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安徽珍稀濒危植物短萼黄连的调查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对安徽省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 T. Wang et Hsiao)的分布和群落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短萼黄连在安徽省境内仅分布于皖南山区,海拔600~1 600 m;其群落组成成分共计39种,隶属于31科37属,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开垦、修路等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采挖已造成短萼黄连资源的严重破坏,致使现有短萼黄连种群数量少,规模小,至今未得到有效保护,为此,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安徽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胡一民(安徽省林科所230031)安徽的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多达500种以上,集中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从绿化、花卉、盆景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安徽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徽省野生兰花资源的调查,发现安徽省野生兰花资源主要集中于皖西大别山山区及皖南山区,共有野生兰花资源34属、56种,是华东地区盛产地之一,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兰花资源的重要来源;以少种属和寡种属为主;生活类型以地生为主;垂直分布格局上呈一定规律分布;安徽省兰科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可以划分为9类型3变型,明显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另外就安徽省的兰花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草果是多年生的林下经济作物,草果栽培不仅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地方益经济发展,保持生态平衡,特别是天然林禁止采伐后,林农急需解决林下资源开发,增加林农收入。为探索林下草果栽培,中心于2013年承担了林下草果人工栽培试验,历经三年的栽培试验,已基本了解林下草果的生长规律、生长需求,并积累了林下草果人工栽培技术,现将相关的栽培技术(基地的选择与布局、林下人工栽培技术、田间抚育管理、病虫害、产品采收与加工)介绍如下,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缘闭壳龟生态资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在安徽省较少见。分布于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安徽省仅见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前者数量较多。当地俗名夹板龟,是民间常用的一种药材。其个体较大,通常400克以上,大的可达800克左右,肉味亦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皖南山区植物的花粉形态和生态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安徽省皖南山区广德柏垫和东至利安5月份开花的37科6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进而根据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分布的植物花粉类型,寻取一定花粉类型综合特征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可能的联系,为地层孢粉研究提供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林下栽培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的方法,以肇庆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为基地,对低海拔(21~23 m)栽培金线莲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线莲栽培地建议选择郁闭度约为65%的常绿阔叶林下。以原土壤+泥炭土(1∶1,V/V)为建畦基质,选择地上茎长≥4.16 cm,茎粗≥0.176 cm的Ⅰ级金线莲组培苗,在温度为18.3℃~24.5℃,湿度为84%~87%的3-4月份种植,成活率可达83.3%~86.7%,栽培120 d后植株地上茎长和单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33 cm与0.71 g。5月份温湿度上升,金线莲栽培成活率显著下降(70.3%),且虫害高发。合理的林下栽培技术有助于开发利用和保护金线莲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安徽短萼黄连种群特性及其濒危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莉  张小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394-1398
对安徽省境内短萼黄连的地理分布、分布地自然概况及种群大小、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种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萼黄连在安徽省主要分布于九华山、黄山、清凉峰和牯牛降等山区.其生境涉及林冠下和水沟边两种类型,均表现为阴湿、土壤疏松、呈酸性而富含有机质,要求光照荫蔽度平均达到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90%,土壤含水量在30%以上.现有短萼黄连种群均为高群集分布,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多为小种群,表明种群已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成年植株的过度采挖对短萼黄连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别山区的4条样线和13个样方以及皖南山区的1条样线和9个样方内金灯藤(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生长状况、生境和寄主植物种类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金灯藤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所有寄主植物上生长良好,寄生分枝较多,多生长在海拔400~900 m的丘陵地带,且主要生长在向阳的路旁、河边、荒地、林缘和灌丛等地。2个山区的金灯藤寄主植物共50科98属110种4变种,其中,乔木种类有22种2变种,灌木种类有25种1变种,草本种类有51种1变种,藤本种类有12种。金灯藤在大别山区的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银叶柳(Salix chienii Cheng)、苎麻[Boehmeria nivea(Linn.)Gaudich.]和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8.4%、6.8%、4.8%和4.8%;其在皖南山区的枫杨、盐肤木和黄荆(Vitex negundo Linn.)上的寄生率也较高,分别为9.7%、7.8%和3.9%。此外,金灯藤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inn.)上的寄生率也较高,分别为2.8%和2.9%。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金灯藤寄主植物的多样性较高,且其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更偏向于寄生在草本和乔木种类上,尤其偏向于寄生在枫杨、盐肤木、银叶柳、苎麻、黄荆和垂序商陆等种类上。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牯牛降8月份开花的26科44属44种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提供各种花粉的鉴定特征。对这些植物的生态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和生境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花粉类型植物母体生态环境的归纳总结,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皖南山区沉积花粉的准确鉴定提供鉴别指南和标准对照图谱。  相似文献   

11.
