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示范实践为我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区域差异化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潜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各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的支持。构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0、2015和2019年我国面板数据,刻画31个省份(统计数据尚未包含我国港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当前各时段时空变化,提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加速度概念描述各省份建设能力差异,基于各省份生态文明五维度预期目标和历史发展速度探究各省份的发展潜势差异,并初步探究各省份生态文明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时间序列变化上,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尽管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各省份生态文明水平差距仍然持续拉大;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的特征,通过分析31个省份所属的六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等级,发现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生态文明等级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各阶段进步最大,而...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开发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一丁  付晓  田野  王辰星  吴钢 《生态学报》2017,37(13):4505-4510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建设,对我国华北和华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锡盟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其对锡林郭勒盟这一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典型草原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及生态压力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及生态压力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对该区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锡盟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特征。研究为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社会公众期望生态学研究能够为区域、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服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回顾了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及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需求与时代特征,提出了利用基于自然的宏生态系统途径的新思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安全格局构建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大尺度区域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战略布局、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体系,为中国安全、健康和美丽的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展现"生态创新"研究兴起的社会发展态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广东省生态学会于2017年6月在广州市从化区开展了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和政策创新"和"生态环境科技政策与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宣传活动。活动过程中,利用海报展览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期学者、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科学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确关键制约因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为例,在全面分析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关联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获性,构建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指标体系,对2007年、2012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各指标的进步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生态文化和生态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文明水平有一定增加,而生态环境改善较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位置,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度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绿色生活方式尚有待提升、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制度是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86,自引:11,他引:75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地区 ,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 ,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 ,在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 ,以中国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为背景 ,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安徽省生态系统叠加影响 ,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将安徽省分为 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4 7个生态功能区 ,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熊曦 《生态学报》2020,40(14):5081-5091
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引入到其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评价当中,阐述了其分析评价的四个核心要点,并据此从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40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就其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分析评价,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结果表明:一是DPSIR模型能够很好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信息,模型显示,可通过增强"驱动力"、降低"压力"、优化"状态"、妥对"影响"、全面"响应"等途径来增强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二是从指标权重和研究的结果来看,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正向影响且权重较大的指标,要重视其正向影响并积极推动其效应最大化,对一些制约或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负向指标,要严格做好控制工作并减少其影响效应。三是研究得出湘江源头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宁远、江华和蓝山三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生态社会、经济和制度的"驱动力"持续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状态"不断改善,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逐渐合妥,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响应"全面迅速,但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亟待降低。建议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要求着手,对照目标,弥补差距,推动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标准化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样板的有效手段,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的标准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参考。研究结合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与要求,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绿色生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七大重点领域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现状与问题。结果发现,截至2020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七大重点领域制定的国家标准超过1000项,95%以上集中在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以及绿色生活领域。深入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目前仍存在较大问题,表现在:标准体系方面,尚未形成以生态安全为主体的标准体系,现有标准以政府主导制定为主,且在各领域分布不均衡,部分标准更新较慢,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技术要求;标准研制方面,顶层支撑较为薄弱,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标准实施方面,不同领域之间标准实施不均衡,部分领域标准制定者权威性不高,标准实施效果较差。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研究从标准体系优化、标准研制能力建设、标准实施路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智慧  周忠发  郭宾 《生态科学》2014,33(6):1135-1141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重要性, 利用地形、地貌、气候等数据和生态环境状况,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 选择荔波县为研究区, 在GIS 空间叠加技术的支持下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 荔波生态敏感性较高, 其中不敏感区域面积最小, 仅占8.76%, 轻度和中度敏感地区面积总和约占区域总面积1/2, 二者比例分别为25.63%、26.13%, 高度敏感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21.15%; 极度敏感区面积较大, 占总面积的18.33%; 荔波生态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石漠化相关。总体上, 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虽然良好, 但在敏感性高的区域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是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分析和掌握黄河源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地区差异对于同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丰富和细化PRED系统的内涵和功能,创新的设计以H(生态人文)、R(生态资源)、E1(生态环境)、E2(生态经济)和S(生态社会)为子系统的HREES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系统,同时运用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对2016年青海省18个沿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耦合度、协调度及其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受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等客观因素影响,青海省沿黄县域,尤其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各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发展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青海省沿黄县域HREES系统耦合指数表现较好、协调指数表现较差,说明HREES各子系统相互依赖程度较高,但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各子系统间仍处于无序状态;3.通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够缓解青海省沿黄县域人地矛盾,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李志慧  张玥  彭璐  吴锋 《生态学报》2023,43(2):625-638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状态,开展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时空特征评估及关键要素识,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和绿色丝路建设至关重要。基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风险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了2000—2015年尼泊尔县域尺度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厘清了影响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尼泊尔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在县域尺度上主要集中在中低和中等恢复力水平,而中高恢复力呈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态势,南部地区以及位于中部发展区的首都加德满都河谷地区恢复力水平相对较高;(2)2000—2015年尼泊尔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恢复力在不同阶段呈现波动变化状态,2005年恢复力最优,2010和2015年部分区域恢复力降低明显,系统恢复力区域间差异逐步增大;(3)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风险对系统恢复力提升的总效应分别为0.99,0.07,0.11...  相似文献   

12.
