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繁殖大熊猫主要是通过检测尿液雌激素峰值和观察行为来判断配种时间,适时进行合笼配对或人工授精。本研究追踪了大熊猫“乐乐”发情期间,尿液中雌激素(E2)的变化和唾液涂片结晶情况。研究首次发现雌激素峰值出现后,唾液涂片上会生成的羊齿结晶图像。表明大熊猫唾液涂片出现羊齿结晶显示该个体处于发情配种高峰期,为判断雌性大熊猫配种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录一只因环境、饲料等因素改变而2001年春季未能发情的雌性大熊猫,于秋季9月中旬发情,并与另一只同期发情的公熊猫自然交配,当年冬季12月17日成功产仔的这一世界首例圈养大熊猫秋季发情配种的行为表现和配种经过,并对该大熊猫秋季发情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发情率低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饲养的难题之一,也是制约圈养大熊猫繁育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大熊猫圈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有了大幅提高,但并未达到特别高的水平。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006—2012年参与繁殖计划的圈养成年雌性大熊猫种群的发情率进行统计发现,2009—2012年每年雌性大熊猫的发情率高达90%以上,较2006—2008年的发情率有显著提高。2006—2012年,该大熊猫种群的饲养和管理模式、食物结构都未变化,但从2009年起圈舍环境有明显变化。经分析,该种群发情率的变化与圈舍面积、圈舍地形、圈舍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种类等因素变化有关。本研究为提高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从改善大熊猫圈舍条件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圈养的适龄雌性大熊猫,通常每年会出现发情特征显著、一般、不显著等行为表现;但也有少数育龄雌性大熊猫有的年度根本就小发情。据本研究中心1991~1999年对16只育龄雌性大熊猫的59次发情行为统计,有19次发情行为不显著或一般;有3次属不正常发情,发情行为不显著或不正常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35%)。  相似文献   

5.
在发情期,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认识将有助于濒危动物繁育质量的提高。大熊猫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动物,雄性发情期可持续30 d左右,而雌性大熊猫为几天至十几天,高峰期仅为1~3 d,且有与雄性不同步发情的现象。因此,进行发情期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发情期大熊猫进行行为时间变化和活动节律研究,每只每周记录2 d数据。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发情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雄性约46%,雌性约53%),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而探究、求适和发情行为则较少,发情行为主要出现在00∶00—03∶00、09∶00—11∶00和15∶00—17∶00等3个时段,可配对交配;发情期雌雄个体在休息、求适、运动和发情行为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探究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摄食行为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发情、探究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发情期圈养大熊猫昼夜活动行为的研究将为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及其配种提供行为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阴道粘液电阻值进行大熊猫排卵监测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只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间阴道粘液电阻值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4只发情表现正常的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阴道粘液电阻值呈现相似的V字形变化曲线,V形曲线的谷底所代表时期恰好与尿雌酮峰值期吻合,其中3只大熊猫于秋后产仔,结果提示测定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间阴道粘液电阻值可有效用于监测排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雌性大熊猫发情行为观察与相关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2004年3月2004年5月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11只3.5~17岁、体重约在80~115kg的成年雌性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雌性大熊猫的整个发情周期的行为和生殖系统外观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并于2004年3月9日~5月10日测定了8只雌性大熊猫尿中雌二醇浓度;统计分析了1991~2004年间的雌性大熊猫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结果表明,除了大熊猫帼帼在2004年1月28日开始有发情行为表现外,其他10只均在3~5月期间发情,发情行为无异常现象,其中5只完成了配种;尿中雌二醇浓度均在发情高潮期的当天或头天达到峰值,并于发情后期迅速降至发情前水平;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率变幅在39.0%~97.0%之间,也表现为在发情高潮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此值介于75%~90%被认为是最佳配种时期。  相似文献   

