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晓艳  刘霞  张媛 《昆虫学报》2021,64(10):1196-1204
【目的】入侵物种能够通过竞争影响本地物种的种群,从而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长足光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入侵蚂蚁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西双版纳地区入侵长足捷蚁与土著优势种蚂蚁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之间的竞争关系。【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对比分析长足捷蚁和黄猄蚁的体型大小,雾凉季和雨季的巢穴外觅食活动规律,觅食能力(搜寻食物的时间、在觅食时间内召集的最大工蚁数),打斗行为(不同打斗组合的攻击强度和死亡率)以及对饥渴的耐受性(无食物和水分供应时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长足捷蚁工蚁体长(3.66±0.06 mm)显著小于黄猄蚁工蚁(8.27±0.16 mm)。在雾凉季时,长足捷蚁具有比黄猄蚁更长的觅食活动时间;而在雨季时,两种蚂蚁均在下午温度较高时段觅食活动的个体数量减少。苹果、蜂蜜和火腿肠3种食物作为诱饵时,长足捷蚁具有更快搜寻食物的能力,4~8 min便能找寻到食物,而黄猄蚁需要8~21 min才能找寻到食物,此外在寻找到食物后,长足捷蚁也有更快召集同伴的能力。在人工控制试验中,1头长足捷蚁和1头黄猄蚁同时存在时主要以不攻击和低强度攻击为主,而当两种蚂蚁中的任意其中一种的个体数量增加到5头时,攻击强度会显著增加,两种蚂蚁均存在种间协作行为。在饥渴状态下,两种蚂蚁工蚁的平均存活时间差异不显著,但长足捷蚁最长存活120 h,黄猄蚁最长存活96 h。【结论】在西双版纳地区,长足捷蚁相较于土著黄猄蚁具有更强的觅食的能力,雾凉季觅食活动时间更长,暗示长足捷蚁可能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入侵蚂蚁的研究,并密切关注其种群在该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低温处理后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Fabricius)工蚁的存活情况以评价其耐寒能力.热带火蚁工蚁低温下的存活率(S)T与低温暴露温度T和暴露时间t之间的关系均符合逻辑斯缔曲线方程.当处理时间为0.5 h,热带火蚁在-8℃时存活率为5.33%;当处理时间为1 h、2 h和4 h,工蚁在处理温度分别为-9℃、-8℃和-8℃才可全部致死.当处理温度为-7℃,需要经过14 h工蚁才全部死亡,在-8℃,需要35min.结果表明,热带火蚁工蚁在低温暴露0.5 h条件下LTP50和LTP90为-7.39℃和-7.85℃,相差0.46℃;当暴露时间为4h时,热带火蚁工蚁的致死敏感高温区为-7.15℃~-7.54℃,相差仅为0.39℃.当热带火蚁工蚁暴露于-7℃的低温时,LT50和LY90分别为8.54 h和13.77 h;而当暴露于-8℃的的低温时,LT50和LT90分别为8.74 min和19.14 min.  相似文献   

3.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72-577
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织叶蚁属,是热带亚洲地区很常见的一种捕食性蚂蚁。在西双版纳地区黄猄蚁常见在多种榕树上筑巢繁衍和生活。研究榕树上生活黄猄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了解黄猄蚁与榕蜂互惠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西双版纳最常见的垂叶榕和高榕两种榕树和树上筑巢的黄猄蚁作为研究材料。观察研究黄猄蚁在一年内三个季节的活动情况;黄猄蚁在榕树上的筑巢位置;黄猄蚁对食物和光的选择;黄猄蚁对榕小蜂的捕食。结果发现:(1)黄猄蚁的活动在三个季节间有明显差异,其活动强度、活动时间依次为雨季>干热季>雾凉季;(2)黄猄蚁在不同的榕树会选择不同的位置筑巢,在垂叶榕上,它们主要在树顶部筑巢,而在高山榕上则在杈下垂的小枝条上筑巢;(3)黄猄蚁食性的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证实了黄猄蚁为肉食性蚂蚁。在黄猄蚁的光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黄猄蚁偏好光亮处,而且在光亮处的黄猄蚁活动强度明显大于黑暗处;(4)榕小蜂是榕树上黄猄蚁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黄猄蚁捕食榕小蜂的种类是与榕树的发育时期密切相关,在花前期和间花期黄猄蚁以捕食非传粉榕小蜂为主,而在雌花期和雄花期会捕食传粉榕小蜂,所以榕树上栖息的黄猄蚁在花前期和间花期对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有利,而雌花期和雄花期由于取食传粉榕小蜂,则对榕蜂互利共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海南省乐东县、东方市和昌江县腰果种植区的黄獠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ficius发生情况,结果表明,3个腰果种植区均有较为丰富的黄猄蚁资源.调查发现,常年失管的腰果园黄猄蚁资源较为丰富,这些腰果园人为活动干扰少,有利于黄獠蚁的自然定殖、繁衍和扩散.黄猄蚁蚁巢在腰果树北面(3.1个/株)分布数量最多,其次为西面(2.3个/株)和东面(2.0个/株),南面(0.9个/株)蚁巢数量最少.