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说“毒”     
<正>毒物是什么?"毒物"这个名词会让人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几本辞典中对"毒物"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很相似。其中之一是"被摄取或被有机体吸收后,会造成死亡或伤害的某种物质——尤指那种即使微量也会快速  相似文献   

2.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1,36(12):17-17
毒物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能进入人体内并对组织和器官造成物理和化学破坏的物质被称为毒物。世界上的毒物大约有 30 0 0 0种以上。毒物根据其毒性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剧毒和低毒 ,前者仅仅微量就能造成中毒 ,比如氰氢酸 ,口服 0 .0 6 g就可以置人死亡 ,后者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造成中毒 ,比如酒精。1 毒物进入体内的途径1)经消化道吸收 :这是毒物进入体内最常见的形式 ,即饮用或食用了含有毒物的水、食物或有毒药物 ,然后毒物在胃肠道被吸收。2 )经皮肤和粘膜吸收 :一般情况下毒物是不容易经皮肤进入体内的 ,但皮肤及粘膜破损或…  相似文献   

3.
何谓排泄     
何谓排泄?人和动物的物质代谢不断产生一些终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胆色素、SO_4~(2-)、CO_2、NH_(?)和多余水与各种电解质以及外部进入体内的毒物,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积累过多,不仅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而且还会造成各种中毒症状影响消化吸收和中间代谢,甚至危及生命.而排泄就是通过某些器官将血液中上述物质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换言之,人和动物把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以及其他身体不需要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称为排泄. 因排泄物的组成不同,所以机体的排泄途径是  相似文献   

4.
废水毒性检测的细菌学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越来趋显得溃乏。在废水的净化处理工艺中,生物降解处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保证一个生物处理场的正常运行是当前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欧美的某些处理场常因原废水中突然含有一些毒性物质,而导致活性污泥上浮,沉淀分离能力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活性污泥失活和新的环境污染。对于原废水中的毒物,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困难是很大的。这是由于化学毒物的偶然性及废水组分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以其速度快,方  相似文献   

5.
膜脂与植物的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温是限制植物分布及其生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从1778年Bierkander报导8种植物在1-2℃低温下死亡现象至今,已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对植物的寒害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生理干旱”(Sachs,1864)、“饥饿”(Molisch,1896)、“代谢失调”和“毒物积累”等假说。这些假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植物发生冷害原因,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随后的一些研究者对植物的几种冷害生理反应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有毒物质积累和代谢活动失调都不是冷害的原初反…  相似文献   

6.
机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的有毒物质随血液进入肝脏后,大多经肝细胞的作用,使其毒性降低,甚至生成无毒的化合物,或转化为可溶性的物质利于排泄,最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这些变化过程称为肝脏的解毒作用。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具有脂溶性结构特点的物质因在通过肾小管时大部分又被重吸收,故不易排出;具有水溶性结构特点的物质则能比较顺利地通过肾小管随尿排泄。脂溶性物质极性低,解离度小,而水溶性物质则是极性高,解离度大。各种毒物进入组织后,有一部分进行代谢转变,一方面增强其极性或水溶性,从而影响其分布,并易于随尿  相似文献   

7.
镉胁迫引起烟草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镉胁迫会造成烟草悬浮细胞大规模死亡。通过TUNEL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的检测发现,这种细胞死亡伴随有典型的DNA“梯形带”出现,表明这种由Cd胁迫引起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受胁迫细胞氧化性增强及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说明Cd胁迫时会在细胞中造成大量活性氧(ROS),暗示烟草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可能与ROS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文定 《化石》2010,(2):21-25
说到放射性,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原子弹爆炸时翻腾直上云霄的蘑菇云,还会联想到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投向日本长崎、广岛两颗原子弹,造成几十万人死亡,创下单颗炸弹致人死亡人数的“世界纪录”。近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的阴云依然徘徊在头上,人们不免“谈核色变”。  相似文献   

9.
《生物产业技术》2010,(1):88-88
感染症的预防.必须要把抗生物质的严格使用和院内卫生改善等各种各样的治疗战略组合到一起。众所周知.感染症一旦严重,就会导致死亡.因长期住院和预后不良而造成的巨额治疗费用.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生物磁学》2012,(9):I0006-I0006
《柳叶刀》上发布了一项救助儿童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家接受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治疗能够降低肺炎这一儿童健康头号“杀手”造成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基因治疗受阻于缺乏安全有效的载体。病毒类载体和非病毒类载体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安全和转染效率低。超声波作为一种物理转染方法会造成组织损伤。近年来,超声造影剂的出现使研究者对超声波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微气泡作为一种超声造影剂能携带基因物质,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载体”微泡破裂,并在经超声辐照的区域高浓度释放其所携带的基因物质。同时,微气泡破裂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从而使外源性基因更易被摄取。  相似文献   

12.
一项小鼠的研究发现 ,尼古丁可能损伤一个分子 ,该分子是将人和其他动物从睡眠中唤醒所必需 .尼古丁的这个作用可能会提高妊娠期间吸烟的妇女所分娩的婴儿发生婴儿突发性死亡综合症 (SIDS)的危险率 .尼古丁与该病的关系从未被充分解释过 .SIDS也称为“病院栏床死亡”或“儿童病床死亡” ,出现在婴儿偶然的窒息 ,或在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的事件中停止呼吸 .令人惊奇的是 ,病儿在丧失氧气后 ,并不去努力充分地呼吸 .正常警觉系统的核心是乙酸胆碱 ,其为一种化学物质 ,有传递神经信号的功能 .血液中氧的低浓度 ,似乎会引起乙酚胆碱与细胞…  相似文献   

