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探索未知世界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洞悉遥远宇宙的奥秘而发明了望远镜,为了理解微观世界的神奇而发明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伴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始,现代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人们开始对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加速了对光的研究和利用。关于光学显微镜的发明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论,但一般认为荷兰科学家詹森父子于16世纪末首先发明,而后众多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2.
沈恂 《生物物理学报》2007,23(4):227-227
生物物理学的诞生也许可以追朔到17世纪末,1674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只有一个透镜的显微镜,第一次用肉眼观察到细菌、酵母、血细胞和在一滴水珠中游泳的许许多多的微生物。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开创了X光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从生理学到细胞组织培养,精密的倒置显微镜,极大满足科学研究的深入。二、OLYMPUS IX 70/50系列是根据科研人员的要求精心研制而成的新一代倒置显微镜。采用高超的先进技术,多功能的设备,为倒置显微镜开创新的典范。三、领先世界的UIS光学系统  相似文献   

4.
今天,人们对克隆动物有很多争论,其中之一是,克隆动物没有自然孕育的动物优秀,会因健康和疾病而早逝,这在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身上得到了体现。尽管这样,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还是在研究和生产各种不同的克隆动物。2003年美国研究人员相继克隆出了3头骡子。爱达荷宝石是世界上第一匹克隆骡子,犹他先锋是第二匹克隆骡子,爱达荷明星是第三匹克隆骡子。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家公认有丝分裂是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W.Flemming)发现的。在观察了蝾螈细胞分裂现象的基础上,弗莱明于1882年提出了“有丝分裂”(mitosis)这一术语。但从更详细的资料来看,有丝分裂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对有丝分裂的认识是一系列科学发现的综合结果。有丝分裂的发现建立在显微镜发明的基础上,在20世纪以前,人们用只能够放大到几百倍的光学显微镜,发现有丝分裂是很困难的。人们是在不断的对比和想象中来认识有丝分裂过程的。  相似文献   

6.
自光学显微镜问世以来,微观世界的种种奥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至今已出现结构与功能十分完善的光学显微镜,然而人们要精细地观察和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还得借助于复杂的制样品技术.对活细胞的研究目前主要使用相衬显微镜,但效果不太理想. 现在人们已采用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光学装置来观察研究活细胞和组织,效果较理想.这装置叫色振幅干涉差照明装置,用该装置替换下普通显微镜的聚光器,就能使显微镜出现新的功能,不需要复杂的标本制作技术,只要将微小薄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就可以观察,该装置使活细胞标本的不同相呈现出不同的干涉色,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彩色衬度的图象显示,扩展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正>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微型小虫,有些甚至只有0.1毫米长,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到。如果用显微镜观察,我们会发现螨虫其实是一种长了八条腿的"小蜘蛛"。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物,螨虫无处不在:空气中、泥土中、水体中,还有各种动植物的体内、体外,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截至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螨虫有50000多种。它们有的以植物为家,有的赖在动物身上,还有的把人体作为永久驻扎地,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螨虫,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被它们的盯上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相似文献   

8.
《昆虫知识》2009,(4):560-560
美国科研人员借助显微镜人们能够很清楚地观察微小生物,比如国外昆虫研究人员用显微镜观察蚂蚁,取得了很奇特的效果。这张图片是由136张有电子显微镜拍得的照片拼起来的。这样人们就能够非常清楚地观察蚂蚁身上的各个细节。  相似文献   

