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秋茄3种人工林群落动态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上层和中层两个亚层,上层木为无瓣海桑或海桑,中层木主要为秋茄和桐花树;秋茄群落的乔木层为单一层次,基本由秋茄组成.在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中,优势种群无瓣海桑或海桑仅有高龄级个体存在,未出现自然更新现象;秋茄和桐花树为旺盛增长种群,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为先锋造林树种,在裸滩种植可以促进其它红树植物的天然定居生长;在秋茄群落中,秋茄为旺盛增长种群,能够自然:更新演替,桐花树和海莲属初生增长种群.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标较接近,基本包含秋茄群落中的主要物种秋茄、桐花和海莲。表明无瓣海桑和海桑能与这些物种协调共生,同时种植无瓣海桑或海桑可以形成多样化的红树林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和海桑群落在形成初期,种植密度较大时,物种多样性较高;密度相近时。形成初期随林龄的增加。其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引种无瓣海桑对厦门海湾产生的生态影响问题, 采用样方法对福建省厦门市人工引种15 年的无瓣海桑—秋茄林种群特征和幼苗更新扩散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 (1)调查样方中, 正常生长、受2016 年严重台风影响致树顶半枯和树顶全枯的无瓣海桑植株数量分别占无瓣海桑种群大小的78.3%、4.0%和17.7%。正常生长、树顶半枯和树顶全枯的秋茄植株数量分别占秋茄种群大小的87.3%、4.2%和8.5%。正常生长和树顶半枯的无瓣海桑比例小于相应生活力状况的秋茄比例, 而树顶全枯的无瓣海桑比例大于树顶全枯的秋茄比例。(2)无瓣海桑种群个体高度分布在3—6 级。而秋茄种群个体高度分布在1—4 级。(3)在7 种不同类型样地调查幼苗扩散情况, 均未发现无瓣海桑幼苗或各级小树, 而秋茄在7 种类型样地中均有幼苗自然生长, 在林缘、光滩和混交地段3 种类型样地中均发现白骨壤幼苗,并且秋茄和白骨壤幼苗有多个立木级。综上可见在极端恶劣环境影响下, 外来种无瓣海桑比乡土种秋茄更没有适应和恢复能力。无瓣海桑在该研究地天然更新和扩散极其困难, 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天然更新成林和扩散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在不同的季节对鹤洲北人工种植的木榄(铲除杂草,整平滩涂种植1年)、秋茄(铲除杂草,整平滩涂种植1年)、无瓣海桑(种植3年)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各样地群落物种数量、群落优势度、无瓣海桑林下幼苗更新的季节动态。调查分析结果如下:①各样地物种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明显,种类组成不稳定。木榄样地薇甘菊的入侵直接提高了物种数量随季节变化的波动幅度。②人工种植的木榄和秋茄的优势度随时间的推移直接降低,无季节性消长,薇甘菊和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入侵降低了两者的成活率。③无瓣海桑优势度季节变化明显,禾本科和菊科等入侵的植物种无法定居,群落生境稳定,为其他红树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友贵  徐正春  刘敏超 《生态学报》2012,32(7):2259-2270
无瓣海桑是我国首个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树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已成为华南沿海红树林恢复造林的主要树种。但近年来无瓣海桑引种已引起较大争论,焦点是无瓣海桑是否会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是否会造成生态入侵,是否应限制推广种植。根据引种以来的研究成果,对无瓣海桑的生态适应性、种植技术、生产力与物质循环、生态影响等四个方面的引种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无瓣海桑引种对乡土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和生态入侵可能性,对无瓣海桑引种造林提出建议。指出今后无瓣海桑引种的的研究重点为:无瓣海桑引种的生态监测与入侵评估;对滩涂水生生物的影响;与乡土红树植物优化配置的混交种植技术;无瓣海桑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优势乔木群落, 根据优势种重要值大小对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 进一步从立木、苗木和幼苗3 个层次对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4 科6 种红树植物组成11 个优势乔木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分布最广, 平均胸径、高度和冠幅面积显著大于红海榄、秋茄、桐花树和白骨壤优势群落, 但无瓣海桑群落物种多度较低, 群落内无瓣海桑对秋茄有显著抑制作用; 白骨壤和秋茄优势乔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红树林优势乔木群落林下层植被组成贫乏、结构简单, 以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为主; 林下苗木数量多于幼苗; 白骨壤幼苗占总量的67.1%。未来红树林恢复仍要重视本地红树物种, 建议加强白骨壤作为恢复物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深圳湾红树林引种的外来种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和无瓣海桑(S. apetala B. Ham.)的生态适应性、扩散现状及生态入侵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和无瓣海桑对深圳湾的气温、盐度、潮滩与土壤等基本适应,虽然极端低温是其生长定居的限制因子,但其子代的抗寒性逐渐增强,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的繁殖力和扩散力,生态效益明显.从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生态位理论、群落更新理论等方面分析认为,海桑和无瓣海桑在深圳湾造成生态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主要的外来红树植物引种驯化基地,于1985年和1999年分别从孟加拉国和墨西哥引入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此后这两个种又从此基地向我国其他沿海湿地再引种,目前已在该岛及华南多处湿地成林,并引发了可能产生对乡土红树植物群落不利影响的担忧。