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伟  谭宪湖  蒋卓迅  林育南  何亚军  黄佳洋  宋恺颖  杨肖 《蛇志》2011,23(4):351-352,362
目的探讨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小剂量血管收缩药盐酸麻黄碱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去氧肾上腺索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对腰麻剖官产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预防低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剖官产术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SAI~Ⅱ级。预负荷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注射液(石家庄西药有限公司)6~8ml/kg联合共同负荷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万汶,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10ml/kg。术中监测记录SBP、DBP、HR、ECG、SpO2。结果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血管收缩药预防剖宫产术腰麻后低血压。P组和E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P组术中HR低于E组和C组。预防恶心、呕吐给于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不良反应少,无明显呼吸抑制、无术后头痛现象。结论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小剂量血管收缩药,有效降低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去氧肾上腺素比麻黄碱能更好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探讨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椎管内麻醉方式。方法选择75例拟行髋部手术的高龄病人,随机分成3组,即持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每组25例。选择L2-3或L3-4椎间隙为穿刺点,CEA组单纯硬膜外腔给药,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备用后立即平卧.OCSEA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及头向置人硬膜外导管后仍保持侧卧位10~15min。麻醉平面尽可能控制在T10以下。比较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CSEA组和O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CEA组,CSEA组和OCSEA组的麻醉平面比CEA组更容易控制.OCSEA组的血压更为稳定。结论小剂量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血压变化小.安全有效,更适合高龄病人髋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数有效剂量芬太尼的效果和副作用,并与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数有效剂量的布比卡因进行对比。方法:首先,确定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筛选50例符合的产妇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的剂量始于25μg,如果镇痛有效,下一病例减少2.5μg芬太尼;如果无效则下一病例增加2.5μg芬太尼。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行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和95%可信区间(95%CI)。第二步,筛选100例需要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入ED50芬太尼组(F组)和ED50布比卡因组(B组),比较两组药物镇痛效果及起效时间、产妇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及血压心率变化、胎心变化和镇痛全程药物追加次数。结果: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分娩镇痛的ED50为11.5μg,95%CI为3.5-15.4μg。F组镇痛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2.0±3.8)min,两组镇痛的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8),F组需要追加PCA的病例百分率明显少于B组(P=0.018)。F组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轻于B组(P=0.018)。两组镇痛方法对产妇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影响。两组胎心下降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F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结论: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的ED50为11.5μg,95%CI为3.5-15.4μg。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数有效剂量的芬太尼可以提供简便、持久、满意和安全的镇痛效果,并且对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较小,但其所致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一种大鼠长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中微导管体外端的保护装置,并证明其有效性。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应用装置组(n=12),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行转棒和热水甩尾试验,检查置入装置对大鼠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影响情况。计数术后大鼠导管保留情况,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性能。