8.
《四川动物》1998,17(3):1
对5只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间阴道粘液电阻值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4只发情表现正常的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阴道粘液电阻值呈现相似的V字形变化曲线,V形曲线的谷底所代表时期恰好与尿雌酮峰值期吻合,其中3只大熊猫于秋后产仔,结果提示测定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间阴道粘液电阻值可有效用于监测排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卧龙和雅安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nca来探讨环境变化对雌性圈养大熊猫繁殖习性的影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卧龙基地)和雅安碧峰峡基地(雅安基地)的海拔分别是1 848 m±20 m和1 080 m±42 m,2个基地的海拔相差近800 m。通过对比研究10年间13只雌性圈养大熊猫在不同基地(各5年)的繁殖习性,发现其从卧龙基地到雅安基地以后,每胎产仔数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卧龙基地的平均每胎产仔数为1.66±0.27,雅安基地为1.28±0.24;在卧龙基地的平均发情时间为90.05 d,雅安基地为75.54 d,在雅安基地的平均发情时间比卧龙基地早14.5 d(P0.05);雌激素峰值在卧龙基地平均为136.1 ng/mg Cr,雅安基地为129.7 ng/mg Cr(P=0.47);在卧龙基地的平均孕娠期为120.3 d,雅安基地为115.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圈养大熊猫的管理中需要重视环境因子的影响,将来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熊猫发情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爱在卧龙     
汤纯香 《生命世界》2007,(11):40-43
圈养大熊猫被认为是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三难"动物。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由于这种天性使然,大熊猫种群的繁衍危机已迫在眉睫,为了挽救国宝,人工繁育己成重要手段。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大熊猫尿液样本采集和保存方法,系统总结了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的提取方法、测定方法以及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在应激反应监测、发情期监测及最佳配种时间选择、雌性卵巢功能和妊娠监测、雄性繁殖力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对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十余年大熊猫生殖轴系垂体促性腺细胞、睾丸、卵巢、精子、卵子和受精机理以及生殖激素测定经验;分析了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根本原因是生殖内分泌失调;提出了“双控”措施,即对雌性大熊猫采用补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进滤泡发育、卵子成熟和发情排卵,而对雄性大熊猫,采用了人工采精,精液冷冻保存的方法。采用“双控”措施的六年里圈养大熊猫空怀明显下降,获双胎7次,单胎9次,出现了大熊猫繁殖史上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从此宣告拯救圈养大熊猫已赢得了主动,保护大熊猫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3.
上海动物园多年来一直采用观察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和活动表现来确定其发情盛期。Bonney(1982)用放射免疫测定发情期间大熊猫尿中雌激素变化。本文作者于1980—1982年在大熊猫发情期间观察其外部行为表现,结合放对,测试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含量,简称NAG,以掌握自然交配或人工输精的准确时间,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 大熊猫1头,雌性,产于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1974年进园,日常单独饲养;1976年春季初情,性成熟为5岁。  相似文献   

14.
雌性大熊猫发情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9、1990年对成都动物园和外地来园配种的5只正常发情大熊猫(年龄6—17岁,体况正常,其中1只为初情,其余的有过繁殖史),于每天活动量较大、人为影响较小的早晨和黄昏观察其行为和生理变化(外阴变化),并进行逐日记录,其中蹭阴、咩叫的描述及频率计算参照曾国庆等(1984)的方法。现将结果整理于后,为大熊猫适时配种提供行为参考。5只熊猫中有2只在咩叫高峰期自然交配,怀孕产仔,自然交配中的1只熊猫在咩叫高峰前两天作过一次人工授精,其余3只人工授精未怀孕。据观察雌性熊猫在发情期有蹭阴、咩叫两个高峰期,组成了发情高峰期,两者前后相差3—6…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熊猫为单发情动物,仅在每年春季发情一次。因此,适时配种是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一个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大熊猫配种时机的把握主要是根据自已的经验和大熊猫的行为变化。1991-1995年,笔者在进行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中,对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进行了观  相似文献   

16.
重庆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松松”在1986年9月25日顺利产下2仔后成活1仔,1987年2月15日断奶。到发情季节(3~5月上旬)仍未发情,直到6月18日才出现咩叫声,戏水,擦阴部等发情行为,19日即达发情高峰,表现为主动追随雄性大熊猫或用竹杆摩擦外阴,22日基本消失。此间因雄性熊猫发情期已过,进行了三次人工输精。这是目前有记载的人工饲养下大熊猫发情最迟日期。大熊猫“松松”六月十八日迟迟发情$重庆动物园@赵观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育幼期不同的育幼方式对圈养成年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福利状况的影响情况,了解圈养育幼模式可能引发成年雌性大熊猫的应激问题,完善育幼期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兽舍参数设计,提高育幼过程中圈养大熊猫福利状况,选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育幼期采取不同育幼方式管理的成年雌性大熊猫为研究对象,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每年春季3~4月发情交配,8月(30.49%)和9月(48.88%)产仔,每胎平均产仔1.5只,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1.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兽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分别平均为139.8天和142.6g。性成熟的年龄,雌性是5.7±1.1岁,雄性是5.8±0.5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为0.209,世代周期T为9.187年,内禀增长率r为-0.170,周期增长率λ为0.844。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 (♀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了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比例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4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的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  相似文献   

20.
陈大元 《生命科学》1997,9(1):31-33
总结了十余年大熊猫生殖轴系垂体促性腺细胞,睾丸,卵巢,精子,卵子和受精机理以及生殖激素测定经验,分析了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根本原因是生殖内分泌失调,提出了“双控”措施,即对雌性大熊猫采用补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进滤泡发育,卵子成熟和发情排卵,而对雄性大熊猫,采用了人工采精,精液冷却保存的方法;采用“双控”措施的六年里圈养大熊猫空怀明显下降,获双胎7次,单胎9次,出现了大熊猫繁殖史上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