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是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褐头鸫是国际受胁物种,繁殖地仅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山地,迄今有关该物种的生态研究尚无专门报道.我们于2005 年5 月至2006 年8 月对北京和河北两地褐头鸫的巢址选择和活动区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褐头鸫的巢7 个,其中北京百花山6 个,河北雾灵山1 个.巢址平均海拔1805 m±86 m(1730~1930 m),巢树均为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巢树高度11.3 m±2.2 m(8~14 m).巢距地的平均高度为5.3 m±1.5 m(4~7 m),巢址周围隐蔽性较好,天敌很难发现.2006年6~7月,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只褐头鸫的雌鸟进行了无线电遥测,采用95%调和平均数法来计算,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为1.93 hm2±0.76 hm2.  相似文献   
4.
合作繁殖是目前鸟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合作繁殖鸟类后代的亲权分配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鸟类合作繁殖的起因和进化.简要介绍了有关合作繁殖鸟类亲权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基于微卫星DNA标记进行亲权鉴定的6类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6月27日21时45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郑作新院士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和中国动物地理学的开拓者,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他的积极倡...  相似文献   
6.
鸟类能量学是近年来鸟类生态学研究中日益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是研究鸟类能量代谢的科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把实验鸟放进一个密闭的环境中,通过测定耗氧量来研究其能量代谢。随着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对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雉科虹雉属(Lophophorus)、角雉属(Tragopan)、勺鸡属(Pucrasia)和血雉属(Ithaginis)7种鸟类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比较,构建的虹雉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树表明:①3种虹雉构成一个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虹雉属与角雉属、勺鸡属构成一个单系群;②虹雉属内分为白尾梢虹雉,以及棕尾虹雉和绿尾虹雉两个演化枝。综合分子系统学、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学的证据,推测虹雉属鸟类起源于中国的横断山脉,其中繁衍生活在原地的一枝演化为白尾梢虹雉;另一枝则分别进入喜马拉雅山区(西)和中国西南部(东),向西的演化为棕尾虹雉,向东的则为绿尾虹雉。  相似文献   
8.
刘阳  张正旺 《生态学报》2008,28(4):1354-1365
扩散是生物个体之间相互远离的单线性运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种群的分布、动态及遗传结构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扩散有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等主要形式.动物发生扩散的主要原因包括:避免近亲繁殖、减少竞争、改变繁殖地点等.近年来,扩散已经成为鸟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评述了鸟类扩散行为的性别差异、体质对于扩散的影响,阐述了扩散的基本过程及栖息地选择、长距离扩散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环志标记、无线电遥测、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鸟类扩散的主要方法.展望了鸟类扩散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成为扩散生态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未来研究将更加重视对鸟类扩散理论问题的探讨,而对鸟类扩散行为的研究成果也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1月和2011年1月,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红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的冬季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区内,红翅噪鹛冬季多集小群活动,主要选择次生林,而回避原生林和人工林。2个冬季在野外共遇见红翅噪鹛21群78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红翅噪鹛喜欢在海拔较低、坡位较高、坡向偏阳、乔木稀疏矮小、灌木稠密、草本植物较高、藤本植物较丰富及植被总盖度较大的区域活动。此外,红翅噪鹛还倾向于选择距离林缘和水源较近的生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坡向、乔木均高和灌木盖度是影响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选择的3个最重要变量,由这3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π(x)=eg(x)/(1+eg(x)),g(x)=-1.927+1.824×坡向-0.337×乔木均高+2.136×灌木盖度。该模型对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选择的预测准确性达到81.7%。  相似文献   
10.
天津北大港水库发现大群东方白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3~4月作者在天津北大港水库进行春季水鸟调查期间,于3月8日上午9:00时在水库的南堤发现水库东部靠近沙井子乡的浅水芦苇丛中停歇着大群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随后,作者乘船进入这一区域,发现芦苇丛中停歇着近800只东方白鹳,场面十分壮观。连续观察后发现这一群体每日白天停歇在离人类活动较远的水库东部,而且选择芦苇较高的、隐蔽条件较好的区域取食、休息。如有渔船靠近时,立即结群飞离,但并不远离,只是在附近低空盘旋,待渔船走后,又返回原地。4月上旬开始陆续北迁,4月13日作者乘船观察时,只剩70多只停留。据当地渔民介绍,东方白鹳是今年2月底消融时进入水库的。因此,这一群体是由南方越冬地迁经天津停歇的,停歇期为50天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