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13个种的指纹图谱。从5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41个引物,共产生了350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h之间,其中253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72.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为6.2条。采用TFPGA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石蒜属13个种明显聚为两大类,即具有单型核型结构(I型),染色体基数为x=11的5个物种:玫瑰石蒜L.rosea,红蓝石蒜.L.haywardii,稻草石蒜L.straminea,换锦花L.sprengeri和石蒜L.radiata聚为一类;具有两型核型结构(V型和I型)8个物种即江苏石蒜L.houdyshelii,乳白石蒜L.albiflora,中国石蒜L.chinensis,长筒石蒜L.longituba,安徽石蒜Lanhuiensis,夏水仙L.squmigera,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忽地笑L.aurea聚为一类。其中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的亲缘关系最近,石蒜和忽地笑的亲缘关系较远,与细胞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RAPD分析,对玫瑰石蒜,红蓝石蒜和稻草石蒜是否天然杂交起源以及乳白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旱雀麦为外类群,用PAUP 4.0b10软件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对11份仲彬草属物种的ITS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1)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96~601 bp;G C含量在所有ITS中的变化范围为61.20%~62.44%;序列间的遗传分化距离为0.003~0.033,平均值为0.015;(2)疏花仲彬草和塔克拉干仲彬草2个物种聚为一支,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底部,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分析中分别获得78%和82%的自展支持率,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聚在一起的倾向,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4)ITS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细胞学、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ITS区序列分析能反映仲彬草属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ITS序列分析豹子花属与5种百合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滇蜀豹子花和多斑豹子花为材料,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其ITS序列,结合GenBank中其它3种豹子花和5种百合的ITS序列,构建了这10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ITS序列长度在625bp~627 bp之间,总G C含量在60.38%~61.12%之间,5.8S的G C含量除大理百合为45.4%外,其余9种植物为55.01%或54.60%,说明ITS序列在进化上保守性较强,同属不同种甚至不同属间的长度差异不明显;(2)NJ、MP、ME聚类树的分支趋势一致,都是豹子花属植物先聚在一起再和5种百合相聚,滇西豹子花和豹子花在3种聚类树中都以99%以上的支持率聚成一支,说明这2个种的亲缘关系最近;(3)在10种植物中,形态相似且分布海拔和区域重叠的种类先相聚,说明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广义青篱竹属(Arundinaria)核糖体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广义青篱竹属(Arundinaria)中有关争议类群的代表种或模式种(毛竹为外类群)等18种竹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供试竹种形成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这说明广义青篱竹属中这些不同的类群归属青篱竹属是合理的。17种竹种可聚为2大分支:其中斑苦竹(A,oleosa)、仙居苦竹(A.hsienchuensis)、茶秆竹(A.amabilis)、长叶苦竹(A.chino)、苦竹(A.amara)、宜兴苦竹(A.yixingensis)、菲白竹(A.fortunei)、翠竹(A.pygmaea)为一个分支;而大明竹(A.graminea)、巴山木竹(A.fargesii)、冷箭竹(A.faberi)、凤竹(A.hupehense)、鼓节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cv.Tsutsumiana)、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肿节竹(A.oedogonata)、少穗竹(A.sulcata)组合在另一分支。ITS系统发育树还表明,大明竹与巴山木竹、鼓节矢竹与矢竹、少穗竹与短穗竹和肿节竹关系极为密切,均得到较高的Bootstrap(分别为99%、100%和87%)的支持;茶秆竹与仙居苦竹关系非常密切,茶秆竹可归隶到青篱竹属中;翠竹和菲白竹关系密切,且与苦竹类竹种分为两个分支。  相似文献   

