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薯蓣科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薯蓣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广布于世界热带地区,共有9属,约650种。热带亚洲(尤其云贵高原-横断山一带)很可能是该科的原始分布与分化中心,热带美洲及热带非洲则可能是2次生分布与分化中心。其起源时间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联合古陆的发裂、第四纪冰川的破坏及其自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天南星科的生态地理和起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本文将天南星科105个属的分布区归纳为12个分布类型和29个亚型,对每一类型的属进行生态地理分析。本科计有88个热带属,占全科的83.8%,是一个热带科。全科有两大分化中心:热带亚洲为属的多样化中心,热带美洲是种的分化中心。根据天南星科各属的生态地理研究,结合到科的系统发育程序,作者得出结论说:天南星科的原始类群在晚白垩纪时起源于亚洲大陆南缘,即欧亚古陆的亚洲南缘地带的水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天南星科105个属的分布区归纳为12个分布类型和29个亚型,对每一类型的属进行生态地理分析。本科计有88个热带属,占全科的83.8%,是一个热带科。全科有两大分化中心:热带亚洲为属的多样化中心,热带美洲是种的分化中心。根据天南星科各属的生态地理研究,结合到科的系统发育程序,作者得出结论说:天南星科的原始类群在晚白垩纪时起源于亚洲大陆南缘,即欧亚古陆的亚洲南缘地带的水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 葫芦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cucurbitoides C.F.Liang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为宿根性多年生草质藤本,具圆形肉质根。分布于广西百色地区。民间用于止痛。其化学成分尚未见详细报导。我们对产自广西隆林县的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现介绍其主要药用成分之一马兜铃酸的分离,葫芦叶马兜铃根中含粗马兜铃酸0.15%左右。经薄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与已知马兜铃酸比较鉴定,其结果一致。为了进一步证明是马兜铃酸,经用锌粉醋酸在油浴中回流,得到黄绿色马兜铃内酰胺C_(18)H_(11)O_4N与已知马兜铃内酰胺的薄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照基本一致。证明葫芦叶马兜铃根中分离出来的黄色微针状结晶是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相似文献   

5.
安息香科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息香科为柿目的一成员,包括11个属,为一自然的分类群.它与山茶科很接近,并可能是从它的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其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认为子房上位,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两倍,花序圆锥花序为原始性状,而子房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的同数,花序少花或单花为进化性状.安息香属为本科最大的属,形态变异多样化,既具有最原始性状,为本科原始类群代表,同时又有较多进化性状.其他各属可能是以它作为基干演化而来.从分析各属的分布区类型,本科有7属分布于热带地区,但仅有3属真正分布于热带,其余4属分布于亚热带或其边缘地区.因此,安息香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但不典型,它可能是从古热带山区的亚热带地区演化而来的.根据全科的属和种的统计,有11属,150余种,间断分布于欧亚和美洲两大陆块上,亚洲有10属,57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在这一地区,以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及华西南种类最丰富,包括有最原始类群和系统演化各阶段类群;热带南美洲有2属83种,这一带种类虽丰富,但仅2属及缺乏原始类群.因此,我们称东亚为安息香科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而热带南美洲为第二分布中心.根据化石记载结合本科现代分布格局,我们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大动物地理界叶蜂总科特有属现象、特有属间亲缘关系及其分布,并探讨了其起源与传播途径。叶蜂总科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界的分布格局为:一个东亚主要分布和分化中心,4个次级分化中心:非洲中部、南美中偏西北部、北美、地中海地区。各个次级中心均与主要中心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北美的特有属集中分布现象不显著。叶蜂总科的起源地区可能位于东亚中南部或其附近。非洲界和新热带界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比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说明其隔离分化程度较大。新北亚界和西古北区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较多,但特有率较低,表明隔离分化程度较小。东方界的叶蜂区系既贫乏且特化程度很低,所分布的属除个别特有属外均与东亚区共有,可能是由东亚区系向南衰减弱化而成。澳洲界处于叶蜂总科区系的外缘,区系成分十分贫乏。  相似文献   

7.
