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横空跨越140余年后, 2012年3月紫水鸡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 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 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 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 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 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 以期促成消弭疑问, 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跨越140余年后,2012年3月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以期促成消弭疑问,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东发现紫水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作者于1997年12月27日广东省海丰县境内发现3只紫水鸡。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证实Swihoe1868年前在广州和厦门发现过紫水鸡的事实,也是紫水鸡作为留鸟在广东省内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滇西北紫水鸡的分布及其种群现状,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和样点法,对大理西湖及其邻近湖泊的紫水鸡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同时收集以往有关紫水鸡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的相关资料.结果 表明:滇西北紫水鸡的分布范围南起大理市,北至香格里拉县,共7个湖泊有紫水鸡分布的记录.其中洱源西湖和鹤庆母屯海是滇西北紫水鸡的主要栖息地,其余5个湖泊的种群数量较少.西湖冬季和春季的种群密度分别是32.67只/km2和18.33只/km2;母屯海春季的种群密度为50.77只/km2.紫水鸡分布的湖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调查期间,紫水鸡主要见于水草丰富的浅水区域、沼泽和芦苇丛生境.针对紫水鸡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快速扩散,探究其生态适应十分必要。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在云南鹤庆草海湿地的观察,得到以下结果。紫水鸡集中分布在以开阔水域为主并有足够植被覆盖的西草海,很少见于附近干扰频繁的其他湿地,其适宜的生境开阔水域约占49.6%、水生植被覆盖水面占39.3%、陆地占11.1%;紫水鸡早间(7:00~9:00时)频繁活动在开阔水域、高草丛、岸边草地,中午后逐渐远离岸边而藏掖草丛中;白天活动的紫水鸡集群大小在1~7只之间,1~2只的集群占62.0%,大的集群中常有司职警戒、领头的个体;紫水鸡用于觅食、休息、警戒的时间分别占47.8%、23.5%、15.1%,很少互动交流,但常驱赶靠近的其他鸟类以维护个体自身的"领域";紫水鸡应对干扰威胁的警戒、避让、惊飞平均距离分别是26.4 m、20.5 m和17.6 m。在鹤庆的紫水鸡集中分布于西草海湿地并避让人为干扰,说明其以避让和逃逸方式应对人为干扰和生境胁迫,应该考虑立法给予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6.
紫水鸡冬季觅食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的冬季觅食地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紫水鸡在冬季对觅食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爱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对62个觅食地样方18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草本盖度、灌木种类、水质和水位这6个因子是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枯高、动物性食物丰富度、距大道距离、草本种类、距小道距离、距所处水面边缘距离是区别冬季觅食地和对照地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可达78.1%。紫水鸡冬季多选择在水葱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草本植被生长良好、具有特定水位或水质及中等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地方觅食。因此,该地区冬季觅食地的恢复和保护对紫水鸡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厦门的紫水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中叶,英国鸟类学家Robert Swinhoe曾两次报道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福建厦门的记录:当他本人第一次看到1只饲养在他人笼舍中的个体时,即判定它肯定不是P.poliocephalus[Latham,1801]而有可能是P.smaragdinus[Temminck,1827][1];两年后,当Swinhoe得到1只活体时,他认为该鸟应当是P.smaragdinus之下的一个亚种,同时,考虑到该鸟在形态上与P.smaragdinus略有差异,Swinhoe又"试探性地"将它命名为Porphyrio coelestis sp.nov.[2]。无论Swinhoe当年的分类意见得当与否,他的这两次记录,都应当是发表于正式学术刊物上论证紫水鸡在中国有见的最初记录。  相似文献   

8.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湿地鸟类组成及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有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湿地鸟类的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作者2004~2005年对凉山州湿地鸟类的调查成果,统计出凉山州湿地鸟类8目13科73种,其中国家I、II级保护鸟类7种,物种组成以非繁殖鸟为主。调查中首次记录了紫水鸡在四川的越冬种群。1992年和2005年泸沽湖和邛海湿地鸟类冬季调查结果对比表明,泸沽湖鸟类种数和数量锐减;而邛海的湿地鸟类组成有明显变动,物种稳定性差,说明泸沽湖和邛海湿地鸟类现状不容乐观,急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四川首次发现紫水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10月5日在四川蒲江首次发现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 poliocophylus)。标本采于县城附近的稻田中。1♀。体重350克、全长480、嘴峰32、翅长230、尾长90、跗蹠85毫米。额甲后缘呈截平状。头顶灰褐染紫,至颈侧和上体转紫蓝色,而颈部色泽较浓,与肩、背有较明显的界限;肩、翼覆羽及两翼表面景泰蓝色;尾黑褐沾蓝;头侧、颏、喉至胸景泰蓝色;下体紫蓝色,但下腹及肛周较暗;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血红色;嘴和额甲红色;跗蹠和趾橙黄色。人工喂养可食菜叶、谷物、鱼、肉等。紫水鸡广泛分布于旧大陆热带地区。在亚洲,其最北分布区曾记于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2月~2006年6月对广东海丰公平大湖保护区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3.33只/km2和9.33只/km2。