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树属于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杨树因其适应力强、品种多、繁殖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而多被用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广树种,也是用材林、道路绿化和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杨树在生长中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本文结合杨树的生长特点和环境对杨树容易发生的病虫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运用Biolog-Eco技术对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测定土壤化学特性,探究该地区不同树种人工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相比,杨树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pH、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C/N。该地区不同人工防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差异显著,对碳源的利用能力(AWCD)依次为杨树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3.27、0.96和8.13,均显著高于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P0.05)。不同人工防护林土壤微生物对六大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其中杨树人工林对六大碳源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针叶树种(油松和樟子松)和阔叶树种(杨树)人工林下的土壤微生物分属两个不同的功能类群,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包括丙酮酸甲酯、i-赤藓糖醇、2-羟基苯甲酸。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C/N、速效磷是影响微生物群落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该地区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都优于油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应保持杨树人工林种植。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为了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 采取/ 冬蓄夏排0的水库运行方式。在每年汛期(6-9 月), 将库区水位降至 145m; 而在汛期后, 将库区水位升至 175m。这种水库调度方式, 使得水位落差达 30m, 由此形成的消落带长度在2000km 以上, 面积达 298km2 1。三峡库区因水位周期性常年变化, 使得消落带土壤含水量呈现出一年中从干旱状态到全水淹状态的一系列梯度性变化, 由此引起对消落带植被体系的建设和保护难度加大。消落带土壤含水量的这种梯度性变化 势必 影响 到适 生造 林 树种 池杉 ( Taxodium ascendensBrongn.) 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特性, 尤其是该树种的光合特性。国内外对池杉树种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 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2、 生长量和产量 3、 造林密度 4、 木材物理学性质5等方面, 但缺乏从生理生态学角度对池杉树种更深层次生命机理的认识。对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条件下池杉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却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4.
郭辉  赵英  蔡东旭  兰志龙  雷加强 《生态学报》2019,39(18):6642-6650
农田防护林能够防风固沙,但同时也会和农作物竞争水分,引起防护林体系水资源利用紧张。运用氧同位素焦点法与SIAR模型,量化分析新疆莫索湾地区不同生长季棉花与杨树防护林的主要水分来源区域,探究杨树对棉花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在膜下滴灌方式下主要吸收表层土壤水,蕾期主要利用0—20 cm的土壤水,花铃期主要利用20—40 cm土壤水;而杨树在漫灌前主要利用深层40 cm以下土壤水,在灌溉后水分来源虽有向上迁移倾向,但仍大约有60%的水分源于土壤40 cm以下。δD同位素示踪发现杨树根系垂向可生长到土层200—400 cm范围,水平延伸至棉田内5—8 m,在5 m内棉花必定面临着杨树的水分与养分竞争。通过两种同位素方法分析出杨树和农作物的主要水分来源与潜在竞争区域,对防护林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及绿洲环境生态平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盛萍  张志强  张化永  孙阁 《生态学报》2010,30(9):2475-2483
以控制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防护林建设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主体。在对国内外防护林建设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视角探讨了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防护林建设目标、防护林建设研究尺度、防护林建设基础理论等,并提出今后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进一步明确当前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的问题,为该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依据。防护林建设除了要达到侵蚀防治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外,其终极目标应强调水-沙平衡这一生态水文学目标的实现。防护林建设需要从不同尺度予以理解,除林分尺度的结构优化与功能调控技术以及小流域尺度空间对位配置技术外,区域尺度地带性植被和适宜覆盖率的确定也应为防护林建设的内容。为实现防护林建设的生态水文学目标,防护林建设应遵循恢复生态学中的水分限制因子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群落演替理论,这就要求防护林建设总体应以林-水平衡为核心,在实现区域植被地带性及微观尺度适地适树的同时,考虑次生林主要树种的引入,以促进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及群落顺行演替。总体来看,黄土高原防护林建设应基于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加强以下研究:(1)针对气候变化,加强防护林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价研究,建立适应性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2)针对立地条件空间异质性,加强高分辨率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研究,建立定量的植被恢复适地适树适群落理论体系;(3)以恢复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加强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复原与预测研究,建立近自然防护林建设植被恢复模式;(4)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强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模型模拟研究,为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植被空间分布、结构组成与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空间配置与布局是影响防护林结构和防护效益发挥并持续的关键因素.为达到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最大并持续的经营目标。在保证林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林带必须具有空间上布局的合理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经过多年防护林营林研究实践.在对1992年于辽宁省昌图县双井子乡设计营造的试验示范林带调查的基础上.对农田防护林单条林带方向的设置、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方式、树种组成形式,多条林带或林网的带间距离以及大面积或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景观布局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单条林带和林网走向都应以垂直主害风作为设计的原则;林带内树木的空间搭配以“品”字型为佳,在不同树种混交的同一条林带中,可利用“边行优势”将生长相对缓慢的树种配置于边行.