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不仅取食棉花等多种农作物,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捕食行为.利用棉铃虫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I)的基因序列,设计了检测绿盲蝽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卵捕食作用的特异引物.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引物可特异性检测绿盲蝽体内棉铃虫卵DNA片段,取食3粒棉铃虫卵绿盲蝽的检测半衰期为1.77 h.此检测方法为进一步评价绿盲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
稻田氮肥施用量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 Reuter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褐飞虱蜜露和水稻伤流液对其捕食 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和若虫的捕食量均与寄主植物的含氮量呈显著 负相关。黑肩绿盲蝽在相同氮肥施用量的稻株上连续饲养2代后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没有改变 。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方程,其参数瞬时发现率(a)和处置时间(Th)只与寄主含氮量有关,而与黑肩绿盲蝽种群和褐飞虱卵的来源无关。 在高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对褐飞虱卵的瞬时发现率(a)下降导致了功能反应的减弱, 而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之间的捕食功能没有明显差异。黑肩绿盲蝽成虫取食水 稻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时寿命明显延长,取食高氮稻株的褐飞虱分泌的蜜露对延长黑肩绿盲蝽 雌成虫寿命的作用最大。但是,在高氮稻株上褐飞虱蜜露显著降低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能力。这 些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自然控制作用的下降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增加的 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铷(Rb)标记方法对秋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迁移现象及其寄主种类进行了研究.铷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绿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取食.在河南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560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秋季由棉田迁出的绿盲蝽主要集中在艾蒿和葎草上取食.对这2种主要寄主植物作为绿盲蝽越冬寄主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黑肩绿盲蝽捕食褐飞虱卵的功能与数值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林茂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0,30(15):4187-4195
褐飞虱作为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至今未见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报道。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及低龄若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为评价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控害能力,研究了黑肩绿盲蝽若虫各虫期和雌雄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若虫的捕食能力大于成虫;四龄若虫理论捕食量最大,为104.2粒卵/d。数值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褐飞虱卵密度对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繁殖有着显著影响。随着猎物密度增大,黑肩绿盲蝽若虫发育速率、雌虫产卵量、孵化率及雌性比增大,成虫寿命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猎物密度1、3、5卵/d分别是黑肩绿盲蝽若虫存活、成虫羽化及维持种群最低繁殖力的临界值。在天敌控害潜能的研究过程中,数值反应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依赖程度,探明能引起捕食者种群衰退的猎物密度临界值,为大田释放捕食者时增补替代寄主,增强捕食者持续控害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盲蝽取食与机械损伤对棉花叶片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红  陈瀚  刘小侠  张青文 《昆虫知识》2011,48(5):1431-1436
为探明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ayer-Dür)取食和机械损伤对不同抗性棉花叶片内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防御酶与棉花抗绿盲蝽性的关系,以棉花3个不同抗性品系为材料,室内条件下测定绿盲蝽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后棉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表明:对...  相似文献   

6.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64-672
黑肩绿盲蝽是水稻飞虱和叶蝉的最重要节肢动物天敌之一,主要以捕食卵和低龄若虫为主,同时也取食寄主植物汁液。本文概述了主要农用投入品包括水稻品种、氮肥、农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对黑肩绿盲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功能等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并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实际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危害多种植物,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本文对绿盲蝽3个不同发育期,包括二龄若虫、四龄若虫和成虫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获得了98236条绿盲蝽单基因簇(unigenes),平均长度1335 nt,其中50640条获得了功能注释,包括大量消化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将其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棉蚜(Aphis gossypii)的转录组做比较分析,发现绿盲蝽消化酶基因的丰富性介于棉铃虫和棉蚜之间,揭示了绿盲蝽作为细胞取食者的特征.同时,本研究分析了绿盲蝽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高质量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表达谱为深入研究盲蝽类害虫的生理和发育、寻找防治新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光周期对绿盲蝽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环境因子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卵滞育诱导作用,测定了3个温度和6个光周期组合处理对绿肓蝽的滞育诱导和绿盲蝽光周期感应的敏感虫态,系统调查了绿肓蝽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组合下所产卵的孵化率.结果表明:绿盲蝽的敏感虫态为1龄若虫;在17℃,20℃和23℃3个不同温度下,光照时间小...  相似文献   

9.
