多,但付诸于行动十分缓慢。在这方面,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和有效管理的完善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关键。一、有效保护1.保护区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保护区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5.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国内外广泛出现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研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为例,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狩猎、农业活动和传统保护等10个方面,向卧龙保护区内的农户、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和游客等4类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包括发展协调型、社区不利型、保护区不利型和冲突竞争型)及其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4类人群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的界定有显著差异(P<0.05),但皆以发展协调型为主导模式.卧龙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限制资源的利用等;当地社区对卧龙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协助保护野生动植物、参加联防工作、放牧破坏生物生境等.影响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旅游和社区活动.建议建立专职的社区共管部门,聘请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并设立野生动物破坏补偿委员会.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评价便于管理人员整体把握各项社区管理措施的管理成效,从关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着手,提高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五大连池保护区的遗产价值和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40佳、中国矿泉水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显然旅游和资源的开发活动在这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与此同时,许多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如果保护工作搞不好,旅游和资源的开发就难以持续,所以如何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它进一步建设必须解决的任务。因此,它希望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借助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来改进它的工作。前不久,笔者有机会随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组,对五大连池保护区作了短期考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现状分析与优化设想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覆盖了近15%的国土面积。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学方法(Geographic approach to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tiy,GAP)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和现状。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已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现有保护区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许多重要的、我国特有的或分布狭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许多稀有或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自然资源的产地等尚未被全部纳入保护体系内。作者建议未来自然保护区建设要从以保护物种为中心转向以保护生态系统为中心。应立足现有保护区网络,以扩建原有保护区为主;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跨国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规划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如在西部应以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为主;中、东部人口稠密地区以建立中小型保护区和保护点为主;在候鸟越冬、繁殖与停歇地,可建立季节性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世界银行(WB)/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发的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调查表,对中国53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结果表明: 5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数为51.95分,其中分数低于60分的保护区占69.35%,说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总体偏低;不同保护区级别和建立时间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的差异显著(P<0.01),保护区级别越高、建立时间越长,管理有效性的分数越高;而不同保护区面积和类型间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基础、管理机制、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4个指标类别的平均分数分别为1.55、1.44、1.52和1.90分;从全部指标的得分情况来看,保护对象的管理、保护状况、保护区边界、资源管理和保护区机构是平均分数最高的指标,设备使用和维护、社区共管、事业费、经费管理、保护区管理体制及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平均分数最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已基本建立,重要的保护对象和价值基本得到了保护,但在管理机制和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经费分配机制和经费管理机制、内部建设以及社区参与3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是以保护欧亚大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锡林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在成立保护区时将锡林浩特城市以及白音锡勒城镇等规划在内。但是,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成立15a来。长期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保护区基本上无核心区、草地类型的生态系统出现大规模的退化、城市(镇)与保护区的发展基本脱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处于非常原始的掠夺性利用状态。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人的生存出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员量。即以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为例,探讨了城市(镇)的作用及其与保护区的相互关系,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玛雅(Maya)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于1990年,保护着危地马拉Petén地区的160万公顷亚热带森林,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财富。保护区的核心区由4个国家公园和3个群落生境保护地组成。围绕着核心区是一个面积相当的多功能区。这一保护区承受的压力来自于某些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移民的农业活动。目前,正在筹备中的重要计划就是要确定保护区的行政机构和行动计划。现在正广泛地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展合作协议以实现这一计划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