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青岛沿岸水体原生生物群落与水质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鹏  姜勇  胡晓钟 《生态学报》2012,32(6):1703-1712
于2007年9—10月间利用改良的PFU(polyurethane foam unit)法——BPFU(bottled PFU)法对青岛沿岸水体中原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行了快速观测,进而分析了原生生物群落与水质状况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期间共观测到原生生物263种:其中硅藻83种,鞭毛虫59种,肉足虫31种,纤毛虫90种。结果表明:用BPFU法测定和计算的原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参数(Seq、G、T90%)所反映的水质状况和理化指标所反映的基本一致,证明BPFU法适用于海洋近岸水体的快速监测。同时将通过原生生物群落所得的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与通过原生动物群落所得的进行了比较,发现由原生生物群落计算的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能更有效、更准确地反映水质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93年5月、7月和10月在府河-白洋淀六个采样站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利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种类组成差异,种类数目变化,个体数量变动,生物量分布,多样性指数d值的增减)和功能参数(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评价了府河-白洋淀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效能。按照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值的变化范围,把府河-白洋淀六个采样站的水质划分成不同的次序和等级。文中就如何控制污染,提高府河的自净效果,改善白洋淀的水质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MacArthuv—Wilson岛屿区域地理平衡模型,利用水体中原生动物种类均可集群在PFU上的原理,研究洗衣粉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水体原生动物种类数目的胁迫。在群落水平上,评估LAS的毒性。  相似文献   

4.
大型底栖动物在当地生物多样性、食物链构成、水质指示和物质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国内对森林内陆水体(湖泊、水库、溪流)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综合调查较少。作者于2019、2020年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个采样点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定性调查, 采样点涵盖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海拔、水体环境和水体底质。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18目38科57种, 水生昆虫稚虫占大多数, 且多喜好清洁流动水体。在低海拔实验区即可采集到种类与数量可观的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当地的大型底栖动物以亚热带森林典型物种为主, 多偏好栖息于流动水体, 反映了保护区的物种区系及其水体环境。本研究可为保护区的物种编目、环境评估和长期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山市淡水浮游动物区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年6~7月和12月对中山市主要淡水水体的浮游动物区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山市主要淡水水体浮游动物由38目92科129属317种组成。区系特点以原生动物最丰富,有30目82科102属263种,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83%;其次为轮虫,有4目4科19属37种组成,占12%;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最少。各样点浮游动物种类在11~168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洪奇沥,最多的出现在逍遥谷。研究结果表明,中山市淡水浮游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各区系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水体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污染严重的水体,种类数较少,清洁水体,种类数较多。  相似文献   

6.
水体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在武汉东湖营养水平不同的四个湖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富营养化导致多样性明显降低。研究还表明,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正相关系,在超富营养水体中其密度最高,年平均350ind./m^2,最高可达1052ind./m^2,这与其能忍受由于富营养导致的低氧环境有关;而在中营养水体中平均密度仅2.7ind./m^2。首讨论了中国长足摇蚊与水体营养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长足摇蚊应属超营养水体的提示种,但其耐受性较霍甫水丝蚓差。  相似文献   

7.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许木启  曹宏 《生态学报》2004,24(7):1540-1547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 ,与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比较 ,PFU原生动物群落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显示了诸多优点。系统地阐述了原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介绍了原生动物评价水体污染的生态学基础及其优点和 PFU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水质监测应用中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水质类型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典型案例研究 ,进一步论证了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有机氯污染物在白洋淀PFU微型生物群落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FU法在白洋淀4个采样点采集微型生物群落,分析了PFU原生动物的群集过程,并利用气相色谱法首次在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中检测了OCPs和PCBs.结果表明:(1)在白洋淀的4个采样点的微型生物群落中均检测出OCPs和PCBs,表明白洋淀已受到上述污染物的污染.(2)河口附近的2个采样点微型生物群落中的POPs含量高于湖泊中心区.(3)从微型生物群落特征和群落中的POPs含量来看,府河污染对白洋淀的影响较大.应用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OPs污染物的优点在于取样方便,同一份样品既能获得生物群落结构的数据,又能获得化学污染物富集水平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底栖动物评价湘江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湘江底栖动物种类较丰富,而上游种类尤多,生物多样性明显。中、下游某些江段因污染等因素影响,多样性有差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反映出了这些变化。上游江段属于清洁水体,中、下游多数江段属于轻污染,少数江段为中污染,而霞湾港江段为重污染。进行了水和底泥中化学毒物的含量与生物主要种类的数量变化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
湘江底栖动物种类较丰富,而上游种类尤多,生物多样性明显。中、下游某些江段因污染等因素影响,多样性有差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反映出了这些变化。上游江段属于清洁水体,中、下游多数江段属于轻污染,少数江段为中污染,而霞湾港江段为重污染。进行了水和底泥中化学毒物的含量与生物主要种类的数量变化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PFU原生动物群落监测北京排污河净化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许木启 《生态学报》1991,11(1):80-85
  相似文献   