13.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2,37(1):30-31
外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从数量上讲 ,它在人类死因中排第 4位 ,紧随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在 4 0岁以下的人群中 ,外伤致死居于死亡原因的首位。严重外伤发生的出血是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外伤发生后数分钟至 3h这一时间段 ,被医学界称为抢救伤者的“黄金时间”。1 情况判断外伤发生后对出血情况的判断 ,是实行现场急救的前提 ,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有无内出血 内出血是指皮肤外观完整 ,深部组织和内脏破裂后 ,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及皮下 ,多见于胸部、腹部及大腿。造成内出血的的原因很多 ,多数由于钝器致伤或摔伤…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物恐怖主义的另一个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建荣 《生命科学》2001,13(5):236-237
生物战争一般认为是指培养致病的微生物或它们的毒素来传播疾病或者危害人们。很少有人会想到,生物战争的目标也可能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作物,它会带来爆发性的环境健康灾难。农业已从基因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得到巨大的收益。然而同样的技术也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造成大规模的毁坏。 反作物的生物恐怖主义会破坏收成,造成饥荒。Paul Rogers、Simon Whitby和 MaldcolmDando 1999年6月在《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上发表“反作物的生物战争”文章称,这种攻击“在人类就好象炭疽杆菌侵袭一个城市”。由…  相似文献   

15.
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它除了能够对进入细胞的有害异物起“消化”作用外,还能对细胞内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破坏或衰老的细胞器,甚至生物大分子起“消化”作用,以充份利用有用物质,清除细胞内废物,保障调节代谢的正常进行,这种作用称为自体吞噬作用。溶酶体的自体吞噬作用过程与异体吞噬作用过程基本相同,差别只是被消化物质不是细胞外来异物,而是细胞内源性物质。如衰老、破损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及某些大分  相似文献   

16.
凝胶层析(又称为凝胶过滤或分子排阻层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相当普遍的技术。它是根据被研究物质的分子量的不同,因而从凝胶柱上流出的先后次序不同的原理,来分离由不同分子量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分子筛层析”,把凝胶介质在层析中的物理作用称为“分子筛作用”。在涉及到凝胶层析技术的一些文献中,“分子筛”的提法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从凝胶层析分离大分子物质的过程看,“分子筛”这一提法似乎不够确切。  相似文献   

17.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2,37(3):24-25
1 脊柱是怎样受伤的  脊椎骨十分坚硬 ,脊椎骨之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 ,脊柱外还有层层肌肉保护。但是 ,如果外界暴力作用大于脊柱的保护机制 ,就会产生脊柱损伤。高处坠落、塌方、交通事故和地震等等是造成很多脊柱损伤的常见原因。常见的脊柱损伤大致有几种 :脊柱半脱位、脱位及脊椎骨骨折 ,这一切都有可能对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 ,重者会造成死亡或从脊柱损伤部位平面以下的神经功能全部丧失 ,这就是我们有时能见到的“截瘫”。脊柱损伤的位置越高 ,截瘫的位置就越高 ,病情就越重。人的神经细胞基本上没有再…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虫害爆发可造成区域森林死亡, 近年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虫害的频度和危害程度。森林和林地植物死亡会导致植被生产力降低, 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使森林由一个净的碳汇转变为一个碳源。因此, 加深虫害对树木危害机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虫害造成的叶损失(虫害叶损失)降低树木光合作用能力, 增加非结构性碳(NSC)消耗, 使得树木体内碳储备降低, NSC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树木因碳饥饿而死亡。外部环境和树木自身的补偿性机制也会对这个过程产生正或负的影响。在近年气候变化背景下, 树木死亡在全球尺度上增多, 重新激起了人们对碳饥饿的重视, 碳饥饿被视为解释树木死亡的主要生理机制之一。该文介绍了碳饥饿的定义, 综述了虫害叶损失减少树木NSC储备与树木生长、死亡的关系, 以及树木虫害和叶损失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天花曾是造成大范围人群发病和死亡率的疾病。感染天花病毒的人有20%~30%死亡,而幸存下来的人常常会永久失明或留下瘢痕。一千多年前,人们发现天花病毒的初次感染对二次感染有预防作用。因此,经多次培养后,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将自己暴露天花(如将干燥的痘囊中物质接种皮肤),以此希望疾病会趋于温和且没有持久的影响。在18世纪90年代,儿童期曾暴露过天花的爱德华·琴纳进行的一项试验,他用此试验检验牛痘可否作为天花的疫苗。  相似文献   

20.
芦笛 《生物学通报》2013,48(6):7-8,F0003
芝草,尤其是灵芝和紫芝,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祥瑞,有“神草”、“瑞草”等美称,是大型真菌中最受重视的一类。然而“芝草”的得名,实际上不仅仅是由于芝在古代被视为一种草。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的真菌生长相对于杂草来说较为缓慢,因此当其子实体周围杂草丛生时,被菌盖遮蔽的杂草因光合作用的需要,会穿过菌盖以获取阳光,造成灵芝和杂草恍若浑然一体的“草从芝出”的特别现象。这种现象在清人画作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是“芝草”得名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