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甲状腺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评价MRI在甲状腺肿瘤的肿块定位及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经MRI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60例,总结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其与诊断金标准(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分析MRI检查诊断累及组织和鉴别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准确率等。结果:MRI影像学结果清晰可见甲状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及是否有钙化等重要征象;MRI对良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为95.0%。MRI对肿瘤累积膜外脂肪、肿瘤的淋巴结以及肿瘤的食管转移均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MRI影像学检查清晰可见甲状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及是否有钙化等重要征象,对临床上甲状腺肿瘤的肿块定位及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普遍采用功能与分子影像检测手段能来评价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计划和疗效,可指导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疗效。文章概述了功能与分子影像技术CT,MRI,PET-CT,超声检测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结果显示,不同分子影像检测方法如在检查时机的选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观察放射治疗后肿瘤的残存和复发、预测放射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作用。采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联合应用,如PET-CT和MRI-CT等,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临床医生需在常规影像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头颈部肿瘤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法的不同选用正确的功能和分子影像检测手段,更好地指导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综合评价放射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陈钰  刘仲明  王捷 《生物磁学》2009,(16):3166-3168,3197
联合检测几种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纳米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微流控技术以及丝网印刷术的迅猛发展,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可以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肿瘤蛋白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纳米材料、流动注射分析、微流控等技术在肿瘤标志物免疫传感器中的运用,展望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67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多重扫描,并以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等后期处理,试图分析和探讨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及其后期图像处理技术在诊断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CT多重扫描的检出率(95.52%)明显优于平扫检出率(71.64%);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三种处理技术中,动脉解剖识别方面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病灶血管显示方面多平面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血管连续性显示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效果最优(p0.05);而3种后期图像显示方式在血管形态方面效果均良好(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可较准确的进行肝肿瘤诊断,结合不同后期图像处理重建技术可为肝肿瘤诊断定性,在临床诊断肝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肿瘤目前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危胁,肿瘤基因诊断是对肿瘤的各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进行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目前临床基因诊断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技术,具有普及率高、特异性好、简便快捷等特点。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可以用于已知基因突变的检测,快速了解突变状态,有效制定治疗方案,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主要基于专利数据,对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了全球与中国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Innography数据库共检索到PCR技术相关专利16,939件,专利家族6,285件。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中,荧光定量PCR技术占比较大,约占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总量的三分之一。从技术技术生命周期来看,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目前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美国是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的发展领先国家。该技术的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全球42.09%的专利来自美国,同时美国也是同族专利的主要分布地区。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排名前15位的顶尖机构中,来自美国的机构有7所。中国在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该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申请的肿瘤基因PCR诊断技术的专利绝大多数都只在中国进行专利保护,并没有布局全球市场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成像(MRI)等都与1972年先后问世,并通过其有效价值迅速用于临床研究中,时至今日也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影像学研究。许多过去诊断不了的疾病在CT和MRI上常常能表现相应部位的"结构异常"等神经疾病都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一些影像检查不再应用于临床。简单的说,CT、MRI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无疑是最为有效和直观的。本文结合实际简述了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神经性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肉瘤样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探讨其治疗方法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2例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染色特点、影像学特点,消化系统主要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查阅文献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肉瘤样癌由多形性梭形细胞组成,癌细胞排列分散,呈束状、螺旋状或席纹状,浸润性生长。12例患者中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83.3%(10/12)、波形纤维蛋白阳性率为91.7%(11/12)。12例中仅有1例行术后化疗,其余均未给予术后辅助治疗。结论消化系统肉瘤样癌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肿瘤恶性程度高,肿瘤切除后结果并不乐观。放化疗对预后无明显差异,基因靶向治疗仍可期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胃外科收治的胃部肿瘤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实验组41例,采用螺旋CT扫描,进行胃部肿瘤诊断。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进行螺旋CT扫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12%,39/41)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符合率(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中,螺旋CT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在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上消化道造影技术是早期胃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螺旋CT对胃部肿瘤正确诊断率要高,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给确定胃部肿瘤分期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临床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蛋白质组学是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它主要围绕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其中,恶性肿瘤是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由于肿瘤生物标志物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临床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寻找合适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多分子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寻找肿瘤生物标志物的一个研究趋势.