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受精卵、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总氨基酸组成在受精卵和卵黄囊仔鱼之间变化明显,但是在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开口仔鱼与其摄食的轮虫的总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关。受精卵、卵黄囊仔鱼、开口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9 mg/g、3.6 mg/g和2.5 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2.3%、3.6%和2.5%。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从受精卵到卵黄囊仔鱼明显下降,但是发育到开口仔鱼含量无显著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而EPA和DHA的含量从卵黄囊仔鱼到开口仔鱼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在早期发育阶段半滑舌鳎主要利用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对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程度大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半滑舌鳎似乎需要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和ARA。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食蚊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食蚊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温(28.5±1.2)℃时,仔鱼产出2h后鳔完成充气即建立巡游模式并开始觅食,摄食比率迅速达到100%,其混合营养期仅有4h.实验期间,投喂组仔鱼的摄食比率一直保持在100%;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3d内初次摄食比率同样可达到或接近100%,但第4天开始下降,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降至0,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时间为产出后第5.5天左右.投喂组初产仔鱼对1-2龄期库蚊幼虫的摄食强度为(2.9±1.4)ind/individual·h,摄食强度随日龄显著增长;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5d内其初次摄食强度也随日龄及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增长,但均显著低于相应日龄的投喂组仔鱼,其初次摄食比率与初次摄食强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饥饿仔鱼在PNR前约1.5d时其累计死亡率已超半数,达(64.4±18.1)%,抵达PNR后数小时内残存个体全部死亡.实验结束(6d)时投喂组仔鱼5项生长指标呈不等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为显著,瞬时增长率达0.0275/d,此时腹鳍发育基本完备,进入幼鱼期.而同期饥饿组仔鱼形态发育停滞,多项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其中体高负增长最为明显,其瞬时增长率为-0.0511/d;体重次之,体长负增长则不甚明显.饥饿仔鱼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腹部萎缩呈弧形,体长/体高>5,而同期投喂组仔鱼体长/体高<4.5,两者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饥饿仔鱼和健康仔鱼较理想的形态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史氏鲟仔鱼阶段的开口摄食习性,为史氏鲟的人工育苗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仔鱼6日龄开口,7日龄史氏鲟仔鱼初次摄食,10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毕,16~17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饥饿的不可逆点(PNR)期,故其PNR是16日龄;史氏鲟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日龄后,延迟投饵时间在7d内,仔鱼存活率可达60%以上,延迟投饵时间在8~10d内,仔鱼的成活率下降至40%左右,延迟投饵时间为11d,存活率下降至10%,延迟投饵时间为12d及以后,存活率为0;史氏鲟仔鱼全长和体质量在延迟投饵4d内均增加;延迟投饵超过4d则均下降。延迟投喂时间在8d以内,仔鱼全长和体质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延迟投喂超过9d,全长和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史氏鲟仔鱼适宜投饵的时间是孵出后9~10d。  相似文献   

4.
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在嘉陵江中游南充段繁殖期在4~6月,产卵时间持续2~3h,每间隔1~2min交尾一次,每次交尾产卵30~50枚,累计产卵可达1000~1600枚.多数时间由雄性亲鱼负责孵卵,当雄性亲鱼出巢摄食时,由雌性亲鱼替代孵卵.成熟卵产出时为球形,卵径0.453~0.644mm,具黏性,呈淡黄色,半透明,油球1~30个,其中大油球1~4个.受精4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2.3~25.7℃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09h52min.出膜前的器官分化程度高,胸鳍原基、鳃板、半规管、鳔、下颌及颌齿在出膜前均已存在,初孵仔鱼全长2.485~2.640mm,体高O.350~O.460 mm,初孵仔鱼至卵黄囊消失需要4d,至油球消失约6d.  相似文献   