12.
景观湿地夏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夏季(6-8月)对杭州市境内一景观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采样, 共得原生动物样品21个。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对该湿地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优势种分布、指示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了该特征性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与水质变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原生动物84种, 隶属于3纲45属, 其中鞭毛虫纲61种, 纤毛虫纲14种, 肉足虫纲9种。优势种主要为隐滴虫(Cryptomonas)和眼虫(Euglena), 均属于鞭毛虫纲; 污染性指示种及Margalef等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水质呈中度污染状态; 在原生动物功能类群中, 光合自养者最多, 腐生者、杂食者和捕食者相对较少; 主要理化指标中TN、TP和COD含量均较高, 且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 是造成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评价结果揭示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目前仍处于中度污染状况。研究对湿地水域的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许木启  朱江  曹宏 《生态学报》2001,21(7):1114-1120
报道了大型浅水型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变化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河北白洋淀两个湖区9个采样站的初步调查,共鉴定出77种原生动物,其中43种为该湖首次记录:利用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法快速(两次实验的群集速度均为1d时间)监测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状况,水质分析及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表明,湖区Ⅰ(安州至枣林庄5个采样点)水体的污染程度明显大于湖区Ⅱ(圈头至端村4个采样站),通过与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比较,较好地反映了白洋淀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用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技术评价化工废水的静态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朝霞  张玉国  梁慧星 《生态学报》2012,32(23):7336-7345
化工废水的排放是导致水环境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以原生动物为靶生物的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因能快速而真实地评价水体受污染程度而被广泛应用.盐城沿海化工园区是至今江苏省环保部门批准建设的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以发展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为主导的专业园区,以该园区附近清洁水源中的原生动物为种源,用PFU法评价该园区化工废水的静态毒性.结果表明,原生动物群落对化工废水效应浓度(EC)变化非常敏感.在低的化工废水EC下,原生动物群落群集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集种类均随毒性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加,群集速度也较快;随着化工废水EC的增加,原生动物群落群集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毒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缓慢甚至下降,群集种类则明显减少,群集速度也减缓,说明化工废水EC有较强的生物胁迫效应.在反映原生动物群集过程的3个参数Seq、G和T90%中,Seq与化工废水EC均呈负相关,而G随化工废水EC增加先呈负相关后呈正相关.根据其回归方程Seq=-0.141 EC+19.05 (R2=0.941,P<0.01)推算出该化工废水的效应浓度EC5、EC20和EC50分别为7.1%、27.3%和67.7%.最终确定盐城沿海化工园区化工废水对其附近清洁水源原生动物群落的安全浓度为7.1%,最大允许浓度为27.3%.盐城沿海化工园区化工废水必须处理至其毒性削减72.7%以上才能排放.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人工湖泊中原生动物群落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谭晓丽  施心路  刘桂杰  白昕 《生态学报》2005,25(10):2650-2657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了哈尔滨人工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应用PFU法研究了原生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演替的特征。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120种,其中鞭毛虫53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肉足虫9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8%,纤毛虫58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8%,分析了原生动物在该湖的组成特点。原生动物在此人工湖泊中1个周年内的表现规律为植物性鞭毛虫多,动物性鞭毛虫少;纤毛虫多,肉足虫少。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此湖中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喇叭虫属(S tentor)、眼虫属(E ug lena)、游仆虫属(E up lote)、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常年的居留种为眼虫属(E ug lena)、弹跳虫属(H a lteria)、侠盗虫属(S trobilid ium)、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全年3个采样站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912~7.473之间。原生动物在1个周年中平均个体丰度出现的规律依次递减的顺序是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采样站1的平均个体丰度在四个季节中均高于采样站2、3。  相似文献   

16.
应用原生动物群落评价枯水期白洋淀的水质现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应用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对长期处于低水位状态下的白洋淀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水域受府河污水的影响,淀内的内源性污染,对原生动物群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相比,淀内中心区4个采样点原生动物的群集种类数(1d)急剧下降,而丰度上升了1.28倍,表明内源性污染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17.
用PFU原生动物群落进行生物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PFU法收集微型生物群落,监测鸭儿湖的农药污染。原生动物对五个氧化塘内农药废水的毒性反应,可用群集过程来表示,无论室内或是野外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参数有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和种数、叶绿素a含量、水细菌数量;功能参数有反映原生动物群集过程中的S_(eq)、G、t_(90%)和微型生物的呼吸速度。功能和结构的参数均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氧化塘系统的净化过程。PFU法可应用于预报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浓度,初认为是一种经济、快速、正确的生物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沙颍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 于2016年秋季对该流域设置了20个采样点, 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沙颍河流域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6属78种, 其中轮虫20属60种、枝角类10属12种、桡足类6属6种; 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Ia valga)和象鼻溞(Bosmina sp.);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沙颍河流域上游, 且从上游至下游, 生物量和密度的空间变化趋势相一致, 大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检测位点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1.03—3.51, 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26—0.70。综合分析各采样点的种群和多样性指数反映出沙颍河流域上游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中下游水体为中度污染。水质总体呈现出中度-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protozoa in two regions with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Chaohu Lake, a large, shallow and highly eutrophic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2–2003. A total of 114 species of protozoa, including phytomastigophorans, zoomastigophorans, amoebae and ciliates, were identified from 120 polyurethane foam unit (PFU) samples exposed at four stations and from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substrates. Of the 114 taxa, 36 core species were found on PFU substrates and 23 of these were found on natural ones. Protozoan abundance and chemical–physical parameters at nine sampling stations, four in the western lake and five in the eastern part, indicate trophic gradient changes along the lak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ajor groups at littoral PFU sampling stations illustrate the effect of a severe algal bloom on the protozoan community structur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abundance as functions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trophic status were revealed.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gain that the PFU artificial substrate method samples protozoan communities more effectively than routine natural substrate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