简要介绍了临床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临床样本收集与预处理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肿瘤是人类和宠物的常见病,恶性肿瘤对人类和宠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人类和宠物肿瘤病理改变极为相似,研究宠物肿瘤在比较医学和人类肿瘤上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仅就临床常见15种宠物肿瘤病理特点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述,供临床宠物肿瘤病理诊断和免疫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是属于极少见的病例,通常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本文报道1例43岁成年男性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已有研究证实影像学检查可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重要依据,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检查亦具有其特征性表现,但最终本病的确诊仍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技术。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计划的必要措施。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首选治疗。辅以血管外科技术,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通过手术治疗后尽管有二次复发可能,但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预后仍较好。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是属于极少见的病例,通常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本文报道1例43岁成年男性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已有研究证实影像学检查可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重要依据,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检查亦具有其特征性表现,但最终本病的确诊仍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技术。影像学检查是确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计划的必要措施。目前手术已成为治疗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首选治疗。辅以血管外科技术,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通过手术治疗后尽管有二次复发可能,但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预后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结核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病,且致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性,因此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漏诊.目前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资料,脑脊液检查、生化及病原学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及治疗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早期诊断是改善结核性脑膜炎顸后关键.头颅CT、头颅MR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可提供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头颅CT及头颅MR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对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之中应用CT诊断的方式,并对其临床应用的价值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断的颅脑肿瘤患者共计352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CT诊断方式,观察组则首先对临床诊断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之后再对患者进行临床CT的诊断,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诊断,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CT的检出率达到了97.7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4.09%,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之中,CT检查的方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准确的定量与定位,若能够在诊断之前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能够有效地提高CT诊断在临床之中能够获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肝脏疾病,这些病变的病理类型复杂,临床上诊断往往十分困难.传统超声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有不少局限.超声造影的出现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使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度都有了不小的提高,本文就新型超声造影剂的发展应用在肝占位性病变及肿瘤介入治疗评价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韦日宇 《蛇志》1999,11(2):68-69
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肿瘤的5%~17%[1],因其形状常与甲状腺其它病变相似,给临床及影像学定性诊断造成较大困难,本文总结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甲状腺癌的CT表现,对其CT诊断价值进行探讨。1材料与方法1993年1月至1998年9月23例经CT检...  相似文献   

17.
黏蛋白1(MUC1)是一种高分子量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机体正常黏膜表面,具有多种功能。MUC1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MUC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多种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王卓  申笑涵  施奇惠 《遗传》2021,(2):108-117
随着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建立与发展,对细胞基因组特征的分析进入了单细胞水平。单细胞的基因组分辨率不但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单细胞尺度上分析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也使得传统上难以检测的稀有细胞的基因组研究成为可能。这些稀有细胞往往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或临床价值,如癌症患者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CTC)的基因组检测或三代试管婴儿植入前胚胎细胞的遗传缺陷诊断与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screening, PGD/PGS)。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发展的各种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及其优缺点,并介绍了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肿瘤生物学和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影像学分析,来评价64排增强螺旋CT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平面成像,记录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CT表现,包括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程度。以病理结果为准确定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采用双盲法。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与阳性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相关因素有显著诊断意义的是淋巴结大小、边缘及强化方式,其敏感性分别为94.7%、87.6%、56.9%,特异性分别为69.3%、51.6%、62.3%。结论:综合分析原发肿瘤周围脂肪间隙内淋巴结的表观情况,有助于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肺孢子菌肺炎(PCP)病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PCP诊治研究进展。结果 PCP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状况以及典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来进行,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近年来研究表明PCR技术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有助于PCP早期诊断以及区分肺孢子菌定植和感染。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是治疗PCP的首选用药,卡泊芬净近年来也联合应用于PCP的治疗,但其应用价值仍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PCP的诊断仍以临床诊断为主,治疗上仍以SMZco为首选,探索PCP早期诊断技术和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