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倍体石蒜在安徽发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2.
六个石蒜居群的核型及四倍体石蒜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色体与核型的变化是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石蒜属Lycoris植物特别是石蒜L.radiata在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上存在较大的变异。通过对不同居群的石蒜核型研究,可以为石蒜和石蒜属植物的核型演化及演化机制提供一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对分布于中国安徽省和浙江省的6个石蒜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6个石蒜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别为:霍山居群2n=44=28st+8t+8T,2n=22=6st+12t+4T;黄山居群2n=22=22t,2n=22=18st+4t,2n=21=12st+7t+2T;滁州居群2n=33=33t;马鞍山居群2n=33=18st+15T,2n=25=1m+20st+2t+2T;宣城居群2n=22=20st+2T,2n=21=1m+20st;杭州居群2n=22=12st+4t+6T,2n=21=18st+3t。其中,部分居群的核型类型为首次报道;并首次发现了四倍体的石蒜居群。此外,对石蒜的核型进化和多倍体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4.
安徽石蒜属4种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叶根  郑艳  张定成  邵建章   《广西植物》1998,18(4):363-367
本文分析了安徽境内石蒜属LycorisHerb.4种植物的核型,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它们的核型变异。结果表明,乳白石蒜L.albifoliaKoidz.的核型为2n=19=3m+7st+4t+5T,属3B型;中国石蒜L.chinensisTraub.为2n=16=6m+10T,属3B型;石蒜L.radiata(L’Her.)Herb.为2n=22=4st+18t,属4A型;换锦花L.sprengeriComes.exBaker.为2n=22=2st+20t,属4A型。以上各种植物均未发现随体和次缢痕,通过核型比较,可见同种不同居群间在染色体数和核型结构上均存在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安徽石蒜和中国石蒜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石蒜属Lycoris Herb.全世界约有20多种,其中已做过细胞染色体计数者计有17种。本文继红蓝石蒜Lycoris haywardii Traub和换锦花L.sprengeri Comes exBaker以及长简石蒜L.longituba Y.Hsu et Fan,玫瑰红石蒜L.rosea Traub etMoldenke,石蒜L.radiata(L′Her.)Herb.和矮小石蒜L.radiata var.pumila Grey(以上均待发表)之后,对安徽石蒜L.anhweiensis Y.Hsu et Fan和中国石蒜L.chinensis Traub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和核型的描述和分析,旨在为今后探讨石蒜属的核型进化和种系发生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石蒜属13个种(含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的ITS1长度为259~260 bp,ITS2为230 bp,分别有多个特异性信息位点。以ITS序列为依据对石蒜属植物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表明石蒜属13个种可分为三大类,其中类Ⅰ包括中国石蒜、地笑、安徽石蒜和长筒石蒜,核型为M+T型;类Ⅱ包括矮小石蒜、换锦花、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核型为ST型;类Ⅲ包括稻草石蒜、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两种人工杂交种,核型为ST+M+T。系统进化树与核型分析结果相似,第Ⅲ类可能为自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蜘蛛抱蛋属的细胞分类学研究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文章报道了13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并对属内核型进化规律作了总结。作者认为随体染色体和第1对染色体可以作为本属核型的特征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变异与花部式样密切相关。本属植物原始的染色体基数为x=19。此外,对非整倍性变异的主要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PCR分析中国石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种间亲缘关系,从46对SSR引物选出18对扩增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对石蒜属15个种和外类群中国水仙进行了PCR扩增,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改良的银染法染色,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7.63%。通过UPGMA法将供试20份材料聚成4类。第I类包括安徽石蒜、长筒石蒜、黄长筒石蒜、忽地笑、中国石蒜、乳白石蒜,其中安徽石蒜与长筒石蒜的亲缘关系很近;第II类包括香石蒜、鹿葱、换锦花、红蓝石蒜和玫瑰石蒜;第III类由石蒜、矮小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组成;第IV类为外类群中国水仙。分子聚类结果不仅支持乳白石蒜、鹿葱、红蓝石蒜、江苏石蒜、稻草石蒜的杂交起源观点,而且与形态学分类、物种的染色体倍性、核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即除乳白石蒜外,染色体基数接近或等于11、核型含有11t或11t 倍数的物种聚为一大类;染色体基数不等于11、核型为6M+10T的种聚成了另一大类。SSR-PCR容易区分同种不同产地的安徽石蒜或不同花色的长筒石蒜,外形十分相似的石蒜和矮小石蒜,忽地笑和中国石蒜。本研究认为,将安徽石蒜作为一个独立的种不太合适,它可能是长筒石蒜的变种或是以长筒石蒜为亲本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亚科(Allioideae)葱族(Allieae)葱属(Allium)的Anguinum亚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2变种,该亚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研究在扩大样本量和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葱属Anguinum亚属4种植物19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心叶韭(Allium ovalifolium var.cordifolium)的核型。