5.
新疆石竹属野生种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与亲缘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新疆是我国石竹属植物分布和分化中心,种质资源丰富。通过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新疆石竹属(Dianthus)植物野生种共8个种及外类群(Lychnis coronata Thunb)rDNA的ITS区(包括ITS-1,5.8S,rDNA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研究结果说明,新疆石生属植物的ITS序列总长度为617-621bp,长度变异较小,仅相差4bp,种间序列同源性很高,达97.6%-99.8%,外类群的序列同源性为80%左右。ITS区序列在石竹属内是相当保守的,石竹属物种间序列变异位点基本上是转移多于颠换,且转移率较高,转换/颠换率为1.0-3.0。系统地位和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分布于中国的石竹属植物3个组即齿瓣组(sect.Barbulatum Williams)和石竹组(sect.Dianthus),遂瓣组(sect.Fimbriatum Williams)的亲缘关系较远,而sect.Dianthus与sect.Fimbriatum Williams的亲缘关系较近。ITS系统发育树揭示了石竹组起源早于遂瓣组和齿瓣组,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学论述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荞麦起源于我国, 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了有效研究和利用荞麦及其野生种资源, 以从四川、甘肃、贵州等地采集的荞麦属(Fagopyrum)10个种(含变种、亚种和复合体种)共71份材料为对象, 通过ITS和叶绿体ndhF-rpl32序列分析, 利用MEGA5.0构建系统进化树, 探讨了荞麦种内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在ITS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725 bp, 信息位点为150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20.7%; 在ndhF-rpl32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940 bp, 信息位点为158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16.8%。由ITS序列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两个进化树都可以将71份材料分为大粒荞麦种组和小粒荞麦种组; 其中, 大粒荞麦种组包括栽培苦荞和米苦荞(F. tataricum)、金荞复合体(F. cymosum complex)、栽培甜荞(F. esculentum)和野生甜荞(F. esculentum ssp. ancestralis); 小粒荞麦种组包括齿翅野荞(F. gracilipes var. odontopterum)、疏穗小野荞(F. leptopodum var. grossii)、小野荞(F. leptopodum)、密毛野荞(F. densovillosum)、细柄野荞(F. gracilipes)和硬枝万年荞(F. urophyllum)。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能区分栽培甜荞和野生甜荞, 具有更好的聚类效果。另外, 与栽培甜荞相比, 金荞复合体与栽培苦荞的亲缘关系更近。该研究为荞麦属种的分类和条形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植物华福花(Sinadoxa corydalifolia C.Y.Wu,Z.L.Wu et R.F.Huang)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0序列及5.8SrRNA基因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同川续断目和五加目有关类比较及分支分析表明华福花属与五福花属(Adoxa L.)近缘,不支持它可能与五加目或败酱科有亲缘关系的假设。尽管形态上它与五福花属分化十分明显,便ITS碱基分  相似文献   

8.
王亚军  仪茜茜  王钢  孙雪  杨锐 《生态科学》2010,29(6):507-511
为阐明中国沿海浒苔的亲缘关系及地理分布特点,采集青岛栈桥、盐城弶港、宁波象山、温州平阳四地浒苔样本,克隆测序得到ITS1、5.8SrDNA和ITS23种不同长度序列片段。四个地区的rbcL目的片段,长度均为1201bp。分析核苷酸差异和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建立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ITS序列进化速率较快,rbcL序列相当保守。ITS区较短,GC含量均在65%以上,5.8SrDNA的CG含量在50%左右,ITS1区的序列差异大于ITS2区。四个地区的浒苔存在一定的地理差异,盐城和青岛的样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宁波和温州的样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石莼属(Ulva)和浒苔属(Enteromorpha)的物种没有聚成各自独立的分枝,而是相互混合在一起,应是两个亲缘关系相近的属。引起青岛绿潮的海藻很可能是来自盐城海域的Enteromorpha linzaEnteromorpha prolifera。  相似文献   

