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刺叮人工感染21天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然而,它们在饱血、消化、蜕皮和再次吸血过程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只有中华硬蜱可以保持活的莱姆病螺旋体直至蜕化为下一发育阶段,蜕化后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对敏感KM鼠有感染能力。而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这两种血蜱不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因此,这两种血蜱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中华硬蜱于幼蜱到若蜱以及若蜱到成蜱两个阶段均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提示了中华硬蜱作为南方莱姆病的潜在媒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3.
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刚  张以耕 《昆虫学报》1993,36(3):290-295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imaphysalis 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n,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叫‘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东宁县山区蜱类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有的蜱种已证实是传播森林脑炎、北亚蜱传斑疹伤寒的媒介。近年来,国内文献又报导了从东北牡丹江林区发现了莱姆病(Lyme Disease)病人,病人都有被婢咬史,并从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的中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莱姆病病原体及其成分直接作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对近年有关莱姆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方头蜱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常见的家畜体表主要寄生虫之一,它的分布和活动是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的,它也是我州牛双芽焦虫病的传播者。我们在甘孜县拖坝公社第三生产队调查牛、羊血孢子虫病时,发现5头犏牛和1头黄牛,有被方头蜱叮咬吸血而死亡的。 临床症状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发育期的方头蜱在牛下颚、颈部、肘部前后,胸腹部,以及后肢内侧及会阴部等,一个挨一个的叮咬吸血,其数之  相似文献   

8.
蝉螨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比 较生疏的,甚至好多人不认得 这两个字。由于中国昆虫学会于1963年在长春开了一次全国蜱螨专业学术讨论会,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很希望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一种皮肤病,叫做疥疮,是一种“疥癣虫”寄生在皮肤里所引起的。这种虫就是蜱螨的一种,称为疥螨。另外农村中的耕牛身上有一种吸血的虫子,专门叮咬在牛的耳壳内部或肛门会阴的周围。开始虫子身体很小,吸血后,有赤豆甚至蚕豆那么大,农民都叫做草爬子或八脚子,这也是蜱螨的一种,称为牛蜱。这样看来,蜱螨并不是完全没有见过或者没有听到过,不过它们的名称不大见于报刊和书本,显得有点生疏而已。 疥螨和牛蜱只是蜱螨中的一二个例子,整个蜱螨  相似文献   

9.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新西兰兔后不同时间(叮咬后24 h、48 h、72 h以及第 5天、第8天)中肠上皮组织的形态学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中华硬蜱叮咬前中肠上皮主要由替代细胞和少量体积较大的消化细胞构成;替代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呈圆形、胞质染色浅 。中华硬蜱叮咬初次感染宿主后,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微绒毛较密集,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各单位膜结构清晰,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素颗粒;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中华硬蜱叮咬再次感染宿主后,中肠可发生一系列明显的病理变化,中肠基膜出现变薄、松散和断裂现象,消化细胞破裂、空泡化,消化细胞数量减少;消化细胞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不整,线粒体肿大,体嵴减少、变短甚至髓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脂粒及高铁血红素颗粒减少,细胞膜吞饮、吞噬现象减弱,消化细胞内结构紊乱和破坏。该研究结果提示初次叮咬导致了宿主的免疫抗性,再次叮咬后蜱中肠是宿主免疫力的主要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0.
倪军  沈姝  邓菲 《昆虫学报》2022,65(12):1701-1716
蜱是一种人畜共患体表寄生虫,通过叮咬宿主和吸血,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引发多种疾病。凝血反应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蜱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周期长,在吸血过程中分泌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反应,可帮助蜱长时间保持吸血状态。目前,已知的蜱源抗凝物质依据其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溶解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血管活性蛋白4大类。这些抗凝血物质可分别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路、共同通路中的关键步骤,以及促进纤蛋白溶解和抑制血小板激活,从而抑制宿主血管中的凝血反应。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级联反应共同通路中凝血酶和Xa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溶解剂引起纤维蛋白原的水解并延迟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降解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并结合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和血小板上的αIIbβ3整合素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活性蛋白抑制宿主血管收缩以及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此外,还有一些蜱分泌的其他蛋白分子可通过不同的通路来实现抗凝血作用。本文对迄今为止各类蜱中发现的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蛋白和小分子及其抗凝血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阐述,将促进对蜱抗宿主凝血的作用机制和生理意义的理解,也为研制蜱源新型抗凝血药物、开发新的抗血栓疗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宿主皮下注射伊维菌素对长角血蜱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进而评价伊维菌素对长角血蜱的防治效果。【方法】以新西兰白兔为宿主,皮下注射不同剂量伊维菌素,观察幼蜱、若蜱及雌蜱的叮咬率、死亡率、吸血期、饱血体重、产卵量和孵化率等生物学参数,分析伊维菌素对长角血蜱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伊维菌素对长角血蜱各期蜱虫的叮咬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伊维菌素可显著增加幼蜱和若蜱死亡率,延长若蜱和雌蜱的吸血期并降低其饱血体重,降低雌蜱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抑制卵巢及卵的发育。【结论】宿主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能够显著抑制长角血蜱的发育及生殖,可作为防治长角血蜱的候选杀虫剂。  相似文献   

