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地层穷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奇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12,31(2):151-163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出土的化石"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按照现行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 其地层应该属于上更新统。目前, 许家窑组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其旧石器文化遗物和古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的一个地层剖面, 但断代存在理念误区。  相似文献   

2.
自1974年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的地质时代,许多科学工作者发表了很不相同的看法,用同位素等方法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也相差很大。贾兰坡教授等根据一1974年首次发掘的动物群和文化遗物,认为许家窑人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欧洲发达的莫斯特文化期至奥瑞纳文化期之初的阶段,也就是玉木冰期早期阶段,估计它的绝对年龄约在距今6万至3万年前。1976年卫奇等进一步发掘该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的代表种——裴氏扭角羊和似布氏田鼠,结合地层的分析,贾兰坡教授等认为该遗址的年代应超过10万年。严富华等分析了许家窑遗址的孢粉  相似文献   

3.
大同市小站的旧石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1984年在山西省大同市小站试掘和采集的石制品432件。石器特征和许家窑与峙峪遗址的类似。根据地层和文化遗物的特征,初步确定遗址的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后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4.
山西曲沃县西沟新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源 《人类学学报》1986,5(4):325-335
本文分析了朝阳西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牙化石,并考虑到遗址的地层、地貌、年代学和孢粉分析的资料,西沟遗址的石器工业在技术传统上与许家窑、峙峪文化较为接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丁村文化的成分。其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5万年。当时这一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的疏林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20,39(2):161-172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 26Al/ 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相似文献   

6.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7.
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76年3—6月间,我们对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图1)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获得了人类化石9件,石器13650件,还有一批骨、角器和20种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8.
石史 《人类学学报》2009,28(2):171-171
2008年5—9月,应日本东北大学总校长井上明久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赴日本东北大学综合学术博物馆和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古研究室做客座教授。与博物馆的柳田俊雄和考古研究室的阿香子岛教授进行日本旧石器前期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对比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日本大分县早水台旧石器遗址的石制品;该遗址与中国北方的许家窑遗址在技术和类型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包括山西的73113地点和河北的74093地点;封面图片展现的是74093地点(上)及在该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下左)、石球(下中)和2007-2012年的发掘面(下右)。遗址发现于1974年,1976、1977、1979、20072012年进行了发掘,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其中上层出土丰富的人类化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76年,在许家窑遗址发掘获得9件人类化石、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这些遗骸和遗物已由贾兰坡教授等进行了研究和报道(1979)。1977年7—9月,我们对许家窑遗址又作了进一步发掘,共获得人类化石8件及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仅对1977年发现的人类化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北京猿人遗址年代上限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本文报道了取于北京猿人遗址第1-2层的二个钙板样的铀系年龄。下列实验证据支持数据的可信度:二个样品的定年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且230Th/234U值均接近平衡;BZC-3样三次230Th/234U年龄测定获一致结果;230Th/234U和227Th/230Th二法对照的结果表明BZC-3样构成封闭体系。基于BZC-3样三次平行分析所得同位素比值的加权平均值,提出北京猿人遗址的上限年龄应为 万年。  相似文献   

12.
High-precision U-series dating of Locality 1 at Zhoukoudia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ic(230)Th/(234)U dat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intercalated speleothem samples from the limestone cave occupied by Homo erectus at Zhoukoudian, China. The samples were recently collected in proper stratigraphic context after detailed field examin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the No. 5 Skull from Layer 3 is >400 ka, possibly in the range of about 400-500 ka, and that the hominid fossils from the lower strata are at least 600 ka and possibly >800 ka, much old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The near-equilibrium(230)Th/(234)U ratios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dates and stratigraphy lend credence to the results and allow us to comment on thei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uma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混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明 《人类学学报》1982,1(2):191-196
铀系混合模式得出北京猿人在第一地点生活的年代是距今50万年到23万年。通过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骨化石中 Th~(230)/U~(234)和 U~(234)/U~(232)的测定,建立铀系混合模式,给出下列年龄值:第1—3层距今23万年,6—7层距今35万年,8—9层大于40万年,12层距今50万年前或更早。一些中间层位的Th~(230)/U~(234)比值测定年龄偏低,可能是近20万年以来铀发生迁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西畴仙人洞动物化石铀系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晚期智人地点云南西畴仙人洞动物牙化石的铀系测年结果。4个样品的230Th234U年龄范围为47—105ka,测定了其中2个样品的227Th/230Th年龄,结果与230Th/234U法的一致。在没有进一步的地层和年代证据的情况下,将西畴人牙化石的年代暂定为47—105ka或许是合理的。但洞穴地点骨化石铀系年代总体偏年轻,上述年代范围很可能被低估。本文结果与我们已有研究的广西通天岩、前洞等地点一致,是晚期智人在我国出现比原认为的早得多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5.
江苏镇江莲花洞动物化石铀系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莲花洞位于镇江市南约 6km的白龙岗山北坡 (原在丹徒县境内 ) ,地理座标 119°2 4′E ,32°10′N。白龙山为宁镇山脉东支 ,走向近东西 ,顶峰海拔 118m。溶洞发育于三迭纪青龙组灰岩 ,洞口标高约 35m。 1981年 ,南京博物院等单位[1 ] 对该地点进行发掘 ,获哺乳动物化石16种 ,其中人牙化石 1枚。洞内堆积自下而上被分为 4层 ,其中第 2层为棕红色亚粘土 ,含石灰岩碎块、铁锰质结核和大量动物化石。发掘者根据动物化石中有 3个绝灭种 ,将该地点定在“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 ,人牙化石被认为属于智人。韩德芬等[2 ] 认为莲花洞在我国晚…  相似文献   