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中茖葱都为四倍体,对叶韭和心叶韭都为二倍体,太白韭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基数均为x=8,核型类型都为2A型,每个居群都具有随体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多为st染色体,随体均位于短臂末端,并且对叶韭眉县居群和太白韭聂拉木居群存在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讨论了Anguinum亚属植物的染色体特征、随体染色体的多态性和该亚属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茖葱(Allium victorialis)和对叶韭(A.listera)的细胞地理学问题。得到如下推论:(1)染色体加倍和结构变异是Anguinum亚属进化的两种重要机制,环境异质性使得Anguinum亚属植物随体染色体具较高的多态性;(2)茖葱通过多倍化和无性繁殖并存来扩大居群;(3)染色体形态变异是对叶韭适应环境变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叶茶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光涛   《广西植物》1988,(3):249-255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研究了云南大叶茶的染色体核型,间期核形态和多核现象。结果表明大多数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是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7和12对染色体中各有1条具随体染色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0m+8sm+2sm(SAT),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同时亦发现有“2B”型的核型。云南大叶茶间期核型为浓密分散型和复杂染色中央微粒型两种;并首次发现茶树中的多核现象,在所观察的1250个细胞中有6个是具双核细胞(占0.48%),有2个是具三核细胞占(0.16%)。另外,本文还对部份山茶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讨论。从核型上可以看出:(1)山茶属植物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系;(2)山茶属植物核型的进化基本符合Stebbins提出的植物界核型进化的规律,即对称—→不对称;(3)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在一定范围内变异甚大,这种变异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观点与张宏达提出的山茶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基本吻合。带随体的染色体数目在山茶属植物核型的进化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13个种的指纹图谱。从5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41个引物,共产生了350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h之间,其中253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72.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为6.2条。采用TFPGA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石蒜属13个种明显聚为两大类,即具有单型核型结构(I型),染色体基数为x=11的5个物种:玫瑰石蒜L.rosea,红蓝石蒜.L.haywardii,稻草石蒜L.straminea,换锦花L.sprengeri和石蒜L.radiata聚为一类;具有两型核型结构(V型和I型)8个物种即江苏石蒜L.houdyshelii,乳白石蒜L.albiflora,中国石蒜L.chinensis,长筒石蒜L.longituba,安徽石蒜Lanhuiensis,夏水仙L.squmigera,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忽地笑L.aurea聚为一类。其中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的亲缘关系最近,石蒜和忽地笑的亲缘关系较远,与细胞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RAPD分析,对玫瑰石蒜,红蓝石蒜和稻草石蒜是否天然杂交起源以及乳白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换锦花C-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传良  周坚 《生物学杂志》2004,21(2):18-19,37
对换锦花C-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22,带纹主要以着丝点带为主。还讨论了染色体C-带在研究石蒜属植物核型演化及多倍体起源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石蒜新核型及染色体数目在安徽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省马鞍山的石蒜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 ,发现了石蒜的一种新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按Levan等 (1 964)标准 ,核型公式为 2n =2 4=6m +8sm +6st+4t,为 3A核型 (Stebbin,1 971 )。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观察结果差异很大。马鞍山居群的新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葱属薤白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的13个地方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12个国内居群 都为四倍体,2n=4x=32;一个日本居群为五倍体,2n=5x=40。13个居群的核型类型均属Stebbins的 2A型。薤白种内存在着核型多态性。种内的核型分化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关。主要表现为臂间倒 位、罗伯逊易位和或不等相互易位。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结果导至薤白种内发生明显的核型分化。在13 个居群中,四倍体居群的核型明显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核型公式为2n=4x=32=26m(2SAT)+6sm (2SAT),属于该类的有华山居群、商南居群和长春居群。都江堰居群也属该类,但它的一对m随体染 色体为一对st随体染色体所代替。另一类的核型公式为2n=4x=32=24m(2SAT)+8sm(2SAT),沣峪 口居群、大飞水居群、汶川居群、武汉居群和红河居群属于该类。此外,宝兴居群、杭州居群、香山居群也 属该类,但它们各有一对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五倍体日本居群的核型属于第一类型,但有两条m 染色体为sm染色体所代替。