9.
《生命世界》2005,(7):42-43
人类对于深海探索只是对于这片神秘世界认识的一个开始,对于深海的想像,更多的倒是挥洒在了科幻世界里。说起深海科幻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通过这本书,一个崭新的世界第一次呈现到人们面前。小说中,一位生物学家试图研究一种在深海中出现的海怪,却发现海怪原来是一艘远远超越当时技术条件的潜艇。凡尔纳详细描述了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潜水艇,幻想了长时间的水下航行、奇特的海洋生物、洋流、深海火山。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科幻小说家预言了多少科学构想,其实在《海底两万里》出版时,潜艇早已成为现实,凡尔纳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物同步单元练习第一册第 2页有这样两道选择题 :1.某物像在显微镜的右上方 ,要使该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 ,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是 (  )A.左下方  B.左上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2 .玻片上有一“F”字母 ,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像是 (  )这两道题因未说明使用的是哪种显微镜 ,严格来说都分别有 2个答案。如果用的是传统的老式直镜筒显微镜 ,第 1题选 C,第 2题选 D。因为教材上告诉我们从显微镜的目镜内看到的是倒像 ,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物向移动方向正好相反。其实教材说的只是针对通用的老式直镜筒显微镜。我们学校前几年新购进…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荧光湿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是应用短波光照射被测物质以激发其发射荧光、而在荧光显微镜下加以检视的方法。Khler(1904)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到生物组织经紫外线照射所产生的荧光。Lehman(1911)观察了叶绿体和花粉的自发荧光。Haitinger(1938)发明了染料,导致荧光技术的广泛应用。Coons等(1941)开发了荧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1月20日凌晨4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家白春礼领导的实验室,用自己研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世界上首次清晰地观察到变性噬菌体DNA的一种新结构——三链辫状缠绕结构。这一发现大大拓宽了人类对DNA这种重要遗传物质的认识。 1986年,首先研制成功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3年后,美国科学家第一次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创了人类直观地看到遗传物质的真实形貌的新纪元。白春礼等人的发现更显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对包括生命科学在  相似文献   

13.
显微世界     
显微世界栏目刊出一些精美清晰的显微照片,带您走进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世界,希望在阅读期刊相关科学新进展的同时,给您带来一种愉悦的科学艺术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4.
1982年德裔物理学家G.Binnig和H.Rohrer发明了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相关的理化性质,两位科学家因此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在ST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探针扫描技术的一类显微镜统称为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和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等.档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上的生物中间,有许多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有机体,牠们自成为一个世界。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後,人们才有可能研究他们所一向不知道的各种微生物,其中也包括着细菌,把这些有机体继续研究後,知道牠们中间有些是人类的朋友,帮助着发面包,制乳酪,酿麦酒,各种葡萄酒和酒精,给土壤施氮肥等等。可是大部分的细菌是有害的,牠们使人和动植物患各式各样的疾病。科学家在研究这些疾病的时候,逐渐认为这些疾病中,有些并不是细菌引起的,而是由一些尚未知的,小得连在最进步的显微镜中都无法看见的生物所引起的。直到上世纪的末叶,俄国科学家Д.И.伊凡诺夫斯基才把这些生物发现了。  相似文献   

16.
斑马,世界上最怪异的马,穿着一身与众不同的黑白条纹装。从第一位探险家登上非洲大陆开始,人们就对斑马的这身古怪外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端端的马,为啥偏要打扮成"非主流"呢?于是,人们对斑马条纹的作用进行了种种猜测。哪些是正确的呢?咕噜博士的真假实验室马上给你答案。  相似文献   

17.
显微镜史话     
戴启明 《生物学通报》1989,(9):39-40,38
近200年来,日益发展的显微镜技术,成为生物学探索微观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显微镜的发展。显微镜的奠基人——詹森(Zacharias Janssen) 1604年荷兰人詹森把两块磨好的透镜,同轴间隔一定距离装在铜管子里,用它来看书本上的字,字被放得很大。受此启发,詹森制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架被称为显微镜的复式放大镜,它仅能放大约20倍。  相似文献   

18.
显微世界     
“显微世界”栏目刊出一些精美清晰的显微照片,带您走进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世界,希望在阅读期刊相关科学新进展的同时,给您带来一种愉悦的科学艺术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与光学显微镜的发明是分不开的 ,随之而产生的光学显微镜技术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尽管在近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人们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更细微的结构进行观察 ,但光学显微镜仍然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工具 ,光学显微镜技术还是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手段。虽然光学显微镜分辩二点间的距离不能小于照明光波波长的一半 ,一般大于 0 .2μm,但在分辩范围内 ,我们利用它可以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 ,如微生物、动植物的组织、细胞 ,部分细胞器和诸如纤维之类非细胞形态结构等。由于光学显微镜…  相似文献   

20.
陈阅增 《生命科学》1993,5(2):10-12
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生物学的面貌,也提高了人们对生物学的认识。一些不久以前还很生疏的名词如遗传物质、基因工程、生态系统等现在已经在报刊杂志上,甚至也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不断出现了。生物学不再被认为是无关重要的,只需显微镜、采集网等简单工具的科学,而是已经进入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的一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