安徽白术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内白术资源情况。方法:实地调查。结果:安徽省内有野生白术品种“舒州术”、“歙州术”和“祁术”,但都濒临灭绝;皖南山区和亳州地区有栽培白术并作为药材商品供应市场。结论:野生白术资源濒危,殛待保护;皖南栽培白术产量少,分散;亳州栽培白术面积大,产量高。发展白术栽培,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究典型生态脆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山区坡耕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奉节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坡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揭示山区坡耕地利用转型的一般规律,综合定量探究坡耕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测量对其耦合变化类型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奉节县坡耕地面积整体缩减,以廊道和边缘斑块坡耕地形态减少为主,减少的坡耕地主要向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和生态经济功能的园地转换;(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前者呈“长江河谷区高—山区低”的分布格局,后者呈“长江河谷区低—山区高”的空间格局;(3)坡耕地利用转型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响应类型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型、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滞后型、社会经济滞后-生态恢复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偏低型5种;(4)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变化的各类型主要受到坡耕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多样性、距县行政中心距...  相似文献   

13.
城乡森林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8年及2003年南京市城镇边界, 利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将南京地区2003年植被图由城区向远郊分成8个城乡梯度带,依次命名为Ⅰ带,Ⅱ带,Ⅲ带,……,Ⅷ带,研究了各带森林分布格局,以及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对策对森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带山体占地率与森林覆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各带山体森林覆盖率显著高于平地森林覆盖率,其基本格局为:Ⅰ>Ⅱ,Ⅱ<Ⅲ,Ⅲ≈Ⅳ,Ⅳ>Ⅴ>Ⅵ>Ⅶ>Ⅷ;在不同的城乡梯度带,城市化地区城建用地、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输出不同.城区城建用地价值突出,林地覆盖率最低;城区外围10 km内的近郊的生态环境价值输出相对较高,林地覆盖率亦高于其它各带;离城稍远,以农业为代表的物质生产价值渐居主导地位,森林覆盖率则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点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省地跨南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前两个类型也分别见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三个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与组成特点,分别列表概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落叶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北亚热带地区,林内落叶树的种类与数量往往超过常绿树,落叶层片占优势地位。江苏境内的常绿阔叶林,因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林内落叶阔叶树的种类往往超过常绿阔叶树,但后者的多度与盖度均占显著优势地位,常绿层片为主,所以外貌为常绿阔叶林。 江苏没有高山,东西间狭窄,故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均未显示。但南北间宽广,跨纬度4?以上,从北向南气候梯度变化明显,所以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蜜蜂种群消长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及皖西和皖南山区四大类型生态区域的蜜蜂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复杂的自然环境与蜜蜂种群特性密切相关.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蜜粉源植物分别为46和37种,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密度分别为2.01和1.95群·km-2;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蜜粉源植物分别为17和12种,花期短而集中,且面积大,适宜于意大利蜜蜂采集与生产,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06和0.02群·km-2.胡蜂捕食影响蜜蜂种群消长与分布.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中华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41.5%、36.8%、3.1%和1.1%,意大利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58.5%、63.2%、96.9%和98.9%.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Ec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 analyses of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south Yunnan were made using data from seventeen sample plots and floristic inventories of about 1000 species of seed plants. The rain forest is shown to be a type of true tropical rain forest because it has almost the same profile, physiognomic characteristics, species richness per unit area, numbers of individuals in each tree species and diameter classes of trees as classic 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s. As the area i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monsoonal tropics, the rain forest differs from equatorial lowland rain forests in having some deciduous trees in the canopy layer, fewer megaphanaerophytes and epiphytes but more species of lianas as well as more species of microphylls. In its floristic composition, about 80% of total families. 