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菌物学报》2017,(12):1659-1666
以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筛选球孢白僵菌深层发酵液抗乳腺癌活性部位,并对其活性部位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采用MTT法检测发酵液不同萃取部位抗乳腺癌活性;通过细胞形态观察进一步了解活性萃取部位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LC-MS/MS对活性部位的成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P0.05),作用24h的IC50值为197.84μg/m L;细胞形态观察显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浓度在200μg/m L时,对MDA-MB-231细胞的凋亡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强;LC-MS/MS数据初步表征了其中的18个化学成分,初步鉴定了其中的15种成分,其中13种成分首次从球孢白僵菌中得到鉴定,其他3个物质虽未能初步鉴定,但亦对其分子量及分子式进行了初步的表征。乙酸乙酯部位是球孢白僵菌深层发酵液抗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主要活性部位,能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初步鉴定了其中15种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球孢白僵菌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对7株野生虫草真菌进行分类鉴定。MTT法分析它们的菌丝体醇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MF7、MF9、MF14为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菌株MF11、MF12、MF13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菌株MF10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MTT结果显示分离到的3株细脚棒束孢和3株蝉棒束孢的菌丝体醇提取物对HepG2的抑制活性较差,IC50均大于500μg/mL;球孢白僵菌MF10对HepG2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IC50值为221.6μg/mL,略强于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丝粉产品金水宝胶囊(IC50=364μg/mL)和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粉产品百令胶囊(IC50=268.7μg/mL)。另外,发现供对比试验的3株蛹虫草菌株(MF1、MF5、MF15)对HepG2细胞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MF15的发酵菌丝体醇提取物活性最强,IC50为55.56μg/mL,暗示蛹虫草发酵菌丝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长根静灰球为原料,石油醚为溶媒,进行索氏提取,抽滤、干燥后得到石油醚提取物;滤渣干燥后,同样的方法依次加入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蒸馏水进行提取,分别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溶剂提取物对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Hela(子宫颈癌细胞)细胞的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对正丁醇提取物处理过的MDA-MB-231细胞进行胞内活性氧(ROS)测定、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和DAPI检测细胞凋亡,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长根静灰球提取物可以诱导MDA-MB-231、Hela细胞活力降低,特别是正丁醇提取物,对MDA-MB-231和Hela细胞的细胞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丁醇提取物的浓度在200μg/m L时,细胞活力被显著抑制。相比Hela,MDA-MB-21对于提取物的作用较为敏感。长根静灰球正丁醇提取物,能使MDA-MB-231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胞内活性氧显著增加,通过产生ROS调节线粒体途径引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贺屏雅  杨玥  邸磊  李俊龙  李宁 《菌物学报》2020,39(7):1400-1409
比较3种不同栽培技术的鲍姆桑黄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i——3年生栎树段木鲍姆桑黄孔菌、桑枝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中多糖、总酚、黄酮及总三萜含量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分别采用硫酸-蒽酮、福林-酚、亚硝酸-硝酸铝和香草醛-冰醋酸法对4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选用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为待检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发酵鲍姆桑黄孔菌多糖含量最高(29.64%),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和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多糖含量均低于2.57%;2种代料鲍姆桑黄孔菌的总酚和黄酮含量较高,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最低(0.24%和0.68%),尤其是代料鲍姆桑黄孔菌1号的总酚和黄酮含量高达4.02%和32.13%;三萜含量在4种栽培法的鲍姆桑黄孔菌中差异不明显。体外对6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最强的均为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其IC50值最低,其次是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在本研究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鲍姆桑黄孔菌产生体外抗肿瘤活性不同,代料鲍姆桑黄孔菌最强,其次是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活性最差,这种活性差异与其有效成分含量高低直接相关;鲍姆桑黄孔菌发挥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总酚和黄酮。  相似文献   

5.