生长相对迅速的树种配置于内行;多条林带或林网空间配置参数——带间距离的设计应以林带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作为成林高.以林带结构变化规律和降低害风比例作为林带设计关键参数;区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布局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对林网体系进行评价与调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广为分布之一的树种有杨树,左有东部沿海,右有新疆,北有黑龙江、内蒙古,南有长江流域,都广为分布。杨树的用途极为广泛,种植防护林及砍伐加工类等等,杨树都起着主力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在大力发展杨树种植,增加种植面积,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杨树大国的称号。杨树得以快速种植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生长的速度快,在防护生态、三北防护林和工农业用材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贡献。杨树的整体外观也比较粗壮、美观,在我们身边的绿化环境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8.
杨树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尤以山地和北方较为普遍。多数种类具有喜光、耐寒、耐旱、速生、易繁殖、适应性强、用途广的特点,是我国营造平原地区用材林、防护林、水土保持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深受生产单位和群众的喜爱,近年来对杨树的栽培更为重视,许多平原地区,把杨树作为大力发展的速生树种之一。实践证明,杨树对绿化祖国,改造自然,保证农业高产稳产,迅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所需大量木材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善枝  张志毅 《植物学报》2001,18(3):318-324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杨树资源丰富的国家。杨树具有速生丰产、实用性强、无性繁殖能力强,且基因组较小等特点,现已成为研究林木生理和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杨树抗冻性的生理生化性质及其指标、天然杂种的选择以及人工杂交选育种等方面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杨树基因工程在杨树抗冻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此外,对今后如何开展杨树抗冻改良育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杨树抗冻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杨树资源丰富的国家,杨树具有速生丰产、实用性强、无性繁殖能力强,且基因组较小等特点,现已成为研究林木生理和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杨树抗冻性的生理生化性质及其指标、天然杂种的选择以及人工杂交选育种等方面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杨树基因工程在杨树抗冻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此外,对信后如何开展杨树抗冻改良育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高志义 《生态学杂志》1991,2(4):373-378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隙干扰通过改变森林微生境异质性和群落演替进程,对森林物种组成、林分结构和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评述了有关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物种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林隙干扰对森林物种组成变化的影响规律,基于群落组件和群落架构阐述了林隙干扰对森林结构的作用关系,梳理了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基于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所需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问题: 林隙面积阈值确定方法;林隙闭合机制;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林隙干扰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林隙干扰在促进物种更新和提升森林结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研究可为我国低产低效人工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林窗干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健康的系统还是已经受到过度干扰的系统,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森林的物种组成、结构以及森林的演替方向。因此,林窗研究能够为受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总结有关林窗的基本理论入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对林窗概念、基本特征、林窗产生后的生境条件变化以及生物对林窗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研究概况,并对目前林窗研究的手段以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东山岛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森林环境价值计量方法,对东山岛防护林景观格局与生态价值进行研究。首先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东山岛防护林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从中小尺度的防护林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出发,运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生产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进行生态价值评估。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东山岛防护林的景观格局产生很大影响,得出东山岛防护林生态系统固定CO2、释放O2及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平均价值为39.45×106~92.55×106元。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南部山区岩面生地衣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元分析中的主分量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岩面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对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群落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部山区的岩面生地衣共计49种,隶属于4目13科23属,岩面生地衣形成3种群落:(1)湿润石生地衣群落(Hygro-lichen community)定名为疣微孢衣Acarospora verruculosa+粉盘平茶渍A.alphaplaca+斑纹网衣Lecidea tessellata群落;(2)干燥石生地衣群落(Xero-lichen community)定名为多形茶渍Lecanora polytropa+破小网衣Lecideacarpathica群落;(3)高山石生地衣群落(Alpino-lichen community)定名为不等瓶口衣Verrucaria iaequalis+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群落。同时发现在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岩面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和基物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海拔的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岩面生地衣。  相似文献   

17.
