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稻稻瘿蚊主害代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化州市稻瘿蚊16 a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了决定稻瘿蚊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是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由此以“九.五”研究的有关结论为基础,建立了稻瘿蚊发生程度预测模型:Y=23.4000 0.0054x1-0.7972x2,回报历史拟合率为91.9%,对1999-2005年7 a预测准确率达87.1%。  相似文献   

2.
广东野生稻种资源对稻瘿蚊的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1986年鉴定了原产广东的1425份普通野生稻对稻瘿蚊的抗性,这些野生稻绝大多数对稻瘿蚊敏感。只有S7553、S1163、S1192、S1112、S1166、S2104、S2170七份普通野生稻表现高抗。这些抗源多数来自我国南端的海南岛及湛江地区,经多年反复测定,抗性稳定,其抗性机制属于抗生性,稻瘿蚊在这些抗原上不能建立种群,在多抗性育种中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稻瘿蚊主害代发生程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军 《昆虫知识》1993,30(2):72-73
经研究,晚稻第四代稻瘿蚊发生程度与早稻后期无效分蘖平均标葱率及当年6月1日~7月10日总降雨日数有显著相关。用回归预测模型检验1978~1989年,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相符合的有11年,历史拟合率达91.67%。  相似文献   

4.
对1993-2005年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与田间稻瘿蚊虫害的发生程度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可利用诱集虫量来预测预报稻瘿蚊的发生;灯下稻瘿蚊每年始见期不定,出现在第1代期的频率为38.46%,出现在第2代期的频率为13.33%,6月底至7月初的第3代期是主要的始见期,其频率为48.21%;第1、2代稻瘿蚊灯下诱集虫量通常极少,从第3代开始,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迅速增加,测报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以第3、4、5代居多,这与田间稻瘿蚊以第3、4、5代为主害代的实际危害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稻瘿蚊发生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成 《昆虫知识》1993,30(4):195-199
本文系统考虑稻瘿蚊的多种发生因素,把其分为4个层次并赋予不同权重,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晚稻稻瘿蚊发生程度,历史符合率达100%,并能提前20天以上预报。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CnophalocrocismedinalisGuende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稻的发生程度取决于当年5~6月份的迁入情况。因此,对其预测均以中、短期为主,但预报的准确程度往往受到气象因子影响。从目前看,长期预测尚缺乏必要手段。本文试图不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影响,运用时间序列对该县1970~1989年早稻发生程度资料进行组配,求出过去年份发生状况对未来年份的影响程度,组建Fuzzy综合评判模型,对早稻稻纵卷叶螟发生趋势作多年预测探讨。工材料与方法1.1早稻第三代稻纵卷叶唤分级标准:1级,偏轻发生,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省稻瘿蚊发生为害比较严重,为了找寻较好的药剂,提高药剂防治的效果,1975年以来,我组和从化县农科所,从化县温泉、棋干公社农科站等单位协作,并得到当地有关生产队科技组的大力支持,对稻瘿蚊进行了药效试验。1976年并提供部分新药剂在我院花县三华基点进行防治稻瘿蚊试验。  相似文献   

8.
用模糊综合决策模型预测稻瘿蚊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章富 《昆虫知识》1992,29(6):321-324
本文利用18年稻瘿蚊的有关资料,组建稻瘿蚊发生动态的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结果表明,短期预报经历史回报及3年预报符合率达100%。中期预报可提前80天,经历史回报及3年预报符合率分别为96%、90%。据此认为,该模型在农业生产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闽西北海拔300-500m的单、双季水稻混栽区稻瘿蚊危害重、单季稻三代稻瘿蚊危害突出的情况,通过研究提出“晚改中”的依据和技术,在正常年份下,把以往5月份播种的单季稻的播种期提早到4月5日前,就可以有效地避开三代稻瘿蚊的危害,而不必提早到3月20日前,与农民农时操作习惯更吻合,农民更易接受采用。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稻瘿蚊发生动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 (又称潜伏芽、再生芽 ) ,经培育萌发生长成的一季稻。稻桩 (又称母茎 )腋芽再生率及成穗率的高低 ,对再生稻的产量有着极显著正相关 [1 ] 。如果母茎节上腋芽受稻瘿蚊 ( 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 Mason)为害 ,就明显减少再生芽的成穗率。笔者 1 998- 2 0 0 0年在推广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 (改制技术 )及发生动态监测中 ,对再生稻稻瘿蚊的发生动态及对产量影响作专题探讨。1 材料与方法在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推广连片改制示范区 ,设早稻——再生稻改制技术与双季连作水稻栽培的比较试验。早稻——再生…  相似文献   

11.
水稻对稻瘿蚊为害补偿力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1998年针对水地稻瘿蚊为害补偿力及经济阈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水稻对稻瘿蚊为害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但基本属于不足补偿,不同标葱梯度其补偿力不同,每造成1%的标葱引起的产量损失远小于1%,其补偿率一般在55%-80%之间,产量损失及其损失率与标葱数呈极显正相关,有效穗和产量补偿率与标葱数则呈显负相关;⑵在相同受害程度下,密植损失大,补偿力小,而稀植损失小,补偿能力大,秧苗期补偿效  相似文献   

