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结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已确诊为牙周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洁刮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ervitec凝胶涂抹于牙齿及牙周袋周围,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健康指数、探诊及龈沟液水平、菌群抑制效果及主要细菌杀灭水平变化情况,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口腔指数、牙龈水平及菌群杀灭抑制效果明显,表现为: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明显降低(P0.05);探诊深度、附着水平、龈沟液含量明显下降(P0.05);总菌群、G-及G+菌群抑制程度提高(P0.05);高登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变黑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杀灭程度明显提高(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联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牙龈下菌群有良好抑制效果,并维持长久疗效,降低刺激程度及过敏情况,提高临床有效率,保护牙龈健康,对牙体产生较小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一次法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FM-SRP)和常规的四分法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Q-SRP)治疗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慢性牙周炎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FM-SRP组在l天内完成全口所有象限的刮治和根面平整,Q-SRP组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连续4周完成全口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BOP)及空腹血糖(F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结果:有3例患者被剔除。与治疗前相比,2种治疗方式在3个月和6个月时的PLI、PD、CAL和BOP均有显著改善(P<0.05),FPG和HbAlc无显著性改变(P>0.05)。但各项指标的变化在2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组资料,FM-SRP和Q-SRP两种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均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牙周骨再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的表达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1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基础牙周治疗(龈上洁治彻底,龈下刮治,整平根面)处理后,通过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技术对骨缺损进行修复的同时,植入Bio-oss人工骨材料和Bio-gide胶原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BMP-1水平,分析BMP-1表达水平与牙周骨缺损修复的关系。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牙周骨缺损均有所修复,所有患者在术后所有时间点的PPD和骨密度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6个月后,牙周骨密度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1 d、2 d、5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BMP-1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MP-1水平的变化与PPD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血清BMP-1在牙周骨修复过程存在动态变化与患者牙周骨术后恢复相关。  相似文献   

4.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牙周内窥镜下对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超声龈下刮治术联合四手操作护理效果与从常规护理的比较。方法:选择45例重度牙周炎患者(180颗牙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颗牙齿),在牙周内窥镜下行超声龈下刮治术后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四手操作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变化的变化;治疗时间;患者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患者牙龈肿痛情况等。结果: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值均比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医生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联合四手操作护理能提高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减低患者牙龈肿痛症状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FM-SRP)对慢性牙周炎(CP)患者龈下牙周致病菌和龈沟液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C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FM-SRP,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牙周指标、龈下牙周致病菌和龈沟液炎性因子情况,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0.73%(29/41)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24%(37/41)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龈沟出血指数(SBI)、附着水平(AL)、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伴防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比例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FM-SRP治疗CP患者,可有效消除致病菌,缓解炎性反应,恢复牙周生态平衡,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研究,为牙周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8 例经门诊确诊为成人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均施以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其中A 组和B 组分别给予艾利克及洗必太含漱液含漱。所有患者每周复诊一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处牙龈指数(GI) 。结果 A、B 组患者经治疗1 周后,GI值变化极为显著(P< 0.01) ,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 0.01) ,至3 周时趋于稳定;C 组则在1 周时GI值及菌斑组成的变化有显著性(P< 0.05) ,至2 周时变化才最为明显(P< 0.01) ,4 周时趋于稳定。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口腔含漱液作为一种牙周炎的辅助用药,可明显改善菌斑的组成,促进正常口腔卫生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洁刮治术后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微生物检出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慢性牙周炎患者36例,均采用洁刮治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牙周膜附着丧失量、牙周探诊深度、出血率以及微生物数量。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牙周探诊深度与探诊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附着丧失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治疗后中间普氏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和福赛氏类杆菌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前后细菌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C组牙周探诊深度变化显著高于D组(P0.05);齿垢密螺旋体C组探诊出血率变化显著低于D组(P0.05);福赛氏类杆菌C组牙周探诊深度和出血率与D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和福赛氏类杆菌数量与洁刮治术后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微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黄健齿汤联合牙周局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洁治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三黄健齿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沟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并比较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PD和BI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和IL-6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主证候群和次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主证候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次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黄健齿汤联合牙周局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改善次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49例正常口腔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内的可疑牙周致病菌(SPB)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49例研究对象男21例,女28例;6~25岁,无龋,无牙周病的健康人。三月内未服用抗生素,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定对在右上颌第一磨牙(No.3)的龈上及龈下菌斑。用BHI培养基厌氧培养37℃,4天以后进行细菌菌落计数,转种分离和鉴定。龈上菌斑内SPB的检出率按其高低顺序依次为: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梭杆菌、消化链球菌、唾液弯曲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优杆菌,溶蚀艾肯氏菌、生疾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依次为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及生疾二氧化碳噬纤  相似文献   