16.
周口店龙骨山新洞钙质沉积铀系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洞(北京猿人遗址第4地点)钙质沉积地层厚2米。钙华的230Th/234U年龄为距今17.9万、13.9万、12.8万和8.8万年。新洞形成于距今20万年以前。洞内古人类开始活动时间为距今20万年以前,与猿人洞古人类活动时代上限(23-26万年)近似。 采自新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样品,其生长年代为距今8-5万年。在七万多年时新洞古温度为13.2℃(石钟乳样)和13.7℃(石笋样)。至5.5万年左右,新洞地区古温度是11.9℃(石笋样)。  相似文献   

17.
广西柳江土博甘前洞的铀系年代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报道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广西柳江博甘前洞新生碳酸盐岩和骨化石样的铀系测年结果。该地点表层钙板在约94Ka前开始形成,含化石粘土堆积叠压的钙板年代为约20ka,人牙化石应位于二者之间。二个动物化石样的二种铀系法年代范围为85-139ka,表明该地点与含化石堆积与表层钙板间无地层倒序现象,支持人牙化石大于100ka的结论。邻近的柳江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和柳州白莲洞人类遗址铀系测年的结果与本文一致。具现代解剖特征智人在中国南方出现的时间,很可能不晚于西非和非洲。在现代人类起源方面,中国不应是远离中心、滞后和被取代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Many hominid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contain materials that were formed or deposited synchronously with the site and can be dated by uranium-series methods, principally 230Th/234U dating. The range of the method is approximately 350,000 years. U-series dating yields most accurate results when applied to chemically 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 which occurs in stalagmitic layers, travertines, and lacustrine limestones. Materials such as bone and shell are less reliable.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MS), a precision of ±1% is attainable, whereas conventional alpha counting optimally gives a precision of ±5%. Mass spectrometric dating requires smaller samples, potentially allowing determination of ante quem dates for calcite coatings on hominid fossils and associated faunal skeletons.  相似文献   

19.
Lake bed carbonates from Narabeb in the central Namib Desert have been dated by the 234U/230Th method at between 210 000 and 240 000 years. Their survival on the ground surface implies that the climate has been arid since this time, and this is interpreted as confirming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Benguela Current has maintained its influence over the climate of this area throughout the last two glacials.  相似文献   

20.
On the Fern Pass rockslide (Eastern Alps, Austria), projecting boulders collected surface runoff and delayed percolation of water into the rockslide mass, leading to decimetre-scale, fluctuating, phreatic/vadose diagenetic systems along their contact. In these systems, aragonite and calcite precipitation were nourished mainly by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rock flour. Cement precipitation was limited to southern- and eastern-exposed “runoff haloes” of boulders and mainly resulted in cemented breccias. Aragonite precipitation was related to dissolved Mg2+ and/or to high CaCO3 supersaturation in evaporative-concentrated pore waters. Early aragonite cement yielded a 234U/230Th age of 4,150 ± 100 years. Relative to other radiometric ages (36Cl, 14C; by other authors) for the rockslide event, the U–Th age of the aragonite is the most precise proxy of depositional age. Carbonate cements are present in other rockslide and rockfall deposits also. U–Th dating of such cements is thus a comparatively rapid and inexpensive method of minimum-age dating catastrophic mass mo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