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树鼩视网膜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以及永生化细胞株,为体外利用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方法 利用Ⅱ型胶原酶、分散酶和DNase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差速消化法纯化内皮细胞,然后利用携带SV40T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细胞,再挑取单克隆后进行传代培养。对传至50代以上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以及核型鉴定。结果 采用混合酶消化法能够分离获得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化后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和梭形。经慢病毒转染后的细胞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一致,到第50代时细胞形态结构仍较好。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标志性蛋白VWF、CD34、Claudin1、ZO-1和永生化SV40T表达阳性。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旺盛,第2~4天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第4天进入平台期。细胞核型结果显示:染色体数与树鼩染色体相同,即所获取的细胞为永生化的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的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永生化细胞株具有较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为视网膜病变及眼科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用0.1%I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人脐静脉肉皮细胞,加入含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用胰蛋白酶-EDTA进行消化传代培养,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在接种后24h后完全贴壁生长,第445天后融合呈铺路石样镶嵌排列,免疫组化可见胞浆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结论:脐静脉灌注II型胶原酶消化法配合M199完全培养液可获得高纯度的内皮细胞,细胞可传代5—6次,但细胞产出量不高,不能传10代以上,5代以后细胞形态变化较大,对于复杂的基础研究应用受限。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新生小牛肺动脉为材料,采用灌流抽洗-0.1%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以199培养液培养并巳传6代,生长率、分裂指数、对数生长期群体倍增时间均与国外报道近似,冻存后复苏率为84.2±8.3%。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凝血Ⅷ因子相关抗原检测证实是内皮细胞。纤维连接蛋白或鼠尾胶原作培养基质可显著提高该细胞的贴壁率。牛下丘脑和牛视网膜来源的促生长物有显著促内皮细胞生长作用。该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研究肺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代谢及病理变化提供了可靠模型。  相似文献   

4.
鲤鱼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鲤动脉球内灌注0.1%胶原酶消化,分离到大量内皮细胞及少量成纤细胞,28℃,在加入蛋白含量为:350μg/mL鲤下丘脑粗提液的1640+20%小牛血汪培养液中,细胞生长良好,7d后,接近单层。原代经三次0.5%柠檬酸胰酶消化逐步淘汰少量成纤维细胞,10d后,得纯内皮细胞,并顺利传至二代,第二代细胞经血凝ⅧR因子酶标检测发现,培养细胞存在血凝ⅧR因子相同抗原,具有内皮细胞的一般特征,从而得到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5.
恒河猴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胶原酶对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消化,以9.92±3.34×10~3个细胞/cm~2的接种率接种于35mm培养皿中原代培养,体外培养7.7±1.82天,细胞增长了7.39±5.04倍,以1:6及1:2比例分别传第一代、第二代共历时13.89±1.36天细胞增长了147.93±88.68倍。对原代及传代细胞进行染色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通过检测培养上清中vWF和PGF1α的含量,原代、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将树鼩胸主动脉分层剥离,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出主动脉内皮细胞,历经一年,传至23代,命名为TSaec-8910。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单层生长,呈铺路石样镶嵌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未找到Weibel-Palade小体。细胞生长曲线及分裂指数示9~12d汇合成单层,按1:2或1:3传代,传代间隔为lO~14d,细胞冻存复苏后接种存活率为31.5%,细胞染色体检查为二倍体细胞,2n=62,雄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细胞生长因子、条件培养基和附着底物对TSaec-8910细胞有明显影响,细胞在玻璃瓶壁上贴壁时间为24~18h,而在涂有鼠尾胶瓶壁则为4h左右,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TSaec-8910细胞贴壁和增殖,20%TSaec-8910细胞条件培养基亦能良好地维持细胞形态。  相似文献   

7.
体外培养的牛耳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彦  吴健  张芳 《生物技术》2004,14(6):14-17
通过细胞体外培养,对牛耳成纤维细胞的周期分布进行了研究。不同代数的细胞在生长至70-85%汇合和血清饥饿72h两种状态的细胞周期分布无显著差异。对于体外培养的第8代细胞,生长至50-60%、70-85%和完全汇合时,细胞周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而培养时间对血清饥饿培养和正常培养至充分汇合时的细胞周期分布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代数及培养方法不会明显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布,但同代细胞因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周期分布会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富航  靳宇飞  毕龙  裴国献 《生物磁学》2014,(19):3615-3618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P,SP)在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体外联合培养中的作用,研究P物质作用于种子细胞的最适浓度指导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方法:采用新生新西兰大白兔胎兔(雌雄不限)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及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并鉴定。将诱导7d的两种细胞按2:1比例混合培养,待细胞传至2代加入不同浓度的sP作为实验组,以正常未加sP的细胞培养基为对照组。培养后1、3、5、7d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数量,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观察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浓度范围从1×10^-12-1×10^-6mol/L的sP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10^-8mol/L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的作用功效最强。结论:在体外直接联合共培养的体系中,SP对新种子细胞促进效果明显,其在1×10^-8mol/L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体外联合培养中的作用,研究P物质作用于种子细胞的最适浓度指导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方法:采用新生新西兰大白兔胎兔(雌雄不限)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及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并鉴定。将诱导7 d的两种细胞按2:1比例混合培养,待细胞传至2代加入不同浓度的SP作为实验组,以正常未加SP的细胞培养基为对照组。培养后1、3、5、7 d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数量,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观察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浓度范围从1×10-12-1×10-6mol/L的SP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10-8mol/L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的作用功效最强。结论:在体外直接联合共培养的体系中,SP对新种子细胞促进效果明显,其在1×10-8mol/L对联合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活性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0.
茂丹通脉片含药血清体外诱导 S 分M化C为 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含药血清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灌胃法制备芪丹通脉片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s,取第三代MSCs,采用10wg/LVEGF预诱导24h后,分别加入15%芪丹通脉片含药血清与对照血清体外时MSCs诱导分化,至第7天,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Ⅷ因子的表达。结果:至第7天,合15%芪丹通脉片合药血清组诱导后的MS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呈“卵石样”改变,透射电镜下细胞胞浆内可见Weible-Palade小体,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CD31、Ⅷ因子阳性细胞。对照血清组MSCs形态仍呈长梭型,电镜下胞浆内无Weible-Palade小体,共聚焦显微镜下无CD31、Ⅷ因子阳性细胞。结论:益气活血复方芪丹通脉片含药血清具有体外诱导大鼠MSCs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