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洛南龙牙洞动物群的特点、时代及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陕西洛南龙牙洞中采得哺乳动物化石30多个属种,与之共存的有洛南直立人及其石制品。该动物群中同时具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动物,为华北-华南动物地理区系间的一个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动物群的性质反映了当时洛南地区乃至秦岭东段为一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部分属种可能主要因为不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而绝灭。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3.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物多样性秦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高大的山体及其对南北气候的屏障作用,使生物在种类分布上,具有明显南北差异,为多种生物生存繁衍创造了条件。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稻区1991年稻飞虱大发生虫源形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北方稻区在一般年份只有少量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ercifera)迁入,而与虫源区相隔千余公里的沿渤海湾稻区却在1991年稻飞虱暴发成灾,通过分析1991年各地稻飞虱主要迁入峰期的天气学背景和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及我国东部稻作区各地虫源的对应关系,表明大尺度低空急流的时空动态与南方(江岭区)大发生虫源的迁出期(区)相吻合的程度及维持时间乃北方稻虱大发生虫源得以形成的关键因子和暴发成灾的触发机制,其北上前缘左侧的暴雨区即远迁种群的集中降虫区,是否存在与南方大发生虫源时空同步且贯通南北的大尺度低空急流及其前缘的暴雨区可作为北方稻虱暴发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蓝田人”的磁性地层年龄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蓝田附近两个地点更新世黄土中发现的蓝田人化石具有不同的年代。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盖骨的年代为距今115万年,陈家窝的下颌骨年代为距今65万年。年代资料来自于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结果。公王岭地点蓝田人化石埋藏于反映了干冷气候的粉砂质黄土中的事实,以及与其相伴的“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群的存在表明,距今115万年前中国北方可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秦岭强烈隆起和气候干冷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7.
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论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康慕谊  朱源 《生态学报》2007,27(7):2774-2784
山地自然生态分界线,实际为一条生态过渡带。分界线位置的准确划分,有助于把握现代气候-植被-土壤的敏感变化特征,也是指导当地大农业生产的基础依据。秦岭山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南北生态分界线,即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但对该界线的具体位置,历来存在着北坡、分水岭和南坡3种争议。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文献评析为基础,以气候-植被参数计算结果为依据,并通过对秦岭山地不同区域植物区系和植被垂直带谱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秦岭地区气候-植被参数等值线的分布,整个秦岭山地都应属于暖温带,这一结论可与国际有关研究相互接轨。(2)根据对秦岭不同区域植物区系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秦岭南坡大部分区域都应属于暖温带,而南麓海拔1000m等高线附近很可能是暖温带的南缘。(3)根据对秦岭南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分析,南麓海拔1000m等高线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综合来看,将秦岭山地的南北分界线放在南坡海拔1000m附近比较适宜。上述归纳研究所获结论,将通过在秦岭山地深入开展现代"3S"技术支撑下的植被、土壤、气候等生态与地理方面的综合研究,最终得到完全验证。  相似文献   