94% of total genera and more than 90% of total species are tropical, of which about 38% of genera and 74% of species are tropical Asian. Furthermore, the rain forest has not only almost the same families and genera, but also the same families rank in the top ten both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in dominance of stems, as lowland forests in southeast Asia. It is indisputable that the flora of the rain forest is part of the tropical Asian flora. However, most of the tropical families and genera have their northern limits in south Yunnan and most have their centre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Malesia. More strictly tropical families and genera have relatively lower species richness and importance compared with lowland rain forests in tropical southeast Asia. Thus, the flora also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at the margin of the tropics. Based mainly on physiognom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Yunnan is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i.e. seasonal rain forest and wet seasonal rain forest, the latter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types, i.e. mixed rain forest and dipterocarp rain forest. From analysis of geographic element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Yunnan occurs at a geographical nexus with its flora coming mainly from four sources, i.e. Malesia, south Himalayas, Indochina and China.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可划分为5个类型,8个亚型,15个群系,21个群丛,其中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暖性针叶林、暖性竹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灌丛、草丛等类型。此外,文中还较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了各个植被类型的代表群丛。  相似文献   

18.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101科273属514种,落叶栎林分布面积最广。随海拔升高,植被依次呈现出4个分布带:沟谷落叶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主要有4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其中热带分布占总属数的75.21%,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热带性质。其天然植被类型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含暖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草丛,2个植被亚型含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林,以及33个群系。  相似文献   

19.
王芳  汪左  张运 《生态学报》2018,38(8):2754-2767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粮食安全。植被NPP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基于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偏差分析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安徽省植被NPP平均值为476.6gC/m2;波动范围为396.6-531.8gC/m2;植被NPP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趋势;(2)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NPP差异明显,其中林地最高,为535.5gC/m2,而且不同地类的NPP年际变化幅度不同,主要表现在林地和草地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3)植被NPP受气候、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受气候因素中降雨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化逐渐成为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山西植物功能型划分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浩  董刚  张峰 《生态学报》2015,35(2):396-40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作为沟通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桥梁,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al Types,PFTs)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PFTs不仅是简化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有效工具,而且可将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生物物理特征及物候变化等引入到动态植被模型中,研究气候变化下的植被反应及其反馈机制。为了在区域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和植被反应,基于"生态-外貌"原则,依据植物特征(如生长型、叶的性状)及其对水分、温度的需求,结合区域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对山西植被进行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植被可划分为19类植物功能型(其中包括4类栽培作物功能型),分别是:寒温性常绿针叶林、温性常绿针叶林、寒温性落叶针叶林、温性落叶阔叶林、高寒落叶灌丛、温性落叶灌丛、多年生禾草草原、多年生禾草草丛、多年生禾草草甸、多年生莎草草甸、多年生杂类草草原、多年生杂类草草丛、多年生杂类草草甸。1年生杂类草草甸、多年生豆科草原、果树、一年一熟栽培作物、一年二熟栽培作物和二年三熟栽培作物。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和分布与山西植被区划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反映了植物固有特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需求。(2)农作物在山西占有较大比重,占植被类型面积的53.15%,森林类型以温性常绿针叶林和温性落叶阔叶林为主,灌丛类型以温性落叶灌丛为主,草本类型中多年生禾草草丛占较大比例,占草本类型面积的50.98%。(3)由于水热条件及地理条件的差异,植物功能型(不考虑栽培作物)在各区域表现出较大差异,如多年生杂类草草原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在南部并不存在这种植物功能型;森林类型的功能型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且结构复杂、类型多样。(4)除栽培作物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和连通性,其他植物功能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和离散化。(5)山西植物功能型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其中中部地区比其他地区的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高,斑块类型更加趋向于离散的小斑块状,北部地区则以一年一熟栽培作物占明显优势,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度,而南部地区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破碎度或优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