李晟  郑重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报》2020,40(21):7851-7860
限制开发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的地区,对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对于推动环境功能区划制度落地与实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国家及省级的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市县尺度的限制开发地区环境功能区划相关研究较少。在总结现有环境功能区划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探讨了市县级限制开发地区环境功能区划体系设计和技术方法,提出了以公里格网作为分析单元,结合县域行政边界,基于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的结果,从自然生态安全、维护人群健康和区域环境支撑能力等3个方面,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基于该方法,将张家口市分为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持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环境开发准入区、聚居发展维护区6类环境功能区,并根据各环境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及生态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该区域管理提供可行的操作手段。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可为其他限制开发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县域生态资产核算研究——以云南省屏边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资产(Eco-Assets)是生产与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自然资源。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屏边苗族自治县为例,研究了县域生态资产核算的指标和方法,以生态资产综合指数、负债表和损益表,开展屏边县生态资产实物量核算,以期能够切实反映出生态系统实物量的变化和生态补偿成效,结合生态补偿分析屏边县生态资产变化的原因和趋势,给生态补偿政策和离任干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屏边县生态资产核算可以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城镇和荒漠人工生态系统实物量的核算。(2)2015年,屏边县生态资产指数为1.09,森林和灌丛占据主要位置,二者总和占当年生态资产的95.48%。15年来,屏边县生态资产综合指数降低了16.48%,其中森林和草地降低明显,分别减少了20.10%和6.67%,湿地指数增长了57.11%。(3)2000年以来,生态保护工程和城镇扩张是生态资产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补偿投入持续增加为生态保护工程顺利建设实施提供了保障。本研究表明,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基本可以支撑县域生态资产的核算,同时县域生态资产的变化能够体现出生态保护工程实行成效,并为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重要依据,为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罗布泊野骆驼的家域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双峰骆驼(Camelus ferus)生活在荒漠戈壁, 种群数量稀少, 栖息地地形复杂多样, 且有长距离迁徙习性, 目前对其家域面积和重要栖息地范围的研究只有定性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 在阿奇克谷地和阿尔金山北麓捕捉了8峰野骆驼并安装GPS卫星跟踪项圈, 分别获得了12-423天的13,748个GPS位点记录。研究结果表明, 8峰野骆驼的100%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s, MCP)家域面积分别为1,775-11,768 km2, 总家域面积为32,821 km2, 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面积的23.1%, 平均家域面积为7,349 ± 1,323 km2。野骆驼个体家域面积季节间差异显著, 秋季最大, 其次是冬季和夏季, 春季最小, 秋季是春季的4.4倍。野骆驼在繁殖季节的家域平均面积为879 ± 320 km2, 非繁殖季节为998 ± 106 km2, 二者间无显著差异。除了项圈编码为135号的野骆驼和其他7峰野骆驼的家域没有重叠外, 其余7峰野骆驼的家域都有重叠。这7峰野骆驼的家域总面积是24,910 km2, 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总面积的17.5%, 重叠区面积是515 km2。鉴于野骆驼主要分布在阿奇克谷地及以南区域、阿尔金山北麓, 建议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奇克谷地北山以北的核心区部分区域、磁海低地以南的山区和阿尔金山西部原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缓冲区, 而将阿尔金山北麓至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戈壁地带原为缓冲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核心区。  相似文献   

15.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疆罗后干涸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100、2m的沉积剖面共有92个宙积层,划归16同积旋回,包括了早更新世以来的各时期沉积。据划分的15个孢粉组这及古地磁、14^C、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早更新世该区曾发育森林-草原植被,早更民末,强烈的构造运动保留我下更充变形,上覆的中更统与下更新统间呈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荒漠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地层中有大量膏质泥岩和石膏。晚更新世以来,在干旱气候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16.