金粟兰科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位置和分类系统,并在较详尽地研究其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植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其起源、分化和可能的散布途径,结果如下:1.金粟兰科应独立成目,处于胡椒目与樟目之间;本科4属处于同一进化水平.2.金粟兰科分布于南美、中美、马达加斯加、东亚、热带亚洲、太平洋岛屿及新西兰,属于热带美洲、亚洲、马达加斯加地区、大洋洲和太平岛屿间断分布科,现代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植物区;中国的金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金粟兰科种类的分化中心之一.3.通过化石证据推测,在白垩纪中晚期,金粟兰科祖先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其起源地可能在早白垩纪的环大西洋地区,即冈瓦纳古陆西北部和劳亚古陆西南部.起源时间应不晚于白垩纪的巴勒姆期.  相似文献   

8.
朱鑫鑫  王君  廖帅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2019,27(10):1143-691
马兜铃属(广义) (Aristolochia sensu lato)具有花单被、花萼管状、合蕊柱、子房下位、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蒴果等主要特征, 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约有600种, 是马兜铃科中种类最多的属。依据Flora of China, 我国有本属植物45种, 其中33种为中国特有。近些年, 国内大量的新类群被相继报道, 特别是云南、广西两地, 而另一些类群则得到了确认、恢复、重新发表或修订。最近, 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 关木通属(Isotrema)因其花萼管急剧弯曲; 合蕊柱3裂; 雄蕊6, 成对与合蕊柱裂片对生; 蒴果由上而下开裂等区别特征而从广义马兜铃属中被分出独立成属。本文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数码照片考证和相关文献的仔细研究, 重新梳理了中国马兜铃属和关木通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确认现阶段中国马兜铃属17种和关木通属58种1亚种, 并一一记述同时编制了最新的检索表。其中, 柔叶关木通(I. mollis)、线叶关木通(I. neolongifolia)的种级地位得到重新确认, 并提供了图版。探讨了优贵马兜铃(A. gentilis)、川滇马兜铃(A. chuandianensis)和纤细马兜铃(A. gracillima)的关系, 昆明关木通(I. kunmingense)与波氏关木通(A. bonatii)的关系, 以及卵叶关木通(I. ovatifolium)、葫芦叶关木通(I. cucurbitoides)、西藏关木通(I. griffithii)、过石珠(I. versicolor)、大别山关木通(I. dabieshanensis)等复合群和袋形关木通(I. saccata)等物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江苏蕨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相邻地区的浙江、安徽和山东等地进行了比较。江苏共有蕨类植物35科67属140种(含变种和亚种);世界分布类型有18科、19属、5种;热带分布类型有16科、34属、16种;温带分布类型有1科、14属、102种;中国特有分布17种。江苏蕨类植物区系组成比较简单,本区不是近代种系分化中心;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通过与邻接地区的比较发现,江苏蕨类植物区系与安徽有较大的亲缘关系,它南承浙江,北接山东,同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中国蕨类植物分区中,华东-华中地区含江苏、安徽、浙江,而不含山东的分区方案较合理;水热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种类丰富程度的重要因素,复杂的地形变化是引起一个地区种系分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 并与相邻地区的浙江、安徽和山东等地进行了比较。江苏共有蕨类植物35 科67 属140 种( 含变种和亚种); 世界分布类型有18 科、19 属、5 种; 热带分布类型有16 科、34 属、16 种; 温带分布类型有1 科、14 属、102 种; 中国特有分布17 种。江苏蕨类植物区系组成比较简单, 本区不是近代种系分化中心; 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通过与邻接地区的比较发现, 江苏蕨类植物区系与安徽有较大的亲缘关系, 它南承浙江, 北接山东, 同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在中国蕨类植物分区中, 华东- 华中地区含江苏、安徽、浙江, 而不含山东的分区方案较合理; 水热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种类丰富程度的重要因素, 复杂的地形变化是引起一个地区种系分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赵瑞峰  马世发   《广西植物》1982,(4):201-204
<正> (山王丌)岗通城虎(Aristolochia longgangensis C.F.Liang)系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于1979年由广西(山王丌)岗综考队调查发现,是广西热带北缘岩溶森林下的一种藤本药用植物,性味功能与广西著名民间草药通城虎相似,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民间用于痛伤、蛇伤、高热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我所植化室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其根茎含马兜铃酸(Arist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胡椒属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椒属(Piper)为胡椒科(Piperaceae)重要的泛热带组成成分,约有1 000 ~2 000个植物种类,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本文对我国产胡椒属植物区系地理进行了分析,揭示其区系特征、物种起源和散布途径等.