结果本次试验两组大鼠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瘫痪情况;术前及术后1,3,7 d转棒实验及热水甩尾实验均未见两组明显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体外导管末端在术后几天内被损毁或拔出无法进行进一步实验,术后第7天应用装置组所有导管末端仍保持完整,利多卡因实验显示导管功能良好(P〉0.05,χ2检验)。结论该装置可有效保护置入大鼠腰蛛网膜下腔导管的体外端,非常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腰蛛网膜下腔注射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兔、犬、猴硬脊膜外腔及椎管内置管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脊膜外腔及椎管内用药是目前临床镇痛和麻醉药物的常用施药途径,在镇痛麻醉药物临床前研究中需要对动物施以硬脊膜外与椎管内置管手术以便进行药效与毒性研究。本研究建立一种实用于兔,犬,猴等较大动物的硬脊膜外及蛛网膜下腔的短期(数天)和长期(数月)置管方法。该方法结合临床穿刺和造影术定位,并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和差异进行适配和改进。上述置管法应用于虎纹镇痛肽(HWAP-I)的临床前药效和毒理研究,经200多例次兔,犬和猴动物实验证明,这是一种定位准确稳定可靠的置管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泌乳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61)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试验组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泌乳素、IL-10、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泌乳素、IL-1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血清泌乳素、IL-10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均有所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E、E、DA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92%、8.4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泌乳素、IL-10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逐渐梯度降低颅内压,明确颅内压逐渐降低过程中颅内压与与眼内压之间的关系及对视神经的影响,揭示颅内压降低导致压力相关性视神经损害的可能机理.采用8条实验用比格犬,分别于左侧侧脑室、左眼前房、左侧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和腰大池内植入测压探头,同时监测颅内压、眼内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压力和腰大池压力的变化.于右侧侧脑室内植入脑室外引流管,逐渐引流脑脊液实现梯度降低颅内压.对比分析基线和逐渐梯度下降过程中颅内压、眼内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压力和腰大池压力之间的变化和关系,进而明确颅内压与眼内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基线时,颅内压、眼内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压力和腰大池压力各不相等且颅内压大于腰大池压力,而腰大池压力大于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压力.跨筛板压力梯度在眼内压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压力时最大,次之为眼内压减腰大池压力,最小的是眼内压减颅内压.随着颅内压逐渐梯度下降,在一定范围内眼内压随着颅内压的降低而下降,此时跨筛板压力梯度保持相对稳定(即颅眼压力依赖区);但是,当颅内压降低超过某一阈值(即分界点)后,眼内压与颅内压相互分离(即颅眼压力非依赖区),此时跨筛板压力梯度因颅内压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颅内压与眼内压在颅眼压力依赖区内相互协调,有助于保持跨筛板压力梯度的稳定.当颅内压降低超过某一阈值后,颅内压与眼内压之间的这种平衡被打破(即颅眼压力非依赖区)会导致跨筛板压力梯度升高.同时,颅内压降低会导致视神经压力梯度和跨视神经压力梯度升高,阻碍了脑脊液从颅内压蛛网膜下腔流入到视神经蛛网膜下腔,从而引起不同程度视神经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2 年3 月到2013 年3 月 期间在我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产妇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 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剖宫产手术中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的5 min 和7 min 后MAP 值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的5 min、7 min、10 min 以及 15minHR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Bromage 评分0分时间和麻 醉后切口感觉疼痛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麻醉中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好于左旋布比卡因,临床上剖宫产等腹部手术应该选择布比卡 因进行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9.
陈钟芳  舒加 《生理学报》1993,45(2):103-110
本文对移植的5-HT神经元从蛛网膜下腔跨软脊膜迁移进入脊髓作了初步研究。将含有5-HT细胞的胚胎中缝核组织小块或神经细胞悬浮液作为移植物,以5-H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跟踪移植细胞,结果如下:(1)在低胸水平横切脊髓,10d后,横断脊髓内的5-HT纤维消失。(2)横切脊髓(方法同上)后,立即将中缝核组织小块移植在胸腰段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一月后.在横断脊髓内出现5-HT阳性神经元和纤维。5-HT纤维能在灰白质内延伸。(3)脊髓横断后,若以中缝核的细胞悬浮液代替组织小块,作上述移植,则在移植区附近的灰质内出现大量的5-HT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灰质内的分布范围与神经细胞悬浮液在蛛网膜下腔的移植范围相一致。迁入神经元能在灰质内重新形成5-HT阳性纤维网。(4)经上述移植后,灰质内出现的5-HT阳性纤维随远离细胞体而变得稀疏。白质内的5-HT阳性纤维远比灰质内稀少。本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在脊髓蛛网膜下腔的脑干5-HT细胞能跨软脊膜迁移进入脊髓。  相似文献   

10.