12.
温湿度及水稻生育期与稻瘿蚊繁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在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5~28℃,90%),排除天敌等影响,在秧苗上第2~6代繁殖量平均增加25.2~35.3倍。最高值超过50倍。从第3代开始,各代繁殖量激增。水稻整个营养生长期都适宜该虫的繁殖。其中,7天苗龄和分蘖中后期,增殖率最高。秧针期最低。在水稻生长期内,湿度是影响稻瘿蚊繁殖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对湿度平均78%以上,水稻分蘖前中期稻瘿蚊上代至下代标葱率增殖7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我曾看到浙江某县病虫测报站写的一份有关天目山北麓粮田鼠害研查情况初报,谈到该县32个公社已有23个公社的粮田发生不同程度的鼠害,以一九八三年一年计算,估计损失粮食161万余斤。非但粮食损失,还有不少猪、牛、鸡、鸭被咬,甚至家俱也遭殃,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事实,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稻瘿蚊猖獗原因和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pach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在福建省分布于北纬26.5度以南的龙岩、三明,漳州、厦门等地区(市)的37个县.间歇性大发生.五十年代曾几度猖獗成灾.经采取防治措施.已基本控制其危害.但自1987年以来.虫害有所回升.且逐年加重.经调查猖獗原因主要有:冬、舂气候温暖;翻耕晒白和清除杂草,再生稻、落谷苗不彻底;扩大推广感虫品种杂优稻等.由此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并在三明市稻瘿蚊为害区实施.已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5.
稻瘿蚊为害(标葱)的空间分布型及其与有效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军 《昆虫知识》1994,31(3):135-137
稻瘿蚊为害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田间估计稻瘿蚊为害的最佳取样方法为棋盘法和平行线法,当每丛受害超过1苗时,抽样数量可稳定在151丛以下。标葱率和有效穗相关性测定表明:当标葱率在20%以下时,为害程度与有效穗的多少无显著相关;当标葱率大于20%时,标葱率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每受害加重5%,有效穗将减少0.37个/丛。  相似文献   

16.
张永毅  吴仕源 《昆虫知识》1999,36(5):283-285
本文探讨了橘全爪螨高峰发生程度与气象因素及天气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高峰由2次连续的高峰组成,且第二次高峰大于第一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发生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发生程度主要受 3月 20日~ 4月 30日气象因子和天气过程的影响,即日均温度≥ 12℃,降雨≤ 2mm、相对湿度(RH)≤85%,持续时间越长发生程度越重;第二高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受5月11日~6月 10日气象因子和天气过程的影响,即日均温度 20~ 30℃、降雨≤ 10mm的持续时间越长该螨的发生程度越严重。说明重庆地区橘全爪螨春季高峰严重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在相应的时间内降雨少、气温变幅低,积温多和特定气象因子组合的天气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综述经10年(1996~2005)研究建立的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种群DNA指纹检测技术和水稻抗稻瘿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成果。其核心技术包括5点:(1)在国际和国内首先用AFLP方法研究亚洲5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和老挝)及广东省7个地点亚洲稻瘿蚊种群DNA指纹及其生物多样性;(2)分别用RAPD和微卫星SSR技术对来源于我国的水稻资源大秋其的抗亚洲稻瘿蚊基因Gm6进行精细定位;(3)分别用与Gm6基因紧密连锁的STS分子标记和SSR标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方法选育抗稻瘿蚊新品种的技术体系;(4)应用建立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新技术选育出一批抗亚洲稻瘿蚊中国种群的新品系,创造出一批新种质,包括抗蚊18号、抗蚊软占等达国优3级的抗稻瘿蚊新品系6个;(5)将Gm6基因导入杂交稻恢复系,选育出4个抗稻瘿蚊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培矮64S/KG18,培矮64S/KI41,培矮64S/AK7,培矮64S/03W16(国优2级)和1个三系杂交稻新组合抗蚊博优。其中江西省宁都市名林水稻研究所应用本研究鉴定出的带有Gm6基因的品系抗蚊青占作为抗性亲本,培育出的2个抗稻瘿蚊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安两优青占和培两优抗占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率先选育出抗稻瘿蚊种群的杂交稻。该项研究成果为控制华南稻瘿蚊的灾害发生提供新的技术措施,选育的抗稻瘿蚊品种和新种质,在华南广为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以湖南省桃源县 (总土地面积 4 4 5 8.4 km2 )为代表 ,采集该县 196 0~ 2 0 0 1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有关科研成果 ,深入研究我国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合理调蓄利用水资源的依据 ,提出了抗御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7月~翌年 2月份是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易发期 ,年发生概率在 85 %以上 ,中等和中等以上干旱的年发生概率在 5 0 %左右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的两个高发期 ,且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是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但只要高标准、规范化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完善现有水利设施 ,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生物水库”和现有工程水库的蓄水抗旱潜力 ,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再适当兴建小型水利工程 ,确保占土地总面积 10 %左右的塘堰等蓄水面积 ,将 70 %~ 80 %的自然降水通过陆面拦截 (含蒸散 )方式截留并蓄存下来 ,使排出集水区或小流域的水量控制在年降水量的 10 %~ 2 0 % ,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 ,红壤丘陵区的季节性干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9.
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综合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永存 《昆虫知识》1993,30(3):136-139
据9年资料,影响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有:5月1~3日蚜量变动系数,5月1~5日每亩七星瓢虫数量,4月份平均相对湿度,3月中旬平均温度、3月份平均温度、4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其发生程度预测,准确率高,历史符合率达100%。  相似文献   

20.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发生世代亟叠,复杂,为害严重,是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近几年来,我们应用楝科等杀虫植物进行了防治试验,本文主要报道楝科种子油及其抽提物引起产卵稻瘿蚊忌避反应及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