通过对大湖和东关联安围总的样线平均个体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种群密度上,发现东关联安围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均较高,分别达16.11只/km2和11.67只/km2,大湖分别为9.17只/km2和5.83只/km2。对种群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非法猎捕和栖息地质量下降是导致紫水鸡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Wheat is a staple food crop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wheat breeding and other agricultural sci-technologies, the wheat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five folds from 1952 to 2006 in China.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wheat breeding in China. Seco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riticum aestivum-Agropyron" distant hybridization syste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wheat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future challenges of wheat breeding are discussed, which include how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ies of water, soil nutrient and light energy through breeding.As an example, our research progress on how to increase light use efficiency in wheat through breeding i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从常规育种、高产育种和抗性育种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外橡胶树育种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我国橡胶树育种现状,提出我国橡胶树育种的方向,以期为我国橡胶树产量性状、遗传改良和抗逆性育种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敏 《生物技术进展》2021,11(4):405-417
伴随千百年来自然物种进化与人类科技进步,世界农业育种经历了原始育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三个时代的跨越。生物育种是生物技术育种的简称,属于从转基因育种3.0版跨入智能设计育种4.0版、集各种前沿技术大成的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培育革命性和颠覆性新品种的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回顾了国内外农业转基因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生物育种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蜂巢奇露尾甲Aethina tumida Murray是危害蜜蜂种群的入侵害虫,其入侵地已遍布世界各地,对蜜蜂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该虫已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分布并造成危害.本文综述蜂巢奇露尾甲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习性、分布地与扩散路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和展望了该入侵种在我国的危害情况以及急需开展的研究工作,以避免或减少该虫对我国养蜂业的影响,促进我国蜜蜂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Recent estimates suggest that 9% of bird species are cooperative breeder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reeding behavior of many species, 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Indomalayan and Neotropical regions. Our objective wa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prevalence of cooperative breeding among Chinese songbirds.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 behavior, diet, and migratory status of 55 known cooperative‐breeding species of songbirds in China revealed that 90.9% live in small groups, 89.1% are residents in at least one or all their subspecies, 81.8% are insectivores, and 14.5% are omnivores. In contrast, 58.2% of the 55 species are resident insectivores that live in small groups, 10.9% are resident omnivores that live in small groups, and 12.7% include subspecies that are resident insectivores. We used these combinations of traits of known cooperative breeder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to infer that an additional 106 species of songbirds in China are probable cooperative breeders and 22 species are possible cooperative breeder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maximum of 27.2% (183 of 674 species) of Chinese passerines are cooperative breeders, with more occurring in subtropical southern China than in temperate northern China. Cooperative breeding is the main breeding system of species in the families Corvidae, Pycnonotidae, and, especially, Timaliidae (105 of 183 species, 57%). Based on our analyses, cooperative breeding might be more common than previously assumed, particularly among species in the families Timaliidae, Corvidae, and Sturnidae, and species in southern, subtropical China. Because most cooperative‐breeding species in our study were either inferred cooperative breeders or possible cooperative breeders, additional study of these species is needed to confirm our resul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valence of cooperative breeding in birds will improve our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factors that select for cooperativ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比  胡伟  邢永忠 《遗传》2018,40(10):841-857