首次发现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 Schwh捕食节瓜蓟马Thrips palmi Kamy且对田间节瓜蓟马种群数量的减少起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该虫的形态特征、捕食过程和取食范围.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为多食性昆虫,能取食多种小型昆虫及多种昆虫的卵:在田间,中华微刺盲蝽与节瓜蓟马数量的跟随现象明显;通过释放盲蝽,能使节瓜蓟马种群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之一。1976年我们配合阳江县海陵公社进行以保护天敌为中心的工作时,经田间调查,早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达63头/百丛(最高达243头/百丛),被捕食的稻褐飞虱卵粒达19.2%;晚稻后期,黑肩绿盲蝽的密度为543头/百丛(最高达681头/百丛),比稻褐飞虱密度高出数倍,捕食稻褐飞虱卵粒达74.23%。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用于防治稻飞虱的“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靶标作物水稻、载体植物秕谷草和靶标害虫褐飞虱、替代猎物伪褐飞虱组合对中华淡翅盲蝽成虫形态、种群增长参数、产卵选择性和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淡翅盲蝽水稻种群(取食褐飞虱卵)的雌雄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秕谷草种群(取食伪褐飞虱卵).取食褐飞虱卵的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增长参数单雌产卵量、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明显高于取食伪褐飞虱卵的种群,但取食伪褐飞虱卵也有较高的种群增长能力,足以扩繁种群.对于靶标作物水稻和载体植物秕谷草,无论是水稻种群还是秕谷草种群均偏好在水稻上产卵.同时,2个种群的雌虫、雄虫和若虫对褐飞虱卵和伪褐飞虱卵捕食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在田间建立“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黑肩绿盲蝽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建明  程家安 《昆虫知识》1992,29(6):370-373
<正>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亦称苍翅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嗜卵盲蝽属Cyrtorhinus(=Cyrtorrhinus)它分布广泛,是水稻产区稻飞虱等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早在1920年就发现对飞虱有捕食作用(Usinger,R.J.1939),1952年日本首先研究了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行为(Suenaga,H.et al.,1952)。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于70年代初已在东阳县病虫测报站开始观察其生活习性、田间消长情况和施药影响等。现将有关该天敌的研究概况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集团内捕食是影响农业系统广食性天敌对靶标害虫控制作用的重要因素,全面揭示稻田广食性天敌对稻飞虱重要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和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St?l)(半翅目:盲蝽科)的集团内捕食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方法】建立以两种盲蝽为猎物对象的种特异性二重定量PCR系统,检测比较不同抗性品种穗期田间主要捕食者对两种盲蝽的集团内捕食作用。【结果】(1)本研究建立的二重定量PCR具有的物种专化性,两种检测靶标灵敏度高且相似,可用于田间捕食者猎物分析;(2)感虫水稻品种上捕食者对盲蝽的捕食强度高于抗性水稻品种;不同种类捕食者对盲蝽的集团内捕食强度有显著差异;捕食者对黑肩绿盲蝽集团内捕食强度显著高于中华淡翅盲蝽。【结论】捕食性盲蝽在稻田生态系统遭遇集团内捕食,其集团内捕食强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捕食者种类和猎物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上升为酿酒葡萄园区的主要害虫,并呈现出逐年加重的态势,发展绿盲蝽无公害监测和综合管理技术成为构建品质优良、食用安全的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环节。【方法】就此本文系统调查了河北昌黎华夏长城酿酒葡萄种植园区绿盲蝽全年种群发生动态,并对其主害代及监测预警技术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分析了葡萄园内优势天敌的发生规律,以及其对绿盲蝽的跟随趋势及控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绿盲蝽在酿酒葡萄园区全年仅出现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葡萄生长前期和后期,其越冬代为主害代,抓好越冬代的防治工作是降低酒葡萄受害的关键;对田间主要天敌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发现捕食性天敌对绿盲蝽的跟随现象虽不明显,但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物候监测法、温度指标监测法、粘虫板诱集监测法等对酒葡萄园区绿盲蝽越冬代和第3代成虫发生期进行监测,效果均较可靠。【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酿酒葡萄园区绿盲蝽的发生规律与其他大田作物明显不同,因此,在其综合管理措施的制定上也应体现差别:建议4月下旬―5月下旬对越冬代卵、成若虫进行重点监测和综合防治;8月下旬于田间设置粘虫板诱集成虫,可显著减轻绿盲蝽对酿酒葡萄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召  杨洪  金道超 《昆虫学报》2012,55(5):618-624
为协调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稻茎浸渍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捕食褐飞虱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氯虫苯甲酰胺的推荐剂量下, 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模型的结构没有改变, 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在推荐剂量下, 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黑肩绿盲蝽的瞬时攻击率(a′);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若虫对褐飞虱卵、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处理时间(Th)比对照分别增加163.03%, 104.21%和95.11%, 而黑肩绿盲蝽成虫对它们的处理时间则分别增加81.97%, 102.45%和99.52%; 药剂处理后黑肩绿盲蝽日最大捕食量(Na*)降低, 其寻找效应(S)也减弱。