野双峰驼各分布区的生存环境差异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上野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目前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境内及中蒙边境,即: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麓、戛顺戈壁、中蒙边境及蒙古国西部的外阿尔泰戈壁。总数共计730~880头。目前已为极度濒危物种。本文对野驼在不同分布区由于生境及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加以对比研究并进行评价,为野骆驼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地表被硬化的不透水地面所替代,城市面源污染加剧,城市水环境恶化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提出从城市设计和生态管理角度实现城市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综述了WSUD理论内涵、设计原则、技术体系以及隐含在其中的生态学思想,提出当前WSUD理论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技术体系,整合生态学思想以及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并与传统生态智慧关联,为WSUD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基于WSUD技术及蕴含于其中的生态智慧,针对三峡库区城市水环境特点和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兼顾城市景观优化、生物生境再造、生态服务功能优化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采取生态缓冲、湿地消纳和自然调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思路,以水陆界面生态屏障综合控制为主线,根据城市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水陆界面缓冲区3个空间层次,提出城市污染源头-滨湖绿带-生态护坡-基塘湿地-自然消落带多重拦截和消纳的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形成三峡库区水敏性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模版和参考,为三峡库区城市水体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三峡库区水质保护与城市人居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时空分异及协同发展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龙武  王振波  方创琳  孙湛 《生态学报》2019,39(4):1212-1225
京津冀城市群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诸如雾霾、水质污染及生态体系破坏等问题。选取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指数评估模型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子系统指数值,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分类原则判定两者协同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廊坊城市化发展较强,邯郸、秦皇岛、衡水、沧州居中,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较弱;北京、保定、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天津、石家庄、廊坊、邯郸、沧州居中,邢台、衡水、唐山较弱。(2)2000—2007年为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2008—2015年为稳步提升阶段;2000—2010年为生态保护攻坚期,2011—2015年为生态文明建设期,环保投入剧增。(3)高城市化区的空间格局保持不变,偏高城市化区和中城市化区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低城市化区基本不存在;优生态环境区、偏优生态环境区和中生态环境区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劣生态环境保护区不存在。(4)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显著,但是濒临失调和中度协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协同发展类型整体上逐渐由城市化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滞后,生态环境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由此,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科技+"的自主优化思想,打造集聚区域特色的"美丽中国"绿色城市化样板区;加大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宣传,以"生态+"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区域性绿色小城镇;建立多样化生态保护园区、现代化旅游和康养基地、科技化教育培训机构,促进区域内外多维多向联动发展;保有生态环境危机意识,积极创建保障措施,杜绝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事件。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新疆玛纳斯湖湿地生态变化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丽春  焦黎  来风兵  张乃明 《生态学报》2019,39(8):2963-2972
以2000、2006和2016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地考察,借助RSEI指数,对玛纳斯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集成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土壤指数建立的RSEI指数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较好的对玛纳斯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2000、2006和2016年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227、0.183、0.234,对RSEI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后,发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等级居于主导地位,"优"等级有所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于玛纳斯湖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多年来粗放型的农业发展使玛纳斯河流域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从优化水资源配置角度提出对主要源流流域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尾闾湖泊湿地的生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