5.
通过Bouin's液、5%的福尔马林、透明液固定和活体解剖观察等4种不同方法,对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早期发育过程。白点鲑受精卵为端黄卵,沉性,橙黄色,呈圆球形。在水温3.40~8.89℃,受精卵历时1 944 h,经历6个阶段的胚胎发育破膜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17.89±0.32)mm,破膜后73 d各鳍条发育完全,并出现"幼鲑斑",破膜后350d鱼体外部形态与成鱼基本相同。将白点鲑与几种鱼类进行了对比,并且探讨了其胚胎发育特点。经比较4种不同观察方法,Bouin's液固定后剥离卵膜观察是研究白点鲑等卵膜较厚鱼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饥饿对杂交鲟仔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仔鱼期是鱼类生活史中最脆弱,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饥饿是导致此阶段仔鱼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海洋鱼类补充量研究的焦点之一。殷名称曾指出采用饥饿研究的方法,可以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这对于鱼类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王吉桥等、宋昭彬等开始将饥饿研究应用于多种淡水鱼类仔鱼。然而,有关鲟类仔鱼的饥饿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Houttuyn)是南海产重要底层经济鱼类之一(广东省称红三、红衫,台湾省称金线鲢),属金线鱼科Nemipteridae,广泛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北部,南沙群岛南部一带也是底拖网渔获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04°00′—04°15′N,112°30′—114°26′E,5月中旬表层水温29.6℃时,在海上解剖肉眼观察结果,雌雄性腺都成熟。在北部湾分布也很密集,多栖息于水深40—70米处。南海北部多栖息活动在水深  相似文献   

8.
姚达章  陈国柱  赵天  林小涛 《生态科学》2011,30(6):640-642,646
本文报道了在广州地区某一半自然水体中发现的入侵物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对另一入侵物种罗非鱼(Oreochromis sp)仔鱼捕食现象一例。在一尾体长24.10mm的雌性食蚊鱼消化道中发现3尾罗非鱼仔鱼,其体长分别为6.68 mm、5.85 mm、5.67 mm。  相似文献   

9.
短吻红舌鳎鱼卵、仔鱼的DNA条形码和形态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鉴定2015年7–10月青岛崂山青山湾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中采集的依形态学初步鉴定为某种舌鳎属的鱼卵、仔鱼样本,本实验同时采集青岛胶州湾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长吻红舌鳎(C.lighti)的成鱼样本为参照,通过线粒体COI基因测序分析,以及同山东半岛海域分布的6种舌鳎属鱼类的COI基因序列比对,开展了该舌鳎属鱼卵、仔鱼种类的鉴别分析,以期为今后舌鳎属鱼类的分类及其鱼卵、仔鱼的鉴别提供参考资料。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鱼卵为圆球形浮性卵,直径0.68–0.87 mm(0.73±0.03 mm,n=50),卵膜单层,较薄、光滑透明,卵周隙较大,卵膜及卵黄囊均无特殊构造,油球6–15个,直径0.04–0.10 mm(0.07±0.01 mm,n=50),圆形,大小不一,多位于卵黄囊中与胚体相对的一侧,既有聚集分布也有分散分布;仔鱼的2条冠状幼鳍及右眼移位过程中体长、色素分布等的特征和变化是此鱼种仔鱼鉴别的最明显特征。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舌鳎属样品(Cynoglossus sp.)与短吻红舌鳎和长吻红舌鳎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三者K2P遗传距离为0.006–0.009;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亲缘关系最近,两者K2P遗传距离仅为0.002。以带纹条鳎(Zebrias zebra)为外类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种舌鳎属样品与短吻红舌鳎和长吻红舌鳎以及短吻三线舌鳎与紫斑舌鳎分别聚为一支,其他种类各聚为一支。综合形态特征和COI基因比对结果,确定该舌鳎属鱼卵、仔鱼样品为短吻红舌鳎。  相似文献   