以紫陀螺菌为对象,研究其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溶剂提取、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运用结晶紫法评价单体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3β,5α-二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吲哚-3-甲酸甲酯(4)、4,4-二甲基-1,7-庚二酸(5)和(8E,10E)-12羰基十八碳-8,10-二烯酸(6),其中化合物1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23.8%。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细胞、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具有微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紫陀螺菌化学成分,对深入挖掘其在健康领域中的开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Hirsutella tortricicola sp. nov.(菌株GZUIFR-hir090704)分离于寄生卷叶蛾科昆虫幼虫的真菌标本GZUIFR-kks-2。其主要形态特征为产孢细胞颈部具1-2个螺旋状结构且再育明显;分生孢子具黏液,橘瓣状,2.7-3.6×1.4-1.8μm。通过形态学比较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H. tortricicola为被毛孢属新成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虫草素联合阿霉素在体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转移作用,评估了联合用药的作用效应,为虫草素在临床应用上增强抗乳腺癌作用提供了科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作用效果更明显,根据Chou-Talalay法显示出在80μmol/L虫草素联合1μmol/L阿霉素的条件下,联合用药协同作用最优,CI值为0.665,细胞抑制率达到60.31%±1.06%;与对照组相比,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证明联合用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仅为7.03%±1.19%;显微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表明联合用药明显影响细胞生长;Hochest 33258染色、DNA Ladder发现联合用药对细胞凋亡诱导作用更显著,细胞凋亡率可达78.52%±11.18%;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联合用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细胞迁移率仅为18.82%±2.43%。本研究确证虫草素可协助阿霉素治疗乳腺癌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树东  包海鹰  王辉 《菌物学报》2019,38(1):127-133
本文研究了粗毛纤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成分。对粗毛纤孔菌的甲醇提取物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反相C18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萃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麦角甾醇、齿孔酸、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phellibaumin A、3,3?-亚甲基双[6-[2-(3,4-二羟苯基)乙烯基]-4-羟基-2H-吡喃-2-酮](MBP)、肌苷、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其中化合物MBP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对其进行了MTT抗肿瘤筛选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此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2.3μg/mL,并且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明确了MBP的提取方法,初步断定该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潘丹阳  刘帅  万芳芳  刘高强 《菌物学报》2018,37(9):1207-1214
对层生镰孢菌产甲壳素脱乙酰酶的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Logistic方程分别构建层生镰孢菌细胞生长、甲壳素脱乙酰酶(CDA)合成及糖基质消耗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1stOpt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采用Origin8.0软件得到了非线性曲线拟合图形及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能较好地拟合,层生镰孢菌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在第15.52h达到峰值(μm, x)0.160h-1;层生镰孢菌的底物比消耗速率在26.51h时达到峰值(μm, s)0.096h-1;层生镰孢菌的甲壳素脱乙酰酶比合成速率19.40h达到峰值(μm, p)0.548U/(mL·h)。模型拟合和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基本上反映了层生镰孢菌发酵产酶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为今后的工业化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剂量(100、200和400μg/mL)的牛樟芝粗多糖(CP)和醇提物后的水提物(WEE)对酒精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的CP和200、400μg/mL的WEE均能极显著提高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100μg/mL的CP和WEE均能极显著降低细胞培养液的ALT水平;200和400μg/mL的CP和WEE均能显著降低细胞培养液的ALT、AST水平,同时提高胞内的CAT活力;200和400μg/mL的WEE及400μg/mL CP能明显提高胞内的SOD活力。此外,WEE各剂量组和400μg/mL CP中的胞内ROS水平显著下降。CP中含有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5种单糖,摩尔比为1:0.1622:6.651:2.646:0.3929。WEE和CP能提高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胞内ROS,对酒精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多糖是牛樟芝解酒保肝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是粗毛纤孔菌液体发酵的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但采用常规的发酵方法,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较低。为更好地获取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本文采用双向液体发酵的方法,通过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扁桃斑鸠菊叶粉末,来提高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并对优化得到的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以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对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胞外多糖对ABTS、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来了解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扁桃斑鸠菊叶粉末添加量0.5g/L、发酵时间10d、pH 6.5、接种量5.0mL,在此条件下,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2.34±0.25)mg/mL,与未添加扁桃斑鸠菊叶的空白组相比,其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约216.22%;红外分析与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扁桃斑鸠菊叶后的胞外多糖与未添加扁桃斑鸠菊叶的胞外多糖红外主要吸收峰一致,并且对ABTS、DPPH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相近。本研究结果表明扁桃斑鸠菊叶能够有效地提高粗毛纤孔菌胞外多糖的产量,为其他珍稀食药用菌胞外多糖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测定人工段木栽培3年生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 baumii、桑树桑黄S. sanghuang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此3种栽培桑黄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上差异较大。其中,栽培鲍姆桑黄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最低,多糖含量较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高;栽培杨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最低,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较高,多糖含量最高;野生桑树桑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多糖含量较高,三萜含量最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低;栽培桑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高,多糖、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和ABTS、FRAP均较低。栽培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野生桑树桑黄在药效成分含量上各有所长。