12.
该书由俄罗斯学者巴拉绍夫 ( Yu.S.Balashov)编著 ,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 ( Nauka) 1998年出版 ,全书共2 87页。该专著是一本有关硬蜱的基础研究总结 ,作者综合了他长期的研究工作并对世界上已有的文献进行评介。全书共 9章 ,包括蜱类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寄主的关系、生活史、自由生活和寄生时期的生态学、生殖、寄生的防御反应、蜱类与病原体的关系及蜱传疾病 (脑炎、莱姆病、土拉菌病等 )的自然疫源地。本书有 10 1幅图 ,4 0版照片和35个图表。书后列举了约 10 0 0篇俄罗斯和外国文献。该书是蜱类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可供蜱螨学、…  相似文献   

13.
南京地区家畜寄生蜱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蜱类对于人、家畜或其他动物疾病的传播,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类型的病原体,如病毒(森林脑炎)、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细菌(土伦热)、螺旋体(回归热)、原生动物(焦虫病)、蠕虫(丝虫病)都以蜱类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这些病原体在蜱的体内不仅能进行生物性发育循环而且有的还能经虫卵传至后代。蜱类在它的一生中可以更换2—3个宿主吸血,寄生在野生动物体上的蜱也可以叮咬家畜或人体,因此,调查研究家畜体外寄生蜱类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球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病原体,通过蜱叮咬传播而引起莱姆病,其表面存在的膜蛋白具有免疫性和致病性.BmpA(Borreliaburgdorferi membrance protein A)是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抗原之一,为层粘连蛋白结合蛋白,是莱姆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对蛋白功能、诊断应用和莱姆关节炎致病机理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蜱类的滞育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滞育(diapause)是昆虫、蜱类等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昆虫滞育现象的研究开展较早,也比较深入而对蜱类这一现象的研究则较晚。(1948)曾首次论述过硬蜱的滞育,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快,已对几十种蜱类的滞育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概述蜱类滞育的表现形式,影响滞育的环境因素以及滞育期间蜱类的生理状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叮咬感染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豚鼠后45-52天,再叮咬正常豚鼠,可使后者感染。除个别蜱外,受精的感染雌蜱第一次产的卵(吸感染血后10—19天产出)和1龄稚蜱均为阴性。间隔.1个月又喂以正常豚鼠血,这些蜱第二次的吸血率、产卵数和卵的孵化率都明显降低,但从第二次六的卵和1龄稚蚌压印片中均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经卵传递率60%,子代感染率59%(6-100%)。  相似文献   

17.
蜱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有关其生殖生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卵黄发生直接影响蜱类的繁殖力,一直是蜱类生理学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对蜱类卵黄发生的研究主要包括卵黄蛋白的纯化与鉴定,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调控,卵母细胞对卵黄原蛋白的摄取以及转变为卵黄蛋白的分子过程。蜱类卵黄发生受激素调控,激素的作用与作用激素的种类在硬蜱和软蜱中表现出较大差别。对蜱类卵黄发生了解得尚少,在许多方面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GMA)包埋、切片和姬姆萨染色观察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在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体内的分布情况。接种立克次体后2天,即可从蜱的血淋巴涂片中查见立克次体,但各器官和组织的切片6天后才开始出现阳性,尤以中肠最迟。叮咬感染的蜱的中肠感染较早也较严重。无论接种或叮咬感染,除睾丸和精子外,所查的器官和组织包括涎腺、基节器、中肠、直肠、卵巢以及雄蜱的附腺和贮精囊等切片中都查见立克次体。有的蜱感染很严重,立克次体充满了许多器官和组织的细胞。  相似文献   

19.
<正> 信息素的研究近年有很大进展,昆虫的信息素现在可以分离,提纯,有些还可以合成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近年的研究工作也表明,蜱螨类和昆虫一样,也产生信息素,尤其在蜱类更为普遍。 蜱类的信息素也有两类,即性信息素(sex pheromonc)和集聚信息素(assembly pheromone)。 性信息素在蜱类中普遍存在,现已发现革蜱,花婢、扇头蜱、硬蜱和牛蜱等属的种类都能产生。雌虫在吸血时释放性信息素,以吸引吸食中的雄虫,硬蜱科的性信息素,可用己烷、戊烷或石油醚等有机溶沼提取,它的成分在多数蜱类为2,6-2氯酚(2,6—dichlorophenol),如在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Latreille).安氏革蜱Dermacentor andersoni Stiles,变异革蜱D.variabilis Say等。有些蜱类雌虫的提取物也含有石碳酸  相似文献   

20.
黑脚硬蜱 (Ixodesscapularis)是莱姆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本文利用从 12个不同地点采集的 85 3个样本 ,采用DNA单连构型多样性的分子技术 (DNA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对黑脚硬蜱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b)和核糖体rRNA基因的内部转录空间ITS1被用为种群目标分子标记位点。在Cytb位点上 ,总共发现 7个单倍基因型。在ITS1位点上 ,共发现 13个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析结果显示 ,沿美国东海岸分布的黑脚硬蜱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南北种群 ,但是基因流在地理区域间频繁发生。尽管蜱自身的迁徙扩散能力有限 ,但地理区域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仍然较大 ,这可能与黑脚硬蜱寄主动物的频繁迁移有关。另外 ,本研究资料显示 ,南方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明显大于北方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