最后,对薤白种内核型多态性产生的原因从环境因素,繁育制度和多倍性 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不同的生境有利于诱发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兼性无融合生殖和多倍 性则有利于克服育性降低的障碍和保存在居群中所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通过对薤白现代分布格局的分析,认为日本应为它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淫羊藿属(Epimedium L.)植物染色体组遗传与进化,阐明该属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该文对淫羊藿属植物51个分类群(43种、1亚种、6变种和1个栽培品种)和2种温哥华属(Vancouveria Morren et Decne.)植物的根尖进行了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运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这53个分类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类的染色体数均为12,二倍体(2n=2x=12),第1对同源染色体均为随体染色体,核型均为Stebbins的2A或1A型。可见,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在遗传进化中确实较为保守,种间核型非常相似。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为淫羊藿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明显的线索。分析结果完全支持该属属下两个亚属(Subgen.Rhizophyllum和Subgen.Epimedium)的划分。亚属Epimedium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显示,该类群物种间的系统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核型似近系数分析结果还发现,来自东亚地区的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具有明显的变异,显示了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推断了淫羊藿属植物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淫羊藿属植物的资源利用、系统分类和遗传演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据Inariyama[5,6]与Bose和Flory[4]报道,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染色体的数目为2n=33,都是R(棒)形染色体。如果把11作为石蒜属染色体的基数,那么具2n=33的石蒜显然是个三倍体,而且也是属内染色体的总数和R形染色体的数目最多者。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豹子花属6种11居群和百合属7种14居群进行了核型研究,并用不对称系数AI度量核型不对称性,以CVCL-CVCI散点图比较近缘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1)除美丽豹子花 No-mocharis basilissa 为三倍体外,其余全为二倍体 2)核型在种间、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以及B染色体的有无上种间存在明显差别 3) CVCL-CVCI散点图显示豹子花属与百合属关系密切 4)染色体结构变异产生数量和类型不同的次缢痕,是豹子花属植物进化的主要方式。豹子花属在从其起源地和分化中心高黎贡山向四周扩散时,细胞核型方面伴随着出现了非整倍体、三倍体、 B染色体和次缢痕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地区鹿药属4种15居群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Maianthemum)4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染色体数目,多倍化,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1)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染色体数目为2n=72之外,其余的居群全为2n=36;2)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M.nanchuanense和M.szechuanicum的核型是首次报道,B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重楼属的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5种重楼植物的核型:凌云重楼(P. cronquistii);南重楼(P. vietnamensis);金线重楼(P. delavayi);长柱重楼(P. forrestii);和平伐重楼(P. vaniotii)。讨论了重楼属植物的核型结构和倍性的变异,以及杂合性、多态性、B染色体等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并将重楼属植物的核型归纳成三个主要的基本类型。1. 4t型,基本核型为2n=2x=10=6m+4t,分布于南部热带亚热带的多叶重楼P. polyphylla等13种的核型属于这一类型;2.2st型,基本核型为2n=2x=10=6m+2st+2t,分布于北温带的P. verticilata等5种属于这一类型;3.4st型,核型为2n=2x=10=6m+4st,仅有巴山重楼P. bashanensis的核型属这一类型。每个类型中各个种之间在染色体的结构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植物的染色体核型的演化规律,对三个类型核型的演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三倍体换锦花在安徽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分布于安徽江南和江淮两个地区野生居群的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进行了细胞学研究, 发现换锦花为一复合体,包括两个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分布于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的野生居群,其 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9st+21t+3T,属4A核型,极其稳定,该种的三倍体类型为首次发现;(2) 二倍体类型,分布于滁州市琅琊山的野生居群,发现有2个核型,核型I,2n=22=8st+14t,属4A核型, 约占观察细胞的80%;核型Ⅱ,2n=22=1m+1sm+14st+6t,属3B核型,约占观察细胞的20%,该染色 体核型为首次报道。换锦花三倍体居群和二倍体居群的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基本相同。本文还指出罗伯逊变化在石蒜属核型演化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