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平  封洪强  黄博  钟景  田彩红  邱峰  黄建荣 《生态学报》2017,37(11):3939-3945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是危害棉花害虫的两个优势种,为探明短时高温暴露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将在27℃饲养的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卵和初孵若虫每天暴露在不同高温(30、33、36、40℃)4 h,以27℃恒温饲养的为对照,比较两种盲蝽卵的孵化率、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27—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绿盲蝽卵的孵化率先从27℃处理的84.25%上升至30℃处理的94.69%,而后开始下降,36℃处理的孵化率下降为76.84%,到40℃处理时降至44.30%;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则由27℃处理的79.27%上升至30℃处理的87.90%,后逐渐下降至40℃处理的60.24%。在极端高温40℃的处理中,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绿盲蝽卵的孵化率,表明中黑盲蝽卵较绿盲蝽卵更耐极端高温。在30—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盲蝽若虫存活率降低,40℃处理后,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零,中黑盲蝽若虫存活率为16.74%。同时,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产卵量也存在显著影响。27℃处理下,绿盲蝽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64.78粒;30℃处理后,产卵量上升为70.03粒,后随处理温度升高产卵量开始下降,40℃时不能产卵;中黑盲蝽产卵量在27—36℃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63—75粒,显著高于40℃处理的20.75粒。此外,短时高温暴露延长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若虫历期,降低了绿盲蝽和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寿命。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卵的孵化率、若虫存活率、生殖及成虫寿命等均有不利影响,温度越高,影响越大。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在极端高温40℃处理下,中黑盲蝽耐热性明显高于绿盲蝽。两种盲蝽在极端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不同,可能是导致它们在棉田内种群季节动态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低温和光周期对绿盲蝽越冬卵滞育解除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温度和光周期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越冬卵滞育解除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系统调查了绿盲蝽越冬卵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组合下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 结果显示:绿盲蝽的越冬卵均为滞育卵,低温和光周期对绿盲蝽越冬卵的滞育解除均有影响。2℃的低温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其滞育解除,在0~65 d范围内,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增长,其滞育解除时间缩短,未经低温处理的越冬卵T50为68.5 d,低温处理65 d的T50为12.25 d,绿盲蝽越冬卵在2℃低温处理65 d后完全解除滞育;在0~40 d范围内,低温处理时间越长,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率越高,在25℃、全光照的条件下不经低温处理的孵化率为68.65%,低温处理40 d后在25℃的条件下的孵化率达到99.46%。在20~26℃范围内,绿盲蝽越冬卵的滞育后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缩短, 随着光周期的延长而缩短。结果说明低温处理能够提高绿盲蝽越冬卵滞育解除率,但不是其滞育解除的必要条件,低温处理与自然变温对绿盲蝽滞育解除的作用相似;高温和长光照能够促进绿盲蝽的滞育解除,缩短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研究了水稻品种和氮肥水平对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嗜好性的影响 ,及其与水稻挥发物的关系。双向选择试验表明 ,黑肩绿盲蝽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的褐飞虱卵有着不同的嗜好性 ,但对不同氮肥水平稻株上褐飞虱卵的嗜好性无明显差异。嗅觉试验表明 ,黑肩绿盲蝽对水稻健康苗挥发物的趋性明显地强于空白对照 ,对褐飞虱若虫为害苗挥发物的趋性强于健康苗 ,对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苗的趋性又强于若虫为害苗。不同品种的水稻挥发物对黑肩绿盲蝽的引诱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但不同氮肥水平的水稻挥发物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水稻挥发物在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就如何改进水稻特性和栽培措施以增强天敌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铷(Rb)标记方法对秋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迁移现象及其寄主种类进行了研究。铷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绿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取食。在河南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 560 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秋季由棉田迁出的绿盲蝽主要集中在艾蒿和葎草上取食。对这2种主要寄主植物作为绿盲蝽越冬寄主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是水稻飞虱和叶蝉的重要天敌。为了更好的探讨这种盲蝽的取食行为,本研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黑肩绿盲蝽口器及其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口针束由1对上颚针和1对相互连锁的下颚针构成。上颚口针具两排脊状突起,并通过连锁机制紧密的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中空的食物道和唾液道。下颚口针内侧边缘具两排与口针末端方向一致的锐利齿状结构。黑肩绿盲蝽口器上可观察到毛形感器Ⅰ(TSⅠ)、毛形感器Ⅱ(TSⅡ)、锥形感器(BS)和多孔钉形感器(MPGS),大都分布于口器下唇,尤其在下唇端部可见锥形感器密集分布。研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探讨这种天敌的食性和取食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