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绿色超级稻培育3次飞跃,其间伴随矮化育种(第一次绿色革命)、三系杂交稻培育、二系杂交稻培育、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型育种和绿色超级稻培育等6个重要历程。育种目标从唯产量是举到高抗、优质和高产并重,育种理念从高产优质逐步提升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准备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水稻育种正迈向设计育种的新时代。基因组选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将为培育“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 绿色超级稻保驾护航。本文对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指出了各种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的优缺点,系统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雄性核不育以及籼粳杂种不育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水稻株型、穗型、粒形和养分高效利用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阐明了产量与开花期联动的关系,凸显了我国水稻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方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育种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未来,杂交育种技术要与现代育种技术紧密结合,选育水稻品种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更要具备绿色健康的特点,同时还要适应新耕作制度和新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肉牛分子与基因修饰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彬  张立  李光鹏 《遗传》2017,39(11):984-1015
随着世界肉牛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取得丰硕成果。肉牛育种技术实现了由常规杂交育种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基因组修饰育种的技术跨越,揭示出大量与生长发育、肉质品质、繁殖与疾病等相关的候选基因与分子标记,并逐步应用于肉牛育种实践。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基因或分子标记主要集中在生长激素基因、生肌调节因子家族、肌肉生长抑制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参与肉质形成的基因主要集中在脂肪酸运输与沉积相关信号通路、钙蛋白酶信号通路、生肌调节因子家族与肌肉生长抑制因子等;繁殖性状相关基因或分子标记主要集中在GnRH-FSHR-LH、生长分化因子9、催乳素受体和FoxO1等;抗病相关基因主要有MHC基因家族、TOLL样受体4基因等。目前,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已培育出促生长发育与提高肉品质的肉牛育种新材料。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肉牛分子与基因组修饰育种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肉牛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婺源靛冠噪鹛生物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靛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由原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复又被]剥离出来的一独立鸟种并由此而为中国南方之特有种,具两个地理上相互分离/分立的亚种,其指名亚种于中国东南、亚种simaoensis于中国西南;因其对繁殖生境之狭选性且群体数量之稀缺而被列为极危物种(CR)。十余年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其指名亚种于繁殖季节几乎仅见于江西婺源,营巢于低地村落乡镇的林木间,为典型合作繁殖鸟种。统计结果显示,在婺源靛冠噪鹛各繁殖群体中,其每年的营巢数量从未超过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3,接近1/3已是很好年景;若首批卵和/或雏鸟遭天敌捕杀,二次所筑之巢的数目则充其量不及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5,且二次筑巢通常在首批卵和/或雏鸟遭捕杀后月余方才开始;野外未见婺源靛冠噪鹛在一年之内有第三次筑巢的现象。若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离开其繁殖地即视其繁殖期成功结束,则从未记录到当年幼鸟的数量有达到该繁殖群成鸟数量1/4的例子,能够接近或达到1/5已属上乘;作为另一方面,婺源靛冠噪鹛的某个或某几个繁殖群由于巢卵遭捕食而在个别年份中无幼鸟问世却并不罕见。目前已能确定婺源靛冠噪鹛有9个繁殖群体,个体总量逾300只,且在过去的5年中其数量略呈增长趋势。另外,尽管10余年来野外找寻simaoensis亚种的努力从未间断,但无论在已知原产地并周边地带却一直未能[再]发现该亚种。  相似文献   

19.
辣椒是常异花授粉植物,杂种制种成本较高。利用雄性不育育种可以降低杂种成本,近年来成为育种单位及科研院所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国内开展辣椒雄性不育育种的情况,阐述了有关辣椒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涉及已被利用的遗传类型、不育系的来源和恢复系的研究,对近年来开发的不育和保持基因标记、恢复基因标记、基因的克隆进展进行了描述,为国内辣椒育种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绿孔雀(Pavo mutic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国内关于其在野生状态下的繁殖生物学资料较为缺乏,仅郑作新(1979)、杨岚等(1995)对绿孔雀的巢与卵等有简单描述记录,但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尚无确切的野外绿孔雀巢的影像资料发表。2017年5月20日,在元江上游绿汁江流域的楚雄市双柏县(23°25′55″N,101°11′13″E,海拔1 132 m)境内进行样线调查时惊飞绿孔雀,从而发现1处绿孔雀繁殖巢(图1、2)。该巢简陋,无明显边界,几乎无巢材,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