为此,本研究于2019年7月对我国最早引入和种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的东寨港进行这两个种的人工种植与自然扩散的调查,分析它们的扩散路径和扩散趋势,以期为红树林湿地外来植物的管控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无瓣海桑人工种植面积为40.56 hm2,主要在试验区和核心区;自然扩散面积40.12 hm2,大部分零散分布于核心区和缓冲区;由于种植次数多、种植地点分散,扩散路径难以判断。拉关木人工种植面积为6.23 hm2,主要在保护水域和试验区;扩散面积0.53 hm2,主要在缓冲区;拉关木已形成的3个主要扩散区在相对集中的种植区外围,可推断其个体呈辐射状向外扩散,扩散的直线距离达3~5 km。扩散区有众多的幼苗个体,显示数量还存在爆发的趋势。两个外来种均扩散进入土著红树植物群落并与之共同生长,形成混生群落。外来种将来是否会对乡土红树群落造成不利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深圳湾红树林引种海桑、无瓣海桑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深圳湾红树林引种的外来种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 Engl.)和无瓣海桑(S.apetala B.Ham.)的生态适应性、扩散现状及生态入侵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桑和无瓣海桑对深圳湾的气温、盐度、潮滩与土壤等基本适应,虽然极端低温是其生长定居的限制因子,但其子代的抗寒性逐渐增强,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的繁殖力和扩散力,生态效益明显。从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生态位理论、群落更新理论等方面分析认为,海桑和无瓣海桑在深圳湾造成生态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中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的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策略,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和PAM-2100叶绿素荧光仪对福建沿海防护林5个主要树种的光合特性以及荧光特性进行测定,并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这些植物的水分来源利用比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4种红树植物的光合同化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高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光合同化速率显著高于3个乡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叶片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半饱和光强(Ek)、Fv/Fm均显著大于乡土红树植物,表明无瓣海桑光合能力大于其他红树植物.植物茎木质部水稳定同位素的测定表明,外来种木麻黄和无瓣海桑主要利用地下水,而未利用海水和雨水;3种乡土红树植物主要利用地下水,但也利用海水和雨水的混合水.木麻黄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4种红树植物,但4种红树植物间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无瓣海桑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及木麻黄,说明前二者对水分的利用优于后三者,更适应于水分成为植物生长与存活限制因子的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红树林试验地,于2014年5月对试验地引入的红树物种——海桑和无瓣海桑进行人工间伐调控;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每月对间伐后红树植物的自然恢复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地内共有红树4科4属5种,分别为秋茄、桐花树、海桑、白骨壤和无瓣海桑,重要值分别为36.72、32.51、20.96、5.28和4.53,调控后试验地乡土红树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桑比乡土红树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会逐渐与乡土物种形成较强的竞争,为保证试验地乡土红树的竞争力,需对海桑进行多次人工调控;试验地内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各树种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建议进行乡土红树的人工补植,增加各树种在试验地内的数量,提高红树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与海桑人工林鸟类群落研究及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和天然林树林鸟类群落的组成特征、密度、相似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并通过比较的方法,从鸟类群落学的角度,对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无瓣海桑和海桑作为深圳沿海人工造林的主要引进树种,对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暂时没有不利影响,对尽快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地的面积,提高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态的入侵;②在大面积种植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时间种适当面积的当地红树树种。  相似文献   

12.
深圳福田无瓣海桑与海桑人工林鸟类群落研究及生态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勇军  昝启杰 《生态科学》2001,20(Z1):41-46
报道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和天然红树林鸟类群落的组成特征、密度、相似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并通过比较的方法,从鸟类群落学的角度,对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无瓣海桑和海桑作为深圳沿海人工造林的主要引进树种,对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暂时没有不利影响,对尽快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地的面积,提高原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态的入侵;②在大面积种植无瓣海桑+海桑人工林时应间种适当面积的当地红树树种。  相似文献   

13.