筛选到可结实、药效成分含量高的桑树桑黄菌株是可能的。桑黄优良品种选育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本研究为桑黄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巴氏蘑菇Agaricus blazei、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灵芝Ganoderma lingzhi、香菇Lentinula edodes、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和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10种食用菌醇提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的影响,其中灵芝醇提物对LNCaP细胞增殖及5ɑ-还原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LNCaP细胞释放PSA的抑制效果也好于其他食用菌。进一步研究灵芝醇提物对LNCaP细胞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灵芝醇提物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使Caspase-3、Bax、P53活性升高,PARP、Bcl-2活性下降来实现对LNCap细胞的抑制作用。利用自噬抑制剂氯喹和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观察细胞自噬在灵芝醇提物抗肿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体外激活细胞自噬对LNCaP细胞起到保护,从而减弱了灵芝醇提物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桑黄类真菌是一类极具研究价值的药用真菌。近年来,对于桑黄类真菌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个物种的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系统比较桑黄类真菌中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5种桑黄类真菌中化合物与疾病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5种桑黄类真菌(栎木桑黄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裂蹄木层孔菌Tropicorus linteus、黑盖木层孔菌Phellinus nigrians)中的39种有效成分,对应潜在靶点588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65条通路,分析结果发现这39种化合物的靶点主要分布在与炎症、糖尿病、肝癌、阿尔茨海默病和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上。筛选出桑黄类真菌中抗病的潜在靶点共486个,构建抗病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出LCK、STAT3、PTPN11、STAT1、STAT5B、MAPK1、JAK1、MAPK3、JAK3和JAK2作为关键靶点,构建5种桑黄类真菌-化合物-关键靶点-5种疾病的网络互作图,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筛选出的桑黄类真菌中的12个有效成分均可与这些关键靶点产生相互作用,其中酚类化合物居多,此外二萜类化合物异海松酸与MAPK1结合能力最强。因此,5种桑黄类真菌可以通过多种化合物、多种靶点和多种途径起到抗病的作用,本研究为探索桑黄类真菌治疗和预防疾病潜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粗毛纤孔菌是一种常见的药用真菌,具有医疗保健价值,多糖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生物活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提取了多糖成分,探讨了子实体多糖(IHFPS)和菌丝体多糖(IHMPS)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灌胃的方式给予C57BL-6小鼠多糖,连续灌胃3周,最后一次给药4h后,给予乙醇造成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通过记录小鼠醉酒、醒酒的时间,测定血清和肝脏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病理切片来评价子实体和菌丝体多糖对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子实体与菌丝体多糖均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醉酒时间和缩短醒酒时间(P<0.05),并降低了由酒精引起的肝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丙二醛(MDA)的升高,提高了乙醇脱氢酶(ADH)、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病理切片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子实体多糖与菌丝体多糖可以减轻由酒精引起的细胞损伤,总体来说,子实体多糖比菌丝体多糖对急性酒精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更强。该研究表明了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与菌丝体多糖对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粗毛纤孔菌多糖的药理药效,为其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忍冬桑黄和蛹虫草两种药用真菌均可产活性多糖,共发酵模式是产生新化合物或提高化合物含量或药效的潜在方式。本研究尝试用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并对其共发酵所得的菌丝体多糖开展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忍冬桑黄和蛹虫草预先分别发酵3d和1d后再同时接种共发酵,两菌可以较好地进行共生长,菌体总量和总多糖得率显著高于两菌单独进行发酵时的相应量。进一步对适宜两菌共发酵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获得适宜两菌共发酵高产多糖的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30g/L、牛肉粉12g/L、磷酸氢二钾和硫酸镁各1.5g/L。共发酵菌丝体中多糖和黄酮含量均高于两菌单个菌体中的相应含量,但三萜含量和桑黄菌体中的三萜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共发酵菌体多糖、忍冬桑黄菌体多糖和蛹虫草菌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其中共发酵菌体多糖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显著强于两菌单个菌体多糖的清除效果。本研究表明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出19种多酚类物质,杨树桑黄中除了与桑树桑黄中相同的19种物质,还另外分析出3种多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陈万超  张俊峰  吴迪  张忠  李文  汪雯翰  王琨  杨焱 《菌物学报》2021,40(9):2364-2375
本研究对38个不同批次和菌龄的椴木栽培鲍姆桑黄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i子实体醇提物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建立了S. baumii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提取得到27个共有峰信息(P1-P27);同时,对38个样品醇提取的Trolox等价抗氧化能力(TEAC)进行分析,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回归建立了抗氧化活性预测模型,潜变量数为3,交互验证所得累积模型预测参数(Q2)为0.803,变量累积解释指标(R2X)和(R2Y)分别为0.574和0.954,相关系数平方(R2)为0.954,经验证模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准确反映谱峰与活性之间相关关系;利用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VIP)指标筛选得到14个共有峰对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贡献。研究获得的鲍姆桑黄孔菌抗氧化谱效关系模型为桑黄原料活性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可辅助指导鲍姆桑黄孔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也为鲍姆桑黄孔菌栽培子实体的品质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对桦褐孔菌多酚合成的调控。以液体摇瓶法培养桦褐孔菌,并在培养液中添加5-氮杂胞苷。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与多酚合成相关的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和硬毛素合成酶(sps)基因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对编码硬毛素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进行检测,Folin-Ciocalteu法测定桦褐孔菌细胞内和发酵液中多酚的含量。结果显示,5-氮杂胞苷的添加提高了桦褐孔菌体内pal4clsps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了sps启动子区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即降低了H3K9三甲基化修饰水平,提高了H3K4和H3K36三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提高了桦褐孔菌细胞内和发酵液中多酚的积累量。5-氮杂胞苷诱导下桦褐孔菌细胞内多酚积累量达(46.6±2.8)mg/g,明显高于对照组多酚积累量(28.7±1.0)mg/g,并且胞外多酚的含量由对照组的(66.9±1.3)mg/L提高至(92.3±2.3)mg/L。此外,经5-氮杂胞苷处理后胞内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显著提高。可见,5-氮杂胞苷可以作为调节因子激发桦褐孔菌液体培养条件下多酚的合成,可以成为进一步提高桦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中多酚产量的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