9.
利用SSR-PCR分析中国石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种间亲缘关系,从46对SSR引物选出18对扩增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对石蒜属15个种和外类群中国水仙进行了PCR扩增,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改良的银染法染色,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7.63%。通过UPGMA法将供试20份材料聚成4类。第I类包括安徽石蒜、长筒石蒜、黄长筒石蒜、忽地笑、中国石蒜、乳白石蒜,其中安徽石蒜与长筒石蒜的亲缘关系很近;第II类包括香石蒜、鹿葱、换锦花、红蓝石蒜和玫瑰石蒜;第III类由石蒜、矮小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组成;第IV类为外类群中国水仙。分子聚类结果不仅支持乳白石蒜、鹿葱、红蓝石蒜、江苏石蒜、稻草石蒜的杂交起源观点,而且与形态学分类、物种的染色体倍性、核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即除乳白石蒜外,染色体基数接近或等于11、核型含有11t或11t 倍数的物种聚为一大类;染色体基数不等于11、核型为6M+10T的种聚成了另一大类。SSR-PCR容易区分同种不同产地的安徽石蒜或不同花色的长筒石蒜,外形十分相似的石蒜和矮小石蒜,忽地笑和中国石蒜。本研究认为,将安徽石蒜作为一个独立的种不太合适,它可能是长筒石蒜的变种或是以长筒石蒜为亲本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源何首乌的ITS序列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了10个种源何首乌的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相关植物的ITS序列(以萹蓄Polygonu maviculare为外类群),应用遗传距离与系统树分析法对不同种源何首乌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ITS1序列长度为195bp,G C含量为69.23%~72.31%,ITS2序列长度为189bp,G C含量为77.25%~80.95%,序列间遗传分化距离为0.00175~0.04945;(2)10个种源何首乌构成2个分支,广西田阳种源自成一支,与其它种源亲缘关系较远;(3)结合形态、分布与化学成分,支持将田阳何首乌作为何首乌的一个变种——棱枝何首乌。  相似文献   

11.
樟科润楠属植物ITS序列贝叶斯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nrDNA 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使用Bayesian分析法对樟科润楠属的系统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润楠属在鳄梨属群中本身作为一独立分支,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由于其花被裂片果期宿存且强烈反转与同产自亚洲的楠属和油丹属存在清晰界线。本研究否定了前人依据花被片外面被毛情况及果实大小所建立的润楠属属下系统,但同时暗示着花序类型可能是解决润楠属下系统演化的关键性状。本研究对解决润楠属属内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尚有不足,建议今后补充更多的属内物种以及寻找新的分子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蒙古口蘑是一种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为了辨别蒙古口蘑与其相似的草原蘑菇种及分离菌株的真伪.方法: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从内蒙古地区采集的子实体和纯培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在20个供试材料中,从呼伦贝尔草原采集的4个子实体(来源于不同地区)中有2个属于蒙古口蘑,从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物中有2个为蒙古口蘑菌株;在呼伦贝尔地区购买的蘑菇干品和冷冻品都属于蒙古口蘑;从锡林郭勒草原的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得到的10株纯培养物中有6株为蒙古口蘑菌株.结论:在呼伦贝尔地区和锡盟地区都有蒙古口蘑存在,而且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蒙古口蘑亲缘关系比较近.  相似文献   

13.
对锦葵科植物样品的ITS、ITS2、rbcL、matK和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测序成功率、种内和种间变异的差异以及barcoding gap图,使用BLAST1和Nearest Distance方法评价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进而从这些候选序列中筛选出较适合锦葵科植物鉴别的DNA条形码序列。结果表明,ITS序列在采集的锦葵科植物11个种26个样品中的扩增成功率较高,其种内、种间变异差异和barcoding gap较ITS2、psbA-trnH及rbcL序列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且纳入60个属316个种共1228个样品的网上数据后,其鉴定成功率可达89.9%。psbA-trnH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最高,其鉴定成功率为63.2%,并能鉴别一些ITS序列无法鉴别的种。实验结果表明,ITS和psbA-trnH是较适合鉴别锦葵科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S序列探讨荻属及其近缘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荻属是禾本科的一个小属,其分类地位存在争议。通过测定和从Gen Bank中提取荻属Triarrhena及其近缘植物的ITS序列,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外类群,采用MP(maximum parsimony)和NJ(neighbor-joining)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相同。荻属和芒属Miscauthus的种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河八王Narenga porphyrocoma与芒属和荻属的植物聚在一起并构成姐妹群;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与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白茅与荻属的关系较远;荻属植物归并到芒属更为合理,不支持将荻属置入白茅属或另立一属的观点。斑茅与白茅、河八王及蔗茅Erianthus fulvus系统发育关系较近,而与滇蔗茅E.rockii及甘蔗属的竹蔗Saccharum sinense、甘蔗S.officinarum、细秆甘蔗S.barberi和甜根子草S.spontaneum的关系较远。甘蔗属、河八王属及蔗茅属关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睡莲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外类群,使用PAUP4.0b4A软件对睡莲科Nymphaeaceae植物7属11个代表种的ITS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了3个最简约树,步长为1125,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值分别为0.7618和0.7214。利用3个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结果表明:(1)莲属Nelumbo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自展支持率为100%,可从睡莲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莲科Nelumbonaceae和莲目Nelumbonales;(2)萍蓬草属Nuphar是一单系类群,位于分支Ⅱ的基部,并和睡莲科其他属(不包括莲属)植物聚在一起构成姐妹群,故萍蓬草属仍应置于睡莲科中;(3)水盾草属Cabomba和莼菜属Brasen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9%,说明这两属之间亲缘关系较近;(4)睡莲属和芡实属Euryale、王莲属Victor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4%,说明三者亲缘关系较近,仍应置于睡莲科中。  相似文献   