8.
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牛物地理意义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分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形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相关的研究案例以及不同地区的种子植物物种名录,探讨了区系平衡点的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及其生物地理意义.以药山自然保护区为例的区系平衡点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区系平衡点海拔在2050m左右;各区域区系平衡点海拔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单调下降格局;各研究区域区系平衡点的年平均温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12.96±O.28℃左右,表明区系平衡点的出现反映了一定的热量意义,在该温度以下,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而在该温度以上,占主导地位的则足温带区系成分;根据区系平衡点海拔与纬度的关系,我国东部地区植被南北分界线的理论分界线在36°N左右;根据区系平衡点年均温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地理分布,我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南北分界线在34~35°N之间,位于秦岭北坡,这与过去相关研究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9.
宁波沿海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属于海陆交互沉积,记录了良好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冷暖变化、沉积物沉积特征的良好载体。对位于宁波沿海平原东南部的Z02孔进行14C和古地磁测年,根据钻孔岩性、孢粉组合、有孔类和介形类组合、粒度等环境替代指标特征,确定了Z02孔第四纪地层划分,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信息。结果表明:Z02孔全新统与上更新统界线位于30.5 m,上更新统与中更新统界线位于82.65 m,第四系与下白垩统界线为90 m,中更新统沉积较少,下更新统全部缺失。Z02孔晚更新世经历水动力条件变化过程为中能-中低能-中能,沉积相为冲湖积-河漫滩-河流-湖沼-冲湖积-湖沼-河漫滩,全新世经历的水动力条件变化为中低能-低能-中能,沉积相为滨海-浅海-海沼。Z02孔记录了宁波沿海平原早中更新世处于构造抬升风化剥蚀阶段、晚更新世由温暖湿润到干燥、全新世由温湿到干凉的变化过程。该研究为我国亚热带东部沿海地区的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0.
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利用中国陆栖哺乳动物分布数据, 结合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环境信息, 探讨了中国陆栖哺乳动物及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中国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的纬度梯度格局, 总体上呈现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的趋势, 并与宏观地形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其中, 亚热带、热带西部山区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而东部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腹地则是丰富度的低值区。各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既有相似性, 又存在差异。最优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 由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生态系统类型数和气温年较差构成的回归模型对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解释率最高, 其中NDVI对模型解释率的贡献最大, 这表明中国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异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中植被生产力起主导作用。各主要类群的最优线性模型显示, 影响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因类群而异, 这可能反映了各类群进化历史及生理适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四不象鹿属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不象鹿属是第四纪期间东亚地区的特有动物,早更新世期间种属较多,分布于华北、台湾及日本;中更新世时,主要分布于江淮地区;晚更新世期间,继续在江淮地区生存,但逐渐移向东南沿海;全新世期间,见于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及浙江,其中以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等地最多.四不象鹿属地理分布的变迁,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发展,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数据。尽管个别遗址的年代、文化性质和化石人类分析及鉴定仍有争议,但如此长时间的积累依然为构建序列性认识和思考提供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遗址或者区域的古人类化石、石器打制技术和气候环境背景的个案分析,对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探讨。本文选取过去百万年里地球气候冰期-间冰期旋回经历的两次显著转型事件: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和中布容事件作为时间节点,讨论伴随气候转型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秦岭及周边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早期古人类演化特征的变化。具体从遗址分布、石器技术变化、早期人类化石特征等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相似文献   

15.
陕西洛南人牙化石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祥煦 《人类学学报》1987,6(4):284-288
在陕西省洛南县洛河左岸洞穴中,发现一古人类上臼齿,其特点与郧县人牙化石很相似。与人牙化石共存的有大熊猫和獏。后二者比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同类化石明显小,比广西柳城巨猿洞中的小型者要大。从化石特点分析,洛南人牙化石及其所在沉积层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也有早更新世晚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The alterations in the 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s of insects in response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eastern Asia, particularly in northern China, remain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Apocheima cinerarius, a moth with flightless females, using molecular data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and nuclear data) and ecological niche modelling (EN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aleoclimatic changes o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insects in the area of northern China.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wo lineages,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lineages. The nuclear gene analyses also detected unique haplotypes in each lineage. Time of 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TMRCA) of the two lineages was approximately in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Bayesian skyline plots revealed that the western lineage underwent a population expansion event after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whereas the eastern lineage underwent expansion between the Last Interglacial an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inerarius expanded eastward from western sites until the moth was distributed across the entire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Then, A. cinerarius underwent contraction into isolated glacial refugia followed by subsequent expansion driven by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s, which established a narrow sympatric are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demography of an insect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same speci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north‐eastern China have different demographic histories.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现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显示出世界各大陆的动物区系同地球上气候分带是密切相关,根据我国现代动物区划(郑作新、张荣祖,1959),可将全国分二界,七个基本区,最主要是东洋与古北二界。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西南、华中及华南三亚区,这三亚区基本上是属于东洋界。一些属于东洋界的属种,仅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而华北地区分布很少或  相似文献   

18.
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87,6(3):190-195
本文根据早期人类化石的形态序列和时间序列,结合化石地点的地理位置探讨了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