Huge areas of diverse tropical forest are lost or degraded every year with dramatic consequences for biodiversity. Deforest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ver-exploitation, invasive species and climate change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tropical forest biodiversity loss. Most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se threats have focused on changes in species richness or species diversity. However,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the absolute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tropical forests, we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pecies, how those species are organized in networks, and the function that those species perform. I discuss our current knowledge of network structure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highlighting empirical examples of their response to anthropogenic impacts. I consider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ropical forest biodiversity, focusing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secondary forest. Finally, I propos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tropical forest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朽木生地衣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朽木生地衣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对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群落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部山区的朽木生地衣共计40种,隶属于6目12科和20属,朽木生地衣形成4种群落:(1)枪石蕊+喇叭石蕊群落;(2)亚花松萝+茸刺褐梅+优果小网衣群落;(3)犬地卷+分指地卷+裂芽地卷群落;(4)柳茶渍+土星猫耳衣+粉石蕊群落。群落3和群落4的相似性比较高为0.768,次为群落2和群落3的相似性为0.647;群落2的多样性最大为1.957,群落4的多样性最小为1.365。同时发现在乌鲁木齐南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朽木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和朽木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海拔的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朽木生地衣植物。  相似文献   

19.
Bio-indicators are often proposed to set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forest habitat owing to the difficulties of determining forest intrinsic ecological value. Here, we tested the efficacy of a number of potential bird indicator groups in monitoring beech Fagus sylvatica forest status by analyzing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the spatial and structural variables of forest vegetation that indicate key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The density of cavity nesting bird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limited forest resources (resource-limited indicators), was influenced by tree species diversity, vertical species mingling and diameter, parameters reflecting maturity, gap-dynamic processes, as well as resource and shelter availability. Heterogeneity in shrub species composition, another parameter depending on forest dynamic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apercaillie, a “flagship” species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The presence of woodpeckers, a “keystone” group that provides shelter and foraging substrate to other organisms, wa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basal area of standing dead trees that is in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nutrient availabilit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ingle indicators fail to provide a complete assessment of forest status, and their use in monitoring or managing forest ecosystem need to be contextualized to specific ecological patterns. The combined use of several indicators, representing various taxa, functions and life histories, appears to be preferable, and is logistically feasible if these can be surveyed together. Several indicators would likely display a wider range of sensitivities to the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processes and permit more comprehensive tracking of forest dynamics than single flagship, keystone or resource-limited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但对在退化生态系统上进行人工造林对地带性植被群落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尚较欠缺。本文根据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态学特征能对其生态环境做出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则, 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了林龄为12年的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群落的区系组成和基本的群落学特征, 并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的区系组成和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 从而探讨人工造林对当地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天然群落相比, 人类活动(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 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 还是有较大的生态学差异。建议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有必要适当发展一定面积的人工林, 但规模应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