结果表明:云南是我国胡椒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地,并以此为中心向我国东部和北部扩散,物种数量逐渐减少.各省胡椒属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大致可被聚为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和台湾地区3大分支.在区系成分上,国产胡椒属植物中的中国特有比例最高,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只有个别种为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我国胡椒属区系与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及爪哇群岛存在一定联系,但并不紧密.分析认为,云南是胡椒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或分化中心之一,而中国台湾岛种类主要由菲律宾群岛等传入并分化.本结果对于研究该属系统分类和起源演化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涛  陈忠毅 《植物研究》1996,16(1):57-66
安息香科植物共12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及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亚洲是现代安息香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有11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附近。中国南岭山地及其附近汇集了8属20多种,包括中国特有的陀螺果属、秤锤树属和长果安息香属以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银钟花属。这些呈星散分布的残余成分是从当地起源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安息香科植物仅云南一地就达8属30余种,其中不少为局部分化形成的狭域分布特有种。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分化中心,茉莉果属和歧序野茉莉属可能即是由此发端的。后者和安息香属经中南半岛一直分布到热带亚洲地区,并在马来西亚地区形成一次生分化中心。欧洲安息香科植物可能来自亚洲,并于第三纪得到发展。安息香科植物在欧洲的衰落,可能是遭到第四纪冰川严重破坏的结果。北美安息香科植物和欧亚大陆的有着共同起源,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并通过中美向南美发展。南美安息香科植物达50余种,集中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另一次生分化中心。特产巴西的花弄蝶属即是从当地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姜科植物地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讨论了姜科的分类系统、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姜科为一还热带分布科,按Burtt[8]的系统分2亚科4族.全世界有52属,约1377种,其中姜亚科含48属,1268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其现代分布中心在印度-马来西亚。闭鞘姜亚科含4属,109种,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及非洲。本文在化石资料及现代分布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姜科的早期分化时间、地点及现代分布格局形成。化石记录表明.欧洲、北美及印度的白垩纪、早第三纪均发现过姜科的化石,据此姜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应不晚于早白垩纪。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劳亚古陆的南部.欧洲和北美没有现代姜科的分布是因为第三纪冰期的影响.而亚洲热带地区现代姜科植物繁盛是因为气候适宜.且相对稳定所致.南美的姜亚科种类应是由非洲传人.而大洋洲的姜亚科种类则是由马来西亚传入.闭鞘姜亚科的早期分化中心推论在西冈瓦纳古陆.亚洲及大洋洲的闭鞘姜亚科的种类应是随印度板块飘向亚洲时传入。中国姜科植物有22属.209种(占全世界属的42%.种的15%).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亚区(占全国属的90%).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占全国属的68%)。最少为中国-日本亚区(占全国属的45%)。统计数字表明.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分化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分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种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分化特点。结果表明,从科到属和种,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的数据集离散程度均呈递增趋势。相对属和种而言,科的多样性的空间分异和高值区域并不明显,这可能与科、属、种所代表的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有关;南部地区属和种的多样性明显高于除滇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种的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地区、云南南部地区、哀牢山、无量山地区和昆明地区,这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热量条件有关。相对科而言,属的区系分化强度的空间分异更为明显,并与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比较接近,暗示着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相对科而言,属的区系分化中心高值区域更为明显。总体上,云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分化可能与其生境、热量条件和地质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6.