16.
云南松幼苗上红菇类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菌根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中1~2年生云南松幼苗为研究对象,观察鉴定与其共生的红菇属真菌外生菌根。形态观察发现了6种形态型(morphotypes)。本文对这6种形态型的外观和显微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强调了菌套形态特征。对rDNAITS片段比对分析表明,6种形态型对应6种红菇属真菌,它们分别是与Russula li-vescens、R.violeipes、R.densifolia、R.nigricans、R.sanguinea及R.nauseosa相近的红菇种类。本研究表明,形成的菌根及其菌套和囊状体的特征在红菇属真菌的系统分支间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差异。这一研究与前人对该属真菌的菌根形态及分类学研究基本吻合。红菇属真菌是云南松1~2年幼苗期的主要共生真菌类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出地衣植物核糖体rDNA(nrDNA)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探讨地衣植物的DNA条形码.方法:以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的地衣植物为材料,采用特异性引物对地衣植物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直接对其Pcr产物进行测序,利用MEGA4.0软件建立地衣植物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得出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分别为0 5356和0.6602,相同属地衣的样本间即种内的遗传距离 和不同属的样本间即种间的遗传距离(K-2-P)平均值分别为0.030和0.600,种间距离大于种内距离.结论:根据地衣植物样本间的遗传距离(K-2-P)的分析,得出核糖体rDNA的ITS基因对地衣近缘属的分类鉴定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建议作为地衣分类鉴定的条形码的测试片段.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境内珍珠菜属植物为材料,对其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实验共得到7个种的ITS序列,它们分别是:过路黄(Lysi machia christinae,GenBank登录号FJ362382),矮桃(L.cle-throides,GenBank登录号FJ362383),叶头过路黄(L.phyllocephala,GenBank登录号FJ362386),临时救(L.con-gestiflora,GenBank登录号FJ362387),显苞过路黄(L.rubiginosa,GenBank登录号FJ362388),茂汶过路黄(L.stellarioides,GenBank登录号FJ362384),腺药珍珠菜(L.stenosepala,GenBank登录号FJ362385),其中后2个种是国际上首次得到的。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搜索,采用邻接法构建与其相关植物的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珍珠菜属7种植物ITS序列总长度为613~620 bp;ITS1区序列长度为234~239 bp,5.8SrDNA区序列长度163 bp,ITS2区序列长度216~219 bp,7种植物的ITS序列差异主要集中在ITS1与ITS2区。聚类分析将茂汶过路黄聚为一支,其它6种植物聚为一支,表明茂汶过路黄与其它6种植物的碱基差异较大,从分子水平上支持据形态特征把花辐射生长的茂汶过路黄另立一类。  相似文献   

19.
一株具有高除草活性的真菌菌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发病毛竹上分离的一株病原真菌为研究材料,经生物测定发现该菌产生的粗毒素具有很强的除草活性,具有开发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根据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测序分析,该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相似文献   

20.
核糖体rDNA ITS是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之一。以前人们认为同一物种中的ITS序列因致同进化而使不同拷贝高度一致,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以ITS1-5.8S-ITS2序列作为构建系统进化树的基础。近年来,在对一些被子植物的研究中发现这段序列在同一物种中具有多态性,有些拷贝中的5.8S区不具编码功能,人们把含有不具编码功能5.8S区的ITS1-5.8S-ITS2序列定义为ITS假基因序列,它对同源基因致同进化的假设形成了新的挑战。在诸多应用ITS序列重建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中,栎属系统学研究因ITS假基因的发现而倍受关注。本文以栎属为例回顾了ITS假基因的发现过程,分析了其对该属系统学研究的影响,为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