两种相手蟹对不同红树植物叶片取食的偏好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旭林  彭逸生  万如  伍卡兰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10,30(14):3752-3759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在红树林的营养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设置室内模拟饲喂实验,研究了华南沿海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常见种--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和双齿相手蟹(S.bidens)对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乡土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凋落叶片的取食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各树种叶片中单宁含量和C/N均逐渐降低,两个数值的变化幅度以秋茄叶片最大,分别达(45.85±7.74)g·kg-1和11.24%,无瓣海桑为(45.15±11.14)g·kg-1和2.43%,桐花树则为(18.75±15.15)g·kg-1和-1.36%。随着叶片中单宁含量和C/N的降低,两种相手蟹的取食量相应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双齿相手蟹从3.097g到10.079g和无齿相手蟹则从2.480g到8.723g。两种相手蟹种间的取食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不同树种的取食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桐花树的取食偏好性显著差于无瓣海桑和秋茄(P0.01),这主要与桐花树叶片的高单宁含量和低营养价值有关。研究结论说明大面积引种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将可能对华南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产生潜在影响,并为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和科学造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冬季寒冷天气对闽江口3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8日-2011年2月26日,跟踪监测了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治理试验区人工种植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拉关木(Leguncalaria racemosa)1年生幼苗叶片相溶性物质含量以及活性氧代谢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随气温的逐步降低而增加,秋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拉关木脯氨酸含量最高;整个监测期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幼苗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显著高于秋茄(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低于秋茄(P<0.01);3种植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均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加,其中无瓣海桑和拉关木MDA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与日最低气温为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010年冬季持续寒冷天气对闽江河口湿地1年生土著种秋茄幼苗无破坏,对引进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造成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并使幼苗基本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5.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健  阎冰  洪葵 《微生物学报》2012,52(6):736-743
【目的】比较不同植被下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认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多样性。【方法】直接提取红树林土壤总DNA,采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和古菌通用引物Arch21F/Arch958R进行PCR扩增,构建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对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秋茄林、无瓣海桑林和无红树林裸滩土壤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3种土壤样品的细菌类群包括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等16个类群,其中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与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是优势类群;古菌包括6个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类群和7个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类群,分别以Marine Benthic Group C、Marine Benthic Group D为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chao1)表明,本地种秋茄林下土壤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外来种无瓣海桑显著低于秋茄林,甚至明显低于相邻无红树林裸滩沉积物;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秋茄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无红树林裸滩沉积物更相似。【结论】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类群丰富,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华南沿海珠江口深圳湾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和秋茄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滩面中的生长适应性,揭示红树植物对海水淹浸的适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滩面高度范围内,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滩面高度为-12~35.5 cm)、海桑(滩面高度为-1~24 cm)幼树的保存率和生长量随着滩面高度的降低(即海水淹浸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减低,秋茄(滩面高度为12~24 cm)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则无明显差异.(2)随生长期的延长,各树种幼树的保存率逐渐减低.当生长期未超过1年时,幼树生长和成活极不稳定,保存率骤减;当生长期超过1年后,无瓣海桑和海桑保存率趋于相对稳定,秋茄保存率继续下降,极难长久保存和定居.(3)无瓣海桑能够忍耐海水淹浸的限度是滩面高度最低为10 cm,海桑是滩面高度最低为6.5 cm,秋茄是滩面高度至少在24 cm以上,在低于此海拔高度的滩面上各树种极难长期保存和定居.为了保证各树种正常生长发育,种植红树林要选择高于此滩面高度的泥滩区域.  相似文献   

17.
粤东沿海红树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地区是全球红树林分布的中心区域之一。粤东沿海位于南海地区的北界,红树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边缘性。利用卫星影像解译辅助技术,对筛选的23处红树林群落进行样地调查,记录了真红树植物12种,半红树植物6种,伴生植物7种。各群落平均高度为1.50—8.60 m,林相以灌丛、小乔木林为主。红树林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533—1.239,均匀度指数为0.662—0.957,天然林和人工林之间数值差异不显著。等级聚类分析将粤东沿海的红树林划分为演替早期人工林、演替早期天然林、演替中期天然林和演替后期天然林4个类别,各群落立地条件差异较大,沉积物总有机碳、盐度、总氮含量与群落分布状况的相关性较高。与1985年的报道相比,尽管该地区记录的红树林植物种类从20种增加至24种,但个别伴生植物消失以及半红树植物种群萎缩说明该地区红树林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在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方面,粤东沿海红树林群落低于成熟红树林。过去数十年的围垦导致天然红树植物种群萎缩、生境破碎化是主要因素。基于该地区红树林群落的现状,未来人工林和残次天然林的优化改造是红树林恢复重建的重点,红树林恢复和保育的重点区域包括深圳湾的福田、范和港的蟹洲和韩江口的六合围。  相似文献   

18.
李旭林  郑康振  周炎武  陈耿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10,30(12):3163-3172
研究了不同树种的红树林恢复对潮滩表层沉积物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提高了潮滩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以光滩为对照,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恢复使表层沉积物中的可交换态无机态N(IEF-N)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 caseolaris)提高了IEF-N的含量,而乡土树种——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使IEF-N的含量下降。当与近岸水体发生物质营养交换作用时,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恢复可能导致营养盐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和交换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潜在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