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念珠菌属真菌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寄居于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引起皮肤、黏膜身体浅部感染,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深部感染,其中白念珠菌是念珠菌属真菌的主要致病菌。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非白念珠菌比例和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给临床防治抗真菌感染带来新挑战[1]。我们对2013年2月~2016年3月1 105株念珠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差异,为临  相似文献   

2.
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在正常人体不致病。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如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侵袭力增加,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念珠菌病。随着真菌对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以白念珠菌液泡作为抗真菌药物靶点的研究正深入开展。该文就白念珠菌液泡功能在白念珠菌致病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引起皮肤黏膜浅层乃至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目前,念珠菌血症是引起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因素。随着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因侵袭性念珠菌病死亡的患者也日渐增多。为解决真菌感染及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从白念珠菌致病因素出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正在火热研发。该文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报道l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其耐药问题使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白念珠菌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靶点突变或上调、药物外排增加、生物被膜形成等,近年来代谢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变、选择性剪切等机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了解白念珠菌耐药机制有助于探索研究全新结构的抗真菌药物和开发更多有效的抗耐药真菌策略。该文就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常引起黏膜、皮肤的感染如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以及深部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如念珠菌血症等,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并不常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实施膀胱造瘘术后发生的尿道念珠菌感染,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性,54岁,因"尿道分泌物并疼痛1个月余",于2010年4月26日就诊于我科。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并用PCR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在接种后24h,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ra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1次/d,共14d。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以及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d;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论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治疗结束7d后,组织匀浆真菌培养仍然阳性。  相似文献   

8.
深在型皮肤念珠菌病一般包括念珠菌肉芽肿(Candidal granuloma)和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两种。前者临床表现为增生、结节、溃疡或肉芽肿形成。国内1964年张永圣[1]等报道1例后,陆续有病例报道。该病有两种类型:Houser-Rothman型和Busse-Buschke型。Houser-Rothman型也被认为属于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一种较严重表现[2]。本文报告1例面部的深在型皮肤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9.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尤其是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曲霉、肺孢子菌等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致死率逐年升高[1-2]。由于深部真菌种类较多,感染症状无特异性,故常漏诊、误诊。同时,真菌感染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真菌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影像学检查等虽各有优势,但难以兼顾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高效性的特点[3-4]。  相似文献   

11.
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白念珠菌在分离真菌中居于首位,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热带念珠菌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之一[2],尤以广谱抗生素滥用、长期住院患者中多见,因此,了解热带念珠菌的分布及药敏性,可为临床防治热带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言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的数量增加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的重要问题,目前真菌引起的感染已影响到全世界数百万人口,根据统计调查,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真菌感染[1];最新的全球监视和多中心研究表明,超过90%的侵入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病因是由念珠菌属(Candida spp.)感染引起的[2-3]。其中,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占所有病例的近15%,且其占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是仅次于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第二大常见的念珠菌病的病原体[4-6]。  相似文献   

14.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上升,白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白念珠菌之所以能引起全身播散性的感染,黏附并侵袭黏膜屏障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白念珠菌黏附、侵袭黏膜屏障相关的机制做一综述,为更好的了解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白念珠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病原菌和共生真菌。白念珠菌作为一种正常菌群时,存在于人体的肠道、口腔、皮肤和70%的健康女性生殖道内。在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中,白念珠菌主要引起浅表感染。然而,免疫力异常人群如艾滋病、移植术后、糖尿病和较长时期服用抗生素等患者等可发生深部念珠菌感染[1]。每年全球范围内约有35~40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发展为致命性感染,死亡率高达  相似文献   

16.
白念珠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常导致黏膜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应答在宿主抗黏膜念珠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IL-17生产型固有细胞在黏膜念珠菌感染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固有免疫分子和固有免疫细胞两方面探讨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固有免疫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口咽及鼻腔内真菌分离阳性率。方法用无菌拭子采集口咽腔溃疡、白斑、口角炎等和咽颊区黏膜分泌物,鼻腔取下鼻甲黏膜或中鼻道黏膜分泌物,直接接种于1 mL沙堡弱液体培养基中。取该离心沉淀物作真菌直接镜检,并接种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置37℃培养48 h后鉴定。如为丝状真菌,转种于察氏琼脂。25℃培养1周后根据菌落形态结合镜下结构鉴定菌种。结果 94例HIV感染者在口咽腔中真菌培养阳性62例(66%),分离出65株真菌,在鼻腔中真菌培养阳性48例(51%),分离出57株真菌。结论 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真菌机会性感染,口咽及鼻腔真菌的高寄居率是HIV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真菌菌种以白念珠菌比例为最高,口咽及鼻腔分别61%和3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探讨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检测其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入选105例0~3岁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患儿,均经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确诊,用调查表收集患儿有关资料,统计并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及API20AU测试卡鉴定菌种。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3测定菌株对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及特比萘芬等5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105例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年龄分布为0.4~36个月,平均10.67个月,以1岁以内感染最多(75%)。皮损位于尿布区最多,其次为颈部及腋下。共分离念珠菌189株,菌种鉴定显示白念珠菌最多(81.5%),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10.6%)和光滑念珠菌(3.2%)。咪康唑和酮康唑对白念珠菌的MIC_(90)值最小(0.25μg/mL)。酮康唑和益康唑对所有菌株包括非白念珠菌的MIC_(90)值分别为0.25μg/mL和2μg/mL。联苯苄唑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MIC_(90)值最大(16μg/mL),对非白念珠菌的MIC_(90)值分别为8μg/mL和16μg/mL。结论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年龄分布以1岁内为主,皮损主要位于尿布区、颈部和腋下等温暖潮湿部位。白念珠菌仍是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中最常见的菌种,非白念珠菌中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咪康唑和酮康唑是治疗婴幼儿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较好的外用药选择,尤其是酮康唑。  相似文献   

19.
白念珠菌是人类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在健康个体中以良性共生的形式存在。在原发或继发于器官移植后接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免疫缺陷患者中,白念珠菌可突破宿主的保护性防御机制,导致浅部及系统性感染[1]。尽管抗真菌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日益增多的耐药性却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帽蛋白(capping protein 1,Cap1)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其在白念珠菌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对抗氧化应激、促进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菌丝形成等。  相似文献   

20.
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咽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1口咽念珠菌病1.1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口咽念珠菌病是主要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