黄伟芝 《蛇志》2006,18(1):39-41
随着腰麻、硬膜外麻醉技术的相继出现和改进,腰麻和硬膜外麻醉逐步成为阻滞麻醉的主要方法。1938年,美国的Craffagnino和Seyler医生首先将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现就硬膜外腔给药行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硬膜外腔分娩镇痛的概况硬膜外腔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尤其适合于重度产痛的产妇[1]。在硬膜外腔分娩镇痛中,产妇神志清醒,可进饮食,能主动参与产程的全过程,无运动神经阻滞,可下地活动,还可随时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随着麻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范高阳  王业忠  许晖  刘祺  姬云翔  赵冬 《生物磁学》2011,(20):3860-3863
目的:建立一种可重复的、有典型神经损伤症状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EBI)的机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模型。在4h、8h、12h、24h、48h、72h时间点,观察比较行为学与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枕大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凝块和血液。(2)实验组光镜下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水肿,电镜下可见胶质细胞空泡样改变,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肿胀,髓鞘内存在空泡和板层分离现象。(3)实验组造模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对照组4h出现典型神经系统损伤表现,12h后恢复正常,空白组未见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枕大池一次注血法是一种简便、可重复的症状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模型,适宜于研究早期脑损伤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血管收缩药在剖宫产术中对产妇和新生儿血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剖宫产产妇(ASA I~Ⅱ),在排除酸中毒(pH〈7.35或BE〈-6)或碱中毒(pH〉7.45或BE〉6)后,随机分为麻黄素组(E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每组30例。两组预负荷晶体液乳酸钠林格氏液6~8ml/kg,穿刺到硬膜外间隙时,分别静脉给予麻黄素5mg、去氧肾上腺素100μg。腰麻注药后,两组均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10ml/kg(共同负荷),并分别静脉泵注麻黄素和去氧肾上腺素。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BP、HR、ECG、SpO2,至胎儿娩出即刻查母体和脐动脉血血气,记录新生儿出生后第1min及第5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P组脐动脉血pH、BE值均高于E组(P〈0.05)。结论预负荷/共同负荷联合血管收缩药能有效减少腰麻后低血压的发生,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去氧肾上腺素比麻黄素能更好地减少新生儿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两种模式在分娩镇痛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50例,腰硬联合镇痛组(S组)50例。观察两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S组产妇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P0.05),但均为轻度,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E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镇痛模式可以快速、有效进行镇痛,但是瘙痒和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透明贴预防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引起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玉琴  田兔红 《蛇志》2009,21(1):68-69
尼莫地平注射液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和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血液循环的改善。临床上应用尼莫地平时常选用酒精作溶媒,对血管壁刺激较大,周围小静脉注射易引起局部疼痛及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且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尼莫地平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我们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微量泵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对其中34例患者采用透明贴(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进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程秋菊  张永福  王琼  姚侠  陈金海 《生物磁学》2011,(24):4902-4904
目的: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对腰硬联合麻醉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ASA I-II腰联合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吗啡2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硬膜外腔注射;B组向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硬膜外腔注射。术毕两组均行静脉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72 h的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每例患者试穿次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24,72 h的背痛发生率为11.0%,4.0%,明显低于A组(P〈0.05);穿刺1次和2次及以上背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19.5%,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72h内神经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腰背痛,但对神经并发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蒋建敏 《蛇志》1996,8(4):57-57
珠网膜下腔出血31例护理体会蒋建敏(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546020)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内科的危重病,对该病抢救治疗及护理得当,可以减少病死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现就我科1989~1994年收治SAH共31例,浅淡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7.
林默君  贾秉钧 《生理学报》1993,45(6):592-595
实验在40只乌拉坦麻醉的Wistar大鼠进行;向脊髓下胸段蛛网膜下腔注射6-羟多巴胺(6-OHDA)预处理后,(1)刺激延髓腹面升压区诱发肾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增强补取消,动脉压的提升明显被抑制;(2)蛛网膜下腔注射苯肾上腺素所诱发的MAP,RSNA增强效应不受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参与介导VSMp下行性兴奋的脊髓α1肾上腺素受体位于交感节前神经元的突触后。  相似文献   

18.
温兰芳 《蛇志》2009,21(2):164-165
我科于2006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44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到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初产妇8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都给予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注入罗哌卡因15 mg,对照组注入罗哌卡因17.5 mg。比较两组麻醉开始前(T0)、麻醉开始后2 min(T1)、10 min(T2)的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RR)和心率(Heart Rate,HR),两组的最高感觉阻滞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后2 h、4 h与24 h的VAS疼痛评分,产妇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新生儿评价。结果:所有产妇在不同时间点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正常波动,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高感觉阻滞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h、4 h与24 h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都顺利分娩,1 min和5min Apgar评分都为9-10分;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3%(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经蛛网膜下腔阻滞中应用15 mg罗哌卡因也能保持产妇循环功能稳定,具有良好的镇痛与阻滞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5例,在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天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并3D重建和颅脑CT平扫.首次DSA结果阴性者于2-8周行二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115例中83例共发现颅内动脉瘤87个,9例为脑血管畸形、Moyamoya病等,23例首次造影阴性.但23颅脑CT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局限于一个脑池或脑叶内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脑CT阴性1例.二次造影后在16例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3例.结论: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首次造影高度怀疑动脉瘤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二次造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