黄猄蚁蚁巢长度和宽度、蚁巢长度和离地高度以及蚁巢宽度和离地高度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异巢不同品级的个体置于同一容器中,对红火蚁的巢间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蚁后与异巢幼蚁共处时,异巢幼蚁的羽化率为33.3%,与对照处理的38.3%(蚁后与同巢幼蚁共处)无显著差异。工蚁与异巢幼蚁共处时,异巢幼蚁的羽化率为53.7%,与对照处理的72.2%(工蚁与同巢幼蚁共处)无显著差异。蚁后与异巢工蚁共处时,异巢蚁后的存活率为45%,与对照处理的61.7%(工蚁与同巢蚁后共处)无显著差异。有翅繁殖雌蚁与异巢工蚁共处时,异巢工蚁的存活率为86.7%与对照处理的99.4%(工蚁与同巢有翅繁殖雌蚁共处)存在显著差异;异巢有翅雌蚁的存活率为22.2%,与对照处理的88.9%(工蚁与同巢有翅繁殖雌蚁共处)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同区域内红火蚁异巢各品级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容性,并巢行为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6.
兵蚁和工蚁是白蚁中的非生殖品级,兵蚁是由工蚁分化产生。为了探讨兵蚁品级性腺不育的原因以及兵蚁和工蚁性腺发育的差异,采用组织学染色观察与测量方法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 Tsai et Hwang的兵蚁和工蚁的卵子发生各阶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性腺发育大小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兵蚁与工蚁卵巢横切面面积之比约为1∶7;兵蚁的卵子发生与工蚁相比,仅有卵母细胞的分化期,没有生长期;兵蚁的卵母细胞比工蚁的小,两者的分化期卵母细胞体积之比约为1∶16。该结果表明工蚁向兵蚁转化过程中性腺进一步退化,兵蚁性腺极度退化使其丧失了成为补充繁殖蚁的可能性。该研究结果为兵蚁不能生殖提供组织学上的证据,同时又揭示了兵蚁和工蚁在潜在生殖能力差异方面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的横向接触传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在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的目的。然而,有关茚虫威在红火蚁巢群内的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对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的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的死亡率越高,25 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 ng·头-1处理组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虫威的传毒,比例为1∶1时,50、100、250、500 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的死亡率升高,但在12 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虫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在红火蚁工蚁间茚虫威横向传毒的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的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对不同食物资源的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与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F.)在不同食物资源上的竞争的实验结果表明: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对鸡蛋诱饵的竞争最为激烈,当二者同时出现在鸡蛋诱饵时,红火蚁取胜并占有食物诱饵的比例为53%,略高于黑头酸臭蚁(47%),但二者的占有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种蚂蚁对蜂蜜和花生油诱饵表现出不同的喜好性.红火蚁喜好花生油食物诱饵,而黑头酸臭蚁喜好糖类食物诱饵.红火蚁在鸡蛋和花生油诱饵上的工蚁召集量平均分别为269头和219头,显著高于在蜂蜜诱饵上的平均工蚁数量,仅为16头;且对鸡蛋和花生油诱饵诱饵的占有率显著高于蜂蜜诱饵.黑头酸臭蚁在鸡蛋和蜂蜜诱饵上的工蚁召集量平均分别为240头和219头,显著高于在花生油诱饵的工蚁数量,为10头以下;且对鸡蛋和蜂蜜诱饵诱饵的占有率显著高于花生油诱饵.  相似文献   

9.
以含1%氟虫腈、植物淀粉、引诱物质及粘附剂等自制的红蚁净(Pyragne)粉剂,在室内测定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各虫态的毒力。结果显示:红蚁净粉剂对红火蚁工蚁LT50=20.106h、LT90=23.78h,对有翅繁殖蚁LT50=20.951h、LT90=25.64h;工蚁能将红蚁净传递给蛹和卵引起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0.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