10.
西伯利亚鲟仔鱼侧线系统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g W  Song JK 《动物学研究》2012,33(3):261-270
鲟鱼属软骨硬鳞鱼,在电感受器的进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以光镜和扫描电镜手段研究了西伯利亚鲟侧线系统早期发育,包括侧线基板发育及感觉嵴的形成、侧线感受器的发育和侧线管道的形成。1日龄,听囊前后外胚层增厚区域出现6对侧线基板;除后侧线基板细胞向躯干侧面迁移外,其他侧线基板均形成感觉嵴结构;每一侧线基板中均有神经丘原基形成。7日龄,壶腹器官在吻部腹面两侧出现,壶腹器官的发育比神经丘晚一周左右。9日龄,神经丘下的表皮略有凹陷,侧线管道开始形成。29日龄,在吻部腹面两侧可见少数个别的壶腹器官表皮细胞覆盖壶腹器官中央区域留下3~4个小的开口;壶腹管内可见大量的微绒毛存在,在其他鲟形目鱼类、软骨鱼类中也存在类似的结构。57日龄,躯干侧线管道已完全埋于侧骨板中;壶腹器官主要分布在吻部腹面,3~4个聚集在一起,呈"梅花状",分布紧密,并且该部分皮肤表面凹陷,形成花朵状凹穴;侧线系统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1.
咖啡酸和阿魏酸的抗腹泻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g400和800mg/kg 阿魏酸和 ig800mg/kg 咖啡酸都能抑制蓖麻油引起小鼠腹泻,但两药都不影响番泻叶引起小鼠腹泻.800mg/kg 的阿魏酸抑制小鼠胃肠推进运动,咖啡酸不但不抑制小鼠胃肠推进运动,而且兴奋兔离体空肠活动.然而咖啡酸能抑制乙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引起的扭体反应,并对抗鲜蛋清引起大鼠足跖肿胀,在讨论中提出抗炎可能是咖啡酸和阿魏酸的抗腹泻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2.
二十碳五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菌的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从Dyerbers在1978年指出二十碳五烯酸(EPA)有益于人类健康以来,人们已发现二十碳五烯酸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和高血压,防癌抗癌,促进大脑发育,预防老年痴呆,保护视力等功能。目前其唯一商业来源为深海鱼油,但由于鱼油资源有限,且其中的N-3PU-FA由于被氢化和掺入人造黄油或起酥油而破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徐天宇,1995)。人们一直在探索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新来源。研究表明,能产生有意义EPA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和藻类(戴传超等,1995)。藻类的培养由于受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转化石胆酸为熊去氧胆酸的菌种筛选和产物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黎  法幼华 《微生物学报》1995,35(3):197-203
筛选到一株泡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90-9菌株,它能转化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该菌转化0.1%(W/V)石胆酸96h,熊去氧胆酸重量收率为38.1%.经各项理化性质,包括熔点、比旋值、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项鉴定,证明产物为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15.
16.
用黄腐酸和汪平酸浸种后,对于小麦种子萌发无明显影响。用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和汪平酸溶液培养小麦幼苗,发现适当浓度时对于幼苗及根系生长与分化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10ppm黄腐酸和50ppm汪平酸可显著增加去根绿豆下胚轴再生根数,而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高,根数不断增加而根长却逐渐减短。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研究了以猪毛为原料,经过水解、赶酸、中和、结晶、精制提取出胱氨酸纯品;并从分离胱氨酸后的母液中,经过脱色、离子交换、浓缩、结晶、精制,制备出复合氨基酸.在本工艺条件下,胱氨酸产品的收率为4.8%,纯度在99%以上;复合氨基酸产品的收率为41%,纯度在83%以上.本文为扩大试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丙铜湿润的褐藻酸与乙酐反应,制备了乙酰褐藻酸,可以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在相同的催化剂量下,乙酰褐藻酸的产率随反应时间加长而提高;当反应时间相同时,其产率随催化剂用量加大而提高。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乙酰褐藻酸的[η]无明显差异。本文用红外光谱对乙酰褐藻酸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