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Tomas Lindahl contributed his scientific career to unveiling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DNA decay and repair.He made several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on genome instability,novel DNA repair activities and pathways,and disease association.The 2015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was awarded jointly to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 and Aziz Sancar for their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NA repair.Their findings were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三位在"DNA修复机制"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分享,他们是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荣誉所长林达尔(Tomas Robert Lindahl)、杜克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莫德里奇(Paul Lawrence Modrich)、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讲座教授桑贾尔(Aziz Sancar)。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出生的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美国人保罗·莫里奇(Paul Modrich)和土耳其出生的阿齐兹·桑卡尔(Aziz Sancar),以奖励他们在"DNA修复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201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虽然也奖给DNA损伤修复主题,但获奖人却不同,授予了两位美国人伊夫林·威特金(Evelyn M.Witkin)和史蒂芬·埃利奇(Stephen J.Elledge),以奖励他们  相似文献   

4.
正INTRODUCTION On October 7,2015,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2015was awarded to three deserving scientists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on DNA repair.Tomas Lindahl was recognized for studies that uncovered the inherent instability of DNA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Paul Modrich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smatch repair  相似文献   

5.
Tomas Lindahl completed his medical studies at Karolinska Institute in 1970. Yet, his work has always been dedicated to unraveling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DNA decay and DNA repair. His resear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on the instability of our genome,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DNA repair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NA repair pathways, and the association to diseases, throughout his 40 years of scientific career.  相似文献   

6.
正On October 7,2015,the Nobel Prize Committee announced that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had been awarded jointly to Professors Paul Modrich,Tomas Lindahl and Aziz Sancar(Figure 1),each of whom mad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NA Repair.In one of life’s unpredictable turns,Paul was among the last individuals in his entire personal,professional and  相似文献   

7.
正Dr Tomas Lindahl is a world-renowned scientist specialized in cancer research,in particular,DNA repair [1].In 2015,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jointly with Dr Paul L.Modrich and Dr Aziz Sancar ‘‘for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NA repair"(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5/press-release/)[2].During his recent visits in China,besides delivering lectures,Tomas also attended a couple of group meetings with students and PIs.He actively interacted with the audience,not only on topics relating to DNA repair,but also on how to do science and beyond.We presented this special report based on recordings.  相似文献   

8.
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 DNA糖基化酶(UNG); Modrich重建了错配修复的体外系统,从大肠杆菌到哺乳动物深入探究了错配修复的机制; Sancar利用纯化的UvrA、UvrB、UvrC重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关键步骤,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分子机制.DNA损伤是由生物所处体外环境和体内因素共同导致的,面对不同种类的损伤,机体启动多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保护基因组稳定性.这些修复机制包括:光修复(light repairing);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 DSBR).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又分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 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两种方式.本文将对上述几种修复的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癌症等人类系列重大疾病风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三位科学家汤姆·林达尔(Tomas Lindahl)、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因发现和揭示DNA修复及其机制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综述了三位获奖者分别在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研究中的原创发现,以及相应的修复通路机制的描绘。此3种修复通路,主要是针对紫外线和化学物所致DNA的碱基损伤、嘧啶二聚体及加合物或者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误配对的修复。恰巧,201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的两位科学家,也因他们揭示了DNA损伤应答现象和机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而获奖,本文也呈现了获奖者的关键性科学发现。最后,简要展望了中国DNA损伤修复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Tomas Hokfelt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组织学家Tomas Hkfelt为开辟当今的神经组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Nilsake Hillarp一起创建了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显色技术。早在70年代,Hkfelt在P物质、脑啡  相似文献   

11.
<正>特大"喜讯"炎炎夏日,任性博士不俱酷暑赴海南考察;聪明绝顶,随手摘下硕大海芋叶片当伞打;世事难料,片刻之后路上行人指指点点都笑他;这是为啥?原来博士遭遇劣质"遮阳伞"皮肤早已晒出花斑!咕噜博士这下丢人丢大啦,不知是谁爆的料,他的糗事迅速传遍编辑部。更郁闷的是他后知后觉,许久后才发现自己的"海芋伞"上竟有那么多圆形小怪洞。"这究竟是谁干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香云 《生命世界》2010,(8):106-108
<正>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从生物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生物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地促进  相似文献   

13.
对中文"熊猫"一词来源的流行说法提出质疑,通过资料考证,认为"熊猫"一词来源于20世纪初对日文和英文辞书的借用,最初是指小熊猫;而中文"大熊猫"是对"熊猫"一词的扩展使用;中文"猫熊"晚于对"熊猫"的使用,而非相反。  相似文献   

14.
医疗保险违规欺诈行为监管是各国政府部门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工具和监管依据等方面对不同医疗卫生体制模式,国家关于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违规欺诈行为监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扩大医疗保险项目覆盖范围是监管医疗机构的基础,混合付费体系是监管医疗机构的重要制度工具,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机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是主流的监管模式,应注重按过程监管的全方位监管方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惩处机制是有效控制欺诈骗保行为的重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有效和快速地识别系统内不合理或异常支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与"传承"。但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或者说"传承")问题开  相似文献   

16.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加强成本核算,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之路,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必然结果。以单病种临床路径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研究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新模式。综述了以单病种临床路径为基础的成本核算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昌友 《植物研究》1999,19(3):246-248
1.世界29种甘草数字是不可靠的;2.新疆17种甘草是由于对于老种的错误鉴定和"新种"爆炸造成的;2.对三叶甘草(G. triphylla)、白花甘草(G. bucharica)、黄花甘草(G. flavescens)的新组合是错误的;4.新建的组(Sect.)、系(Ser.)拉丁名,是中文式的拼凑,难为人所接受;5.文中的检索表和分类系统是脱节的,前者是世界的,后者是中国的;均未指明模式产地和保存地及引证原始和近期出版的文献。因而不符合一般分类学文章规范;6.文章内容尤其"参考文献"中的笔误太多,令人惊奇! 7. "新分类系统"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19.
<正>我是一条贪吃蛇早就听说蛇很贪吃,没想到竟然贪吃到口不择食的地步。这条名叫"雷吉"的宠物王蛇误以为自己的尾巴是另一条蛇,啊呜一口把"它"咬住了。幸运的是,在雷吉开始"享用"自己的身体之前,主人及时出现,立即把它送到了兽医院。  相似文献   

20.
灌木"肥岛"的形成和维持是物理和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是影响灌木"肥岛"形成的关键因素;动物活动亦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肥岛"的形成。本文以中亚干旱区的代表性物种"柽柳"和"大沙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沙鼠活动对柽柳沙包"肥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大沙鼠定居的柽柳沙包具有"肥岛"效应,但土壤养分含量并无显著提高;大沙鼠定居后,柽柳沙包出现明显的"肥岛"效应,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丘间对照地;大沙鼠活动促进了15~50cm深层土壤养分的富集,速效氮含量甚至是相同深度无洞柽柳沙包的2倍以上。表明大沙鼠活动促进了柽柳沙包"肥岛"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