11.
牙周病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其必不可少的始动因素,可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和宿主免疫反应,最终引起牙周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主要是机械清除牙菌斑生物膜和牙石,但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益生菌通过产生抑菌物质、刺激局部免疫反应、与致病菌争夺黏膜受体和营养物质,从而改善口腔微生态平衡,促进牙周病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在牙周病治疗上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安全性等进行综述,为将来益生菌辅助治疗牙周病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牙周炎治疗中根面平整术和反办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创口的疗合大多为长上皮贴附,不是结缔组织的新附着。因此,如何能获得牙周组织新着是牙周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已对牙周炎患牙的牙骨质根面特征及根面处理方法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尚存在意见不一。本文应用细胞培养,不同生物学方法处理根面,观察对成纤维细胞附着、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研究牙周组织再附着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和实践据。材料和方法一、实验材料:收集因重度牙周炎而拔除病变牙20只,作颊舌向剖面,取根中1/3,切割成5×6×1mm根块,供实验用。分组:  相似文献   

13.
牙周病是严重危害口腔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多是以机械洁治后辅以抗菌药治疗。当前辅助的治疗药物多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但此类药物不仅破坏菌群平衡,还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中草药生物活性广泛、安全性高,利用其抑菌、抗炎、增加免疫、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治疗牙周病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对中草药治疗牙周病展开综述,为中草药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药物缓解病程的发生和发展。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 PD)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牙周致病菌是其主要始动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致病菌与AD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围绕牙周致病菌与AD的相关性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建议AD患者应重视口腔健康,PD的防治选择对AD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找寻AD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辅助治疗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轻中度牙周炎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共选取患牙276颗,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38颗患牙,对照组予以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PDT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阳性率、出血指数(BI)。结果: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PD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浅(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浅于对照组(P0.05);两组BO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I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T辅助治疗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其能减小PD,降低BI和BOP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对于口腔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培养牙周可疑致病菌,测定6种口腔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以上致病菌对这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从5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培养72株革兰阴性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全部实验菌株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未见耐药株产生.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厌氧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的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18.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定植菌链球菌与晚期定植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相互作用复杂多样,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重要的牙周致病菌,本文就链球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牙周炎是由致病菌引起的牙周慢性炎症性疾病,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可导致牙齿脱落,并增加机体罹患系统性疾病的风险.基于牙龈局部的抗菌药物治疗已呈现出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组织渗透性有限,因而治疗效果仍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能量输出的Er,C r:YSGG激光照射对牙周病牙根面的影响,探讨Er,C r:YSGG激光用于牙周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因牙周病松动Ⅲo而拔除牙12颗,随机分3组,每组4颗。分别以1.5 W、2.0 W、2.5 W激光照射。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牙根表面和纵剖面。结果:低倍镜下各组根面改变无明显差异,表面干净,粗糙程度均匀,未见明显弹坑状痕迹;高倍镜下1.5 W激光照射组显示根面粗糙程度更均匀一致,无弹坑状改变,无熔融、炭化迹象,未见牙本质小管暴露。结论:Er,C r:YSGG激光能有效去除牙周病牙根面玷污层及病变牙骨质,根面无熔融、炭化等改变。1.5 W激光照射组优于2.0 W组和2.5 W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