蛛网菌属是我国的首次报道及其全球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蛛网菌属的模式标本及其所有种的分类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系统分类位置及其分类界定。该属是肉座菌科中一个较原始类型。糙孢蛛网菌采于云南西双版纳;并与日本(主模式)和新西兰标本及其近缘种的标本作了微,宏观解剖形态学的比较,确定了本种的变异范围,该属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表明它是一个北半球温带分布属,然而其分布向南延伸至热带,历史上很可能它是一个东南亚热带起源的属,这一地域极可能是该属的物种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7.
王坚 《生命世界》2003,(4):35-35
闲暇时节,当你漫步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奇花异卉园时,你会被一种花大、形怪、色彩神秘的奇花所吸引。 乍眼一看,花架上就好像挂着一朵朵变色的猪肺,或是一尾尾章鱼,或一只只巨型蝙蝠,这种神秘悚然的感觉,令参观旅游者过目不忘。这就是原产于热带巴西的巨型马兜铃。巨型马兜铃为多年生攀援草本,茎光滑无毛,叶卵状心形,顶端短锐尖,基部心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有耳状托叶。单花腋生,花被变形成喇叭状,基部急剧膨大球状,上端逐渐扩大成一面扁的侧片如蝙蝠状,带暗紫色斑纹,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为马兜铃科植物中花朵最大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溲疏属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溲疏属的重要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讨论亲缘属的系统位置和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分类系统的修订和补充,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认为雄蕊不定数,花瓣覆瓦状排列,花丝无齿,子房半下位的是属于原始性状,而雄蕊定数,花瓣镊合状排列,花丝具齿,子房下位的是进化性状,因此新溲疏组应包括在溲疏属内,该组与中间溲疏组是原始类群,而溲疏组是进化类群。国产52种被分为2组,4亚组和17系。溲疏属基本上是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而我国的横断山脉至秦岭南部和华中一带为本属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9.
山茶属Camellia植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以雄蕊不定数、在某些类群中存在心皮离生至合生的中间过渡,认为是山茶科中较原始的一属,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长江以南广袤的亚热带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广西南部的热带地区种类虽少,却集中了本属原始或较原始的类群和种类。本属演化上的近缘属或姐妹群——核果茶属Pyrenaria(包括石笔术属Tutcheria)分布区大致与本属相似,其原始(子房5室,心皮先端多少分离,花柱离生)的种类也分布于此,它们可能同出于一个心皮离生的古老祖先,即生长于亚洲古热带森林环境中的类似千五桠果属(Dillenia)的原始山茶科植物,上述地区是该属的早期分化中心和起源地,大约在白垩纪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东岸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接触地带由原始五桠果类植物演化而来。山茶属植物自热带亚洲起源和分化发生后,向四周辐射状扩展,在亚洲大陆,类群和种类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从热带向亚热带分化和替代的规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第三纪以来地史和古气候的变迁,分化发展为具花梗和花梗强烈缩短变无便的两个演化枝,分道扬镳平行发展,两枝在演化上相似地表现出雌、雄蕊数目的减少及合生水平的提高,本属最进化的类群是分布区南界的管蕊茶组 Sect.Calpandria和广布我国亚热带林下的连蕊茶组Sect.Theopsis,前一组花丝全部合生成肉质管,后一组雌、雄蕊高度合生,果通常1室发育,中轴退化。晚第三纪以来,古气候的变迂和亚洲山体的隆升,山茶组 Sect.Camellia,油茶组Sect.Paracamellia以及连蕊茶组 Sect.Theopsis在新的环境中产生进一步分化和自然杂交,出现了一些多倍体种群,细胞地理学研究表明,自中南半岛向北呈现出核型由对称到极不对称、染色体从二倍体到多倍体的变异系列,从而对山茶属中演化与分布的一致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蛛网菌属(ArachnocreaMoravec)的模式标本及其所有种的分类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系统分类位置及其分类界定;该属是肉座菌科(Hypocreaceae)中一个较原始类型。糙孢蛛网菌(AscabridaDoi)采于云南西双版纳;并与日本(主模式)和新西兰标本及其近缘种的标本作了微、宏观解剖形态学的比较,确定了本种的变异范围。该属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表明它是一个北半球温带分布属,然而其分布向南延伸至热带,历史上很可能它是一个东南亚热带起源的属,这一地域极可能是该属的物种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